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乔治·丘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乔治·丘奇
2012年时的乔治·丘奇
出生George McDonald Church
(1954-08-28) 1954年8月28日70岁)[1]
佛罗里达坦帕市[1]
居住地马萨诸塞州布鲁克林
国籍美国
公民权美国
母校
知名于合成生物学之父
配偶吴婷英语Ting Wu
奖项
网站arep.med.harvard.edu/gmc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化学
机构
论文Genetic Elements within Yeast Mitochondrial and Mouse Immunoglobulin Introns(1984)
博士导师沃特·吉尔伯特

乔治·麦克唐纳·丘奇(英语:George McDonald Church,1954年8月28日),美国基因工程学家、分子工程学家与化学家。截至2015年 (2015-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他是哈佛大学罗伯特·温斯罗普基因学讲座教授、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健康科学与科技教授以及哈佛大学韦斯研究所生物工程部门的创办者。[2] 2017年3月,丘奇教授成为原子科学家公报英语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的成员之一。

教育背景与早年生活

[编辑]

1954年8月28日,乔治·丘奇出生于佛罗里达坦帕市附近的麦克迪尔空军基地英语MacDill Air Force Base,在附近的清水市长大。[2] 1968年到1972年,在麻州安多弗市的预备高中菲利浦学院就读。 高中毕业后,他前往杜克大学就读,两年内就取得了动物学和化学的学士学位。[2]

1973年秋天,乔治·丘奇成为研究人员,与杜克大学生物学科助教金成镐英语Sung-Hou Kim合作,展开他的研究生涯。两人在一个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开设给杜克大学硕士的一个生化学专案中,合作了一年。[3][4] 彼得米勒在《国家地理》系列中,撰写了创新者专题,专题中提到:

“身为一个在杜克大学的硕士生...,他使用X射线晶体学研究转运核糖核酸的立体结构。这将是极具开创性的研究,乔治丘奇一周花了将近一百个小时待在实验室中,甚至忽视了(1975年秋天的)其他课程。”

但最终,丘奇对于杜克大学硕士学程的安排没有任何怨言,1976年1月,他退出了杜克大学的硕士学位学程。杜克大学鼓励他,不管发生甚么问题,即便在取得硕士学位上并未成功,这并不能影响他追求研究生涯的成功。[4] 乔治·丘奇后来以第一作者的身分,将专案研究结果出版于Proceedings Report 上,建立了一个初期的模型,来解释双螺旋DNA的次沟槽(minor groove)和β转折蛋白在分子层级的交互反应机制。

1977年,乔治·丘奇前往哈佛大学沃特·吉尔伯特的实验室,继续研究生涯,并取得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的博士学位,研究目标是酵母菌粒线体内含子和老鼠免疫球蛋白基因上的可动遗传因子(1984)。

学术生涯

[编辑]

1984年,在完成他的博士学位后,乔治·丘奇在位于美国麻塞诸塞州生物科技公司Biogen待了半年。Biogen是哈佛大学沃特·吉尔伯特在业界成立的生技公司。[2] 很快地,这样的模式便被在生命科学研究基金会从事博士后研究,三籓市加州大学盖尔·R·马丁复制。[5][6] 盖尔·R·马丁也同时是国家科学院的成员,发现萃取出老鼠干细胞的方法。[7][8]

1986年,乔治·丘奇成为哈佛医学院的助理教授。[2]在他之后的学术生涯中,他成为了哈佛大学罗伯特·温斯罗普基因学讲座教授,[9]也担任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医工与科学研究院英语Institute for Medic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教授,试图发展出一种特别的合作关系,整合科学、医学和工程学来解决人类健康的问题。[10] 他也是哈佛大学韦斯研究所英语Wyss Institute生物工程部门的创办者[2]担任这些学术职位时,截自2014年5月,他已经共同执笔过330篇以上的发表,拥有60个专利,并出了一本科普书。[11][需要较佳来源]

乔治·丘奇也担任由美国能源部,协助成立多年的哈佛生质能源中心[何时?][来源请求]、以及由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人类基因体研究中心赞助的哈佛基因学卓越研究中心英语Center of Excellence in Genomic Science (CEGS)主任。[1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Church, George. Biography Reference Bank. The H. W. Wilson Company. 2010 [10 Dec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27日). 
  2. ^ 2.0 2.1 2.2 2.3 2.4 2.5 Nair, P. Profile of George M. Church.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 109 (30): 11893–11895. Bibcode:2012PNAS..10911893N. PMC 3409755可免费查阅. PMID 22474375. doi:10.1073/pnas.1204148109. 
  3. ^ David C. Brock, 2008, "George M. Church," at Chemical Heritage Foundation: Discover, Collections, Oral Histories, at Archived copy. [26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7). 
  4. ^ 4.0 4.1 Peter Miller, 2015, "News, The Innovators Project: George Church, The Future Without Limits," National Geographic (online), see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26 February 2015.
  5. ^ LSRF, 2015, "Resources, 1983 Fellow George Church," see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26 February 2015.
  6. ^ LSRF, 2015, "Fellows:Alumni, George Church (1984)," see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26 February 2015.
  7. ^ Elie Dolgin, 2009, "Stem cell rat race," in The Scientist (magazine), April 1, 2009, see [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26 February 2015.
  8. ^ Martin G. Isolation of a pluripotent cell line from early mouse embryos cultured in medium conditioned by teratocarcinoma stem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December 1981, 78 (12): 7634–8. Bibcode:1981PNAS...78.7634M. PMC 349323可免费查阅. PMID 6950406. doi:10.1073/pnas.78.12.7634. 
  9. ^ Heidi Legg, 2014, "Harvard Professor George Church and the future of genomics," at BetaBoston, a Boston Globe site (online), December 25, 2014, see 存档副本. [2015-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6). , accessed 2 March 2015.
  10. ^ HST, 2015, "People, HST Faculty: George M Church," Harvard-MIT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Program, see [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d [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6 March 2015.
  11. ^ mit media lab, 2014, "Media Lab Conversations Series: George Church," in "Joi Ito, Neil Gershenfeld, and Joe Jacobson in conversation with George Church," May 2, 2014, see [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6 March 2014.
  12. ^ NHGRI, 2015, Active Centers of Excellence in Genomic Science Awards: Causal Transcriptional Consequences of Human Genetic Variation (P50 HG005550, George M. Church, Harvard University), see [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26 February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