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31°13′17″N 121°27′51″E / 31.22125°N 121.46412°E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 |
---|---|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上海市黄浦区 |
分类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时代 | 1920-1922年 |
认定时间 | 1980年8月26日 |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也称陈独秀旧居,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100弄(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它是一幢一楼一底的老式石库门住宅,曾是陈独秀的旧居,也短暂作为《新青年》编辑部办公地以及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和中共中央局办公地[1]。
1980年,此处旧址以《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之名,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定为第二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3]。2020年8月1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同意市文化旅游局将之更名为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4]。
沿革
[编辑]旧址原是安徽都督柏文蔚的寓所。1919年5月,陈独秀在北京被拘捕,出狱后活动受到监视,他委托到上海准备去法国勤工俭学的许德珩在上海寻找房子;许德珩最终接洽好上海法租界的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的房子。1920年初,陈独秀抵达上海,对房屋选址满意,于是正式租下、在此处居住,《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于此[5]。
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来华,考察中国革命运动的实况和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6]。他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在此地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问题[7]。5月,毛泽东来上海,曾到这里拜访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8]。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此开会,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陈独秀负责,成员有李汉俊、沈玄庐、戴季陶、陈望道、施存统、杨明斋、俞秀松、沈雁冰、邵力子、李震瀛、李启汉、沈泽民、李达、周佛海十四人,后戴季陶[9]、张东荪陆续退出)。成员们经常在这里开会,并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推动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与此同时,《新青年》改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10]。1920年底,陈独秀前往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新青年》交由陈望道负责,沈雁冰、李达、李汉俊在此参加编辑工作。同年11月7日,在此创办了《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住在楼上亭子间里编辑[1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局机关在此办公。1921年9月,陈独秀辞去广东全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职位,从广州返回上海主持中央局工作,与李达、张国焘经常在此会面。由于《新青年》经常发表介绍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引起了上海法租界的注意。1921年10月,陈独秀在这里被法租界巡捕房拘捕,高君曼、包惠僧、杨明斋、柯庆施、邵力子等人在场,也一同被捕。共产国际马林、张太雷展开营救,李达为此电请孙中山设法营救。孙中山关照广东省银行电嘱上海中华银行代解银元一千元,以供保释陈独秀[12]。并由上海法学院院长褚辅成、张继等出面保释。10月6日,所有同案人员释放。10月26日,法租界当局以所谓“违背禁令”,出售《新青年》之罪名,罚款100元[13]。
1922年8月9日上午11时,法租界巡捕房探目长戴纳会同督察员黄金荣、华探目程子卿、李友生,包探曹义卿等,再次突击搜查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陈独秀被捕,后经营救[14]。8月18日,经公堂判决罚洋400元,将陈独秀释放[15]。在此之后,中央局机关和陈独秀从这里转移别处[16]。
1951年,《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经陈望道等勘查确认。1952年,旧址修复,并曾作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二馆对内部开放。1955年初,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指示旧址停止接待参观,之后旧址由文化局交下属单位作宿舍使用[17]。1959年5月26日和1980年8月26日,旧址两次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8],之后改为居民住宅[19]。2020年7月1日前夕,《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对外开放[1]。8月13日,更名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20]。2024年5月30日,《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实施展陈调整,暂停开放。6月24日,《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重新对外开放。[21][22]
建筑
[编辑]老渔阳里2号是一幢一楼一底的老式石库门住宅,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陈独秀以教授身份住在二楼厢房,卧室兼主编《新青年》的工作室,房里放着一张书桌、一只红木衣橱,靠墙的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大铜床挂白帐子[23]。楼下客堂则是会客大厅,此外还有一个装杂物的亭子间[16]。
相关
[编辑]-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向北走100米)
- 中华职业教育社(向东走50米)
参考
[编辑]- ^ 1.0 1.1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完成文物修缮向公众开放.[失效链接]
- ^ 卢莹辉主编;吴云溥,曹宪镛,徐同甫,林路副主编. 新编上海大观.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03: 547–551. ISBN 7-80515-697-2.
- ^ 国家文物局主编. 中国文物地图集 上海分册. 北京:中华地图学社. 2017-01: 136–140. ISBN 978-7-80031-643-2.
- ^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同意两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名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来源:沪府办〔2020〕47号. 2020-08-31 [2024-08-06] (简体中文).
- ^ 胡瑞荣主编;上海市卢湾区志编纂委员会编. 卢湾区志.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02: 449–450. ISBN 7-80618-445-7.
- ^ 何平主编. 毛泽东大辞典.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2-08: 41. ISBN 7-5078-0476-3.
- ^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中国共产党创立之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07: 110. ISBN 978-7-208-13951-0.
- ^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编. 上海百处名人故居品鉴.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4-06: 105–107. ISBN 978-7-5458-0839-1.
- ^ 熊月之主编. 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01: 437. ISBN 7-208-05281-6.
- ^ 马光仁主编. 上海新闻史 1850-1949.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04: 512. ISBN 978-7-309-10416-5.
- ^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等编. 红色之源 上海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图文集.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7-07: 29–30. ISBN 7-80186-537-5.
- ^ 强重华编. 陈独秀被捕资料汇编.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2-06: 11–13.
- ^ 中国档案报社,深圳市档案局编. 红色档案揭秘 上. 北京:现代出版社. 2015-08: 197–198. ISBN 7-5143-3866-7.
- ^ 丁晓平著. 硬骨头陈独秀五次被捕纪事.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4-08: 125–129. ISBN 978-7-5153-2577-4.
- ^ 彭卿云主编;丁希红等编写.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 续编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12: 180. ISBN 7-5326-0407-1.
- ^ 16.0 16.1 薛顺生编著. 上海革命遗址及纪念地.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1-11: 17–18. ISBN 7-5608-0879-4.
- ^ 马承源主编.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06: 93. ISBN 7-80618-349-3.
- ^ 汪耀华著. 新青年广告研究.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6-04: 302. ISBN 978-7-5458-1240-4.
- ^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文物局编. 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史迹.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3-01: 92–96. ISBN 978-7-5608-5036-8.
- ^ 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更名.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 ^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焕新亮相. export.shobserver.com. 2024-07-12 [2024-07-12].
- ^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展陈升级,新增展品104件. m.thepaper.cn. [2024-07-12].
- ^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纂. 中共上海党史大典.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06: 648. ISBN 7-5320-7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