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内阁大学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内阁大学士,官名,明代正五品,包括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主要职责包括票拟批答、上传下达等。 [1]

初,曾设置内三院大学士,后改为内阁大学士,品级和员额屡经变迁,雍正八年以后均为正一品乾隆十三年以后定为“三殿三阁”。此外,还有“协办大学士”。由于军机处的设置等因素,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有所削弱。清末新政时,改设内阁总理大臣内阁协理大臣,大学士改在翰林院排列班次。[2]

首辅

[编辑]

首辅,即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在明代,“首辅”是对内阁大学士(少数以翰林学士入直内阁)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一说大致产生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始自李贤;另有从明仁宗时大学士初兼师保之官的杨士奇起算、从明成祖创建内阁时起算、从明世宗在位期间起算等说法。

首辅职权

[编辑]

在明代,一般而言,内阁首辅指大学士中入阁最早、资历最深、加官最高者,而此人通常又最受皇帝信任,拥有相对重要的职权、地位。[3]

  • 其一,票拟权。票拟权起初并非由内阁辅臣独享,更不为首席内阁大学士垄断。但后来,票拟权逐渐专归于内阁,在内阁之中又由内阁首辅执笔主稿,首辅委托则其他阁臣可以执笔。嘉靖以后,首辅趋于专断票拟,不仅主稿,而且不容其他阁臣置喙。一方面,首辅极力维护其“主票拟”的地位;另一方面,其他阁臣一旦受命与首辅共主票拟,则意味着他将取而代之。此后,首辅对票拟权的主掌,在天启崇祯年间先后受到过魏广微倪元珙上书的冲击,但大体维持了下来。
  • 其二,对六部的影响力。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在事实上控制了六部,张居正还试图通过“考成法”使这种控制正规化。
  • 其三,位次。随着地位的提升,阁臣常拥有各部尚书的兼衔,虽起初与六部的实任尚书仍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后则慢慢反超,科举读卷时的次第反映出了这种微妙的变化,朝会位次亦然。此外,自李贤以后,内阁首辅的加官都在正二品及以上。概括而言,内阁首辅一般官以“少师太子太师兼吏部尚书”位列文臣之首,但不绝对。

此外,内阁首辅(包括早期的首席内阁大学士)也有在内阁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辅导太子、主持修书、外出督师等职权,在集体奏议等情形下具领衔地位。也有学者[谁?]就其中的封驳帝命,讨论内阁首辅是否具有专属的“封还执奏”权,不过学界一般把“封还执奏”视作内阁整体的权力。还有学者[谁?]探讨内阁首辅在党争过程中运用的司法权[4]

引用

[编辑]
  1. ^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 中国历代职官词典
  3. ^ (票拟)方志远. 明代内阁的票拟制度[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 ^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