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
筷子 | |||||||||||||||||||||||||||
汉语名称 | |||||||||||||||||||||||||||
---|---|---|---|---|---|---|---|---|---|---|---|---|---|---|---|---|---|---|---|---|---|---|---|---|---|---|---|
汉语 | 筷子 | ||||||||||||||||||||||||||
| |||||||||||||||||||||||||||
汉语别称 | |||||||||||||||||||||||||||
汉语 | 箸;箸 | ||||||||||||||||||||||||||
| |||||||||||||||||||||||||||
缅甸语名称 | |||||||||||||||||||||||||||
缅甸语 | တူ ([tù], 來自閩南話 箸 tū) | ||||||||||||||||||||||||||
越南语名称 | |||||||||||||||||||||||||||
国语字 | đũa | ||||||||||||||||||||||||||
喃字 | 箸 | ||||||||||||||||||||||||||
泰语名称 | |||||||||||||||||||||||||||
泰语 | ตะเกียบ | ||||||||||||||||||||||||||
皇家泰语转写通用系统 | takiap | ||||||||||||||||||||||||||
壮语名称 | |||||||||||||||||||||||||||
壮语 | Dawh | ||||||||||||||||||||||||||
方块壮字 | 𥳳 | ||||||||||||||||||||||||||
老壮文 | Dəɯƅ | ||||||||||||||||||||||||||
朝鲜语名称 | |||||||||||||||||||||||||||
谚文 | 젓가락 | ||||||||||||||||||||||||||
汉字 | 箸가락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箸 | ||||||||||||||||||||||||||
| |||||||||||||||||||||||||||
马来语名称 | |||||||||||||||||||||||||||
马来语 | Penyepit / sepit | ||||||||||||||||||||||||||
印度尼西亚语名称 | |||||||||||||||||||||||||||
印度尼西亚语 | Sumpit | ||||||||||||||||||||||||||
菲律宾语名称 | |||||||||||||||||||||||||||
他加禄语 | sipit | ||||||||||||||||||||||||||
布依语名称 | |||||||||||||||||||||||||||
布依语 | deh |
筷子是一种起源于古中国的食具,古汉语称箸、𬂩提[1]。用于将食物夹起并送入口中,或者用作炊具。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以及东南亚地区(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被作为主要餐具[2],以及世界各地的东亚裔移民群体所遍布的国家中常见。
历史
[编辑]人类使用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筷子是何人发明,何时诞生,历代虽有很多传说,但至今仍无得而知。中国人从古至今都视筷子为自然沿袭下来的家常用品,对其的由来和发展只有少量的记载。由考古学提供的证据而言,筷子的出现晚于匙羹,同样原因,由于人们想做某种工具以方便取得烫热的熟食,所以筷子的发明跟原始农业和陶器的运用和发展有着直接关系。
《韩非子·喻志》中古筷称櫡。从这个字从木从竹来看,可以证明中国最早的筷子多为木质筷和竹筷。櫡的简写为箸。因为古代最早的烹饪方法,肉类多用烤的方式,菜则多用煮的;筷子最早是从煮沸的汤羹中捞菜食用,所以古筷名箸实在非常贴切[3]。筷子有竹制,亦有木头、金属、象牙[4]与塑料等材质。
- 《韩非子·喻老》曾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见当时商朝末期已经有用象牙制品来做食具。
- 《礼记·曲礼上》也有“饭黍毋以箸”和“羹之有菜者用𬂩”的记载。
- 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郑玄注释:“挟,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挟提。”
- 汉代司马迁《史记》时,称商纣时期的筷子为“箸”,古写为“木箸”。两汉又出现了“箸”字。
- 在隋唐时期,人们流行将饭菜摆在桌子,坐在椅凳上来享用,一般都用筷子夹菜,用羹子勺饭。当时民间用银制筷子很普遍,宫廷多用金制的。筷子从古代就流传至邻近国家,当今已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多个民族常用的饮食工具。
- 隋唐时李白《行路难》诗曰:“停杯投箸不能食”;杜甫《丽人行》诗云:“犀箸厌饮久来下,鍪刀镂切空纷纶。”。
- 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说:“起于吴中。凡舟行讳住讳翻,故呼箸为快子”(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
- 明朝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 《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承认“筷”字。
- 曹雪芹《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5]
各地念法
[编辑]- 櫡:《唐韵》直虑切。《广韵》张略切。《集韵》《韵会》陟略切。
- 福州话地区、仍称筷子为箸,念法的拼音为[tøy²⁴²]。
- 闽南语泉漳片地区、仍称筷子为箸,念法各地有差异,老泉腔念[tīr](IPA:[tɨ˨˨]或[tɯ˨˨]);新泉腔念[tū](IPA:[tu˧˧]);漳腔念[tī](IPA:[ti˧˧])。
- 广东省和平县、仍称筷子为箸,念法的拼音为[chī]。
- 广东省客家地区、仍称筷子为箸,念法的拼音为[chu]。
- 广东省潮汕地区、仍称筷子为箸,念法的拼音为[du]。
- 温州市区的当地人、仍称筷子为箸 ,又叫𬂩,念法的拼音为[dzei]。
各地特色
[编辑]汉字文化圈一直保持使用筷子的传统,但各地的筷子也具备当地特色,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筷子除了用来吃饭,在民间的冠婚丧祭等礼俗都有广泛运用。
中国筷子的形状大多为近似的长方体或圆柱体,或头圆尾方,只在头部略细与尾部分别。由于竹的生长比较快和广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用传统的红木和象牙等名贵材料制作的筷子。
日本继承中国的固有制筷工艺,又将其本土化。日本流行极尖头的筷子,由于海岛环境,通常都是木质制作,方便夹取鱼刺,同时款式十分繁多,也有包漆的,名称沿用中国古语“箸”(训读はし、hashi),也有特别为烹调用的巨型长筷“菜箸”。
朝鲜半岛是最早引入筷子文化的东亚区域,约有一千多年,他们把餐具的功能分得较细,吃饭用匙、夹菜用筷,视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是不正规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是乞丐讨饭才会做的事),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因为战乱关系,为使筷子更耐用,原来的木制扁筷改为不锈钢,既合乎当地饮食又方便清洗使用。传统韩国的房屋结构,厨房只是做菜的地方,没有空间在此吃饭,习惯将食物、碗筷放在矮案再端到各自的房间用餐,故设计为搬动时不易滚动的扁筷。所以他们的筷子都是扁平的两片金属制成,称之“젓가락”。语源为汉字“箸”发音“저”(jeo)加上固有语“가락”(garak,意为条棒)而成。加上“가락”是因为中世朝鲜语时标准语中发生了“저”与“져”的合流。在某些朝鲜语方言中筷子的名称仍然是单音节的“저”。
越南很早就使用筷子,虽然曾被法国长期殖民统治,受过西方文化的冲击,但依然保持用筷子的传统,是东南亚少数用筷子的国家。越南筷整体平直没有粗细之分,对筷子的名称“đũa”源自汉语的“箸”(中古音 ɖɨʌH, ʈɨʌH),但不是标准汉越音,而是古汉越音。
琉球也使用筷子,他们的筷子形状与中式筷子相似,通常为竹制,但上面部分会涂上红漆,代表太阳,下方则会涂上黄漆,代表月亮,也有杀菌作用。琉球语把筷子称为“ウメーシ”。琉球人使用与日本本土形制不同的传统筷子,更与中国的相似。
传播
[编辑]较早把筷子介绍到欧洲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他的著作《中国札记》一书也有描述到筷子文化和用法。随着华人不断地移居到欧美国家,西方对筷子也不陌生,很多家庭都备有筷子。法国旅游协会制定了一项“金筷奖”以表彰出色的中餐行业。
演变
[编辑]- 在中国,筷子相当于手指的延伸。经过不断的改进,筷子才成为今天的形状——夹食物的那段是圆柱形,另一端是四方形,上端粗下端细。
- 在韩国,传统以小木桌盛饭食,圆筷易滚动,遂演变为扁平的筷子,不易于托运时滚落[6]。
使用的礼节
[编辑]- 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
- 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
- 不能将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饭。这是祖先奉献物安置方法,参见脚尾饭。
-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盆。尤其逢到家里请客吃饭时更不可将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盆。
- 不与他人的筷子相争。
- 不能颠倒使用筷子。
- 不该旋转(戏耍)筷子。
- 赴宴的时候,不应提前于主人喊“起筷”前动筷子(汤匙亦然),之后要等客人或在座最年长者动作才开始吃饭。
- 在用餐过程中,已经举起筷子,但不知道该吃哪道菜,这时不可将筷子在各碟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游弋,在菜盘上来回的转而却又不夹菜。
- 与其他就餐者从同一食物容器取菜时,不应用筷子在其中翻动寻找,而应提前选好要取用的区域后再夹起。
- 在日本,使用筷子必须要用双手放至筷架上或是其它可以放至的地方。
公筷
[编辑]中式合菜为多人同桌,共用几盘菜肴,如果大家都用自己的筷子夹取食物,口水容易沾染,或许会有卫生上的问题。为了提倡饮食卫生、避免疾病传染,现在部分的家庭或餐厅,除了个人的碗筷外,每一道菜都会另外备有一双公共的筷子,称为公筷。
台湾早年一项政策,为防治几乎百分之百盛行率的甲型肝炎而致力推行公筷母匙与免洗餐具,尽管公筷母匙只能防治死亡率极低的甲型肝炎,对后来盛行的乙型肝炎毫无助益,但将甲肝传染降至极低水准。惟在大量使用保丽龙、塑胶制品后,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正努力着手补救。目前政策已更正为停用免洗餐具(一次性餐具),改用一般餐具,并奖励自备餐具。至于自助餐本来就使用公筷母匙,而未受影响
尤其在2003年SARS疫症后,香港卫生署更播放了一出公益广告“食得卫生、活得健康”,提倡挑选干净的餐厅进餐和使用公筷两项卫生饮食观念。
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大陆亦都提倡呼吁大众使用公筷。
香港、新加坡、台湾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民众合餐普遍有使用公筷的习惯。但是华人在餐厅与友人聚餐时,常会使用公筷;而亲人聚餐时,大多不用公筷。
环保筷
[编辑]为了方便及节省成本等理由,过往的食肆为食客提供一次性的便利筷。但是,其耗用量已经达到环保人士的关注,因此现在自己携带筷子的人多了。据估计,全球每年消耗800亿对即弃木筷,中国大陆及日本分别占450亿及250亿对,占整体近九成,台湾及香港亦是高用量地区,韩国则因为政府规定改用回收金属箸。有文章认为要生产800亿对筷子,须砍伐264万棵树[7],但这数据有争议性,因为除了品质较优之木筷,许多街头摊贩提供的是竹筷,竹子为极快速生长之植物,为永续性之材料。
便利筷除了对环境造成伤害外,在制作过程中,生产商会使用食品添加剂亚硫酸盐来漂白及防腐,有可能令筷子含有过量的二氧化硫,诱发用者出现过敏、呼吸困难及呕吐等症状[8]。亦有不法商人,回收使用过的即弃木筷,经清洗漂白后,再包装出售[9]。因此,基于环保及健康之考虑,环保团体积极鼓励民众自备环保筷。
-
垃圾桶里大量废弃的便利筷
-
滚珠定位式及锁螺丝式的铁制环保筷
筷子文化
[编辑]- 供奉亡灵饭,筷子要竖在饭碗头上,以示恭敬,因为“筷”与“快”同音;与此同时,在平常吃饭时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或菜上,以免引起不好的联想。
中国
[编辑]- 筷子谜:《魏书》中有一则筷子的谜语:“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
- 筷子联:“玲珑自竹制来,古今饮誉神州萃;典雅由筷托出,中外扬名世界钦”。
- 筷子德:筷子外形直而不弯,被古人寓以种种美满。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把自己用的一双金筷子赐给宰相宋怀,表彰他的耿直,以筷象征人格。
- 筷子卜:用筷子筹划谋事,问卜吉凶在古代不胜枚举。如汉代名将张良曾“借箸”为刘邦筹划消灭项羽的战略;韩凝礼用筷子预卜唐玄宗平叛。
- 筷子俚语:
-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比喻团结力量大。
- 筷子习俗:
- 苏北农村闹新房时,将整红筷子穿进窗户,还要唱几曲“穿筷歌”,以示庆贺和祝愿。
韩国
[编辑]- 筷子节:11月11日,由11形同一双筷子故。韩国清州市在2015年11月10日举办首届筷子节,该国“东亚文化之都”组委会宣布将11月11日定为筷子日[10],第二届筷子节同样在韩国清州市举办。[11]
日本
[编辑]- 日本筷子节:8月4日,由日语“箸”(はし,hashi)谐音“八”(ha)和“四”(shi)故。日本筷子节(箸の日)于1975年正式订立,当日有感谢筷子之仪式(箸感谢祭)[12]等庆祝活动。
筷子形象应用
[编辑]祝福之礼
[编辑]- 赠送筷子给搬新家的人,寓意快乐起家、吃食无虞。
- 赠送筷子给新婚夫妻,谐音“快子”,祝早生贵子。
- 赠送筷子给朋友、情侣、夫妻,因筷子成双成对,寓意朋友友谊长存、相伴不离;情侣、夫妻长相厮守 、永结同心。
- 韩国筷子常有“福”、“寿”或鹤等吉祥的字或图,故有赠送筷子表示祝福之礼。
舞蹈
[编辑]在蒙古有筷子舞,舞者单手或双手持着一双或一束筷子,以筷子敲打身体不同部位或左右手筷子互击敲出节奏感,伴随音乐起舞。
武技表演
[编辑]以筷子射击(穿)木板、铝锅等物,成为一种武技的表演。
参阅
[编辑]注释
[编辑]- ^ 《礼记》·〈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𬂩,其无菜者不用𬂩”郑玄.注:“𬂩,犹箸也。今人或谓箸为𬂩提。”
- ^ 潘吉星. 筷子的传播史. 《文史知识》. 2009年, (第10期): 77–82.[失效链接]
- ^ 古箸(筷子)名稱演變-上。2014年7月25日。轉載自嵌合筷-筷子故事館。. [2014年8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8月21日).
- ^ 中国筷子历史悠久,影响遍及东南亚. 国家人文历史. 2018-11-23 [202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5).
- ^ 筷子蕴含的悠久文化. www.sohu.com. [2023-05-21].
- ^ 赵传松. 中国筷箸文化初探——兼与韩国筷子文化比较.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6 (3): 99–101. doi:10.3969/j.issn.1671-4385.2016.03.029.
- ^ 全球年耗800亿双免洗筷,香港明报,2008年8月3日。转载自苦劳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和民连锁木筷转胶筷 年省30万 ,香港明报,2008年8月4日。转载自苦劳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广西查获600万余双问题筷子 系硫黄熏蒸漂白. 新华网. 2014-08-15 [202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 ^ 自由時報-這項生活用品……有望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6-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 ^ 新浪新聞中心-第二屆中日韓筷子節在韓國舉辦. [2016-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 日本箸文化協會- 箸感謝祭. [2016-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参考文献
[编辑]- 户仓恒信: <“筷子”在日本食膳中扮演的角色>,台湾《自由时报》2014年10月9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科学出版社 刘云 王仁湘 木芹《中国箸文化大观》
- 户仓恒信:〈筷子,如何摆放才妥当?〉,台湾《自由时报》2014年7月13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蓝翔,《筷子,不只是筷子》,麦田,2011年。ISBN 9789861207179。
- 户仓恒信: <生鱼片与无垢箸> ,台湾《自由时报》2014年6月22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编辑]- Chinese Chopstick Etiquet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Japanese etiquette for chopsticks
- A gallery of chopstick imag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ring Your Own Chopsticks Movement Gains Traction in As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rticle examining the link between chopsticks and deforestation
- How to use Chopsticks?
- Article about chopsticks from MrsLinsKitchen.co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rch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