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M-71陶式导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d/Zh_conversion_icon_m.svg/35px-Zh_conversion_icon_m.svg.png)
![]() |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9年7月12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7月12日) |
BGM-71陶式导弹 BGM-71 TOW | |
---|---|
![]() 由美国陆军使用,安装在M41三脚架的TOW | |
类型 | 反坦克导弹 |
原产地 | ![]()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70年— |
参与战争/冲突 | 越南战争 中越战争 1982年黎巴嫩战争 1979年阿富汗战争 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索马里内战 2001年阿富汗战争[1] 伊拉克战争 叙利亚内战[2] 伊拉克内战[2] 也门内战 纳吉兰、吉赞和阿西尔地区武装冲突 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休斯飞机公司 |
研发日期 | 1963—1968年 |
单位成本 | 93,640美元(2B Aero)、54,956美元(Bunker Buster)FY2021[3] $85,000(TOW 2导弹,2019年)[4] £8,500 (1984)[5] |
基本规格 | |
长度 | 1.16—1.17米(探测器折叠) 1.41—1.51米(探测器延展,部分型号没有探测器) |
直径 | 152毫米 |
发射模式 | 单发 |
弹头量 | 3.9—6.14千克(可穿透约430—900毫米的RHA)[6] |
翼展 | 0.46米 |
作战范围 | 标准型TOW:3,000米 大部分衍生型:3,750米 |
速度 | 278—320米/秒 |
制导系统 | 光学追踪、电导(无线电制导RF衍生型)[7][8] |
BGM-71陶式导弹(BGM-71 TOW)是美国的一种反坦克导弹。TOW是管射(Tube launched)、光学追踪(Optically tracked)和线控制导(Wire command link guided)的英文缩写。
TOW的生产开始于1970年,是现在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反坦克制导导弹。
历史
[编辑]此导弹最初由休斯飞机公司在1963年-1968年间研发,代号XBGM-71A,设计是希望让地面和直升机都能使用。在1968年,休斯获得了一份全面生产合约,并在1970年美国陆军开始部署此武器系统。在被采用后,BGM-71系列取代了当时服役的M40 106mm无后作力炮和MGM-32 Entac导弹系统,此导弹也取代的当时直升机使用的AGM-22B导弹作为机降反坦克武器。此导弹在1972年被作战部署至南越,以因应当时北越的复活节攻势,并配备在UH-1B直升机上。陶式导弹一直的不断在升级改善,第一种改良型在1978出现,TOW 2在1983年,TOW 2A/B在1987年,甚至到最近的2001年,陶式导弹的改善仍在持续。
美军2003年7月22日在伊拉克造成萨达姆双子死亡的进攻中曾使用多枚陶式导弹。[9]
2016年,一辆在叙利亚执行任务的土耳其豹2型坦克坦克,被伊斯兰国武装用一枚反坦克导弹击毁,这是豹2坦克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首次在实战中被摧毁,土耳其军方已经确认这辆“豹2”坦克的损失,军事专家指出,击毁“豹2”的反坦克导弹是陶式二型反坦克导弹(TOW-2)。[10]
次型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8/8f/TOW_family_of_missiles.jpg/220px-TOW_family_of_missiles.jpg)
- BGM-71A BASIC
- BGM-71C ITOW
- BGM-71F TOW 2B
- BGM-71D TOW 2
- BGM-71E TOW 2A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7/Tow_atm.jpg/220px-Tow_atm.jpg)
雷神公司近年已取代休斯,负责所有目前次型的生产,同时也负责TOW的研发。
原本外界估计的早期型陶式导弹穿甲深度可达600毫米、陶式导弹2型有穿甲深度可达700-800毫米的标准,然而在中央情报局解密资料公布后,可知过去外界的推测值高估初期型陶式导弹穿甲效能。[11]直到拖2A型导弹后才有较理想的穿甲性能。
代号 | 描述 | 长度 | 直径 | 翼展 | 发射重量 | 弹头 | 穿甲(评估) | 射程 | 速度[12] |
---|---|---|---|---|---|---|---|---|---|
XBGM-71A/BGM-71A | 休斯管射光学追踪线控制导(TOW)导弹 | 1.16 m | 0.152 m | 0.46 m | 18.9 kg | 3.9 kg (2.4 kg HE) HEAT | 430 mm | 65-3,750 米 | 278 m/s |
BGM-71B | 改良射程 | ||||||||
BGM-71C | BGM-71B改良型;改用锥形装药弹头 | 1.41 m(探针伸出); 1.17 m(探针折起) | 19.1 kg | 630 mm | |||||
BGM-71D | BGM-71C改良型;TOW 2,改良制导、引擎和加大弹头 | 1.51 m(探针伸出); 1.17 m(探针折起) | 21.5 kg | 5.9 kg (3.2 kg HE) HEAT | 900 mm | ||||
BGM-71E | BGM-71D改良型;TOW 2A,使用串联炸药,有效应对反应装甲 | 22.6 kg | 900 mm 和一层反应装甲 | ||||||
BGM-71F | BGM-71D改良型;TOW 2B,使用爆炸成形炸药进行攻顶打击 | 1.168 m | 6.14千克锥形装药[13] | 无资料 | 200-4,500 米[14] | ||||
BGM-71G | BGM-71F衍生型;不同的穿甲弹头设计,未生产 | 无资料 | 无资料 | 无资料 | 无资料 | ||||
BGM-71H | BGM-71E改型;为对抗加固建筑而生产的“碉堡克星” | 无资料 | 无资料 | 200毫米的双层混凝土[14] | 65 - 4,200 米[14] |
休斯在1989年发展出了一种无线传输制导的陶式导弹称为TOW 2N,但未获美军方采用,雷神之后也继续TOW此分支的研发,但相关的两个计划,陶式后续计划(Follow-On To TOW; FOTT)和陶式发射后不管计划(TOW-Fire and Forget; TOW-FF),分别在1998年和2001年11月30日因资金限制而取消[15]。雷神和美国陆军在2001年和2002年期间合作发展出了一种加长射程的TOW 2B次型,最初称为TOW 2B (ER),现称TOW 2B Aero,[7] [8] 虽然此导弹自2004年便已开始生产,美军至今仍未付予任何正式代号。
目前现役的陶式仍全采用线导设计,且火控技术仍采取1970年代第二代线导导弹之乘波制导(Semi-Automatic Command to Line of Sight),这代表制导系统与发射平台须直接连线,并要求目标维持在射手的视线内直到导弹撞击为止,这是发展“发射后不管”次型或加强性能的后继研发者的主要动机。
国际次型
[编辑]伊朗以逆向工程复制了TOW导弹且正在生产中,这些导弹印有伊朗对此导弹的代号台风(Toophan)
另外,中国制造的红箭-8反坦克导弹也明显仿于TOW式,并且在其未来的发展型红箭-8B上也可以看到模仿TOW-2B串联战斗部设计的思路。
发射平台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a/ITAS_Tow_Missile_system_2007.jpg/220px-ITAS_Tow_Missile_system_2007.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4/TOW_fired_from_Jeep.jpg/220px-TOW_fired_from_Jeep.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0/BGM-71_TOW_Italian_Army.jpg/220px-BGM-71_TOW_Italian_Army.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f/Hmmwv-036.jpg/220px-Hmmwv-036.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d/M901_ITV_in_Athens_on_March_25%2C_2024.jpg/220px-M901_ITV_in_Athens_on_March_25%2C_2024.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8/M981_FIST-V_front_Texas_Military_Forces_Museum.jpg/220px-M981_FIST-V_front_Texas_Military_Forces_Museum.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a/NM142_x_3.jpg/220px-NM142_x_3.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f/Pzj_Tow_PIRANHA_-_Schweizer_Armee_-_Steel_Parade_2006.jpg/220px-Pzj_Tow_PIRANHA_-_Schweizer_Armee_-_Steel_Parade_2006.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d/A_LAV_%28Light_Armored_Vehicle%29_TOW_%28Tube_Launched_Optically_sighted_Wire_guided%29_anti-armor_variant%2C_provides_anti_armor_support_for_Marines_from_India_Company%2C_3rd_Battalion%2C_2d_Mar_-_DPLA_-_0c7e625fcf4c3c9d556d3e169cc01cd2.jpeg/220px-thumbnail.jpe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d/3rd_LAR_Marines_test_new_LAV-ATWS.jpg/220px-3rd_LAR_Marines_test_new_LAV-ATWS.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6/Stryker_vehicle.jpg/220px-Stryker_vehicle.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6/Pi110904a1.jpg/220px-Pi110904a1.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b/2014.5.20_%EC%9C%A1%EA%B5%B0_%EC%88%98%EB%8F%84%EA%B8%B0%EA%B3%84%ED%99%94%EB%B3%B4%EB%B3%91%EC%82%AC%EB%8B%A8_K-21_%EC%9E%A5%EA%B0%91%EC%B0%A8_%EC%A0%84%ED%88%AC%EC%82%AC%EA%B2%A9%ED%9B%88%EB%A0%A8_K-21_combat_firing_practice%2C_Republic_of_Korea_Army_Capital_Mechanized_Infantry_Division_%2814299828042%29_%28cropped%29.jpg/220px-thumbnail.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3/Wiesel_1_TOW.jpg/220px-Wiesel_1_TOW.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7/ROCMC_CM-25_TOW_Launcher_Display_at_Zuoying_Naval_Base_Ground_20151024.jpg/220px-ROCMC_CM-25_TOW_Launcher_Display_at_Zuoying_Naval_Base_Ground_20151024.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4/One_4-round_XM65_Missile_Launcher_on_Outboard_Hardpoint_of_ROCA_AH-1W_20110813.jpg/220px-One_4-round_XM65_Missile_Launcher_on_Outboard_Hardpoint_of_ROCA_AH-1W_20110813.jpg)
TOW的美军指定代号为BGM,根据定义,BGM是英文弹性发射环境(B)地面攻击(G)和制导导弹(M)的缩写,B字首的代号只有当此系统无须大改动即可在不同发射平台使用时才会使用。
M220发射器是步兵在使用的发射器,但也可架在各种载具上使用,包括M151 MUTT、M113装甲运兵车和悍马车,此发射器严格来说可单兵携带,但非常笨重。此发射器曾经过升级,加入了热光配件(thermal optic),使之能在夜晚使用,并曾被简化以减轻重量。
陶式导弹也曾针对特定载具的应用而研发,包括M2/M3布莱德雷战斗载具、M1134史崔克装甲车和现已淘汰的M901改良陶式载具,这些通常被统称为装甲陶式(TOW Under Armor; TUA),加拿大在1990年曾在波斯尼亚部署此类载具。
在直升机应用方面,AH-1眼镜蛇使用的M65系统是目前主要部署的系统,另外还有UH-1的XM26系统,后被取消的AH-56直升机也曾发展过一种。
M41陶式改良目标获取系统(TOW ITAS)是M220地面/悍马使用TOW 2导弹系统的升级套件[7][8],TOW ITAS目前被广泛部署在美国陆军和海陆的空降、机降和轻步兵的现役和后备部队中,ITAS除了为反坦克单位提供了更佳的反装甲能力,还使之能整合成为混编部队的一部分,即使在重-轻部队的组合,传统上反装甲能力大多由重部队肩负,装备TOW ITAS的反坦克单位不只能消灭有威胁的目标,还能提供更佳的侦查、监视和目标获取能力(RSTA),后方地区保护能力,和都市作战能力。
TOW ITAS包括三种新的可替换配件,目标获取次系统(TAS)、火控次系统和电池电力来源,一个改动过的TOW转动装置,现有的TOW发射筒和三脚架,和一个TOW悍马调整工具组,TAS内整合了包括直视光学系统,一个二代前视红外线(FLIR)夜视系统(NVS),导弹追踪器和一个激光测距仪。TAS的电子零件会自动将这些配件对齐炮口,消弭了战术准直须要和180天验证要求。[7][8]
在持久自由行动中美国第82空降师曾大量使用TOW ITAS,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中第101空降师第三营Delta连曾利用此系统做为有时候唯一的侦察能力来源,使第187步兵团第三营在整个入侵期间得以作为独立部队作战。
使用国
[编辑]阿联酋
阿根廷
比利时
巴林
博茨瓦纳
喀麦隆
加拿大
瑞士
智利
克罗地亚
哥伦比亚
丹麦
德国
埃及
西班牙
埃塞俄比亚
芬兰 [1]
希腊
匈牙利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以色列
意大利
日本
约旦
肯尼亚
科威特
韩国
黎巴嫩
卢森堡
摩洛哥
墨西哥
荷兰
挪威
阿曼
巴基斯坦
葡萄牙
沙特阿拉伯
新加坡
索马里
瑞典
斯威士兰
自由叙利亚军
泰国
乍得
突尼斯
土耳其
乌克兰
英国
美国
越南
也门
中华民国:1981至1982年,采购49具地装型BGM-71 TOW发射器,并一同购入1013枚TOW导弹,总价1200万美元(从以色列购入车装版改装套件,曾改装于M113、V150、以及陆战队的CM25为陶式导弹发射车,目前仅剩CM25服役中。此批导弹已全数于历年演习中使用完毕)[16]1999至2001年,采购114具车装型BGM-71 TOW2A型发射器(包括M966装甲悍马车),并一同购入1786枚TOW2A导弹,总价8000万美元。2003至2004年,采购290枚TOW2B导弹,总价1800万美元(只采购弹药)。[17] 2018至2025年,采购100具车装型BGM-71 TOW2B-RF型发射器(包括M1167装甲悍马车),并一同购入1700枚TOW2B-RF导弹,总价3亿9300万美元(1:30汇率)。[18][19]
注释
[编辑]- ^ FUNKER530 - Veteran Community & Combat Footage. DOUBLE BARREL TOW MISSILE HEADED FOR INSURGENTS - NO SLACK. 28 December 2011 [2019-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5) –通过YouTube.[需要较佳来源]
- ^ 2.0 2.1 Etat islamique: comment les djihadistes emploient les missiles antichars pour appuyer leurs offensives. France-Soir. 4 May 2017 [6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6) (法语).
- ^ Missile Procurement, Army (FY2021) (PDF). [2024-08-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2-23).
- ^ Archived copy (PDF). [7 July 20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7-07).
- ^ Pattie, Geoffrey. Weapons and Equipment (Costs). millbanksystems. millbanksystems. [21 Ma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7).
- ^ ARG. TOW Anti-Tank Guided Missile - Military-Today.com. www.military-today.com. [2019-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2).
- ^ 7.0 7.1 7.2 7.3 TOW 2 Wire-Guided Anti-Tank Missil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0-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December 2009).
- ^ 8.0 8.1 8.2 8.3 {{ TOW 2 Wire-Guided Anti-Tank Missil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22-03-15 [2024-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06).
- ^ Chronology: How the Mosul raid unfolded. BBC News. 2003-07-23 [2014-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1).
- ^ Chronology: 公認世界最強坦克 德製「豹2」在敘利亞被「首殺」. 自由时报. 2016-12-14 [2016-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15).
- ^ Archived copy (PDF). [2013-10-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1-01).
- ^ Pakistan Military Consortium :: BGM-71 TOW. [2007-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 ^ 存档副本 (PDF). [2014-07-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9-26).
- ^ 14.0 14.1 14.2 TOW Weapon System (PDF). [2018-10-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4-07).
- ^ TOW FIRE AND FORGET (TOW-F&F). [200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27).
- ^ 存档副本. [2024-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5).
- ^ Transfers of major conventional weapons: sorted by recipient. Deals with deliveries or orders made for year range 1950 to 2009
- ^ 存档副本. [2024-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2).
- ^ 存档副本. [2024-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25).
参考文献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a/Commons-logo.svg/30px-Commons-logo.sv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