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神龙翼龙属
欧洲神龙翼龙属 化石时期:晚白垩世,
| |
---|---|
保存材料重组为刚发现时关节半连接状态的情形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目: | †翼龙目 Pterosauria |
科: | †神龙翼龙科 Azhdarchidae |
亚科: | †风神翼龙亚科 Quetzalcoatlinae |
属: | †欧洲神龙翼龙属 Eurazhdarcho Vremir et al., 2013 |
模式种 | |
†朗根多夫欧洲神龙翼龙 Eurazhdarcho langendorfensis Vremir et al., 2013
|
欧洲神龙翼龙(学名:Eurazhdarcho)是神龙翼龙科翼龙的一个属,生存于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的今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盆地。化石时期可追溯至6900万年前。[1]
发现与命名
[编辑]2009年,马蒂亚斯·弗雷米尔(Mátyás Vremir)在特兰西瓦尼亚塞贝什格洛德(Sebeș-Glod)附近兰克勒姆的SbG-B地发现翼龙遗骸。他将化石捐给了特兰西瓦尼亚博物馆协会(Societății Muzeului Ardelean)的特兰西瓦尼亚博物馆(Erdélyi Múzeum)。后来,弗雷米尔又挖出同一个体的其它骨骼并加入其在巴比什-博雅依大学的收藏。[1]
2013年,弗雷米尔与亚历山大·克尔纳(Alexander Wilhelm Armin Kellner)、德恩·耐许(Darren Naish)和加雷斯·狄克(Gareth Dyke)命名并描述了模式种朗根多夫欧洲神龙翼龙(Eurazhdarcho langendorfensis)。属名组合欧洲及其近亲神龙翼龙之名,种名取自兰克勒姆在罗马尼亚德裔语言中的别称朗根多夫。论文发表在电子期刊《PLoS ONE》上且无预印本,但根据ICZN新规则,其对该分类单元的命名仍具有效性。[1]
正模标本EME VP 312发现于大约6900万年前上马斯特里赫特阶早期的塞贝什组。该标本由缺少颅骨的部分骨骼组成,包括三节颈椎(其中含有基本完整的第三及第四节颈椎)、第三及第四右掌骨、翼指第一指骨上半部分、第二指骨下半部分、另一指的指骨下半部分及不明碎片。巴比什-博雅依大学的材料也包括在其中,但是没有单独的储存编号。骨骼保存质量总体较差,外层皮质大部分破损或被侵蚀,内部结构则表现为自然模(印痕)状态。化石未被完全压扁,呈三维状态保存,但挤压仍造成一些变形。这具尸体可能是在河岸附近被洪水淹没并陷入淤泥,后来暴露在空气中风化又遭受啃食,某些鳄形超目成员圆锥形牙齿造成的圆形咬痕证明了这一点。其随后被一层薄薄的泥土覆盖,受到甲虫及白蚁的破坏。[1]
作者指出,罗马尼亚相同地层还发现了与之近缘的巨型物种哈采格翼龙,两者已知化石材料并不重叠。作者认为两者并非同种动物,因为尺寸小得多的EME VP 312貌似代表一具成体。[1]
描述
[编辑]欧洲神龙翼龙是种中型神龙翼龙科。作者估计第四掌骨长25厘米(9.8英寸),由此外推出翼展长3米(9.8英尺)。[1]
作者发表了数项独特特征,所有特征均存在于颈椎上。第三节颈椎长度占第四节的四分之三,而神龙翼龙科的常见比例应为百分之六十。前关节突发育良好且细长,与椎骨纵轴成30度角向前向外倾斜。前关节突侧面的第二个关节突即前外关节突发育良好,具有朝向前方的关节面,通过其底侧的深槽与一处突起(本身为后关节突的残余,可能是一根颈肋,位于前关节突外基部)分隔。髓弓侧面的气腔孔洞较小且位置低矮。[1]
种系发生学
[编辑]作者通过比较解剖学方法将本属归入神龙翼龙科,但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1]2018年,尼古拉斯·朗里奇(Nicholas Longrich)等人将欧洲神龙翼龙纳入一项大型翼龙目系统发育分析,将其恢复进神龙翼龙科。[2]分支图如下:
神龙翼龙科 Azhdarchidae |
| |||||||||||||||||||||||||||||||||||||||||||||||||||
古生物学
[编辑]欧洲神龙翼龙发现地在晚白垩世位于哈采格岛上,该岛属欧洲群岛的一部分。SbG-B地虽仅占地200m³,却也出土了几个不同的物种,其中包括龟鳖目的丽盒龟、鸭嘴龙类的沼泽龙及归入泰坦巨龙类马扎尔龙的物种。这些陆生动物群表明欧洲神龙翼龙并非在海岸上一边飞一边捕鱼的食鱼动物,进而证实了神龙翼龙科的“超级鹳”模型,即这些生物是陆生的追踪者,用四肢行走同时抓取小型猎物。[1]
如果欧洲神龙翼龙确实是与哈采格翼龙不同的物种,其发现意味则着哈采格动物群存在两种神龙翼龙科,一种体型巨大,另一种体型中等。这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态位划分,尽管目前尚不清楚其与猎物偏好及捕食策略的差异有何关联。这反映了一种亦见于其它晚白垩世动物群中的模式,后者同样具有大型与小型神龙翼龙科的组合。马斯特里赫特阶得克萨斯州的西猯组不仅有巨大的诺氏风神翼龙,还有较小的风神翼龙未定种及标本TMM 42489-2所代表的神龙翼龙超科。坎帕阶蒙大拿州的双麦迪逊组动物群包括翼展2.5米(8英尺2英寸)的较小的蒙大拿神翼龙,但也出土了翼展8米(26英尺)的更大物种骨骼碎片。同期的加拿大恐龙公园组发现了翼展5至6米(16至20英尺)的较小标本RTMP 92.83,但也发现了翼展约10米(33英尺)宽的大型标本PMA P.80.16.1367。[1]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Vremir, M. T. S.; Kellner, A. W. A.; Naish, D.; Dyke, G. J. Viriot, Laurent , 编. A New Azhdarchid Pterosaur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the Transylvanian Basin, Romania: Implications for Azhdarchid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PLOS ONE. 2013, 8 (1): e54268. Bibcode:2013PLoSO...854268V. PMC 3559652 . PMID 23382886. doi:10.1371/journal.pone.0054268 .
- ^ Longrich, Nicholas R.; Martill, David M.; Andres, Brian; Penny, David. Late Maastrichtian pterosaurs from North Africa and mass extinction of Pterosauria at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 PLOS Biology. 2018, 16 (3): e2001663. PMC 5849296 . PMID 29534059. doi:10.1371/journal.pbio.20016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