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弦比
外观
展弦比(Aspect Ratio),为飞机空气动力学的专有名词。由于飞机在后掠翼发明前的主要设计,翼面由上往下看都是呈长方形,所以有所谓的宽高比,也就是翼展和翼弦长(气流过机翼通过的长度)的比值,所以命名为展弦比。而后来的翼面设计逐渐复杂不适合简单的比值,而改其其定义为机翼的翼展平方与机翼翼面积的比值:
其中AR为展弦比,b为翼展长度,S为翼面积。[1]另外一种定义方式为翼展长度与标准平均弦长的比值。
大展弦比表明机翼比较长且窄,小展弦比则表明机翼比较短且宽。 不论主翼、水平尾翼、还是垂直尾翼都适用一样的定义。一般在飞行物设计时,会让提供力矩的水平尾翼的展弦比较小,使其在失速拥有较好的失速特性:如较大的攻角仍然能保持不失速、升力系数下降率较为平缓等。当主翼失速时还是能有姿态控制(继续提供升力使机头下降)的能力进而脱离失速。 [2] [3] 一般来说,垂直尾翼展弦比小于水平尾翼展弦比小于主翼展弦比。
展弦比的设计也会关系到飞行器的性能。短而宽的机翼(低展弦比)诱导阻力较小,适合高速物体,如飞弹、战机等。而低速的滑翔机或是长时间、高高度滞空的则多采高展弦比以降低诱导阻力如U-2。自然界中更是如此,需要长时间飞行的信天翁,翅膀展弦比高,而如隼或老鹰等需要掠食的鸟类,甚至可以在盘旋时伸展翅膀提高展弦比,攻击或向下俯冲时收回翅膀以求高速、灵活。而F-14等可变翼飞机也设计有类似的改变展弦比的功能以兼顾低速与高速性能。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Jonh Anderson. Fundamentals of Aerodynamics,4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005. ISBN 0071254080.
- ^ 美國史丹佛大學航太系教材:尾翼設計與尺寸 (PDF). [2014-04-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10-28).
- ^ [存档副本 (PDF). [2014-04-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1-23). NACA 44XX系列颇面用于可变展弦比机翼之失速区间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