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卖空 (电影)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卖空
The Big Short
电影海报
基本资料
导演亚当·麦凯
监制狄狄·嘉娜英语Dede Gardner
布莱德·彼特
杰瑞米·克莱纳英语Jeremy Kleiner
阿诺·米尔山英语Arnon Milchan
剧本查尔斯·兰道夫
亚当·麦凯
原著大賣空
麦可·路易斯作品
主演克里斯汀·贝尔
史提夫·卡尔
雷恩·葛斯林
布莱德·彼特
配乐尼可拉斯·布泰尔英语Nicholas Britell
摄影巴瑞·艾克洛德英语Barry Ackroyd
剪辑汉克·柯温
制片商摄政企业
B计划娱乐公司
片长130分钟
产地美国
语言英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2015年11月12日 (2015-11-12)AFI Fest
  • 2015年12月11日 (2015-12-11)(美国)
  • 2016年1月15日 (2016-01-15)(台湾)
  • 2016年1月21日 (2016-01-21)(香港和澳门)
发行商派拉蒙影业(美国)
洲立影视(香港和澳门)
博纳影业(中国大陆)
预算2800万美元
票房1.33亿美元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大空头
香港沽注一掷
台湾大卖空

大空头》(英语:The Big Short,香港译《沽注一掷》,新加坡、台湾译《大卖空》)是一部2015年美国剧情片,是亚当·麦凯执导并和查尔斯·兰道夫共同编剧[1]。改编自麦可·路易斯的2010年同名书籍,主要描述2007年–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泡沫经济时期所发生的故事[1]。由克里斯汀·贝尔史提夫·卡尔雷恩·葛斯林布莱德·彼特主演。主要拍摄于2015年3月18日在路易斯安那州纽奥良开始进行。派拉蒙影业排定于2015年12月11日在美国上映。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提名,赢得最佳改编剧本奖

剧情

[编辑]

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这部电影由三个独立但同时发生的故事组成,这些故事与 2007 年房地产市场崩盘前几年的行动有著松散的联系。

赛恩资本

2005年,古怪的对冲基金经理人麦可·伯里发现,以高风险次级贷款为基础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极度不稳定。他预计2007 年第二季市场会崩溃,因为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的利率将会上升,因此他提议建立一个信用违约掉期市场,允许他做空或做空基于市场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获取更多的资金。利润。他的长期赌注超过10亿美元,被主要投资和商业银行接受,但需要每月支付大量保费。这引发了他的主要客户劳伦斯·菲尔兹(Lawrence Fields)指责他“浪费”资本,而许多客户要求他逆转并出售,但伯里拒绝了。迫于压力,他最终限制了提款,激怒了投资者,菲尔兹起诉了伯里。最终,市场崩溃,他的基金价值增加了 489%,总利润(即使考虑到巨额溢价)超过 26.9 亿美元,其中菲尔兹一人就获得了 4.89 亿美元。

前点合作伙伴

Jared Vennett(以Greg Lippmann 为基础), 是德意志银行负责全球资产支持证券交易的高管,是最早理解Burry 分析的人之一,他向一位向Burry 出售股票的银行家学习。早期信用违约掉期。透过他的量化分析来验证伯里很可能是正确的,他决定进入市场,透过将掉期产品出售给那些在基础债券失败时获利的公司来赚取费用。一个丢失的电话提醒了FrontPoint Partners 对冲基金经理马克·鲍姆(Mark Ba​​um,由史蒂夫·艾斯曼饰演),由于他对银行道德和商业模式的不尊重,他有动力从维内特那里购买掉期合约。维内特解释说,将次级贷款打包成评级为 AAA 的债务抵押债券 (CDO) 将保证它们最终会崩溃。FrontPoint 团队在南佛罗里达州进行实地调查后发现,抵押贷款经纪人透过将抵押贷款交易出售给华尔街银行来获利,而华尔街银行则为风险较高的抵押贷款支付更高的利润,从而产生了泡沫。这些资讯促使 FrontPoint 团队从 Vennett 购买掉期产品。2007 年初,随著这些贷款开始违约,CDO 价格不知何故上涨,评级机构拒绝下调债券评级。鲍姆从标准普尔的一位熟人那里发现了信用评级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不诚实行为。维内特邀请团队参加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美国证券化论坛,鲍姆从一位CDO 经理那里了解到,为抵押贷款债券(包括押注于有缺陷的抵押贷款债券的“合成CDO” )提供保险的市场比市场要大得多对于抵押贷款本身而言,鲍姆感到震惊,意识到整个世界经济即将崩溃。随著次贷债券持续下跌,鲍姆了解到 FrontPoint 旗下营运的摩根士丹利也持有抵押贷款衍生性商品空头部位。然而,为了抵消风险和每月的溢价,它出售了评级较高的抵押贷款衍生品的空头部位。现在这些资产的价值也在暴跌,摩根士丹利正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问题。尽管鲍姆的员工向他施压,要求他在摩根士丹利倒闭之前出售自己的头寸,但鲍姆拒绝在经济濒临崩溃之前出售自己的头寸,从而从掉期合约中获利超过10 亿美元。即便如此,鲍姆感叹银行和政府不会承认导致经济崩溃的原因,而是将责任归咎于“移民和穷人”。

棕地资本

年轻的投资者查理·盖勒(Charlie Geller)和杰米·希普利(Jamie Shipley)经营著一家名为布朗菲尔德资本(Brownfield Capital)的小公司(基于康沃尔资本公司)。他们无意中在一家大型投资银行大厅的咖啡桌上发现了维内特的营销演示(人物向观众表示,实际上他们是透过朋友和出版物的口耳相传听说了维内特的计划),说服他们投资掉期,因为这符合他们购买廉价保险且潜在赔偿高的策略。由于低于进行 Burry's 和 Baum's 等交易所需的 ISDA 主协议的资本门槛,他们寻求驻新加坡的退休证券交易员 Ben Rickert 的帮助。尽管存在违约,但当债券价值和 CDO 上涨时,盖勒怀疑银行存在欺诈行为。三人还访问了美国证券化论坛,在那里他们了解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没有监管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活动的法规。他们透过做空评级较高的 AA 抵押贷款证券,成功地获得了比 Burry 和 Baum 更多的利润,因为这些证券被认为高度稳定且支付率高得多。后来,随著房屋抵押贷款违约的增加,CDO(保险)的价格没有上涨,基础抵押债券的价格也没有下降,他们意识到银行和评级机构正在秘密冻结他们的 CDO 的价格。以便在不可避免的崩盘之前卖出并做空它们。盖勒和希普利对银行的欺诈行为感到愤怒,试图向媒体通报即将发生的灾难和猖獗的欺诈行为,但《华尔街日报》的一位作家揭露了他自己的个人利益冲突,并且不会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免危及安全。他与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关系。随著市场开始崩溃,本在英国度假时出售了掉期合约。最终,他们将 3000 万美元的投资变成了 8400 万美元,但当本告诉他们这对公众造成的严重后果时,他们对这个系统的信心被打破了。

后记

贾里德·维内特 (Jared Vennett) 因所有掉期销售而获得 4700 万美元的奖金。马克·鲍姆 (Mark Ba​​um) 因财务影响变得更加和蔼可亲,他的员工继续经营他们的基金。查理·盖勒和杰米·希普利在起诉评级机构未果后分道扬镳,杰米仍在管理该基金,查理搬到夏洛特组建家庭。本·里克特重返平静的退休生活。在公众强烈反对和美国国税局多次审计后,迈克尔·伯里关闭了他的基金,现在只投资于水证券。除了一名交易员卡里姆·塞拉格尔丁(Kareem Serageldin)之外,对这场危机负责的银行人员都没有因其行为承担任何后果。值得注意的是,自 2015 年起,银行再次以新标签“Bespoke Tranche Opportunity”出售 CDO。

演员

[编辑]

制作

[编辑]

2013年,派拉蒙影业收购了麦可·路易斯著作的《大卖空:预见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资英雄传》的版权,打算把它拍成电影,且将由布莱德·彼特B计划娱乐公司制作[2]。2014年3月24日,亚当·麦凯被选作为导演和编剧[1]

发行

[编辑]

2015年9月22日,派拉蒙将电影定于2015年12月11日在北美的限定地区上映[3],2015年12月23日才会广泛发行。

评价

[编辑]

《沽注一掷》获得了一致好评,烂番茄新鲜度88%[4]Metacritic得分81[5]。据CinemaScore网站的调查,观众从A+至F之间给了“A”的平均分数[6]

票房

[编辑]

电影于12月11日在洛杉矶纽约旧金山芝加哥等八间戏院获得了72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平均每间戏院约9万美元),打破了之前《艺伎回忆录》(平均每间戏院约8万533美元)在这八间的纪录[6]

幕后花絮

[编辑]
  • 克里斯汀·贝尔(在剧中饰演麦可·贝瑞)与现实生活中的麦可·贝瑞见过面后,克里斯汀·贝尔向贝瑞索取了他日常穿的短裤与T恤衫,以便他在电影拍摄时穿上。贝尔后来希望贝瑞可以到洛杉矶首映场观影,贝尔表示:“我真的想坐在他身边,看他是不是要给我脸上来一拳”。[7]
  • 电影中的“真相就像诗歌,但大多数人厌恶诗歌”是导演兼编剧亚当·麦凯写的,而不是像在电影中所说的在某个华盛顿酒吧偷听到的。导演这么说是因为他无法找到任何引句来带出这句话。[7]
  • 大多数角色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改编而来。马克·鲍恩(Mark Baum)的原型是理财经理史蒂夫·伊斯曼(Steve Eisman);贾德·佛奈特(Jared Vennett)的原型是投资交易者格莱格·利普曼(Greg Lippmann);班·里克特(Ben Rickert)的原型是班·霍克特(Ben Hockett);查理·盖勒(Charlie Geller)和杰米·希普利(Jamie Shipley)的原型分别是查理·莱得利(Charlie Ledley)和杰米·麦(Jamie Mai)。[7]

奖项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改编自真实人物 史提夫·艾斯曼(Steve Eisman)。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Paramount Taps ‘Anchorman’ Helmer Adam McKay To Adapt And Direct Michael Lewis’ ‘The Big Short’ About Economic Meltdown. deadline.com. 2014-03-24 [2015-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9). 
  2. ^ McNary, Dave. ‘Anchorman’s’ Adam McKay Boards Financial Drama. variety.com. 2014-03-24 [2015-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0). 
  3. ^ 存档副本. [2015年12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月26日). 
  4. ^ The Big Short reviews. Rotten Tomatoes. [2015-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3). 
  5. ^ The Big Short reviews. Metacritic. [2015-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2). 
  6. ^ 6.0 6.1 Pamela McClintock. Box Office: Ron Howard's 'Heart of the Sea' Capsizes With $11M U.S. Debut.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12-13 [2015-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6). 
  7. ^ 7.0 7.1 7.2 The Big Short (2015), [201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