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上策
榻上策是鲁肃在建安五年(200年)时,与孙权合榻对饮时,对孙权提出了与张纮之江都对(192年),及诸葛亮之隆中对(发生于207年冬至208年春)相似的治国对策。由于其是在榻(一种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上进行的对话,因此得名。
孙权即位之初,本欲沿袭兄长孙策之政策通过匡扶汉室成就齐桓晋文之业,但周瑜却认为孙权亲贤重士,日后能成就帝业,遂将与他有相同想法的鲁肃推荐给孙权,孙权见到鲁肃后,对鲁肃说:“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说:“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极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1]。
与江都对相比,鲁肃提出的目标进一步升级,即从效仿晋文公、齐桓公通过匡扶王室来提升自身实力,到直接效仿汉高祖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与隆中对类似,该对话后来也成为东吴的治国方针。在此对话中的同时,曹操正和袁绍进行官渡之战,胜败未分,而鲁肃却能在当时就看出北方的敌人将只会有曹操,之后依其计略,虽然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第三次西伐黄祖(荆州牧刘表之部下,同时也是江夏太守)时,消灭了黄祖,然而孙权决定退出夏口,因此刘表的长子刘琦仍能到达夏口出任太守。之后,刘表病重身亡,他的儿子和继承人刘琮投降曹操。故东吴在企图攻占荆州,据有全长江流域之前,曹操就抢先南下进攻占有荆州,进而据有在长江上游的江陵。此时吴诸大臣都认为应该投降曹操,唯独周瑜和鲁肃认为不可,主张联合不久之前投靠刘表的刘备,抵抗南下的曹操,即是榻上策的延续。在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周瑜病逝,鲁肃继任其职,考虑到曹操方面的势力仍然很大,于是建议让刘备督导荆州,等于多树曹操之敌。终其鲁肃在世之时,他一直努力维持孙刘两家联合抗曹,联刘抗曹是当时东吴的治国方针。[2]
参考文献
[编辑]- ^ 《山东省志 86 诸子名家志 诸葛亮》. 王瑞功主编;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第180页.
- ^ 榻上策. [2010-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