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史
《哥特史》(德语:Gotengeschichte,简称 Getica)拉丁语原名为 De origine actibusque Getarum,意为《论该塔伊人人的起源和行为》,由6世纪投效拜占庭帝国的东哥特人约达尼斯(又译作约尔南德斯、约达尔南迪斯,约生活于500年至555年或560年)写成。该书使用拉丁语,记述日耳曼人(包括哥特族人)、匈人等民族迁入东欧、中欧、西欧,导致西罗马帝国崩溃的民族大迁徙历程。该书取材自现已散佚的当代史籍,以及约达尼斯的亲身见闻,虽然书中存有内容粗糙、轻信、文笔较差的情况,但因其史料价值,而获得后世史家的重视。
成书背景
[编辑]关于作者
[编辑]本书的作者约达尼斯[注 1],先祖可能为阿兰人,因世代居于东哥特人的统治下,所以已融入哥特文化。约达尼斯在500年前后生于达尔马提亚(在今克罗地亚一带),曾担任过阿兰贵族的书记,晚年皈依基督教,成为神职人员。6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攻破东哥特王国,约达尼斯投效拜占庭,并著手编撰《罗马史》及《哥特史》。其后,约达尼斯的经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担任普通修道士度过馀生,另一种是他被教廷晋升为克罗顿(Croton)主教,后于551年与教皇维吉里乌斯一起到君士坦丁堡。大约555年至560年之间,约达尼斯在君士坦丁堡或巴尔干半岛的东部去世。[1]
本书的编撰
[编辑]本书和《罗马史》都是在551年写成[2]。撰写的原因,据约达尼斯自己所说,是由于他的友人卡斯塔里乌斯要求他“放下当前正在从事而且眼看就要完成的编年史(指《罗马史》)撰写工作,转而把元老(指罗马学者卡西奥多卢斯元老,Cassiodorus Senator)那套有关该塔伊人(Getae)的起源以及描述他们从古至今在诸多君王和贵族率领下的行为的12卷文集加以删节,并润色和增补为一本简明易懂的小册子”,于是便著手写书[3]。另据现代学者罗三洋的分析,约达尼斯要向拜占廷君主证明自己的忠诚,以及缓解罗马人和哥特人之间的矛盾,因而撰写本书。本书主要取材自三本已佚的历史文献,就是卡西奥多卢斯元老的《哥特史》、拜占庭史家普里斯库斯的《拜占庭与阿提拉的历史》,以及阿布拉比乌斯(Ablabius)的一部有关哥特人的史书。除此三部书外,约达尼斯还运用他个人的所见所闻,以丰富他的《哥特史》的内容[4]。
内容
[编辑]篇幅梗概
[编辑]本书篇幅有60章,以及一篇“前言”,一篇“结束语”。[注 2]书中60章的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至13章)描述约达尼斯的所知世界及地理情况;第二部分(第14至23章)描述哥特人与其他日耳曼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哥特自身的分裂过程,以及3世纪后期东哥特王国的建立;第三部分(第24至33章)描述哥特人受匈人的袭击后,东哥特崩溃、西哥特迁徙及侵扰罗马帝国境内的情况;第四部分(第34至50章)讲述阿提拉及其帝国的兴衰、西哥特─西罗马帝国联军与阿提拉之间的沙隆会战、西哥特与西罗马的关系演变,以及西罗马的灭亡;第五部分(第51至60章)讲述哥特人与其他日耳曼民族瓜分西罗马帝国领土,以及东哥特为拜占庭帝国所灭的历史。[5]
书中的重大谬误
[编辑]本书作者约达尼斯由于很晚才开始学习拉丁语及希腊语,因此未能完全读懂其他罗马史家的典籍,而本书的写作文风、语法亦较差。又基于编撰时的政治环境与民族感情的影响,书中出现一些较明显的的错误。例如,约达尼斯把哥特人离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迁的时间,从史实中的前1世纪,推前至前15世纪;约达尼斯把哥特人与该塔伊人(Getae)混为一谈,还把该塔伊人与中亚北部平原上的玛撒该塔伊人(Massagitae)等同起来;帕提亚人与亚马孙人被约达尼斯说成是哥特人的一支,但其实他们与日耳曼民族并无亲缘关系。
此外,约达尼斯有时还故意歪曲事实,例如把哥特人说成是主持正义的战士,而哥特人曾经在罗马帝国境内所作的暴行则淡化;为迎合拜占庭帝国政府,又称拜占庭消灭东哥特王国是替天行道等等。[6]
评价
[编辑]德国学者威廉·马滕斯认为:“《哥特史》存在的意义,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却无论怎样评价也不算过份。这倒不是因为约达尼斯本人在这个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研究成果──无疑有一些史料,只是因他才得以流传于后世──而是因为他写作本书时所利用的大多数著名文献,尤其是其中最重要的,我指的是阿布拉比乌斯与卡西奥多卢斯关于哥特人的著作,都已经完全地散佚了,是这本书保存了其中的一部份内容。”[2]
美国学者J. W. 汤普森在《历史著作史》一书里指出,约达尼斯的《哥特史》“粗糙、无知、轻信而陈腐(主要表现在他引用古典著作时),而且他的拉丁文也很糟,但他那部《哥特史》还是一部重要的著作。他是第一位试图记述日耳曼人迁移史的作家”。另外J·W·汤普森还提出本书的特点,“在所有中世纪历史著作中,也许再也没有哪一本像他这本书这样缺少宗教色彩了。”[7]
中国学者罗三洋认为:“就以其保存完整、内容丰富、叙事详细等众多优点,备受后世学者的青睐,成为日耳曼人史、罗马帝国史以及民族大迁徙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参考书”。[8]
流传情况
[编辑]《哥特史》自中世纪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史学界的重视,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18世纪时的英国史家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便大段地摘译或简述本书的多个段落。[9]
而本书的中文翻译情况,有中国学者罗三洋的译本。该译本依照19世纪德国学者威廉·马滕斯的德文译本译出。[10]
注释
[编辑]- ^ 约达尼斯名字的拼法有八种:Iordanes、Jordanes、Iordanis、Jordanis(以上四种的发音可译为约达尼斯)、Iornandes、Jornandes(以上两种可译为约尔南德斯)、Iornandis、Jornandis(以上两种可译为约尔南迪斯)。见《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xx页。
- ^ 《哥特史》全书目录
- 前言
- 世界地理概况
- 不列颠岛
- 斯堪德扎岛
- 哥特人的迁移
- 斯奇提亚
- 中东
- 高加索山区
- 亚马孙人
- 特勒福斯国王
- 哥特与波斯、马其顿
- 迪西纽斯的教学
- 多瑙河
- 图密善皇帝
- 阿马尔家族世系
- 马克西明皇帝
- 奥斯特罗哥塔国王
- 格皮德战争
- 德基乌斯皇帝
- 大瘟疫
- 南征亚细亚
- 君士坦丁皇帝
- 汪达尔战争
- 埃尔马纳里克国王
- 匈人的入侵
- 西哥特人的逃亡
- 阿德里亚堡战役
- 提奥多西皇帝
- 西哥特─罗马同盟
- 同盟的终结
- 阿拉里克国王
- 阿塔乌尔夫与普拉希迪娅
- 瓦里亚国王
- 盖瑟里克国王
- 阿提拉的崛起
- 阿提拉的家世
- 抗匈联军的组建
- 阿提拉的备战
- 两军的布阵
- 阿提拉的战前演讲
- 沙隆会战
- 战斗的结局
- 阿提拉入侵意大利
- 阿提拉入侵高卢
- 提奥多里克国王
- 欧里克国王
-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 欧里克之死
- 东哥特人与匈人
- 阿提拉之死
- 匈人帝国的崩溃
- 小种哥特人
- 匈人帝国的遗产
- 潘诺尼亚的东哥特王国
- 提乌迪米尔国王
- 提乌迪米尔的征服战争
- 提乌迪米尔与罗马帝国
- 提奥多里克的即位
- 提奥多里克的政权
- 阿塔拉里克国王
- 东哥特王国晚期诸王
- 结束语
以上各项,依据北京商务印书馆的约达尼斯《哥特史》各章而成。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xii页。
- ^ 2.0 2.1 《哥特史》威廉·马滕斯《德文版引言》,罗三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5页。
- ^ 约达尼斯《哥特史·前言》,罗三洋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3页。
- ^ 《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xii─xiii页。
- ^ 《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xv─xviii页。
- ^ 《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xiii─xiv页。
- ^ 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一分册,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14─215页。
- ^ 《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iii页。
- ^ 《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xv页。
- ^ 《哥特史》罗三洋《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xix页。
来源
[编辑]- 书籍
- (中文)约达尼斯. 《哥特史》. 罗三洋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ISBN 9787100086806.
- (中文)J·W·汤普森. 《歷史著作史》. 谢德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 ISBN 710000473X.
- 网页
- (中文)圖書詳細信息─商務印書館─《哥特史》.[永久失效链接]
- (中文)《哥特史》:帝國崩潰的歷史現場─新京報網.
- (拉丁文)IORDANIS DE ORIGINE ACTIBUSQUE GETARUM. [2012-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6-21).
- (英文)"The Origin and Deeds of the Goths", trans. Charles C. Mierow, with introductory note by J. Vanderspoel, Department of Greek, Latin and Ancient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gary. [2012-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0).
- (英文)Northvegr edition, C. Mierow translation online. [2012-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