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
此条目或其章节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13年6月29日) |
起源 | 18世纪中叶的泰国 |
---|---|
特征 | |
是否身体接触 | 全接触 |
是否男女混合 | 否 |
分类 | 武术 |
存在 | |
国家或地区 | 全球 |
奥运 | 否,但国际奥委会承认 |
世界运动会 | 2017 |
泰拳(泰语:มวยไทย),是泰国的传统徒搏技术,特点是可以在极短的距离内,任意使用拳、腿、膝、肘攻击对手,为一种注重实用的刚猛的竞技型徒手武术。泰文单字Muay 来自于梵语的Mavya,而泰拳原文Muay Thai 意为“八肢的科学”或“八肢的艺术”,因为其使用了双拳、双脚、双肘、双膝这八点来进行攻击,与双点的拳击和四点的老鞋(亦即法国式腿击)不同。
泰拳分类
[编辑]泰国的徒手武术源于几百年前,统称泰拳,原本只有一种形式,随着时间与地区的差异出现了几种派系与分类。
- 第一种为古泰拳(亦称为古典泰拳,英译:Muay Thai Boran,传统实用制敌技法,擂台禁用),细分为南部风(Muay Chaiya、Muay Maa Yang)、东部风格(Muay Korat)、中部风格(Muay Pak Klang、Muay Lopburi、Muay Ayutthaya)、北部风格(Muay Thasao、Muay Lanna)、北部风格清迈分支(Muay Thai Sanga)等等。
- 第二种为擂台泰拳(也称竞技泰拳),有专业拳手(没戴头套,只戴拳套)和业余拳手(有戴头套及拳套)两种。
- 第三种为表演泰拳,有传统礼法及饰物。
- 第四种为健身泰拳,没有制服、传统礼法、招式及饰物,不为格斗只为健身。
- 第五种为平民泰拳,没有制服、传统礼法、招式及饰物,一切从简。
- 第六种为街头泰拳,没有制服、传统礼法及饰物,招式凶狠,战斗为主,源自20多年前的监狱时期,现已失传。
- 第七种为传统泰拳(Muay Thai Maha Monkun 玛哈檬坤古泰拳),是由街头式、擂台式以及三种古泰拳整合而成,有制服,礼法,饰物及古招式。
起源
[编辑]当代学者对泰拳的历史及起源尚有争论。历史上,泰国曾经同缅甸发生过数次战争,许多与泰拳有关的历史资料在古代缅甸军队攻陷阿育陀耶王朝都城时已经遗失。
同其它各类技击术一样,泰拳的产生和发展也必然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野兽以及人类内部敌人的袭击。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人类本能地运用身体各部位同袭击自己的野兽和敌人搏斗,这就产生了原始的攻防动作。泰民族的祖先们把自己的思想和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同攻防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提炼,于是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徒手搏击技术体系。
从前,泰拳手在搏斗时用粗棉线把双拳缠得如同铠甲一般,并在拳峰处扎成结,然后将双拳浸泡在粘液中,再撒上碎玻璃或砂砾,使双拳表面异常粗糙。后来这种方法逐渐被停止使用,取而代之以拳击手套。二十世纪初,玫瑰园广场设立拳台以后,泰拳便成为一项具备一系列规则的体育运动,拳台地板由木质材料制成,在上面铺以用灯芯草做成的垫子,拳手着短裤比赛。比赛以分钟来计时,设一名裁判。
泰拳在中国的正式传播,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1998年,在泰王国驻昆明总领事馆的积极帮助下,职业泰拳教练首次通过泰国官方途径进入中国教授泰拳,令中国武术界能更方便、深入了解泰拳。
泰国曾经被缅甸入侵,许多泰拳武者凭着泰拳战胜入侵者,并促使泰拳的普及。后来据传法国人侵略中南半岛,在与泰国对战时,亦学得了泰式腿法,即法国腿击术,惟另有一说,法国腿击术是流传自法国马赛港口的水手间。
训练特色
[编辑]拳手通常从小时候开始培养,每天练习八小时,其中包括各种体能、重量、反应、技巧的训练,有些训练方法相当艰苦,例如受训者将两手高举,教练会用旋踢踢受训者的两胁;或者用拳冲打,藉以训练拳手的抗打能力;另外有人直接使用钢棒打击手臂和小腿,来训练骨头的坚硬程度。由于泰拳技术较具实用性,许多综合格斗(Mixed Martial Arts)选手都练习泰拳。
技术分类
[编辑]泰拳擂台技术主要包括拳法、肘法、膝法、腿法:[1]
- 拳法:正拳、摆拳、勾拳。
- 肘法:顶肘、挑肘、砸肘、挂肘、摆肘、撞肘、绞肘。
- 膝法:撞膝、砸膝、弹膝、侧膝。
- 脚法:前蹬、侧蹬、后蹬、正蹬、前踢、侧踢、后踢、正踢、扫踢、铲踢、回旋踢、后旋踢。
- 步法:进步、退步、闪步、冲刺步、急退步、环绕步、前滑步、后滑步。
泰拳的基本招法被划分为两大类,即母招与子招,各有15项:
- 母招:鱼牙交错、飞鸟掀巢、爪哇投矛、依诺刺剑、举须弥山、老僧掐瓜、孟人撑柱、插木钉、锷鱼摆尾、折象鼻、扭蛇尾、飞鸟还巢、灭油灯、魔王捉猴、折象颈。
- 子招:神象击齿、抹面腿、魔王偷女、罗摩射箭、狮子越涧、鹿回头、山神卷土、蛟龙潜海、神猴献戒、越人撒网、泰也撑柱、天鹅折翅、扎花环、老僧扫院、切瓜。
拜师拳舞
[编辑]源于古泰拳,擂台式泰拳比赛正式开始前,泰拳手会在音乐伴奏下表演拜师拳舞,祈求平安以及表示对父母和师长的敬意,同时也通过拜师拳舞来进行热身。
当今常见的拜师拳舞(拜神敬师拳舞礼)有“四面梵天”、“少女抹粉”、“天鹅飞翔”、“罗摩逐鹿”、“鹰神展翅”、“猴神拨云”、“象神揺鼻”、“猴神射箭”、“勇士磨刀”、“美人照镜”等动作。
伴奏乐器
[编辑]泰拳比赛须有音乐伴奏。伴奏音乐通常由四名乐手演奏,所用乐器有爪哇筚(ปี่ชวา)、印度式双面鼓(กลองแขก)、镲(ฉิ่ง)和锣(ฆ้อง)四种。
护具
[编辑]泰拳手使用的护具有“蒙坤”(มงคล)和“巴加”(ประเจียด),是一种结绳制成分别配戴于头部和上臂,源于古泰拳在古时候此物经过泰神师傅(法师)念咒划符作法会起到护身的作用,泰神教中有几种密符経咒如Kata Mahamonkum、Kata Maahwu、Namapattat等,最高等级可以刀枪不入。现代擂台比赛前,多数只作为一种仪式,泰拳手头戴“蒙坤”行拜师拳舞,向恩师表示敬意。拳舞完毕后,“蒙坤”由教练或经纪人在第一回合比赛开始前脱去。
历史名人
[编辑]- 乃克侬东(นายขนมต้ม):被认为是使泰拳获得崇高荣誉,堪称‘泰拳之神’,并使泰拳的声誉跨越了国界的第一人,每年3月17日泰拳节(又称乃克侬东节)也为纪念他,现今泰国有他的塑像视为泰拳祖师。[1]
- 断刀帕雅披猜(พระยาพิชัยดาบหัก):在泰国历史上的阿育陀耶王朝陷落后,他率领人民抵抗敌军,战刀折断后,仍然凭泰拳战斗,被视为运用泰拳战胜敌人的民族英雄。[1]还有东尼嘉,泰拳演出电影多部
参阅
[编辑]泰拳题材电影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泰拳运动入门》。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ISBN 978750093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