台北县
![]()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月21日) |
台北县 Taipei County | |||||||||||||||
---|---|---|---|---|---|---|---|---|---|---|---|---|---|---|---|
![]() | |||||||||||||||
1945年—2010年 | |||||||||||||||
![]() 台北县位置图 | |||||||||||||||
坐标:25°00′40″N 121°26′45″E / 25.011111°N 121.445831°E | |||||||||||||||
国家 | ![]() | ||||||||||||||
首府 |
| ||||||||||||||
面积 | |||||||||||||||
• 2010年11月 | 2,052.5667平方千米(792.5004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2010年11月 | 3896316 | ||||||||||||||
政府 | |||||||||||||||
台北县县长 | |||||||||||||||
• 1951-1954 | 首任:梅达夫 | ||||||||||||||
• 2005-2010 | 末任:周锡玮 | ||||||||||||||
历史 | |||||||||||||||
• 设立台北县 | 1945年 | ||||||||||||||
• 改制为直辖市 | 2010年12月25日 | ||||||||||||||
行政分区 | 10市、4镇、15乡(含1山地乡) | ||||||||||||||
| |||||||||||||||
今属于 | ![]() |
台北县是台湾北部过去设立的一个县,1945年随著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而设立,2010年改制升格为新北市。全境环绕台北市,东北与基隆市为邻、东南接宜兰县、西南邻桃园县(今桃园市)。县治位于板桥市,县内辖有10市、4镇、15乡(含1个山地乡),共设置29个乡镇市。
地理
[编辑]台北县位于台湾本岛最北端的县,东北与基隆市为邻,东南接宜兰县,西邻桃园县,中间环绕台北市。全县极东点为贡寮乡田寮洋子莱莱,位于东经122度01分26秒,北纬25度00分00秒;极西点为林口乡小南湾下福,位于东经121度16分31秒,北纬24度40分05秒;极南点为乌来乡栖兰山,位于东经121度29分29秒,北纬24度40分51秒;极北点为石门乡富贵角,位于东经121度31分00秒,北纬25度18分11秒;中心位置约在石碇乡石碇村[1]。
该县与台北市及基隆市共同形成台北都会区,属于共同生活圈,并影响到邻近的桃园县及宜兰县。全县土地面积2,052平方公里,约占台湾总面积的6%,海岸线全长达120公里。境内地形丰富多变,有山地、丘陵、台地及盆地。除北海岸多独立入海之小型河川,及县境东南端一小部分属于兰阳溪流域外,其馀地区均属于淡水河流域,主要支流有基隆河、新店溪、景美溪、北势溪、南势溪、塭子溪、三峡河、大汉溪等,大小支流错综交织,构成优美怡人之地理环境[1]。
该县属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雨量多而平均,月平均最低温为一月份的摄氏12.4度,月平均最高温发生于七月份的摄氏33.6度[1]。
历史
[编辑]史前时代
[编辑]根据考古遗址的发掘,台北地区(包括台北县市)在新石器时代(始于纪元前5,000年),就已经开始有人类居住。主要的史前文化遗址有大坌坑遗址、圆山遗址、芝山岩遗址及植物园遗址等。其中位于八里乡埤头村公田聚落南方的大坌坑遗址,年代约在纪元前5000年至2700年之间,为台湾新石器时代最早期的文化之一。
而同属于八里乡,位于顶罟村的十三行遗址,也是台湾北部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该遗址的年代约在纪元200年至1500年,在文化上属于台湾史前时期的铁器时代,是目前台湾唯一确定拥有炼铁技术的史前文化。
在荷西时期,台北地区主要为原住民凯达格兰族的生活范围,仅南部山区则有泰雅族出没其间。17世纪中叶起,汉人开始偷渡滥垦,原住民被迫汉化或向山区迁移。
明郑、清治时期
[编辑]1661年(明永历15年),郑成功来台驱逐荷兰人,设一府二县,台北地区属于北路天兴县。1684年(清康熙23年隶属于台湾府诸罗县。1723年(雍正元年),隶属于淡水厅。[2]。
1875年(光绪元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奏请设立台北府,自此始有“台北”之称,其意乃“位居台湾北部”。1878年设府治于艋舺、大稻埕间,裁淡水厅;台北府辖新竹、淡水、宜兰三县,是为台北设府治之始。1887年台湾建省,全台分设三府,今台北县境仍隶属台北府[2]。
日治时期
[编辑]1895年6月,台湾割让日本后,于北部设台北县,辖基隆、宜兰、新竹三支厅,8月又增设淡水支厅。1897年,分割台北县而增设新竹县及宜兰厅,同时废支厅,于新台北县下置台北、士林、新庄、沪尾、景尾、桃仔园、三角涌、树林口、中坜、基隆、金包里、顶双溪、水返脚等十三辨务署。1901年,废县置厅,裁撤办务署,于原台北县辖区分设台北、基隆、深坑、桃园、新竹等五厅。1909年,地方厅改制,台北厅并基隆厅全部及深坑厅之大半,厅下分设十三支厅。1920年,复改革地方制度,废厅置州、郡,本县现有区域隶属台北州[2]。
战后时期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0/NTCPD_headquarters_20240317_02.jpg/220px-NTCPD_headquarters_20240317_02.jpg)
1945年,战后,台北州除原辖之台北、基隆二市改为省辖市外,其馀划设台北县,辖宜兰市及淡水、文山、新庄、罗东、基隆、宜兰、七星、苏澳、海山等九区。县政府先暂驻于台北市内华山;但因发生火灾,县政府于1946年12月迁至三重镇;隔年1月台北县参议会却决议,台北县正式县治为板桥镇。1947年,基隆区七堵乡改隶基隆市,成为七堵区。1949年9月,将淡水区辖之士林、北投两镇划设草山管理局(后易名为阳明山管理局)。1950年8月,台湾行政区域重新调整,本县原辖之宜兰市、宜兰区、罗东区、苏澳区划出成立宜兰县;并裁各区署,而由县府直辖各乡镇。1968年7月,因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将本县所属之景美镇、南港镇、木栅乡、内湖乡暨阳明山管理局所属之士林镇、北投镇等六乡镇划归台北市,此后本县辖区维持不变[2]。
改制直辖市
[编辑]自1979年起,由于人口已到达直辖市设置门槛,台北县曾多次争取改制,但均遭到中央政府否决。2007年5月4日,立法院三读通过《地方制度法》部分条文修正案,而根据此法,人口超过两百万人的台北县可准用直辖市相关财税与人事等规定,但辖区之乡镇市法人地位不变,维持民选,如经台北县议会同意,将可报请中央,将台北县正式升格为直辖市,并且享有同等直辖市之行政资源运用。虽上开《地方制度法》之规定,仅有准用直辖市财税与人事规定之条文,并无任何“准直辖市”之用语,然台北县政府仍于2007年10月1日,对外宣布准用直辖市及举行所属一级机关新任首长联合布达宣誓典礼。
2008年12月,时任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指示尽速让台北县“实质”享有直辖市的财政、人事权责。2009年6月23日,内政部审查通过“台北县改制直辖市案”;同年7月2日,行政院正式通过台北县改制案,台北县于2010年12月25日起改制改制为直辖市,并取“新台北市”为意含,定名为“新北市”,英文名为“New Taipei City”,成为中华民国境内人口最多的直辖市。
历任县长
[编辑]实施地方自治前
[编辑]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时间 | 党籍 | 届次 | 备注 | |
---|---|---|---|---|---|---|---|
1 | ![]() |
连震东 (1904–1986) |
1945年11月5日 | 1946年2月16日 | ![]() |
1 | |
2 | 陆桂祥 | 1946年2月16日 | 1947年6月5日 | 2 | |||
3 | ![]() |
梅达夫 (1900–1980) |
1947年6月5日 | 1951年1月31日 | 3 | 因参选民选县长请辞。 | |
代理 | 项际科 | 1951年2月1日 | 1951年4月30日 |
实施地方自治后
[编辑]任次 | 肖像 | 姓名 (生–卒) |
在任时间 | 党籍 | 届次 | 备注 | |
---|---|---|---|---|---|---|---|
4 | ![]() |
梅达夫 (1900–1980) |
1951年5月1日 | 1954年6月2日 | ![]() |
1 | 首位![]() |
5 | ![]() |
戴德发 | 1954年6月2日 | 1957年6月2日 | 2 | ||
1957年6月2日 | 1960年6月2日 | 3 | 首位连任成功的![]() | ||||
6 | ![]() |
谢文程 | 1960年6月2日 | 1963年10月31日 | 4 | 县长任期由三年延长为四年。 任内逝世。 | |
代理 | ![]() |
李文玉 | 1963年11月8日 | 1964年6月2日 | 台北县政府主任秘书代理。 | ||
7 | ![]() |
苏清波 (1921–2013) |
1964年6月2日 | 1968年6月2日 | 5 | ||
1968年6月2日 | 1969年7月1日 | 6 | 因涉及永和市一桩都市计画弊案遭到停职。 | ||||
代理 | ![]() |
李文玉 | 1969年7月1日 | 1970年5月1日 | 台北县政府主任秘书代理。 | ||
7 | ![]() |
苏清波 | 1970年5月1日 | 1973年2月1日 | 判决无罪准予复职。 为合并选举延长任期。 | ||
8 | ![]() |
邵恩新 (1924-2014) |
1973年2月1日 | 1977年12月20日 | 7 | ||
1977年12月20日 | 1981年9月14日 | 8 | 改任台湾省政府民政厅厅长。 | ||||
代理 | ![]() |
武增文 | 1981年9月14日 | 1981年12月20日 | 台湾省政府委员代理。 | ||
9 | ![]() |
林丰正 (1940-) |
1981年12月20日 | 1985年12月20日 | 9 | ||
1985年12月20日 | 1989年12月20日 | 10 | |||||
10 | ![]() |
尤清 (1942-) |
1989年12月20日 | 1993年12月20日 | ![]() |
11 | 首位![]() |
1993年12月20日 | 1997年12月20日 | 12 | 首位连任成功的![]() | ||||
11 | ![]() |
苏贞昌 (1947-) |
1997年12月20日 | 2001年12月20日 | 13 | ||
2001年12月20日 | 2004年5月20日 | 14 | 出任总统府秘书长而辞职。 | ||||
代理 | ![]() |
林锡耀 (1961-) |
2004年5月20日 | 2005年12月20日 | 行政院派任代理县长。 | ||
12 | ![]() |
周锡玮 (1958-) |
2005年12月20日 | 2010年12月25日 | ![]() |
15 | 因台北县改制直辖市而延任,为末任县长。 |
县府组织
[编辑]最终的县政府组织为:
- 一级单位
- 民政处
- 财政处
- 教育处
- 建设处
- 工务处
- 农业处
- 社会处
- 劳工处
- 新闻处
- 法制处
- 行政处
- 交通旅游处
- 计画处
- 资讯处
- 人事处
- 主计处
- 政风处
- 一级机关
- 警察局
- 消防局
- 卫生局
- 环境保护局
- 文化局
- 地方税务局
行政区划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1/Districts_of_Taipei_County_20061110.png/220px-Districts_of_Taipei_County_20061110.png)
民国34年(1945年)台湾脱离日本统治,台北州改制为台北县,基隆市、台北市改制为省辖市,民国35年(1946年),自内湖乡分出南港镇,莺歌镇分出树林镇,民国36年(1947年),将七堵乡划入基隆市,芦洲乡分出三重镇,县治迁至板桥镇,共辖9县辖区1市42乡镇。将文山区乌来乡、罗东区太平乡、苏澳区南澳乡合并,分出北峰区。苏澳区苏澳镇并入罗东区。民国39年(1950年)调整行政区域,将宜兰市与宜兰区、罗东区、苏澳区、北峰区太平乡、南澳乡等2镇9乡合并分出宜兰县,台北县由七星区的4镇1乡、新庄区的2镇3乡、海山区的4镇2乡、文山区的1镇3乡、淡水区的1镇3乡、基隆区的1镇5乡、北峰区乌来乡等个31乡镇组成,并自新庄镇分出泰山乡,深坑乡分出景美镇、木栅乡,民国47年(1958年),自中和乡分出永和镇,辖15镇20乡。民国51年(1962年)三重镇改制为县辖市,民国57年(1968年),将景美镇、木栅乡、内湖乡、南港镇、士林镇、北投镇划入台北市。民国61年(1972年)县治板桥镇改制为县辖市;民国68年(1979年)中和乡、永和镇改制为县辖市;民国69年(1980年)新庄镇、新店镇改制为县辖市;民国82年(1993年)土城乡改制为县辖市;民国86年(1997年)芦洲乡改制为县辖市;民国88年(1999年)汐止镇、树林镇改制为县辖市。
全县辖有10市(板桥市、三重市、中和市、永和市、新庄市、新店市、土城市、芦洲市、汐止市、树林市)、4镇(莺歌镇、三峡镇、淡水镇、瑞芳镇)、15乡(五股乡、林口乡、深坑乡、石碇乡、坪林乡、八里乡、三芝乡、石门乡、万里乡、金山乡、贡寮乡、双溪乡、平溪乡、泰山乡,乌来乡为山地乡),共有29个乡镇市。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6/Population_density_map_of_Xinbei_%28Dec_2009%29.svg/220px-Population_density_map_of_Xinbei_%28Dec_2009%29.svg.png)
台北县是全台人口最多的县市,超过80%的台北县居民居住在10个县辖市当中,其面积大约占台北县的六分之一。28.8%的台北县居民是从台北市或高雄市移入的。台北县有蓝领外籍劳工约5万人,是台湾次多。另有外国专业人员约5千人,位居全台第三。
以下地区为该县人口集中分布区域:
- 中和永和地区:65万人/25平方公里
- 三重新庄芦洲地区:98万人/43平方公里
- 板桥土城地区:78万人/52平方公里
各区人口密度除了土城市以外皆超过每平方公里2万人。其它尚有新店市29万、汐止市18万、三峡莺歌地区18万、树林市17万、淡水镇13万等。
交通
[编辑]铁路
[编辑]高速铁路
[编辑]捷运
[编辑]目前台北县板桥市、中和市、永和市、新店市、淡水镇、土城市、三重市、芦洲市、新庄市、泰山乡、林口乡等已有捷运到达。通往三峡镇、莺歌镇等之捷运正在施工中;通往汐止市、树林市、五股乡、深坑乡等之捷运正在规划中。
另外台北县政府(现新北市政府)主导台北捷运环状线的兴建,目前改由台北市政府捷运工程局主管,第一阶段完工,第二阶段正在兴建中。
|
|
|
主要道路
[编辑]高速公路
[编辑]注:国道1号与国道3号的左右是按照地理位置编排。
快速公路[编辑]
|
省道[编辑]
|
县道与乡道[编辑] |
客运
[编辑]- 公路客运
- 1078(三峡 - 白鸡)
- 1079(三峡 - 横溪 - 竹仑 - 安新 - 五城 - 光华新村 - 捷运新店站)
自行车
[编辑]海运
[编辑]飞航
[编辑]公共设施
[编辑]体育设施
[编辑]服务中心
[编辑]- 台北县政府联合服务中心(位于板桥市)
- 七星区联合服务中心(位于汐止市)
- 北海岸区联合服务中心(位于淡水镇)
- 文山区联合服务中心(位于新店市)
社福设施
[编辑]- 台北县立仁爱之家(位于万里乡)
- 台北县立八里爱心教养院(位于八里乡)
- 台北县立殡仪馆(位于板桥市、三峡镇)
交通管理机构
[编辑]科技研究机构
[编辑]- 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位于中和市)
教育
[编辑]大专院校
[编辑]- 国立台北大学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林口校区)
-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 辅仁大学
- 淡江大学
- 真理大学
- 华梵大学
- 元智大学(林口校区)
- 法鼓佛教研修学院
- 马偕医学院
- 明志科技大学
- 圣约翰科技大学
- 东南科技大学
- 醒吾科技大学
- 致理科技大学
- 景文科技大学
- 华夏科技大学
- 宏国德霖科技大学
- 亚东科技大学
- 黎明技术学院
- 台北海洋科技大学
- 耕莘健康管理专科学校
- 马偕医护管理专科学校
- 台北基督学院
- 宪兵训练中心
- 国家教育研究院
- 国立空中大学
高中职
[编辑]板桥市
中和市
永和市
土城市
三峡镇
莺歌镇
树林市
新庄市
三重市
- 国立三重高级中学
- 台北县立三重高级中学
- 国立三重高级商工职业学校
- 台北县私立格致高级中学
- 台北县私立金陵女子高级中学
- 台北县私立东海高级中学
- 台北县私立谷保高级家事商业职业学校
- 台北县私立清传高级商业职业学校
芦洲市
泰山乡
林口乡
八里乡
淡水镇
金山乡
万里乡
汐止市
瑞芳镇
双溪乡
新店市
- 国立新店高级中学
- 台北县立安康高级中学
- 台北县私立及人高级中学
- 台北县私立崇光女子高级中学
- 台北县私立开明商业职业学校
- 台北县私立南强高级工商职业学校
- 台北县私立庄敬高级工业家事职业学校
- 台北县私立能仁高级家事商业职业学校
石碇乡
观光与文化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e/Lin_Family_Mansion_and_Garden_2006-6-28_11-16-18_0048.jpg/200px-Lin_Family_Mansion_and_Garden_2006-6-28_11-16-18_0048.jpg)
文教设施
[编辑]- 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位于中和市)
- 台北县立图书馆(位于板桥市)
- 台北县艺文中心(位于板桥市)
- 新庄文化艺术中心(位于新庄市)
- 台北县立十三行博物馆(位于八里乡)
- 淡水古迹园区(位于淡水镇)
- 朱铭美术馆(位于金山乡)
- 九份金矿博物馆(位于瑞芳镇)
- 黄金博物园区(位于瑞芳镇)
- 台湾煤矿博物馆(位于平溪乡)
- 九份风筝博物馆(位于瑞芳镇)
- 坪林茶业博物馆(位于坪林乡)
- 乌来泰雅民族博物馆(位于乌来乡)
- 世界宗教博物馆(位于永和市)
- 台北县立莺歌陶瓷博物馆(位于莺歌镇)
- 李梅树纪念馆(位于三峡镇)
旅游景点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1/ShiFengWaterFall_002.jpg/200px-ShiFengWaterFall_002.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d/Yehliu_Cape_20041113.jpg/200px-Yehliu_Cape_20041113.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7/Wulai_Waterfall-01.2023-09-12.jpg/200px-Wulai_Waterfall-01.2023-09-12.jpg)
- 深坑老街
- 九份、金瓜石
- 淡水老街、红毛城、淡水渔人码头
- 八里左岸公园、八仙海岸、十三行博物馆
- 三峡老街、三峡长福岩、三峡拱桥&八张左岸、鸢山
- 莺歌镇陶瓷老街、陶瓷博物馆、莺歌石
- 新店市碧潭风景区
- 翡翠湾风景区
- 福隆海水浴场
- 乌来乡温泉
- 坪林茶业博物馆
- 东北角暨宜兰海岸国家风景区
- 十分瀑布
- 野柳风景特定区
- 圆通禅寺、烘炉地
- 森林游乐区
- 满月圆森林游乐区
- 大板根森林游乐区
- 内洞森林游乐区
- 北海岸滨海公路
姊妹县市
[编辑]台北县至升格前,在世界各地共缔结了8个姊妹城市。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Cincinnati City, Ohio, USA)
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戴德县 (Miami-Dade County, Florida, USA)
美国俄亥俄州里奇兰郡 (Richland County, Ohio, USA)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 (County of Los Angeles,California, USA)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 (County of Baltimore, Maryland, USA)
美国德克萨斯州哈里斯郡 (County of Harris Texas, USA)
德国施塔恩贝格县(Starnberg, Germany)
菲律宾黎刹省(Province of Rizal, Philippines)
本县出身的名人
[编辑]政治
[编辑]艺术
[编辑]演艺
[编辑]商业
[编辑]学术
[编辑]统计
[编辑]排名 | 本籍 | 台北县人口 | 比率 |
---|---|---|---|
1 | 台北县 | 8,617 | 0.7% |
2 | 台中县 | 870,605 | 67.7% |
3 | 中国大陆各省市籍 | 103,836 | 8.1% |
4 | 彰化县 | 59,900 | 4.7% |
5 | 南投县 | 48,693 | 3.8% |
6 | 台中市 | 35,433 | 2.8% |
7 | 云林县 | 30,380 | 2.4% |
8 | 苗栗县 | 24,270 | 1.9% |
9 | 嘉义县 | 18,816 | 1.5% |
10 | 台南县 | 16,040 | 1.2% |
11 | 屏东县 | 12,912 | 1.0% |
12 | 高雄县 | 8,508 | 0.7% |
13 | 台东县 | 6,690 | 0.5% |
14 | 台北市 | 5,663 | 0.4% |
15 | 桃园县 | 5,265 | 0.4% |
16 | 花莲县 | 4,955 | 0.4% |
17 | 新竹县 | 4,308 | 0.3% |
18 | 宜兰县 | 4,098 | 0.3% |
19 | 高雄市 | 3,617 | 0.3% |
20 | 台南市 | 2,332 | 0.2% |
21 | 澎湖县 | 2,321 | 0.2% |
22 | 嘉义市 | 2,311 | 0.2% |
23 | 基隆市 | 1,920 | 0.1% |
24 | 金门县 | 1,847 | 0.1% |
25 | 新竹市 | 960 | 0.1% |
26 | 外国籍 | 570 | 0.0% |
27 | 连江县 | 162 | 0.0% |
总计 | 1,285,029 | 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