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界是常论
外观
意界是常论,佛教阿毘达磨术语,此称谓最早见于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这个理论主张,因为意界是常,故而能忆念起以往所作,其所属部派无法考证,一般将其归入一心论之下。
记载
[编辑]“ | 或有说者,意界是常。以意界常故,忆本所作。 | ” |
“ | 或复有执,意界是常。如执意界是常论者,彼作是说:六识虽生灭,而意界是常,如是可能忆本所作。 六识所作事,意界能忆故,若不尔者,何缘能忆本所作事。 |
” |
相近学说
[编辑]前后一觉论者,将能够忆念的功能作为心性是一的依据[1],与意界是常论者相近。
瑜伽师曾提出五识不同于意识可自类相续,它们从意识无间而生[2],瑜伽行派有类似见解[3]。《大智度论》记载一个学说,将意分为二种:刹那灭意和一意;依一意即相续心,而生六识[4]。在《成实论》中也记载相似学说,主张心性本净者,引用相续心作为依据,为论主所评破[5]。此学说与意界是常论者相近,但没有明确记载两者的关系。
在十八界理论中,将五识界与意识界所依意界分而论之的见解,在唯识学派现存文献中,最早明确出现在无性论师为无著《摄大乘论》所作释论中[6][7]。
现代研究
[编辑]印顺法师认为,此理论以常在意界,为生灭六识的所依,是为常住不变之心,这与大乘所说真常心有深切的关系[8]。
注释与引用
[编辑]- ^ 玄奘译《大毘婆沙论》卷11:“有执觉性是一,如说前后一觉论者。彼作是说:前作事觉,后忆念觉,相用虽异,其性是一。如是可能忆本所作,以前后位觉体一故,前位所作后位能忆。”
- ^ 《大毘婆沙论》卷131:“然意处有六种,谓眼识,乃至意识。此中眼识与眼识,为因,等无间,增上,非所缘。……如眼识与眼识,眼识与耳、鼻、舌、身识亦尔。眼识与意识,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如眼识对六识,耳、鼻、舌、身识,对六亦尔。意识与意识,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意识与眼识,为因,等无间,增上,非所缘。……如意识对眼识,意识对馀识亦尔。问:眼等五识,展转无间,现在前不?答:诸瑜伽师说,眼等五识,展转无间,不现在前,皆从意识无间生故。阿毘达磨诸论师言:眼等五识展转,皆得无间而起,若不尔者,违根蕴说。”
- ^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又、非五识身,有二刹那,相随俱生,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又、一刹那五识身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从此无间,或时散乱,或耳识生,或五识身中,随一识生。”
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如《瑜伽》等,……彼第三云:‘又、非五识身,有二刹那俱生,亦非展转无间而生。’故大乘中,五识唯一刹那,必不相续,终始必然。又彼第三云:‘又、一刹那,五识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从此无间,或时散乱,或耳识生,馀五识中随一生等。’故知五识,自类前后,及与他前后,皆不相续。” - ^ 龙树《大智度论》:“识众者,内外六入和合故,生六觉,名为识。以内缘力大故,名为眼识,乃至名为意识。问曰:意即是识,云何意缘力故生意识?答曰:意生灭相故,多因前意故,缘法生意识。问曰:前意已灭,云何能生后识?答曰:意有二种,一者、念念灭;二者、心次第相续,名为一,为是相续心故,诸心名为一意。是故,依意而生识,无咎。意识难解故,九十六种外道,不说依意故生识,但以依神为本。”
- ^ 诃梨跋摩《成实论·二世无品》:“又汝言不应得观内心内受者,有二种心:一念念生灭,二次第相续,用现在心,观相续心,非今犹在。”《成实论·心性品》:“论者言:有人说心性本净,以客尘故不净;又说不然。……问曰:我不为念念灭心故,如是说;以相续心故,说垢染。答曰:是相续心,世谛故有,非真实义,此不应说。又于世谛,是亦多过,心生已灭,未生未起,云何相续?”
- ^
无著《摄大乘论》:“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
世亲《摄大乘论释》:“谓身、身者、受者识者:身,谓眼等五界。身者,谓染污意。能受者,谓意界。”
无性《摄大乘论无性释》:“谓身、身者、受者识者:如后当说,眼等六内界为性,如其所应。眼等五识所依意界,名身者识。第六意识所依意界,名受者识。” - ^
窥基《成唯识论述记》:“眼等五根,名身。五识所依意界,名身者。第六意识所依意界,名受者识。”
圆测《解深密经疏》:“若依无性:眼等五识所依意界,名身者识;第六意识所依意界,名受者识。解云:无性论意,眼等五识所依意界,即是赖耶,名身者识;第六意识所依意界,即是末那,名受者识。
若依世亲,与此相翻:第七末那,名身者识;第八赖耶,名受者识。故彼论云:身者,谓染污意;受者,谓意界。” - ^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一心论,不是刹那生灭而是刹那转变的。以一心来说明一众生,说明记忆、造业受报的事。……但说识而有特色的,有“意界是常论”者:……。意界mano-dha^tu是六识界生起的所依,所以“意界是常”,是依常住意而起生灭的六识,也是在一般起灭不已的六识底里,别有常住不变的心。这也是为了说明忆念的可能,不知是那一部派的意见!……“心性本净”,“意界是常”,与大乘的真常心,是有深切的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