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轸
张轸(1894年—1981年7月26日),字翼三,男,河南罗山县人,同盟会成员,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国共内战中投降中国人民解放军。
生平
[编辑]张轸在宣统元年(1909)进入开封陆军小学第五期就学,并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毕业,同年升学进入南京陆军第三中学就读,然而在因反袁世凯立场,在二次革命后辍学逃回老家避祸。袁世凯死后,陕西督军陈树藩原有意留张轸在部队服役,但遭到谢绝。
民国十六(1917)6月,与其陆小同学单懋统、秦鼎新、阎旭生一同报考北京的清河陆军预备学校。与他同时报考的同学曾因参与二次革命之背景遭到陆军部刁难,但张轸因为较少见报因此未被注意,同年录取。民国十七年(1918),1918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为该校第九期炮兵科。1919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官费留学资格,1920年进入东京振武学校,1921年4月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就学,为中国留学生班队第十四期步兵科。1923年4月毕业回国后,投入刘镇华指挥的—镇嵩军陕西陆军第一师任参谋,在1924年北京政变后,脱队投靠冯玉祥国民军,在国民军第二军中担任训练大队队长兼战术教官,驻地河南省开封。
1925年下旬,因为国民军第二军司令官胡景翼病逝后,接任的岳维峻驾驭部队的状况不佳,张轸趁此时离开国民军南下广东省,透过已进入广州军政府的同省军官侯连瀛认识邓演达,获准加入黄埔军校,担任第四期生战术总教官。随后被程潜延揽,转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担任该军下属之国民革命军第19师56团团长。在北伐战争第一阶段,张轸指挥的56团在1927年9月于江西省进行南昌城攻城作战,攻占南昌。随后遭五省联军击退,张轸化装逃离南昌城,后收拢残军后撤休整。隔年3月南京战役中,张轸指挥55、56团攻占南京雨花台,因此战功得到程潜任命为南京城防司令。
4月宁汉分裂后,19师遭到何应钦包围缴械,张轸遭到撤职,随后得知程潜在武汉重建第六军后,张轸前去投靠,并出任重建第六军下属的国民革命军第18师师长。
民国十七年(1928)2月,升任长沙警备司令兼18师师长,但程潜主政湖南省后与新桂系交恶,被李宗仁设计囚禁,第六军因此被迫脱离湖南省,因军长遭囚,张轸升任第六军副军长兼18师师长,后因胡文斗军长遭设计谋杀,张轸升任第六军军长,在遭到武汉政治分会与南京国民政府一系列追剿下,第六军部队瓦解,张轸逃到上海,暂时脱离军界。
1930年,在返国的河南军阀刘镇华延揽下,张轸复出,转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路军下属之国民革命军第64师参谋长。因和刘镇华不和,1932年辞职,返回开封闲赋。民国二十四年(1935)程潜复出担任参谋总长,受程潜延揽,张轸至南京担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部附(参谋),至日本考察兵役制度。民国二十六年(1937)5月,转任豫北师管区司令,负责该地募兵事务。
抗日战争中,张轸收编在豫北师管区的一干民团,后这些部队被改编国民革命军补充第2师,后加入一部份正规部队改组为国民革命军第110师,纳编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参战。在国民革命军第4师抽离十三军后,张轸升任十三军军长兼110师师长,参加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结束后,十三军留置桐柏山区进行游击战,张轸担任桐柏山游击总指挥兼第20军团司令官,军长职务交由王仲廉,师长职务由吴绍周接任。
20兵团后被改组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集团军,集团军司令官为汤恩伯当任,由于张轸非其派系成员,民国二十八年(1939)7月,张轸转任军政部第二补充新兵训练处处长兼豫南警备司令。
民国三十年(1941)11月,转任重建的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军长,六十六军为军政部第二补训处组建的新兵师,故由熟悉该业务的张轸率领,该军隔年编入中国远征军,投入缅甸战役,该战役中因六十六军被分拆支援,最后因缅甸战役战败部队四散,六十六军在1942年4月撤销,虽然作战战败,但张轸并非直接指挥官,故未被追究作战责任。1942年9月,张轸转任第五战区豫南挺进军兼豫南游击总部总指挥,利用其地缘优势在河南省进行游击战。民国三十四年(1945)第十战区复编后,其部队编入第十战区指挥。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历任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武汉行辕副主任兼武汉行辕前进指挥所指挥官、第五绥靖区司令、华中剿匪总司令部副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第十九兵团司令官等。1948年,河南省政府迁至信阳县。张轸曾试图固守信阳[1]。12月30日,张轸要求蒋介石“总统毅然下野”[2]:127,与河南省参议会通电主张和平[3]:8763。1949年1月2日,蒋致电河南省政府主席张轸,称“值此千钧一发之际,吾人如不能熟权利害,团结意志,而先自乱步骤,则适中共匪分化之诡谋,将陷于各个击破之惨局。须知今日之事,可和而不可降,能战而后能和,国族之存亡系于是,兄等自身之安危亦系于是”[3]:8767。
投共
[编辑]1949年1月,第五绥靖区副司令朱其平率部望风而逃,在此形势下,张轸率部离开信阳县至湖北[1]。5月,张轸劝鲁道源一起投共,鲁道源向参谋总长顾祝同报告,顾祝同密令白崇禧将张及其属下第一二七军的师以上军官扣押送广州,白向张轸出示顾祝同密电后,张轸伺机逃脱[4][5],率部在武汉金口宣布声援中国人民解放军,配合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军占领武汉后,其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一军,张轸出任军长。
被划为“右派”、遭清算
[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过湖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同时他还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1957年,张轸被划为“右派”[6]。后来被摘掉“右派”帽子。1966年“文革”中,张轸再次受到冲击,受到不公正待遇。1979年彻底平反。1981年7月26日在郑州逝世。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作者:吴孔明. 信阳四一路 一条红色的解放路. 责任编辑:孟俊克. 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网站. 2014-10-30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30) (简体中文).
- ^ 蒋经国:〈危急存亡之秋〉,刊《风雨中的宁静》,台北:正中书局,1988
- ^ 3.0 3.1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7月
- ^ 記武漢金口起義. [201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 ^ 白崇禧在大陆的最后日子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1-12.
- ^ 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1~11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开幕前一天,即1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提出了《关于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法案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中的右派分子黄绍竑等十人的职务的建议》,请大会予以审议。建议如下:“……(二)关于右派分子章乃器、潘大逵、曾庶凡、黄绍竑、陈铭枢、黄现璠、费振东、乔传珏、马哲民、章伯钧、叶笃义、程士范、潘锷鏱、罗隆基、费孝通、储安平、钱伟长、钱孙卿、欧百川、王天锡、韩兆鹗、丁玲、张东木、谢雪红、杨子恒、郑立齐、黄琪翔、李伯球、徐铸成、黄药眠、王毅齐、张轸、张云川、朱君允、毕鸣岐、谭志清、龙云、李琢菴38人的代表资格问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已经向大会提出建议,认为他们已经丧失继续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的合法根据,不应当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 张轸 贵将军一流人物. 和讯读书频道. [201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1).
- 爱国起义将领——张轸. 罗山县人民政府. 2009-03-23 [201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