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的一部分

1943年2月至3月德军在德苏战场的反攻
日期1943年2月19日-1943年3月15日
地点
结果 德军获胜
参战方
 苏联  纳粹德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苏联 菲利普·戈利科夫
苏联 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
苏联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
纳粹德国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纳粹德国 保罗·豪塞尔
纳粹德国 赫尔曼·霍特
纳粹德国 埃贝哈德·冯·马肯森
兵力
21万人[1] 12万人[2]
伤亡与损失
45,219人阵亡
41,250人受伤
14,000人-19,600人被俘
损失坦克600辆[3]
11,500人阵亡或受伤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间围绕哈尔科夫苏联的一系列攻势行动。德军的行动代号为顿涅茨克行动,而苏军则称为顿涅茨克及哈尔科夫行动,德军的反攻消灭了苏军的大约52个师及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

德国第6集团军斯大林格勒被包围后,苏军发动了更大规模攻势以打击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其它单位。1943年1月2日苏军发动星球行动,在1月至2月初间攻破德军防线和攻占哈尔科夫、别尔哥罗德库尔斯克。虽然苏军行动成功,但参战单位补给线过分延伸。第6集团军在2月2日投降后,苏军中央方面军转向西面及在2月25日向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及中央集团军群发动进攻。然而连续数月之作战令苏军损失惨重,有些单位只剩下1,000至1,500人,2月19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埃里希·冯·曼施坦因陆军元帅利用新到增援的武装党卫军及两个装甲军发动反攻。

虽然德国人战力下降,德意志国防军仍然侧击、包围及打败苏军在哈尔科夫南面的装甲部队。这使曼施坦因能在3月7日开始发动对哈尔科夫的进攻;虽然德军总部命令从北面包围哈尔科夫,但武装党卫军装甲军在3月11日直接进攻该城,引致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在3月15日攻占该城前进行了4天激烈的逐屋争夺战。两天后德军又攻占了别尔哥罗德,形成了一个导致1943年7月库尔斯克战役的突出部;虽然德军的进攻令苏军付出了大约8万人伤亡的代价,但由于在哈尔科夫的逐屋争夺战 ,德军到3月底共损失参战兵力的44%。

背景

[编辑]

1943年初德意志国防军面临一场很大的危机[4],因为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及削弱德国第6集团军和向顿河扩展其冬季攻势[5]。1943年2月2日第6集团军投降,估计大约90,000人被俘[5][6]。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损失,扣除被俘人数外,大约为120,000人[7]至150,000人[5]。德军在1942年整年中共损失大约190万人[8],在1943年初德国国防军在德苏战争有大约470,000人缺乏战斗力[9],到1月23日在苏德战场上只有495辆德国坦克可以投入战斗,其中很多都是过时的[10],相对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德军共有大约3,300辆坦克[11] 。承接在斯大林格勒取得的胜利,苏军向顿河以西的顿涅茨克河进攻[12],以图彻底消灭在这地区的德军[13]

2月2日苏军发动星球行动,收复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及库尔斯克[14]。由马基恩·波波夫指挥的一个苏军纵队,在4个坦克军领导下,突破德军防线、渡过顿涅茨克河及插入德军侧翼[15]。2月15日两个新到的坦克集团军攻占了在第聂伯河扎波罗热,这里是控制通往罗斯托夫道路的要冲和是南方集团军群及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指挥部的所在地[16]。虽然阿道夫·希特勒下令坚守,但德军仍然在2月16日弃守哈尔科夫[17]。希特勒立即飞往冯·曼斯坦因在扎波罗热的指挥部。曼斯坦因告知希特勒立即收复哈尔科夫没有利益,他将利用手上的5个装甲军攻击苏军过分延伸的侧翼,之后才收复哈尔科夫[18]

1943年2月在哈尔科夫附近的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的士兵

德国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向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的指挥下的苏军6个集团军投降,他们被整编并增援第2坦克集团军和第70集团军[19]。这几组势力被部署在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接合部[20]。他们参与哈尔科夫及顿巴斯攻势行动[21],这个攻势是为了包围消灭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渡过杰斯纳河及包围消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19]。苏军原本计划在2月12至15日展开,但因部署问题而使苏军最高统帅部将行动推迟至2月25日[22]。同时苏军第60集团军将德国第2集团军第4装甲师逐出库尔斯克。而苏军第13集团军则攻击德国第2装甲集团军的侧翼,这里是2个德国集团军的接合部,被罗科索夫斯基的攻势撕破[23]。而苏军第14及第48集团军就攻击第2装甲集团军的右翼,获得少许进展[24]。罗科索夫斯基在1月25日展开进攻,突破德军防线及向南包围和切断德国第2集团军及第2装甲集团军[25]。但是德军意想不到的抵抗使苏军攻势进展迟缓[24],令罗科索夫斯基之攻势在左翼及中路只有少许进展[26] ,只是苏军第2坦克集团军沿攻势左翼突进160千米(99英里),攻入德军侧翼,但使自己的侧翼过分延伸100千米(62英里)[27]

当苏军延续其攻势时,陆军元帅冯·曼斯坦因将武装党卫军装甲军:现在得到第3骷髅装甲师的增援,置于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的指挥之下,同时希特勒同意将7个战斗力下降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投入反攻,由空军元帅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指挥的第4航空队能够重组及将每天平均飞行架次由1月时的250架次增至2月时的1,000架次,令德军取得战略性的空中优势[21],2月20日当苏军迫近扎波罗热时,德军开始反攻[28],即是德军的顿涅茨克行动[29]

兵力对比

[编辑]

从1943年1月13日至4月3日大约500,000名红军参与沃罗涅日—哈尔科夫攻势行动[1]。当时大约有610万名苏军在德苏战场,另外有659,000名伤兵。相比以下德军共有大约300万人,另外有100,000人被部署在挪威,结果于2月初苏军在人数上对德军形成了2:1的优势[30]。但由于补给线过长及在此攻势中伤亡惨重,在曼斯坦因的反攻开始时,德军在数量上占有战术优势,包括在坦克数量上。如曼施坦因有350辆坦克,在个别地区对苏军装甲部队形成7:1的优势[28]

德军参战兵力

[编辑]
时任德国陆军南方集团军群群总司令的埃里希·冯·曼施坦因照片

在反攻开始时,曼施坦因可动用第4装甲集团军包括第48装甲军及武装党卫军装甲军[31],和第1装甲集团军包括第40及第57装甲军[32],第48装甲军由第6、第11及第17装甲师组成。而武装党卫军装甲军由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第2帝国装甲师组成[31]。2月初武装党卫军装甲军兵力共大约20,000人,在地理上第4及第1装甲集团军在苏军突出部的南面;而第1装甲集团军在第4装甲集团军以东,武装党卫军装甲军在苏军突出部的北面,作为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32]

相对德军共有70,000人面对攻向顿河的苏军共210,000人[2]。德国防卫军处于劣势。尤其是德军从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连续作战数月。当时希特勒任命陆军元帅威廉·凯特尔马丁·鲍曼汉斯·霍夫曼组成一个委员会以从不必要的工业中招募800,000名新兵[33],但是这个招募的效用要到1943年5月后才能发挥出来。到时候德军的兵力将是战争开始以来最强的,达到9,500,000人[34]

1943年开始时德军装甲部队已遭受重大损失[35]。很少装甲师能有超过100辆坦克,平均只有70至80辆坦克可以作战[36]。大约在第3次哈尔科夫战役开始时,海因茨·古德里安被任命负责增强德军的装甲兵力。虽然他付出了很大努力,1个德军装甲师只有大约10,000至11,000人,低于正常的13,000至17,000人[37]。到了6月1个装甲师只能有100至130辆坦克[34]。武装党卫军装甲师情况较佳,可拥有大约150辆坦克、1营自走炮及一半可机动化的步兵和装甲掷弹兵[34],人数大约19,000人[38]。当时虽然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已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虎式坦克[39],大部分德军坦克仍以3号坦克4号坦克居多[40]

第4装甲集团军由赫尔曼·霍特上将指挥,第1装甲集团军则由埃贝哈德·冯·马肯森上将率领[3]。第6、第11及第17装甲师分别由瓦尔特·冯·霍纳多尔夫少将[41]赫尔曼·巴尔克少将[42]弗里多林·冯·森格尔·翁德·埃特林少将[43] 指挥。武装党卫军装甲军由保罗·豪塞尔中将指挥,他亦同时指挥武装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44]

苏军参战兵力

[编辑]

当苏军在1月底至2月初开始对南方集团军群的攻势时,参战的部队包括布良斯克沃罗涅日西南方面军[32]。它们分别由列伊捷尔[45]菲利普·戈利科夫[3]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46] 指挥。到1月25日,由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中央方面军亦加入进攻[23]。他们的位置如下:戈利科夫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在南方集团军群的北面,沃罗涅日方面军面对库尔斯克,而西南方面军则面对敌军[32]。中央方面军在布良斯克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之间,用以扩大战果[47]。这2个地方军要击破德国第2装甲集团军[23]。两个地方军的兵力共有大约500,000人,其中大约346,000人在德军反攻开始后参与防守哈尔科夫[1]

与德军差不多,苏军很多师损耗严重。例如第40集团军的师平均只有3,500至4,000人,第69集团军的一些师只有1,000至1,500人。有些师只有20门至50门的迫击炮作为火力支援,这种人力和装备的短缺令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要求增援超过19,000名士兵及300辆坦克。但在1943年战役开始时只有16,000人补充[48]。当曼施坦因开始反攻时,沃罗涅日方面军损失了大量兵力,及前进过多但没有南面的西南方面军掩护其侧翼[49]

曼施坦因的反攻

[编辑]

整个行动由1943年2月19日[50] 开始至3月15日[3]。原本曼施坦因的计划分成3部分,第1部分是发动进攻以击溃过分延伸的进攻矛头,第2部是收复哈尔科夫,而最后是联同中央集团军群在库尔斯克击溃苏军:这最后阶段因苏联春季溶雪及中央集团军群不愿意参与而取消[3]

第1阶段(2月19日—3月6日)

[编辑]

2月19日豪塞尔指挥的武装党卫军装甲军被命令向南前进,作为第4装甲集团军进攻的屏障,同时霍利特战役集群则继续牵制突破德军战线的苏军[51]。第1装甲集团军被命令向北切断及消灭波波夫的机动部队。德军根据准确情报而掌握苏军的弱点,因而选择他们的进攻路线及在战略上获得人数上的优势[52]。第1及第4装甲集团军亦被命令攻击孤军深入的苏军第6集团军及第1亲卫集团军[51]。从2月20日至23日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切断苏军第6集团军的侧翼,封锁通向第聂伯河的道路及成功在萨马拉河包围和消灭一部分苏军,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向东北前进,而武装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在2月22日向同一方向推进,这2个师成功的切断了苏军进攻部队的补给线[53]。在2月24日虽然有少部分的苏军士兵突破包围圈向北逃走,第1装甲集团军包围了波波夫的机动部队[54]。2月22日由于德军反攻的成功,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将在南面的第3坦克集团军及第69集团军转往受压的西南方面军,以阻止德军攻占克拉斯诺格勒地区[55]

1943年在哈尔科夫的德军4号坦克

苏军第3坦克集团军从哈尔科夫南方攻击德军,以阻止曼施坦因的攻势持续[56]。2月24日德军将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撤下来,联同第167及360步兵师、武装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的1个营及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之一部防卫苏军突出部的向西正面[57]。从2月24日至27日苏联第3坦克集团军及第69集团军继续攻击这部分的德军战线,但没有多大进展,由于补给不继,攻势变得疲弱[58]。2月25日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攻击德国第2集团军及第2装甲集团军的接合部,在两翼获得进展,但在中路没有获得成功,在攻势开始后,对德军右翼的进攻因德军的顽强抵抗而受阻,同时在左翼过分延伸[59]

面对德军对西南方面军攻势的成功,包括包围了苏军第6集团军,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沃罗涅日方面军将第3坦克集团军转交西南方面军指挥。为了缩短交接时间,第3坦克集团军将2个步兵师交给苏军第69集团军,及从南面攻击武装党卫军装甲军。但是由于缺乏燃料及弹药,故第3坦克集团军被迫将攻击行动推迟至3月3日[60]。加上因为遭到德国空军的Ju 87俯冲轰炸机的猛烈攻击而面临困难及伤亡惨重[61]。当攻势在3月3日发起后,第3坦克集团军辖下的第15坦克军即遇上武装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及陷入被动防御,最终第3骷髅装甲师突入第15坦克军战线与其它向北进攻的单位会合,将第15坦克军包围[62]。第3坦克集团军辖下的另一支部队第12坦克军也因第3骷髅装甲师与第2帝国装甲师共同切断第3坦克集团军的补给线而陷入被动防守[63]。3月5日进攻的第3坦克集团军遭到重大打击,只有少数人向北逃出包围圈及重新组成防线[63]

波波夫的机动部队的苏军第6集团军在德军攻势初期被击溃,在苏军防线上造成很大空隙。鉴于苏军间缺乏合作及各自为战,曼施坦因命令德军攻向哈尔科夫[64]。3月1日至5日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包括武装党卫军装甲军前进了80千米(50英里)及距离哈尔科夫以南大约16千米(9.9英里)[54]。3月6日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在莫什河建立桥头堡,开辟了通往哈尔科夫的道路[65]。曼施坦因的反攻成功迫使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罗科索夫斯基停止进攻[66]。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收复了顿内茨河的防线,曼施坦因开始计划消灭在顿内茨河以西的苏军部队[67]。根据德国人的资料,德军的反攻令苏军估计阵亡23,000人,损失了615辆坦克及352门火炮[68]

向哈尔科夫前进(3月7日—3月10日)

[编辑]

当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继续德国第2集团军的攻势时,第2集团军已因得到数个新师团的增援而大为增强,而德军对哈尔科夫的进攻令他大为震惊[69]。虽然面临春季溶雪,曼施坦因仍然在3月7日命令德军向哈尔科夫进攻,但他却各攻向哈尔科夫西面而不是东面及由北面包围该城[70]。当时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己重回战线及担任主攻,分割苏军第69集团军及第3坦克集团军的残部[71]。3月8日至9日武装党卫军装甲军转向北面,分割苏联第69集团军及第40集团军,再在9日转向东面而完成包围,虽然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第19步枪师及第186坦克旅前往阻击,德军的攻势仍然持续[72]

3月9日苏联第40集团军向大德意志装甲掷哈尔科夫弹兵师发动反攻,以恢复与第3坦克集团军的通讯,但反攻在3月10日因德军的攻势而失败[73]。同一天第4装甲集团军命令武装党卫军装甲军尽快收复哈尔科夫。司令保罗·豪塞尔命令3个武装党卫军装甲师立即进攻该城,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由西面、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队旗队装甲师及武装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从北和西北面实施掩护。虽然霍特命令豪塞尔走回原来计划及因守军顽抗而推迟一天,豪塞尔仍然照其计划进攻。而曼施坦因发出命令包围该城,但豪塞尔不遵照命令及继续以自己计划发起攻击[70]。根据曼施坦因的资料集团军群总部曾经数次干预以使武装党卫军装甲军由东方包围哈尔科夫,而不是正面攻进该城[74]

市内战斗(3月11日—3月15日)

[编辑]

3月11日早上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向哈尔科夫北部发动两翼攻击。第2装甲掷弹兵团从西北面进攻,分2纵队沿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铁路向哈尔科夫北部推进。其中第2营在铁路右侧,进攻市内北站区。由于遭遇顽强抵抗,故日落时只推进到北站月台。在铁路的另一边,第1营攻至亚历山大区,遇到一辆T-34型坦克领导的苏军反攻,因而被击退出城外。只在JU-87俯冲轰炸机和突击炮强大的空中及炮火支援下,德军步兵才能再度攻入市内。从城后的一次侧击令德军能在市内建立一个据点[75]。同时武装党卫军第1装甲掷弹兵团联同一个独立装甲单位实施进攻,攻下通往别尔哥罗德的公路,及击退了由哈尔科夫机场向其左翼发动之反攻。在击毁一些通过的T-34型坦克后,德军在北部近郊住宅区建立据点;在东北,另一些德军步兵、装甲车及突击炮尝试控制通往丘古耶夫的道路,这进攻深入哈尔科夫市内。但德军因缺乏燃料而要掘壕转取守势[76]

1943年3月德国装甲运兵车在哈尔科夫街道上推进

同一天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向哈尔科夫西部发动攻击,当推进至市内扎廖京区乌克兰语Залютине时,进攻为反坦克壕沟内配备反坦克炮的守军所阻止。经过一场血战后,苏军的反攻归于失败。该师的一支分遣队向南攻击及切断了通往梅列法的公路。大约下午3时第4装甲集团军指挥官霍特命令豪赛尔立即率领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与敌脱离接触,代之以部署切断守军撤退的退路;但是豪赛尔却从武装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派出一支分遣队以完成该任务,并通知霍特由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进行该任务风险很大。3月11日晚上至12日凌晨一支德军突然驶过反坦克壕沟为进攻的装甲部队打开缺口,令该处守军大为震惊,这让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进至哈尔科夫主要火车站。至此是该师在市内推进之最远距离,霍特在3月12日凌晨1时15分重复他的命令,而豪赛尔却回复他在3月11日曾经回复过的答复。然而豪赛尔却尊重霍特第3次的尝试,率领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与敌脱离接触,利用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打开的通道向哈尔科夫北部推进及部署在该市东部[77]

3月12日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突破苏联守军在北部住宅区坚固的防线及展开逐屋争夺战,向市中心推进。日落时该师到达捷尔任斯基广场北面的两座大楼中间的位置[78]。第2装甲掷弹兵团第2营在当天晚上与苏联狙击手及守军爆发激烈战斗后在付出巨大伤亡下,夺取广场。攻占后该处被重新命名为"警卫旗队广场"[79]。当晚第2装甲掷弹兵团第1营在约亨·派佩尔上校指挥下与第2营在捷尔任斯基广场会合及向南推进,渡过哈尔科夫河及建立桥头堡,打开通向莫斯科公路的道路。兴此同时,该师左翼到达通往沃尔昌斯克的公路和另一条前往丘古耶夫公路的交汇处,在此防守以阻止苏军的反攻[80]

翌日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向南前往哈尔科夫河及派佩尔的桥头堡,以清除苏军在两座大楼里的防守。为隃清除在市中心的守军,第1装甲掷弹兵旅利用通往沃尔昌斯克的公路再次进入市内,同时派佩尔的部队向南突破,与守军残余进行零星战斗及与师团左翼在通往沃尔昌斯克及丘古耶夫的公路交汇处会师。虽然大部分武装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已离开该城,一个独立的装甲掷弹兵旅仍留在该市西南消灭守军。该旅在日落时清除抵抗,该市的67%已落入德军手中[81]

市内的战斗于3月14日转为沉寂,武装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在当天清除苏军残余部队之抵抗,向市东部边缘前进。当天日落时该市完全落入德军手中[82]。虽然该市已被宣布完全陷落,但战斗在3月15日至3月16日仍然持续,德军在南部工厂区清除最后的残余守军[83]

总结

[编辑]

德军的顿涅茨克行动令苏军损失了52个师[84],总计80,000人至90,000人,其中大约45,200阵亡或失踪,另有41,200人受伤[85][86]。1943年4月至7月苏军需要在这地区重建其部队及准备迎接德军重新发动之攻势,即库尔斯克战役[87]。另外德军的伤亡数字更难统计,但可参考武装党卫军装甲军的伤亡数字。至3月27日估计武装党卫军装甲军损失了44%的兵力,包括大约160名军官及4,300名在役人员[44]

当武装党卫军装甲军开攻入市内时,他们攻击市西南面的苏军,包括第17轻骑兵旅、第19步枪师及第25亲卫步枪师。虽然没什么用,不过苏军仍曾不断尝试与第3坦克集团军的残余重新建立连系。3月14日至15日他们被准许撤退到北顿涅茨克河[88]。而苏军第40及第69集团军在13日已经与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发生战斗且被分割[89]。哈尔科夫陷落后,苏军在顿涅茨克河的防线已经崩溃[90]。这使得曼施坦因的部队在3月17日可以进攻别尔哥罗德[91],及在翌日攻占该城[90]。但是恶劣的天气及疲劳令曼施坦因的反攻被迫停止[92],虽然这位陆军元帅希望攻击在攻占哈尔科夫及别尔哥罗德时形成的库尔斯克突出部[74]

随同德军在哈尔科夫的胜利,希特勒面临两个选择:

  1. “反击方法”:是苏军必然重新发动的攻势及实行与在哈尔科夫相类似的行动:容许苏军攻入来、自己后撤、再反攻及包围敌人;
  2. “先发制人的方式”:由南方集团军群及中央集团军群联合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大规模进攻;

最终,希特勒选择了先发制人的方式,导致库尔斯克战役爆发[93]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Glantz 1995,第296页
  2. ^ 2.0 2.1 Glantz 1991,第252–253页
  3. ^ 3.0 3.1 3.2 3.3 3.4 McCarthy & Syron 2002,第180页
  4. ^ Cooper 1978,第451页
  5. ^ 5.0 5.1 5.2 Glantz 1995,第141页
  6. ^ McCarthy & Syron 2002,第177–178页
  7. ^ McCarthy & Syron 2002,第177页
  8. ^ Megargee 2000,第193页
  9. ^ Cooper 1978,第451–452页
  10. ^ Cooper 1978,第452页
  11. ^ Cooper 1978,第270页
  12. ^ McCarthy & Syron 2002,第178页
  13. ^ Glantz 1995,第143页
  14. ^ Glantz 1999,第10页
  15. ^ Glantz 1995,第143–144页
  16. ^ Glantz 1995,第144页
  17. ^ McCarthy & Syron 2002,第178–179页
  18. ^ McCarthy & Syron 2002,第179页
  19. ^ 19.0 19.1 Glantz 1996,第125页
  20. ^ Glantz 1999,第11页
  21. ^ 21.0 21.1 Glantz 1996,第124页
  22. ^ Glantz 1995,第145页
  23. ^ 23.0 23.1 23.2 Glantz 1996,第128页
  24. ^ 24.0 24.1 Glantz 1995,第146页
  25. ^ Glantz 1995,第145–146页
  26. ^ Glantz 1996,第132页
  27. ^ Glantz 1996,第133页
  28. ^ 28.0 28.1 McCarthy & Syron 2002,第179–180页
  29. ^ Glantz 1995,第147页
  30. ^ Glantz 1995,第303页
  31. ^ 31.0 31.1 von Mellenthin 1956,第252页
  32. ^ 32.0 32.1 32.2 32.3 McCarthy & Syron 2002,第181页
  33. ^ Glantz 1999,第15页
  34. ^ 34.0 34.1 34.2 Glantz 1999,第16页
  35. ^ Clark 1965,第294页
  36. ^ Clark 1965,第297页
  37. ^ Glantz 1999,第16–17页
  38. ^ Slaughterhouse 2002,第393页
  39. ^ Clark 1965,第304页
  40. ^ Glantz 1999,第17–18页
  41. ^ Slaughterhouse 2002,第163页
  42. ^ Slaughterhouse 2002,第165页
  43. ^ Slaughterhouse 2002,第167页
  44. ^ 44.0 44.1 Reynolds 1997,第10页
  45. ^ Slaughterhouse 2002,第301页
  46. ^ Slaughterhouse 2002,第304页
  47. ^ Glantz 1996,第126页
  48. ^ Glantz 1991,第182页
  49. ^ Glantz 1991,第185–186页
  50. ^ Margry 2001,第18页
  51. ^ 51.0 51.1 Thompson 2000,第8页
  52. ^ Sikes 1988,第8–9页
  53. ^ Margry 2001,第18–19页
  54. ^ 54.0 54.1 Margry 2001,第19页
  55. ^ Glantz 1991,第186页
  56. ^ Glantz 1991,第186–188页
  57. ^ Glantz 1991,第188页
  58. ^ Glantz 1991,第188–189页
  59. ^ Glantz 1996,第130–133页
  60. ^ Glantz 1991,第189页
  61. ^ Sikes 1988,第9页
  62. ^ Glantz 1991,第189–191页
  63. ^ 63.0 63.1 Glantz 1991,第191页
  64. ^ Sikes 1988,第9–10页
  65. ^ Margry 2001,第19–20页
  66. ^ Glantz 1996,第133–134页
  67. ^ von Manstein 1982,第432页
  68. ^ von Manstein 1982,第433页
  69. ^ Glantz 1996,第134–135页
  70. ^ 70.0 70.1 Margry 2001,第20页
  71. ^ Glantz 1991,第195页
  72. ^ Glantz 1991,第197页
  73. ^ Glantz 1991,第199页
  74. ^ 74.0 74.1 von Manstein 1982,第436页
  75. ^ Margry 2001,第20–22页
  76. ^ Margry 2001,第22页
  77. ^ Margry 2001,第25页
  78. ^ Margry 2001,第27页
  79. ^ Margry 2001,第30页
  80. ^ Margry 2001,第35页
  81. ^ Margry 2001,第36页
  82. ^ Thompson 2000,第11页
  83. ^ Margry 2001,第39页
  84. ^ Thompson 2000,第11–12页
  85. ^ Glantz 1995,第296页,这些数字包括1943年2月—3月25日的人员损失。
  86. ^ McCarthy & Syron 2002,第180–181页
  87. ^ Glantz 1999,第28页
  88. ^ Glantz 1991,第203页
  89. ^ Glantz 1991,第203–205页
  90. ^ 90.0 90.1 Margry 2001,第40页
  91. ^ Glantz 1996,第135–136页
  92. ^ Glantz 1996,第137页
  93. ^ Cooper 1978,第456页

来源

[编辑]

延伸阅读材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