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加迪休
摩加迪休 Muqdisho(索马里语) مقديشو(阿拉伯文) Mogadiscio(意大利文) | |
---|---|
首都 | |
绰号:Xamar | |
坐标:02°02′N 45°20′E / 2.033°N 45.333°E | |
国家 | 索马里 |
地区 | 巴纳迪尔州 |
创建 | 9世纪 |
政府 | |
• 市长 | Omar Muhamoud Finnish |
面积 | |
• 市区 | 91 平方公里(35 平方英里) |
海拔 | 9 公尺(30 英尺) |
人口(2017) | |
• 首都 | 2,590,000 (est.)人 |
• 市区密度 | 26,800人/平方公里(69,300人/平方英里) |
居民称谓 | Mogadishan, Reer Xamar |
时区 | 东非时间(UTC+3) |
人类发展指数 (2017) | 0.448 |
“摩加迪沙”的各地常用名称 | |
---|---|
中国大陆 | 摩加迪沙 |
台湾 | 摩加迪休 |
港澳 | 摩加迪沙 |
新马 | 摩加迪沙 |
摩加迪休(阿拉伯语:مقديشو,罗马化:Maqadīshū,发音:[muqaˈdiːʃuː];索马利亚语:Muqdisho,发音:[mʉqdɪʃɔ];义大利语:Mogadiscio,发音:[moɡaˈdiʃʃo];意指“国王的宝座”),当地人也常以旧名哈马(Xamar,早期拼音为Hamar)称呼之,中国古称木骨都束,是一位于东部非洲偏北的印度洋岸海港城市,索马利亚第一大城市。
地理
[编辑]摩加迪休位于索马利亚南部,濒临印度洋。索马利亚境内主要的河流夏柏雷河(Webe Shebele,或又译为Webi Shibeli )在流至离印度洋岸约30公里的摩加迪休近郊时,剧烈地向西南转折后沿著平行于海岸线的方向,继续蔓延320公里之后才由朱巴河(R. Jubba)河口北部的沼泽区汇流出海。虽然夏柏雷河在每年二、三月时经常处于干枯无水的状态,但在其他季节时带来的水量,仍提供了摩加迪休周遭地区足够的灌溉用水,而得以种植包括甘蔗、棉花与香蕉之类的作物。
地理上,摩加迪休城市中心位于北纬2度4分,东经45度22分处,是非洲各大城中最东者。城中著名的地标除了哈马温旧城(Hammawein Old Town)之外,巴卡拉市集(Bakara Market)因曾发生过著名的摩加迪休之战(电影《黑鹰计画》(Black Hawk Down)中的主场景)而声名大噪。除此之外,海滨的杰济拉海滩(Gezira Beach)曾一度是受欢迎的渡假区,却因为长年的战乱而失去了其吸引力。
历史
[编辑]远古
[编辑]虽然从古代起就有人类移居到摩加迪沙,但因此地的气候非常不适合耕作,故长期以来皆是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至中世纪时仍主要经营畜产品。
古代
[编辑]古希腊学者托勒密在《地理志》中曾提到以希腊-埃及混合神祇塞拉比斯命名的城邦塞拉皮翁。它被认为是摩加迪沙的前身。公元一世纪的希腊旅行文件《厄里特里亚海纪事》(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中提到它是索马里沿岸的一系列商业港口之一。根据《纪事》,海上贸易已经将摩加迪沙地区的人民与印度洋沿岸的其他社区联系起来。索马里水手使用被称为beden的古代索马里海船来运输货物。
中世纪
[编辑]在九世纪时,摩加迪休附近的地区就已经是索马利亚内陆地区与外界联络的要道。来自波斯或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回教)教徒在约十世纪时来到附近地区开始殖民,由于他们相对上的经济优势,再加上长年与当地人的通婚,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混血文明,经常被通称为东非城邦文明。其主要组成人口,是因所使用的斯瓦希里语(Swahili)而被称为斯瓦希里人的亚非混血族群。
在这一系列的城邦之中,摩加迪休与周遭的几个城市位于地理上最北端。关于“摩加迪休”这名称的由来有两种主要的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是索马利版本的阿拉伯语“Maqad shah”,意指“(波斯)国王的帝国设座”(Imperial seat of the Shah),暗示了波斯人可能与城市的奠基有所关联。另一种说法认为它可能是斯瓦希里语“mwyu wa”(最北之城)的错误发音版本,暗示了摩加迪休是非洲东岸一系列斯瓦希里城邦里面,最北的一个。当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uta)在1331年时来到非洲东岸时,他口中的“Maqdashu”已经是一个发展得非常庞大的贸易城市,所生产的布料等物资,甚至外销输送至包括埃及在内的其他地区。一直到今日,由第一任摩加迪休苏丹在1269年时所兴建的法赫鲁·丁清真寺(Mosque of Fakhr ad-Din),仍然矗立在摩加迪休的市区内。
考古学家曾在摩加迪休一带挖掘出非常多来自古代中国、锡兰与安南的钱币,证明了摩加迪休的贸易对象曾遍及至这些地区。其中,来自中国的钱币大都属于宋代的产物,虽然也有部份属于明代与清代的物件。这个被古代中国称为“僧祇国”(Zenj)的斯瓦希里贸易城邦大量进口了来自阿拉伯的陶器,中国的瓷器,与印度的布料,除此之外这里还同时生产矿物资源,并输出木头、象牙、贝壳、奴隶与铁矿至其他地区。直到十三世纪以后,另一个位于东非近海离岛基尔瓦·基西瓦尼(Kilwa Kisiwani)上的海港,才因为作为大辛巴威地区盛产的黄金之主要吞吐港,而急速发展并遮蔽了摩加迪休、拉穆(Lamu)、桑给巴尔(Zanzibar)与其他北方港市的光芒。
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时曾两次访问木骨都束。据《明史》记载,永乐十四年(1416年),木骨都束国、卜剌瓦国、麻林国曾派使臣到明朝朝贡。明成祖命郑和赉敕书货币,护送木骨都束国使臣返国。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再次访问木骨都束国[1]。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记述:“山连地广,黄赤土石,不生草木,田瘠少收。其富民附舶远通商货,贫民网捕海鱼,晒干为食,及喂驼马牛羊。地产乳香,金钱豹,龙涎香”[2]。
欧洲人的入侵
[编辑]在欧洲人的航海发现时代,葡萄牙人宰制了整个非洲东岸,而摩加迪休也当然无法免除葡人在十六世纪时入侵的命运。桑给巴尔苏丹在1871年时占领摩加迪休,并在十九世纪末时修筑了加雷萨宫(Garesa Palace)作为当地的行政中心。今天这座皇宫仍然存在,并被作为博物馆与图书馆使用。
桑给巴尔苏丹在1892年时将摩加迪休城出租给义大利,并在1905年时正式出售卖断,而义方则将义大利文中称为“Mogadiscio”的该城设为义大利在东非的殖民地、义属索马利兰的首府。而摩加迪休周遭的其他地区,则是在1936年时完全落入义大利的控制之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属于轴心国成员义大利的殖民地之义属索马利兰,自然也是同盟国的攻击目标之一。英国自肯亚(当时是英国殖民地)方面对义属索马利兰发动攻击,并在1941年2月26日成功拿下摩加迪休,一直统治著该地直到1952年时,才将索马利兰归还给义大利,恢复义大利所属之保护国的地位。1954年时,索马利亚国立大学在摩加迪休创校,是该国第一次拥有了高等教育的设置。在1960年时索马利亚脱离义大利与英国两国的控制,正式独立,摩加迪休也成为索国的正式首都。
内战、联合国与美军
[编辑]1969年10月21日,一场无预期的军事政变,将索马利亚的军事将领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推上索国总统位置,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社会主义路线独裁政治。但在1990年时,叛军攻入摩加迪休占领了首都,逼得巴雷不得不宣布退位,并在1991年1月时出走奈及利亚的拉哥斯。但合组叛军逼走原独裁者的几支势力,却在之后因意见歧异而反目,其中,曾在1960至1970年代间因为计画发动政变失败而入狱的穆罕默德·法拉德·艾迪德(Mohammed Farah Aidid),获得主要派系索马里联合大会(United Somali Congress,USC)的支持,但一些原本遭放逐避走义大利的USC成员,却先下手为强宣布穆罕默德·阿里·马赫迪(Mohammed Ali Mahdi)是新任总统。
1991年6月,艾迪德被选为USC的主席,但马赫迪拒绝放弃总统头衔,再加上索马利亚境内还有许多势力也有意染指巴雷下台后真空的地盘,因此爆发了一场以帮派组织般的小型民兵单位为主体的军阀内战。
联合国最初介入索马利亚事务,原本只是为了解决在索国南部严重的饥荒问题,但很快的这项行动开始变质成具有政治目的的军事行动,也就是美方代号“邪灵蛇行动”(Operation Gothic Serpent)的军事任务。以国际角度来说,索马利亚境内的战争已经变质成一种盗匪帮派之间互相争夺地盘、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混乱,为了解决这情况,联合国希望能透过解除各派系的武装,在索马利亚境内扶植一个西方式的中央政府。但,对于索马利亚当地的各个武装派系来说,他们并不想接受这种西方文明主导的政治方式,也不愿意放弃武装与自我防卫的力量,因此,除了敌对的派系势力之外,外人的入侵也成为他们对抗的目标。
1993年6月5日,联合国部队尝试将艾迪德所拥有的无线电广播电台关闭,以制止其进一步散播反联合国的言论,之后艾迪德的民兵们则进行反击,在冲突中射杀了23名巴基斯坦籍的联合国部队士兵。为了惩罚这件事与9月时民兵对在市区内巡逻的美军与联合国部队开火之举动,美国陆军在10月3日发动“代码艾琳行动”(Operation Code Irene),出动精锐的游骑兵部队与三角洲特种部队,搭乘UH-60“黑鹰”与MH-6“小鸟”直升机,突袭摩加迪休市中心的民兵据点。在这次的行动中,美军虽成功地逮捕到艾迪德的两位高阶幕僚,但在任务策划与执行时,因为对民兵火力威胁的低估,两架美军UH-60黑鹰直升机遭到火箭推进榴弹(RPG)击中尾翼导致失控坠毁,百馀名美军特种部队在进行对坠毁直升机机组员的搜救任务时深陷民兵火网与路障,以致于美军地面部队一度困于市区中无法撤离。在这场被媒体称为“摩加迪休之战”的激战中,共有18名美军与1名马来西亚籍战车驾驶兵阵亡,数十人受伤,但相对的,索马利亚方面估计约有500至1000名民兵死亡,3000至4000个普通民众受到波及(由于欠缺准确的情报管道,各方估计的数字落差非常大)。摩加迪休战役是美军在越战结束数十年后,第一次与敌对武装势力发生大规模的城市游击战,美国作家马克·包登(Mark Bowden)事后收录了自己几篇关于此事件的专题连载,在1999年3月出版了《黑鹰计画:一个现代战争的故事》(Black Hawk Down: A Story of Modern War)一书,这本书之后又由英国导演雷利·史考特(Sir Ridley Scott)改拍成纪录性电影《黑鹰计画》(Black Hawk Down)而使冲突事件与摩加迪休这城市广为人知。
由于摩加迪休战役中的严重损失,白宫方面决定在1994年3月31日以前,全面自索马利亚撤军。这件事是当时的美国总统比尔·柯林顿任内最严重的军事与外交挫败,也使得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冲突事务之参与态度,由积极转为保守。
今日的摩加迪休
[编辑]虽然曾经在1994年1月16日时达成停战协议,但索马利亚境内的两个主要交战体系,仍然在1995年3月所有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该国后,重新爆发冲突。艾迪德曾在1995年中时宣布自己就任总统,但却在1996年7月时,因为在巷战中受到的枪伤而逝世。
一直到今日,摩加迪休市区内仍然处于军阀派系瓜分、时有枪火交战的情况,正因为这混乱的局势,2004年10月10日索马利亚临时国会是在隔邻的肯亚首都奈洛比进行选举,选出原邦特兰共和国(Republic of Puntland,另一个从索马利亚宣布分离独立的政治体)总统阿布都拉·尤素夫·阿罕默德(Abdullahi Yusuf Ahmed)担任国家元首。然而,由于首都的安全考量,新成立的索国政府并没有真的返回摩加迪休市内执行一个中央政府该有的业务与功能。
目前,主要的帮派交战区域都集中于摩加迪休的北部,相对之下,较少发生冲突的市区南部,则显得较为富足安全。
文化与经济
[编辑]摩加迪休是索马利亚的商业中心,虽然迄今为止内战仍未间断,但其经济状况却已较先前恢复些许。由于没有政府的存在,因此整体的贸易环境几乎可以说是免税状态。部分商人会雇用高度武装的民兵作为保镳以自保,却间接地降低了街头犯罪的情况。
摩加迪休的主要工业包括了食物与饮料制造,以及简单的纺织业,尤其是棉花去子加工。
由于长年的战火早已破坏摩加迪休市的国际机场,因此今日仅有一些私人航空公司会不定期地在市区周遭的小型机场起降。摩加迪休仍然是索马利亚南部最重要的海港,并有道路连接肯亚与埃塞俄比亚等国位于内陆的城市与地区。
有点令人意外的是,虽然处于无政府状态,但摩加迪休却因为独特的背景因素而拥有东非地区最进步的电信发展,包括可以透过通讯卫星与国外联系的市区行动电话网路,网际网路供应商,乃至于网路咖啡厅的存在。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木骨都束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出自《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