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公孙弘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公孙弘
西汉政治家、外交家
公孙
族裔汉族
出生前199年
菑川
逝世前121年
长安
亲属
公孙度

公孙弘(前199年—前121年4月7日),菑川人,西汉政治家。曾于武帝时担任御史大夫,官至丞相,封平津侯。是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政策中起到主导作用的人物之一。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公孙弘生于高祖八年(前199年)。年轻时做过薛狱吏,因犯罪被免官。家贫,只得到渤海海边放。直到四十多岁,用刀削竹青抄写《春秋》诵读学习。奉养后母甚孝谨。

征召入京

[编辑]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刚即位,招选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时年已六十,以贤良被征召入,被征召时,耏水辕固也被征召,公孙弘不敢正视辕固。辕固对他说:“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任为博士。后出使匈奴,归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武帝心意。武帝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藉病免官归家。

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征召文学,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1][注 1]。公孙弘拒绝说:“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原更推选。” 国人却坚决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就到太常。武帝策诏诸位儒生。

下制:

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阴阳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在郊薮,游于沼,河洛出图书;父不丧子,不哭;北发渠搜,南抚交止,舟车所至,人迹所及,跂行喙息,咸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圣之术,明君臣之义,讲论洽闻,有声乎当世,敢问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水旱,厥咎何由?四者之宜,当安设施?属统垂业,物鬼变化,天命之符,废兴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纪,子大夫习焉。其悉意正议,详具其对,著之于篇,朕将亲览焉,靡有所隐。

公孙弘对策:

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常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即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业之即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爱之则亲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远义,则民服而不离;和不远礼,则民亲而不暴。故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和之所赏,礼之所取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故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则无疾,无疾则不夭,故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则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

臣闻之,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涂,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当设施,不可废也。得其要,则天下安乐,法设而不用;不得其术,则主蔽于上,官乱于下。此事之情,属统垂业之本也。

臣闻尧遭鸿水,使禹治之,未闻禹之有水也。若汤之旱,则桀之馀烈也。桀、纣行恶,受天之罚;禹、汤积德,以王天下。因此观之,天德无私亲,顺之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纪。臣弘愚戆,不足以奉大对。

公孙弘的对策被排在最后。对策被送到武帝手上,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擢为第一。公孙弘被召入见,武帝见他相貌姝丽,封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公孙弘又上书说:

陛下有先圣之位而无先圣之名,有先圣之民而无先圣之吏,是以势同而治异。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笃;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听。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异也。臣闻周公旦治天下,期年而变,三年而化,五年而定。唯陛下之所志。

武帝以册书答复说:

问:弘称周公之治,弘之材能自视孰与周公贤?

公孙弘回答说:“愚臣浅薄,安敢比材于周公!虽然,愚心晓然见治道之可以然也。去禽兽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驯服习之,至可牵持驾服,唯人之从。臣闻揉曲术者不累日,销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于利害好恶,岂比禽兽木石之类哉?期年而变,臣弘尚窃迟之。”汉武帝对其言论感到惊讶。

当时,汉朝开通西南夷,设置郡县巴蜀民对此感到困苦,武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归来,诋毁西南夷无用,武帝没有采纳。每次朝中议事时,先陈述其开头,使武帝自行决择,不肯与朝廷力争。于是武帝察觉其行事谨慎敦厚,善于辩论,又熟习文法吏事与儒术,武帝很喜欢,一年后迁为左内史

御史大夫

[编辑]

元朔三年(前126年),御史大夫张欧免官,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为御史大夫。当时,汉朝正开通西南夷,东边置沧海郡,北边修朔方郡城。公孙弘屡次谏上,认为这些做法会耗损国力而去经营那些不毛之地,希望能停止。于是武帝让中大夫朱买臣等以设置朔方郡的有利情况来诘难公孙弘。提出十个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公孙弘谢罪说:“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武帝从之。

主爵都尉汲黯说:“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汉武帝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景公,食不重不衣,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武帝认为其谦让,愈厚待之。

丞相

[编辑]

元朔五年十一月乙丑(前125年12月11日),汉武帝免除丞相薛泽职务。

下诏:

朕嘉先圣之道,开广门路,宣招四方之士,盖古者任贤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劳大者厥禄厚,德盛者获爵尊,故武功以显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乡户六百五十封丞相弘为平津侯

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从此担任丞相者必封侯。

当时汉武帝正在兴功立业,于是公孙弘开相府东门作为延才之所,与他们商讨国家大事。每当上朝时,便将对国有益的见解奏上,汉武帝也常命身边文学之臣与公孙弘进行辩论。

公孙弘曾上奏:

十贼扩,百吏不敢前。请禁民毋得挟弩,便。

汉武帝将此建议交付朝臣讨论。侍中吾丘寿王表示反对,言道:“臣闻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禁暴讨邪也。秦兼天下,销甲兵,折锋刃;其后民以櫌鉏棰梃相挞击,犯法滋众,盗贼不胜,卒以乱亡。故圣王务教化而省禁防,知其不足恃也。礼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举之,’明示有事也。大射之礼,自天子降及庶人三代之道也。愚闻圣王合射以明教矣,未闻弓矢之为禁也。且所为禁者,为盗贼之以攻夺也;攻夺之罪死,然而不止者,大奸之于重诛,固不避也。臣恐邪人挟之而吏不能止,良民以自备而抵法禁,是擅贼威而夺民救也。窃以为大不便。”呈上奏章,武帝以此诘问公孙弘,公孙弘无言以对。

公孙弘性好猜忌,外表宽厚但心机很深。凡是曾与他不合的人,虽表面上装友善,后终究要予以报复。中大夫董仲舒为人正直,认为公孙弘阿谀奉承,引起公孙弘的嫉恨。胶西王刘端多次犯法,杀害国中二千石官吏多人。于是公孙弘推荐董仲舒为胶西国相,董仲舒因病而免。

主爵都尉汲黯常诋毁儒生,触犯公孙弘,公孙弘想借机杀之,便向汉武帝建议:“右内史界部中多贵臣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武帝乃从之。

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朝廷正追查党羽时,公孙弘大病。他认为自己无功而封,官至丞相,应辅佐贤君安抚国家,使人人遵循作臣子的道理。如今诸侯反叛朝廷,都是丞相不称职的结果,害怕一旦病死,无法搪塞责任。

于是上书说:

臣闻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三者,所以行之也。故曰‘好问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陛下躬孝弟,监三王,建周道,兼文武,招徕四方之士,任贤序位,量能授官,将以厉百姓劝贤材也。今臣愚驽,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称,加有负薪之疾,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乞骸骨,避贤者路。

汉武帝答复:

古者,守成上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夙夜庶几,获承至尊,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盖君子善善及后世,若兹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闲,君其存精神,止念虑,辅助医药以自恃。

于是,汉武帝准公孙弘继续休假,赐牛酒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病情好转,就上朝理政了。

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戊寅(前121年4月7日),公孙弘去世,[2]壬辰(二十一日),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李蔡丞相廷尉张汤为御史大夫。

身后

[编辑]

公孙弘子公孙度嗣爵平津侯,为山阳太守十馀年。元封四年(前107年),征诏巨野史成前往公车,公孙度滞留而不遣送,坐论为城旦

汉平帝元始年间,修功臣后。

下诏说:

汉兴以来,股肱在位,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未有若公孙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馀,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与内厚富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夫表德章义,所以率世厉俗,圣王之也。其赐弘后子孙之次见为适者,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相关典故

[编辑]

公孙布被”典故来自《汉书‧公孙弘传》汲黯评论公孙弘:“弘位在三公,奉(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史记/卷112》,出自司马迁史记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汉书/卷058》,出自班固汉书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漢書 : 傳 :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22-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8) (中文(台湾)). 元光五年,复征贤良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弘。弘谢曰:“前已尝西,用不能罢,愿更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 
  2. ^ 《汉书》卷六:春三月戊寅,丞相弘薨。

书籍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此处史料记载互有矛盾,《汉书·武帝纪》言其于元光元年五月,然《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却又言元光五年,而《汉书·百官公卿表》亦言元光五年,故此处取元光五年。
前任:
不详
西汉左内史
前130年—前126年
继任:
李沮
前任:
张欧
西汉御史大夫
第二十一任

前126年—前124年
继任:
番系
前任:
薛泽
西汉丞相
第十四任

前124年—前121年
继任:
李蔡

原因:汉武帝新封爵位
西汉平津侯
第一任

前124年—前121年
继任:
公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