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号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
D大调第3号交响曲,作品29,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本曲又名《波兰》,原因是最后一个乐章是以波兰舞曲的节奏所写成[a]。
在柴可夫斯基的七首已完成的交响曲中,第3号交响曲是唯一以大调所写成,同时亦是唯一以五个乐章所组成。在第一、第三乐章中间,加入了具德国风格(alla tedesca)[b]的乐章。
创作历程
[编辑]本曲创作的时间相当有限,于1875年6月5日开始,8月12日便告完成。创作期间,他正在友人希洛夫斯基(Vladimir Shilovsky)位于雾索瓦的家中,乐曲亦是题献给希氏。这个时期的柴氏似乎因暑假而特别感到放松,在信中表示:“我创作得很从容⋯⋯我没有工作很久,反而是走路走了很多。”其愉悦的心情,也反映在此作的乐思当中[1]。
首演
[编辑]作品首演于西历1875年11月19日在莫斯科举行,由尼古莱·鲁宾斯坦指挥。及后又于1876年1月24日在圣彼得堡公演,由纳帕拉尼克(Eduard Nápravník)指挥。国外首演则迟至1879年2月8日于美国纽约完成。大致说来,作曲家对莫斯科首演的成果尚可接受:“我对于第一乐章以及两个诙谐曲乐章都还算满意,当中第二个协奏曲乐章属于较困难的,如果有更多的排练时间,理应可以表现得更好。”(11月24日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信[2])
第3号交响曲在各地演出的回响皆佳,但媒体的报导甚少。在出版前,柴氏仅对第五乐章稍作删修,是其所有交响曲作品中罕见的现象。
出版
[编辑]本曲的管弦乐部分于1876年12月付梓(于尔根松),一个月之后总谱也完成出版。
分析
[编辑]配器
[编辑]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3 2 2 2—4 2 3 1—tmp—str"[3]。
结构
[编辑]- 第一乐章
引子:葬礼进行曲的节奏,稍快的中板(tempo di marcia funebre,moderato assai)-快板(allegro)
- 第二乐章
具德国风格(alla tedesca),中速而朴实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e semplice)
- 第三乐章
悲伤的行板(andante elegiaco),此乐章由各声部接替演奏、接连不断的长音,与第2号交响曲第三乐章相仿。
- 第四乐章
谐谑曲,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o),中段主题则取自柴氏本人的清唱剧作品[c]。
- 第五乐章
波兰舞曲,热情的快板(tempo di polacca:allegro con fuoco),奏鸣曲式
评价
[编辑]和前两首旋律导向的交响曲不同,第3号交响曲在作曲技法上更为严谨,遵循着古典主义的结构与规范。另有论者认为,柴氏第3号交响曲受到舒曼《莱茵》交响曲影响甚多,两曲皆是五乐章形式,其音乐亦是抑郁中带有乐观[1][d]。
作曲家策扎尔·居伊对此曲的第四、第五乐章评价较低,认为前者欠缺实质内容,后者则太过薄弱。不过,对于前三个乐章的评价则相当高[2]。
注释
[编辑]- ^ 《波兰》之名并非出自柴氏之手,乃是1899年在伦敦水晶宫演出时,由指挥者曼斯爵士(Sir August Manns)所使用,后来被广泛接受。
- ^ 指阿勒曼舞曲(allemande)或兰德勒舞曲(Ländler)的风格,相较于当代欧洲时兴的圆舞曲,德国风格显得较为沉重。
- ^ 指1872年为莫斯科工艺博览会而作的清唱剧创作。
- ^ 柴可夫斯基并非扺是一时着迷于舒曼,在音乐院三年级时,他就曾改编舒曼的《交响练习曲》(Sinfonische Etüden);写作第1号交响曲期间,他经常在傍晚时弹奏舒曼的交响曲以及神剧《天堂与仙子》(Das Paradies und die Peri)以为纾压。后来,柴氏更翻译了舒曼的著作《写给青年艺术家的箴言》(Musikalische Haus-u. Lebensregel),1878年的作品《小孩子的曲集》亦是受舒曼《少年钢琴曲集》(Album für die Jugend)启发而作。
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 ^ 1.0 1.1 吴毓庭. 謬思客·古典月刊 第144期. 台北市: 有乐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19年8月: 25–6.
- ^ 2.0 2.1 Gerald Abraham. Edition Eulenburg No. 552. E. Eulenburg Ltd. Foreword.
-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415. ISBN 0-8108-3228-3.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柴可夫斯基第3号交响曲:国际乐谱典藏计划上的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