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广州十三行

坐标23°6′49.69″N 113°14′53.62″E / 23.1138028°N 113.2482278°E / 23.1138028; 113.248227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780年油画描绘广州十三行外贸易特区的丹麦、西班牙、美国、 瑞典、英国、荷兰夷馆。

广州十三行(英语:Thirteen Factories或Thirteen Hongs of Canton),又称广东十三行十三洋行,是指清朝沿用明朝[1]之习惯称呼广州对外贸易特区内的十三家牙行商人。后来,这地区称为“十三行街”,“洋货行”、“洋行”成为外贸商行的通称。十三行街现为十三行路,原十三行地区位于今十三行路以南及广州文化公园一带。

康熙五十七年两广总督杨琳关于十三行的奏折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批准外商在粤海关广州)、闽海关福州)、浙海关宁波)、江海关松江)四个口岸经商,当时,国内外运到广东海口的商货很多,行商却很少。1686年洋商获准在广州市珠江口的一个街区居住和经商。

瑞典东印度公司广州航线的“哥德堡一号”复制品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下令封锁全国对外口岸,仅保留广州珠江粤海关一带作为对外通商港口(锁国),及不得在中国其他地方经商。广州的洋行集中在离珠江约三百尺的十三行区。在广州立洋行的包括花旗国(美国)、红毛国(英国)、双鹰国(奥地利帝国)、单鹰国(普鲁士)、黄旗国(丹麦)、法兰西瑞典葡萄牙等国商人[2]。十三洋行区除洋商、十三行外,还有官办的商行。

历史

[编辑]
广州十三行全景(1805–10)
油画描绘广州十三行外贸特区
欧洲洋行,1805-06
十三行,1850
十三行
十三行地图,1856

“十三行”之名是沿袭明代的旧称[3],“万历以后,广东有所谓‘三十六行’者出,代市舶提举盘验纳税,是为‘十三行’之权舆”[4],当时的商行时有增减,康熙年间只有“行口数家”,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行商发展到十六家,在广东官府支持下,成立了垄断性的“公行”。乾隆十六年(1751年)则有洋行26家[5],所以广东十三行只是形容最兴盛的十三家。十三行以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其贸易对象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内容,经营出海贸易的称为海南行。

1837年(道光十七年)十三家行商:[6]

商名 行名 人名
Howqua 浩官 Ewo 怡和 伍绍荣
Mowqua 茂官 Kwonglei 广利 卢继光
Puankhequa 潘启官 Tungfoo 同孚 潘绍光
Goqua 鳌官 Tunghing 东兴 谢有仁
Kingqua 经官 Tienpow 天宝 梁丞禧
Sunshing 孙青 Hingtae 兴泰 严启昌
Mingqua 明官 Chungwo 中和 潘文涛
Saoqua 秀官 Shuntai 顺泰 马佐良
Pwanhoyqua 潘海官 Yanwo 仁和 潘文海
Samqua 爽官 Tungshun 同顺 吴天垣
Kwanshing 昆官 Futai 孚泰 易元昌
Lamqua 林官 Tungchang 东昌 罗福泰
Takqua 达官 Anchang 安昌 容有光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广州公行”正式成立,到三十六年(1771年)即被解散。其间又出现一批豪商巨富,如卢观恒潘振承潘有度伍秉鉴叶上林等人,最著名的是广东南海县富商伍秉鉴经营的怡和行,伍秉鉴家族则坐拥2600万银元(估值约50亿人民币),是当年的世界十大首富之一。矗立于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与《红楼梦》的大观园媲美。广州十三行成为有清一代与两淮盐商山西晋商三强并立的行商集团。

十三行早期的贸易对象,有荷兰英国丹麦西班牙西欧国家。外商洋行受严格限制,例如:外商与中国官府交涉,必须由十三行作中介,外商不得在广东省住冬,番妇不得来广州,外商不得坐轿,外商不得学汉文等。因官办的商行,诸多舞弊,而十三行价格统一,货不搀假,不欺诈,有良好商业信用,外商要中国商人代办手续,多通过十三行[7]。美国商人亨特《广州番鬼录》中说:“由于与被指定同我们做生意的中国人交易的便利,以及他们众所周知的诚实,都使我们形成一种对人身和财产的绝对安全感。”十三行垄断了对外贸易,富甲一方。屈大均有诗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8]

十三洋行建筑,多为三层楼结构,底层作货仓,二三层作漂亮公寓。十三洋行建筑华丽,宛如西洋画[9]。十三洋行建筑中,最有名的是“碧堂”,(清)李斗著 《扬州画舫录》记述:“盖西洋人好碧,广州十三行有碧堂,其制皆联房广厦,蔽日透月为工”[10]扬州四轿烟雨中的澄碧堂就是仿效广州十三行碧堂建筑形式而建造的[11]

十三洋行区不但是外商在华的经商基地,还是基督宗教传教士到中国传教的进驻地。苏格兰传教士马礼逊曾驻广州,任洋行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

变迁

[编辑]
1822年大火
1822年大火后的广州十三行

1822年广州十三行街大火,有四千万两白银化为乌有,史称“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

许多行商在清廷的压榨下纷纷破产,1773年至1832年广东商行总共向吏部捐输3,950,000两[12]。在鸦片战争后,道光二十三年伍秉鉴曾独自承担《南京条约》中外债300万银元中的100万。随著《南京条约》签订后的五口通商,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初一(1843年7月27日)允许英国商人在各口岸任意与华商交易,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的辉煌时代也随之结束。

咸丰六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炮轰广州城。12月15日,城内市民愤怒烧毁十三行街,建物彻底化为灰烬,史称“西关大火”、“火烧十三行”。

十三行所在的十三行路,20世纪末以来变为服装批发一条街,主要经营女装成衣批发(新中国大厦、美衣城、红遍天等),亦有经营男装成衣批发。以十三行路为中心的故衣街、豆栏上街、和平东路、桨栏路服装商场(市场)环绕成的物流商业圈,已经成为广州历史最长的服装批发集散地。

十三夷馆

[编辑]
英文原名 直译及音译 中文名(粤语)
汉字 汉语拼音 汉字 刘锡祥拼音
Creek Factory 小溪 Xiǎoxī Guǎn 怡和行 Yi⁴ Wo⁴ Hong⁴
Dutch Factory 荷蘭 Hélán Guǎn Jaap⁶ Yi⁶ Hong⁴
British Factory
(New English Factory)
英國 Xīn Yīngguó Guǎn Bo² Wo⁴ Hong⁴
Fung-tae Factory
Chow-Chow Factory
(Miscellaneous Factory)
Chǎochǎo Guǎn 豐泰
Fung¹ Taai³ Hong⁴
Old English Factory 英國 Jiù Yīngguó Guǎn Lung⁴ Sun⁶ Hong⁴
Swedish Factory 瑞典 Ruìdiǎn Guǎn Sui⁶ Hong⁴
"Imperial Factory"
(Austrian Factory)
帝國 Dìguó Guǎn Ma¹ Ying¹ Hong⁴
Paoushun Factory Bǎoshùn Guǎn Bo² Sun⁶ Hong⁴
American Factory 美國 Měiguó Guǎn Gwong² Yuen⁴ Hong⁴
Mingqua's Factory Míngguān Guǎn Jung¹ Wo⁴ Hong⁴
French Factory 法蘭西 Fǎlánxī Guǎn Go¹ Gung¹ Hong⁴
Spanish Factory 西班牙 Xībānyá Guǎn 呂宋 Daai⁶ Lui⁵ Sung³ Hong⁴
Danish Factory 丹麥 Dānmài Guǎn [13] Wong⁴ Kei⁴ Hong⁴

十三行之英文名是“Thirteen Hongs”,而“Thirteen Factories”或者“Canton Factories”是专门指代上述之“十三夷馆”。

评价

[编辑]

十三行商是拥有垄断中外贸易特权的商业组织,也是清政府与外商之间的媒介,兼有外交职责。清朝统治者授予行商以外贸特权,但也从他们身上取得更多的财富,每年两广总督广东巡抚粤海关监督进献各种珠宝珍玩,如钟表花瓶珐琅器皿雕牙器皿日晷等,“俱令洋行采办物件,赔垫价值”,最后都是由十三行付现,“积习相沿,商人遂形苦累”[14]。也有不少用在军费之上,例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廷为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令行商捐输三十万两。

嘉庆末年,伍秉鉴包庇外商走私鸦片,中国的白银从流入变为流出。道光二年(1822年)监察御史黄中模在奏疏中指出:“闻迩来洋商与外夷勾通,贩卖鸦片烟,海关利其重税,遂为隐忍不发,以致鸦片烟流传甚广,耗财伤生,莫此为甚。”[15]

注释

[编辑]
  1. ^ (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二五:“国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馀柁,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馀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2. ^ 阎宗临 《中西交通史》 37页。ISBN 978-7-5633-6510-4
  3. ^ 《粤海关志》卷25《行商》记述:“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馀柁,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
  4. ^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2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 ^ 阮元:《广东通志·经政略》
  6. ^ 阎宗临 《中西交通史》 38页。ISBN 978-7-5633-6510-4
  7. ^ 同上 37页
  8. ^ 屈大均 《广东新语·广州竹枝词》
  9. ^ (清)沈复浮生六记》:“十三洋行在幽兰门之西,结构与洋画同”
  10. ^ (清)李斗著《扬州画舫录·四桥烟雨》卷十二 汪北平、涂雨公点校,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ISBN 7-101-01705-3
  11. ^ (清)李斗著 《扬州画舫录·澄碧堂》:“是堂效其制故名碧澄。”
  12. ^ 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
  13. ^ Van_DykeMok (2015),第xx页.
  14. ^ 《粤海关志》卷25《行商》
  15. ^ 《清季外交史料》道光朝一

参考书目

[编辑]
  •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
  • 彭泽益:《清代广东洋行制度的起源》
  • 李国荣:《广州十三行 帝国商行》,九州出版社,ISBN:7-80195-523-4
  • 松本忠雄:《广东之行商及夷馆》
  • 武藤长藏:《广东十三行图说》
  • 根岸吉:《广东十三洋行》
  • 田萃一郎:着有《广东外国贸易独占制度》及《十三行》
  • Henri Cordier:《广东之行商》(Les Marchands Henistes de Canton)

23°6′49.69″N 113°14′53.62″E / 23.1138028°N 113.2482278°E / 23.1138028; 113.248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