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娜女王
克里斯蒂娜 Kristina | |||||
---|---|---|---|---|---|
瑞典女王 | |||||
统治 | 1632年11月6日-1654年6月6日(21年212天) | ||||
加冕 | 1650年10月20日 | ||||
前任 |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 ||||
继任 | 卡尔十世·古斯塔夫 | ||||
摄政 | 埃克塞尔·乌克森谢纳 (1632年–1644年) | ||||
出生 | 瑞典帝国斯德哥尔摩三王冠宫 | 1626年12月18日||||
逝世 | 1689年4月19日 教宗国罗马 | (62岁)||||
安葬 | 1689年6月22日 | ||||
| |||||
王朝 | 瓦萨王朝 | ||||
父亲 |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 ||||
母亲 | 勃兰登堡的玛丽亚·埃莱奥诺拉 | ||||
宗教信仰 | 基督新教信义宗(1626年-1654年) 天主教(1654年-1689年) | ||||
签名 |
克里斯蒂娜女王(瑞典语:Drottning Kristina,1626年12月18日—1689年4月19日),是1632[2]至1654[注 1]年间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是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与王后勃兰登堡的玛丽亚·埃莱奥诺拉所生唯一存活的合法继承人。在国王于三十年战争吕岑会战中阵亡后,当时6岁的克里斯蒂娜便以假定继承人的身份继承了王位,到18岁的年纪时她开始实际的统治[8]。
克里斯蒂娜最为人所知者,就是她被认为是1600年代最博学多闻的女性[9]。她喜爱书籍、手稿、绘画、以及雕塑。由于其对宗教、哲学、数学、与炼金术的兴趣使然,她吸引了想要让斯德哥尔摩成为“北方雅典”的许多科学家。她才思敏捷而喜怒无常;她不愿臣服于自己的女性角色。当她做出了不婚的决定时,引起了轩然大波[10]。而在1654年退位后,她改信天主教会,并且将自己的名字从“克里斯蒂娜·奥古斯塔·瓦萨”(Kristina Augusta Wasa)[11]改为“克里斯蒂娜·亚历珊德拉”(Christina Alexandra)。[注 2]
在28岁时,这位“北方的智慧女神”搬到了罗马[13]。当时的教宗描述克里斯蒂娜是一位“没有领土的女王、没有信仰的基督徒、以及不知羞耻的女人”[14]。尽管如此,她仍然成为了一位神学与音乐领域的领导人物,并且支持了许多巴洛克艺术家、作曲家、与音乐家。
她是一共五代教宗所招待的贵客[15]也是反宗教改革派的重要人物,她是少数几位死后葬于圣伯多禄大殿的女性。她超乎常人的生活方式、阳刚的打扮与行为,在许多的小说、戏剧、或电影中被传颂。在克里斯蒂娜的所有传记中,关于她的性别与文化认同,都是很重要的内容[16]。
早年
[编辑]1626年12月18日,克里斯蒂娜生于斯德哥尔摩。她出生之前,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国王的首两个女儿──一个无名公主,和另一个同名为克里斯蒂娜的公主──都已经夭折,故玛丽亚·埃莱奥诺拉王后怀有第三胎时,举国都十分期待,她诞下孩子时,王宫更是充满热烈欢呼声。由于克里斯蒂娜出生时长满毛发,且哭声雄亮,接生的人把她误认为男孩子。克里斯蒂娜在自传忆述道,“在场的女士发现这错误时,都感到万分尴尬。”国王却十分欢喜,说“这女孩一定会很聪颖,看她作弄了我们所有人!”[17]她的性别之所以会引起混淆,可能是因为她出生时被几乎完整的羊膜包着;但斯堪的纳维亚传统把这种羊膜称为“胜利外衣”,视之为好兆头。国王很疼爱女儿,而公主也很敬爱父亲;然而王后却因自己没有诞下男孩而对克里斯蒂娜很冷漠。古斯塔夫二世为了捍卫新教,率兵出国参与三十年战争前,申明若他无法回国,则由克里斯蒂娜继承王位。
国王把克里斯蒂娜当作王子般抚养[18],而克里斯蒂娜继位时宣誓为“国王”而非“女王” 。烦躁的母亲常常告诉她,把她诞下来时是多么痛苦,使她感到内疚,可能是她没有打算诞下儿子作继承人的原因。
1632年,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于德意志的吕岑阵亡。虽然克里斯蒂娜很少流泪,但她为了父亲的死哭泣了三天。她母亲把国王的遗体从德意志带回国,并间中把棺材打开,抚拍他的遗体──国王于死后18个月才下葬。由于克里斯蒂娜跟先王长得很相似,母亲改变了对她的态度:起初漠不关心,现在却十分注意她。古斯塔夫·阿道夫曾下令,若他不幸战死,克里斯蒂娜应交由姑母卡塔里娜照顾。卡塔里娜跟普法尔茨的约翰结婚,但二人于战争爆发后迁回瑞典,与克里斯蒂娜十分要好;卡塔里娜的女儿后来跟克里斯蒂娜的好友结婚,而她的儿子后来更继承了克里斯蒂娜的王位。然而玛丽亚·埃莱奥诺拉王后却不满先王遗令,决定要亲自照顾女儿,并禁止卡塔里娜进入王宫。其后,她常常在密不透光的房间内偷泣。阿克塞尔·奥克森谢纳大法官逼不得已,只得把玛丽亚·埃莱奥诺拉放逐至格里普斯霍姆宫,并限制她要得枢密院同意方可见女儿。自此,克里斯蒂娜得姑母一家人作伴,过了3年愉快时光;但卡塔里娜于1639年死后,奥克森谢纳着令她家人迁出王宫。
克里斯蒂娜还是婴儿时,看顾她的保母曾不小心把她掉在地上,使她断了一块肩骨,两边肩膀终生高度不一。但她马术精湛,并学习击剑和射击。她6岁继位为女王时已经很成熟,给俄罗斯大使留下极佳印象。先王指派给她的导师,神学家约翰内斯·马蒂亚·哥图斯(Johannes Matthiæ Gothus)教晓她宗教、哲学、希腊语和拉丁语。此外,她也学习瑞典历史和现代语言。她语言天份十分高,曾使法国大使大惊说:“她的法文〔说得那么好〕,就像在罗浮宫内出生!”;而曾在意大利居住四年的丹麦医生,则惊叹她虽然未到过意大利,却说得像当地人一样 [17]。
14岁的克里斯蒂娜是模范学生,教授她政治学的奥克森谢纳曾赞扬她说:“她完全不像女孩子,相反,她天资聪敏,遗传了父亲的智慧。”奥克森谢纳和古斯塔夫曾经把国王领地赏赐绅士和将领,以换取他们效忠;克里斯蒂娜后来明白这政策改变了国王和绅士之间的势力平衡。她的曾祖父古斯塔夫·瓦萨改信新教后,国王拥有的教会和修院财产增加了;当时王室领有瑞典土地的三成,自耕农领有约一半,绅士阶层领有两成。但古斯塔夫二世不断赏赐臣下,使克里斯蒂娜继位时,国家约七成五的土地属绅士所有[17]。
与母亲的关系
[编辑]玛丽亚·埃莱奥诺拉经常给克里斯蒂娜写信,请求离开格里斯普霍姆宫。克里斯蒂娜知道枢密院不会允许这要求,故回信婉拒。玛丽亚·埃莱奥诺拉其后要求二人一起离开瑞典,克里斯蒂娜则邀请母亲到斯德哥尔摩,试图劝服她不要离国;然而她还是于1640年和她的内侍一起逃到丹麦,并受到克里斯蒂安四世款待。她回到了故乡勃兰登堡,而勃兰登堡选帝候则要求瑞典赔偿。虽然枢密院打算收回她的封地和财产,但克里斯蒂娜终于说服了他们,以自己的金钱付母亲的生活费。
玛丽亚·埃莱奥诺拉于1648年回到瑞典,并在克里斯蒂娜退位后一年,即1655年病死。
笛卡儿来访
[编辑]克里斯蒂娜经常与法国大使沙尼讨论笛卡儿哲学,使她有意跟笛卡儿联络,并邀请他来到瑞典。虽然她提醒笛卡儿应该在春夏季才来,但他还是在寒冷的1649年10月4日到达斯德哥尔摩。笛卡儿和沙尼同住,但他每天按照克里斯蒂娜的时间表,早上5时就到王宫图书馆跟她和国家历史学家约翰·弗莱恩斯海姆讨论哲学。身处冰天雪地的笛卡儿于1650年1月患上肺炎,并在之后病逝。克里斯蒂娜为他的死感到十分内疚。
执政
[编辑]古斯塔夫一世 |
---|
双亲 |
埃里克·约翰逊,塞西莉亚·蒙斯多特 |
子嗣 |
埃里克十四世、约翰三世、卡塔丽娜、塞西莉亚, 马格努斯、安娜·玛利亚、索菲娅、伊丽莎白、卡尔九世 |
埃里克十四世 |
子嗣 |
西格丽德、古斯塔夫 |
约翰三世 |
子嗣 |
西吉斯蒙德、安娜、约翰 |
齐格蒙特三世(西吉斯蒙德) |
子嗣 |
瓦迪斯瓦夫四世、扬二世·卡齐米日、扬·艾伯特、卡罗尔·费迪南德、亚历山大·卡罗尔、安娜·凯瑟琳·康丝坦丝 |
卡尔九世 |
子嗣 |
凯瑟琳、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玛利亚·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卡尔·菲利普 |
孙辈 |
卡尔十世·古斯塔夫 |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
子嗣 |
克里斯蒂娜 |
克里斯蒂娜 |
克里斯蒂娜女王十六岁时获枢密院邀请参与政事,但她请求像父亲一样,待十八岁才亲政。她顺利完成与丹麦交好的首要工作:丹麦把哥得兰岛和厄塞尔岛(今爱沙尼亚萨雷马岛)转让给瑞典,同时瑞典也从挪威得到耶姆特兰和海里耶达伦。
奥克森谢纳不久后发现,女王跟自己的政见不同。他认为继续战争对瑞典最有利,派遣了儿子出席1645年的和会;然而,克里斯蒂娜渴求和平,因此也派遣了自己的代表约翰·阿德勒·萨伊乌斯。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前,女王为了抗衡贵族政治,不理会奥克森谢纳的反对,任命了萨伊乌斯为枢纽院成员。她在1645年任命来自汉堡的本尼狄克·尼哈米阿斯·德·卡斯特罗为“常驻医生”[19] 。
克里斯蒂娜女王知道人们期待她诞下瑞典王位继承人。她的表哥卡尔对她有意,而卡尔于1642年参军前曾与她秘密订婚。克里斯蒂娜却在自传写道她“对婚姻感到无比厌恶”,也“对女性所说和做的所有事感到无比厌恶”。她每晚只睡3至4小时,主要时间是在学习;她忘记梳头、匆忙地换上衣服、穿上方便的男装鞋子。她最要好的女性朋友是艾芭·斯芭尔(Ebba Sparre),曾为她主持婚礼,但艾芭的丈夫五年后被杀。他们三名子女都早夭,而艾芭守寡四年后也去世了。
1649年2月26日,克里斯蒂娜女王公告她打算不结婚,并且立表哥卡尔为王位继承人。贵族对此表示反对,但其馀三个国民等级──神职人员、资产阶段和农民──都同意接受。加冕礼于1650年10月举行,她在雅各斯达尔宫(今称乌尔里克斯达尔宫)登上以绣金黑天鹅绒装饰、以六匹白马拉动的马车。这车队十分长:首辆马车到达大教堂时,还有马车未离开雅各斯达尔。她邀请了四个等级赴王宫的晚宴。宾客穿着华丽衣服,享受美酒和炙肉,就如身处嘉年华会。
自卡尔九世起,除了叛乱的王子和被废黜君主的后裔外,瓦萨王朝持有的瑞典王位一直以父终子及的方式传承。古斯塔夫二世的弟弟已死去多年,故此只有家族内只有女性。尽管古斯塔夫·瓦萨其他儿子有女性后人在世,但克里斯蒂娜是古斯塔夫二世指定的假定继承人,故得以继位。克里斯蒂娜虽然常被称为女王,但她的正式头衔是瑞典国王。欧洲多国的王子曾想追求她,但都被她拒绝。
克里斯蒂娜喜欢戏剧和芭蕾舞。她聘请了一支法国芭蕾舞团、一支意大利乐团和一支法国乐团。她也邀请了意大利和荷兰歌剧团来瑞典演出。她本人也是业馀演员,参与当时在宫廷很流行的业馀剧团。
信仰
[编辑]虽然她从小跟随路德宗的瑞典教会,但她年轻时秘密改信罗马天主教。她一生都很体谅别人的信仰。
她认为她的导师约翰内斯·马蒂亚·哥图斯比一众路德会教士更和善。马蒂亚在1644年提出新的教会秩序,但被认为过于偏向喀尔文主义而被多数反对。当时克里斯蒂娜女王已亲政,在奥克森谢纳大法官面前为他辩解,但这建议还是在三年后搁置。1647年,教士想推行严格定义路德宗以对抗异端的《协和书》,将严重压抑神学思想自由。马蒂亚强烈反对推行这本书,也再次得到克里斯蒂娜支持。《协和书》始终没有在瑞典推行。
身为秘密天主教徒却管治新教国家,使她感到庞大压力。她在1651年8月要枢密院提出要退位,但被游说继续在位。她委托担任葡萄牙大使翻译官的耶稣会士,替她向罗马的耶稣会大会偷偷转达了一封信。后来,耶稣会派了两名会士,伪装成绅士和使用化名,来到瑞典秘密传教。克里斯蒂娜与他们详谈,对天主教对理性和自由意志的见解感兴趣。
这种遮掩的生活使她病倒。1652年2月,法国医生皮埃尔·布德洛来到瑞典。跟当时相信放血治疗的医生不同,他劝告克里斯蒂娜改变长久以来的刻苦生活,应睡觉充足、洗热水澡、进食健康,好好享受生活。克里斯蒂娜一直喜欢戏剧,尤其是皮埃尔·高乃依的英雄主义作品。布德洛医生把演员召到瑞典宫廷,使那里变成文化中心。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剥夺《南特敕令》赋予法国新教徒(雨格诺教徒)的权利。克里斯蒂娜在1686年2月2日向法国大使递交了一封表示愤怒的信件。路易十四世没有理会她,但她还是继续表达不满。
在罗马时,他请求教宗克勉十世禁止在嘉年华中追逐街上犹太人的习俗。她在1686年8月15日发出署名为“女王”(la Regina)的声明,宣称指所有罗马犹太人都受她保护。
退位
[编辑]克里斯蒂娜打算要退位,以便信奉天主教,和认识文艺复兴的艺术和科学。耶稣会派了教士来斯德哥尔摩判断她皈依天主教的诚意。然而,她并不是全然因为改宗天主教而退位,还有是当时指她太随心所欲和挥霍的批评──她在10年间册封了17个伯爵、46个男爵和428个低级贵族,并卖掉或抵押了价值1,200,000圆的财产,以缴付他们的俸禄。她也很明显开始对征服大片国土后,但仍维持省级的政府感到厌倦。
克里斯蒂娜于1654年6月5日禅让予表哥卡尔·古斯塔夫,在乌普萨拉城堡的退位仪式上,克里斯蒂娜身穿的礼服被一件一件摘下;但负责摘去王冠的佩尔·布拉赫并没有动手,使她要自行把王冠脱下。她身穿塔夫绸白袍,声音颤抖地发表告别演说,感谢所有人后,便把王位移交给身穿黑服的卡尔十世。佩尔·布拉赫觉得她站在那里,就如天使一般,退位后,克里斯蒂娜在边境改穿男人衣服,像男人般骑马越过丹麦。当时瑞典和丹麦关系仍然紧张,刚退位的瑞典女王不可能安全地进入丹麦。
她在8月到达当时受西班牙控制的安特卫普。当地的人举办了宴会欢迎她,沙尼大使和前挪威总督也有到临。1654年12月24日,她在布鲁塞尔皈依天主教,但她不敢公开宣示,因为恐怕瑞典枢密院会停付她的生活费。由于她仍未公开宣告她的新信仰,教宗和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也不敢公开支持她。她自行以贷款筹集大额资金,以供她和255人、247匹马的随行人员到达意大利。提洛尔公爵几乎因她的到访而倾家荡产。
教宗的通信员在因斯布鲁克会见了她。1655年11月3日,克里斯蒂娜在因斯布鲁克城堡公开宣告皈依天主教后,写信通知了教宗历山七世和表哥卡尔十世。
退位之后
[编辑]定居罗马
[编辑]由教廷详细计划的意大利之旅十分成功。克里斯蒂娜在佩萨罗认识了桑蒂尼利(Santinelli)兄弟,他们十分仰慕了她的诗词和舞蹈,并请求为她效力。她在12月20日乘坐贝尼尼设计的轿抵达梵蒂冈。她获梵蒂冈赐予独立的居所,而教宗看见象征北风的题词“邪恶者皆来自北方”(Omne malum ab Aquilone)时,便马上下令用油漆遮盖。
她骑马穿越弗拉米尼亚门(今人民门 ),于12月23日进入罗马。贝尼尼在门上的教宗历山的纹章下,加上了克里斯蒂娜的纹章并题词“此志1655年欢欣和蒙恩的来临”(Felici Faustoq Ingressui Anno Dom MDCLV)。数天后,克里斯蒂娜与贝尼尼会面,并从此成为好友。克里斯蒂娜时常到访贝尼尼的画室;而贝尼尼死前请求克里斯蒂娜为她祈祷,因为她使用上帝明白的语言。
圣诞日,克里斯蒂娜跪在圣伯多禄大殿的圣坛前,并接受教宗亲自主礼的圣礼。克里斯蒂娜因此取名“克里斯蒂娜·阿历山德拉”──阿历山德拉除了荣耀教宗历山七世外,也是纪念她景仰的阿历山大大帝。由于她是当时最著名的皈依天主教徒和最有名的女人,她获免除向天主教信仰行屈膝礼的仪式。她本人也说她的信仰与常人不同;事实上,她在转信前多次问教士希望她怎样服从教会的礼仪。她曾对下属说,她虽然尊重教宗在教会的地位,但未必认同教宗的个人行为。她曾说教宗的奎利那雷宫位处的山不应该叫“马山”(Monte Cavallo),应该改名叫“驴山”(Monte degli Assisi),因为她在罗马30年间遇见的教宗都没有常识[20]。教宗为克里斯蒂娜身处罗马感到十分高兴,当时正值巴洛克式庆典时期;她曾有几个月是教宗的唯一贵宾。为了吸引她的注意,贵族为她举行了多次烟火、杂技、歌剧、格斗表演和马上长枪比武。她在阿尔多布兰迪尼宫接受6000人欢迎,并观看穿着东方服饰的骆驼和大象背负塔子的表演。
她在帕尔马公爵的法尔内塞宫定居,她居所对面的是圣毕哲塔教堂,纪念另一位定居罗马的瑞典女人。克里斯蒂娜于1656年1月24日在法尔内塞宫创办了阿卡迪亚学院(Accademia dell'Arcadia),每逢星期三都会开放给上流社会人士,让他们享受音乐、戏剧、文学和语言。参与阿卡迪亚的人,包括首名徒步穿越斯堪的纳维亚到访挪威北角的法兰西斯柯·内格里(Francesco Negri),和克里斯蒂娜的告解者拉什·许特(Lars Skytte)。其中许特也是约翰内斯·马蒂亚的学生,本为瑞典驻葡萄牙的外交官,但得知克里斯蒂娜的去向后便要求转任罗马。她本人则受西班牙牧师米格尔·莫利诺吸引,米格尔因宣扬受大德兰影响的神秘主义,而遭异端裁判所迫害。克里斯蒂娜的好友贝尼尼曾为大德兰为题制作雕塑“圣德兰”,现存于罗马的维多利亚圣玛利亚教堂。
瑞典并没有兑现缴付生活费的承诺,使克里斯蒂娜只得靠借贷和他人捐款过活。她的随从烧毁了门以取暖,桑蒂尼利兄弟卖出了宫殿内的艺术品;这都因为克里斯蒂娜没有支付他们的薪俸[17]。
29岁的克里斯蒂娜与同龄的男人交往,招来闲言闲语批评。其中一个和她交往的人是德乔·阿佐利诺(Decio Azzolino)枢机,阿佐利诺曾任驻西班牙大使的秘书,并负责教廷与欧洲各宫廷的联络,他也是天主教会内的自由思想运动“飞行小队”的领袖。阿佐利诺和克里斯蒂娜交往之密,甚至曾被教宗要求减少探访她的时间,但二人终生都是朋友。克里斯蒂娜曾以法文写信给阿佐利诺,表示她无意冒犯上帝,也无意要他冒犯上帝,但“这无法阻止我爱你,至死不渝;虔诚使你无法成为我的爱人,那么我也免除你成为我的侍从,因为我生死皆为你的奴婢。”阿佐利诺的回信则保守得多。克里斯蒂娜周游列国时写了很多信给他,现存的有50封。信件以密码写成,但被约1900年时瑞典-挪威的驻罗马大使卡尔·比尔特男爵破解。二人的交往并非事事顺利。一次,他们相约于𬞟丘旁的美第奇别墅,但阿佐利诺没有现身,使着急的克里斯蒂娜赶往圣天使城堡,发射了一枚大炮。美第奇别墅前的铜门依然可见大炮的痕迹[20]。
由于花光金钱又厌倦宴会,克里斯蒂娜决定外游至法国两年。路易十四世款待了她,但她刚强的外表和自由的言谈使当地的妇女感到震惊。法国“大小姐”在芭蕾舞会上接待她之后说,“她使我很惊讶:她向她喜欢的部分鼓掌,卧在椅子上,在椅子上交叉双腿,和做出其他动作;除了著名的丑角Travelin和Jodelet外,我从未见过这些动作……她在各方面都是超级古怪的家伙。”[21]
蒙纳尔德希谋杀案
[编辑]当时米兰、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王国正受西班牙统治。意大利裔的法国首相马萨林曾意图让那不勒斯脱离西班牙统治并独立,但1654年的远征使他失败了。当地人民宁可要法国王子,也不要意大利公爵登上王位。因此,马扎然打算立克里斯蒂娜为那不勒斯女王。1656年夏,克里斯蒂娜乘船到马赛,再到巴黎讨论此事;她对外表示她是要跟瑞典国王交涉生活费的安排。
9月22日,她和路易十四世的安排已经准备好。路易十四世将推举克里斯蒂娜为那不勒斯人的女王,并抵抗西班牙的侵略。翌日她前往佩萨洛等候结果;成为那不勒斯女王后,她财政上就不需再依赖瑞典国王了,还有能力在法国和西班牙中间斡旋。
1657年夏,她回到法国,拜访教宗城市阿维农。10月,她入住枫丹白露的房间,她在那里做了一件毕生难忘的事──杀害她的骑士统领济安·里纳尔多·蒙纳尔德希。她向欧洲讲述了这事的经过,内容如下:
两个月来,她一直怀疑蒙纳尔德希,直至抓住跟他联络的人后,才确定他出卖了她的利益,并陷害了一个虚构的宫廷成员。当晚,她传召蒙纳尔德希到宫中的楼座,与他讨论此事。蒙纳尔德希坚称,告密者应以死谢罪。克里斯蒂娜手握蒙纳尔德希告密的证据,并说他已宣判自己的死罪。蒙纳尔德希恳求原谅,但被桑蒂尼利兄弟刺伤。他身穿锁子甲,在克里斯蒂娜旁的房间内走避了几个小时,但终于被弗朗西斯科·桑蒂尼利刺死。当时在楼座接受告解的勒贝尔神父跪下,求他们放过那人,但他们只叫他把那人安葬在教堂内。冷静的克里斯蒂娜付了一笔钱,要修院为他的灵魂举行弥撒。勒贝尔神父记述这事道:“她为自己被迫采取这种行动感到伤感,但声称他的罪行和背叛已受到公义审判。”
事后,马萨林建议克里斯蒂娜把罪名全推往桑蒂尼利身上后解雇他,但她坚称自己要为此事负上全责。她写信给路易十四世交待此事,两星期后在枫丹白露宫拜访他时也对此事绝口不提。然而,罗马人感觉全然不同,他们认为桑蒂尼利是刽子手,替外国的野蛮人行凶,杀害了意大利贵族。他的罪证不翼而飞;克里斯蒂娜在他死亡当日把罪证留在勒贝尔处,而他也确认该信件存在。她从未公开信件内容。
替克里斯蒂娜辩护的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指出,她有权审判自己的宫人,故处死蒙纳尔德希是合法的。当时的人认为,克里斯蒂娜身为女王,须明辨是非,而她的责任感很强,终生都以自己为女王。她的好友Angela Maddalena Voglia被教宗派往修院,以阻止她与枢机团的其中一个枢机有染后,她成功从修院逃出。但是她在克里斯蒂娜家中匿藏时,却遭到修士袭击和强奸。克里斯蒂娜为此事在自己家中发生感到愤怒,要求处死那名修士,但他已逃之夭夭[20]。她本想拜访英格兰,但奥利弗·克伦威尔(英国独裁者)不鼓励她到访。她便回到罗马,继续醉心于艺术与科技。
再访罗马
[编辑]1658年5月15日,克里斯蒂娜再次来到罗马,但这次她没有受到热烈欢迎,因为她的声誉已因蒙纳尔德希谋杀案而严重受损。住在夏宫的历山七世明言,不会再接见这个被称为野蛮人的女人。她住在马扎然的罗斯皮廖西宫(Palazzo Rospigliosi),就在奎利那雷宫附近;因此,她在1659年迁往特拉斯提弗列的里阿瑞欧宫后,教宗松了一口气。给她安排新住所的正是阿佐利诺枢机,他也签署委派了新随从,以取代杀害蒙纳尔德希和多次盗取克里斯蒂娜财物的弗朗西斯科·桑蒂尼利。
从此,她终生都住在里阿瑞欧宫。她在墙上布置了很多图画,多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室内也挂着她好友的画像,包括阿佐利诺、贝尼尼、艾芭·斯芭尔、笛卡儿、沙尼大使,和布德洛医生。她和教宗在阿佐利诺调解下终于和解了,教宗亦给了她生活津贴。
重返瑞典
[编辑]1660年4月,克里斯蒂娜得悉卡尔十世已经在2月去世,他的独生子卡尔十一世只有五岁。同年夏季,她回到瑞典,并指出她把王位传给的是表哥和他的后裔,故此,若卡尔十一世也去世了,她就会重掌王位。但由于她是天主教徒,她无法这样做,神职人员也禁止她在住处举行天主教弥撒。在斯德哥尔摩渡过数星期后,她在北雪平找到寓所。她最终第二次放弃了王位,在汉堡花了一年时间筹集返回罗马的盘缠。她把收入交给犹太银行家迪戈·特谢拉(Diego Texeira,本名亚伯拉罕),以换取他每月津贴她的生活,并偿还她在安特卫普的债务。虽然当时与犹太人来往并不常见,但她除了拜访特谢拉家外,还在自己寓所招待了他们。
1662年夏季,她第三次抵达罗马,并过了几年快乐日子。1667年,由于与教宗不和,她便再次启程返回瑞典。但她的居所已被侵占,使她停留在汉堡,不再北行。她在当地得悉教宗亚历山大七世已经去世,而继任的克勉九世是她宫殿的常客。为了庆祝他当选,克里斯蒂娜在寓所举行大型宴会,流着美酒的室外喷泉也挂满灯饰。然而,她忘记自己身处新教徒的土地上;她被当地居民以石头和火把威吓,只得在隐蔽的小门落荒而逃,宴会最终不欢而散。特谢拉家须出资维修寓所[17]。
在罗马的晚年
[编辑]1668年11月22日,克里斯蒂娜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进入罗马。和13年前一样,她在欢迎中骑马从人民门入城。新教宗克勉九世常常探访她,因为他们都喜欢戏剧。克里斯蒂娜在监狱旧址上创办了罗马首间公众剧院“阿波罗歌剧院”(Tor di Nona),现时此剧院属僧人所有。1669年末教宗中风弥留时,他只召见很少人,克里斯蒂娜就是其中一人。12月9日,克勉九世病死,新当选的克勉十世担心剧院败坏风俗。诺森十一世在位时,情况更为恶劣:虽然他和其他枢机都曾经是克里斯蒂娜包厢的常客,但他下令把“托尔·德·诺那”改建为谷仓,也禁止女性演出、唱歌和穿着低胸装。克里斯蒂娜认为这些举动全然荒谬,继续让女性在她的宫殿内演出。
居所的底层有一间实验室,她和阿佐利诺曾在那里做炼金术的实验。她写作了一些作品,包括一部自传和关于她仰慕的阿历山大大帝和凯撒大帝的文章,也与游历欧洲时认识的人保持联络。她资助一些音乐家,如阿尔坎杰罗·科雷利和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科雷利把首作《12首三重教堂奏鸣曲》献给克里斯蒂娜。
去世与安葬
[编辑]1689年2月,62岁的克里斯蒂娜患了重病,接受了临终圣礼。教宗历山八世亦抱恙在身,未能亲往探望,但派人向她传达祝福。她的病情看似稍有起色,但4月中她又患了肺炎和发高烧。她在病床向教宗传讯,请求宽恕她以往的不敬;教宗答允了。临终时,阿佐利诺枢机一直陪伴在身旁。克里斯蒂娜于1689年4月19日病逝。
虽然她要求只举行简单葬礼,但教宗坚持她要在里阿瑞欧宫供公众瞻仰四天。她的遗体涂上香料,以白色锦缎、银色面纱、镀金冠冕和权杖覆盖,并以三个分别以柏木、铅和橡木制造的棺木盛载。出殡行列于瓦利色拉圣玛利亚教堂出发,前往圣伯多禄大殿。她安葬于教宗石室,目前只有三名女性能有此荣誉。她的内脏以瓮高悬。
1702年,克勉十一世下令为克里斯蒂娜女王立纪念碑,以表彰她的皈依使教宗预见瑞典终会归回天主教,也感激她为罗马文化贡献良多。纪念碑置于大殿内厅,由艺术家卡洛·方塔纳(Carlo Fontana)建造。克里斯蒂娜的头像戴著王冠,以圆形金铜大奖章衬托。下面的三个浮雕分别象征:她让出瑞典王位并在因斯布鲁克弃绝新教、蔑视权贵,和信心战胜异端。
为偿还她的债务,克里斯蒂娜指定阿佐利诺为唯一继承人,但他患有重病,身体衰弱,甚至连她的葬礼也无法参与,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阿佐利诺的侄子继承了他的所有财产后,马上就变卖了克里斯蒂娜遗下的所有艺术珍藏。她庞大而且珍贵的藏书库──父亲古斯塔夫·阿道夫征战欧洲多年所得的战利品,被教宗历山八世买入,置于梵蒂冈图书馆。她原先拥有的约300幅画作,包括提香的《维纳斯的诞生》等,大部分先收藏于法国奥尔良画藏,后来保存于苏格兰国家画廊[17]。起初,这些画作被带走似乎是瑞典的重大损失,但这正令它们免于1697年三王冠宫的大火。保罗·委罗内塞《维纳斯哀悼阿多尼斯》被阿佐利诺的侄子变卖后,辗转返回瑞典国立博物馆。
人际关系
[编辑]纵使大臣经常催促她履行诞下继承人的职责,但克里斯蒂娜坚决不肯结婚。她认为婚姻“好得不能与爱情共存”。她喜欢穿着男人衣服,或在服装上同时展现男性和女性风格。她的性取向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现代传记普遍认为她是女同性恋者[22][23],有人声称她是双性人 ,并在1965年检查她的遗体,但证实她是正常的女性[24],而她的验尸报告也没有提及生殖系统异常的状况。
当时的人认为,克里斯蒂娜坐下、走路、移动、交谈的举动都很像男性。她也较喜欢与男子作伴,除非该女人十分漂亮,才会结识她。同样地,她喜欢与有学识的女性交往,不管她们长得怎样。克里斯蒂娜年轻时十分热爱她的内侍艾芭·斯芭尔,大部分空馀时间都和她在一起和称赞她的美。克里斯蒂娜把她介绍给英格兰大使怀特洛克,保证她的才智与美貌都是惊为天人的[22]。她离开瑞典后也继续写信给斯芭尔,信中说她会永远爱着她。这种信件在当时十分流行,包括克里斯蒂娜写给从未相遇,但仰慕其写作的女人的信件[17]。后来在罗马时,她跟阿佐利诺枢机的关系亲昵。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Nathan Alan Popp Beneath the surface: the portraiture and visual rhetoric of Sweden's Queen Christina. [2016-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1).
- ^ Sweden. World Statesmen.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5).
- ^ J. Guinchard. Sweden: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handbook. Stockholm: P. A. Norstedt & Söner. 1914: 188 [2016-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 ^ Stefan Donecker/Roland Steinacher (2009) Der König der Schweden, Goten und Vandalen. Königstitulatur und Vandalenrezeption im frühneuzeitlichen Schwed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Vergangenheit und Vergegenwärtigung. Frühes Mittelalter und europäische Erinnerungskultur. Ed. by Helmut Reimitz and Bernhard Zeller (= Fors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s Mittelalters 14; Wien 2009).
- ^ Stolpe, Sven (1974) Drottning Kristina Efter tronavsägels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olume 2 (Bonnier, ISBN 91-0-039241-3) pp. 142 & 145
- ^ Stefan Donecker/Roland Steinacher, Rex Vandalorum. The Debates on Wends and Vandals in Swedish Humanism as an Indicator for Early Modern Patterns of Ethnic Perception. In: Der Norden im Ausland – das Ausland im Norden. Formung und Transformation von Konzepten und Bildern des Anderen vom Mittelalter bis heute, ed. Sven Hakon Rossel (Wiener Studien zur Skandinavistik 15, Wien 2006) 242–252
- ^ A Journal of the Swedish Embassy in the Years 1653 and 1654, Vol II. by Whitlocke. [2016-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7).
- ^ Sweden. World Statesmen. [2015-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7-28).
- ^ Tangran, Alexander “Women in World History-Christina of Sweden (1626-1689)” A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Ed. Anne Commire. Vol.3. Detroit: Yorkin Publications, 2000. p. 722-729.
- ^ The History of Loot and Stolen Art: from Antiquity until the Present Day By Ivan Lindsay.. [2016-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 ^ A. Tangran, “Women in World History” (Yorkin Publications 2000), p. 722-729 Script from Clark.edu by Anita L. Fish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Buckley, p. 250.
- ^ Script from Clark.edu by Anita L. Fisher (PDF). [2016-10-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4-02).
- ^ The History of Loot and Stolen Art: from Antiquity until the Present Day By Ivan Lindsay. [2016-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 ^ The Vatican's Women: Female Influence at the Holy See By Paul Hofmann. [2016-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 ^ Joachim Grage (Göttingen) "Entblösungen. Das zweifelhafte Geschlecht Christinas von Schweden in der Biographik" In: Frauenbiographik: Lebensbeschreibungen und Porträts herausgegeben von Christian von Zimmermann, Nina von Zimmermann. [2016-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Elisabeth Aasen: Barokke damer, edited by Pax, Oslo 2003, ISBN 82-530-2817-2
- ^ Christina Alexandra. 天主教百科全书.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3.
- ^ Kruse, Sabine. Rodrigo de Castro (um 1585-1640). Sabine Kruse and Bernt Engelmann (编). Mein Vater war portugiesischer Jude …: Die sefardische Einwanderung nach Norddeutschland um 1600 und ihre Auswirkungen auf unsere Kultur. Göttingen: Steidl. 1992: 73ff.
- ^ 20.0 20.1 20.2 Åmodt, Ola. Roma - legender og merkverdigheter. Oslo: Fritt forlag. 2007. ISBN 978-8281790124.
- ^ Memoirs of Mademoiselle de Montpensier. H. Colburn, 1848. Page 48.
- ^ 22.0 22.1 Buckley, Veronica (2004). Christina, Queen of Sweden: The Restless Life of a European Eccentric. London.
- ^ Crompton, Louis. Homosexuality and Civiliz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357–60 [2015-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 ^ Buckley, Veronica. Christina, Queen of Sweden: The Restless Life of a European Eccentric. London. 2004.
相关条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Kristina Wasa. 《互联网哲学百科全书》.
- 大英百科全书上对应的项目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Queen Christina of Sweden. About: Women's History. [2007-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0).
克里斯蒂娜女王 出生于:1626年12月18日逝世于:1689年4月19日
| ||
---|---|---|
统治者头衔 | ||
前任: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
瑞典国王 1632年—1654年 |
继任: 卡尔十世·古斯塔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