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化学奖
外观
沃尔夫化学奖是沃尔夫奖下设的六个奖项之一,由沃尔夫基金会颁发,每年评选一次。该奖项的目的是为了表彰对于化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1]它是除诺贝尔化学奖以外在化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获奖者
[编辑]年份 | 获奖者[2] | 国籍 | 研究内容 |
---|---|---|---|
1978年 | 卡尔·杰拉西 | ![]() ![]() |
生物有机化学、光谱技术的应用、第一个人工避孕药 |
1979年 | 赫尔曼·弗朗西斯·马克 | ![]() ![]() |
天然和合成聚合物的结构及性质 |
1980年 | 亨利·艾林 | ![]() ![]() |
绝对速率理论 |
1981年 | 约瑟夫·查特 | ![]() |
过渡金属化学,特别是过渡金属氢化物和双氮配合物化学 |
1982年 | 约翰·波拉尼![]() |
![]() |
用红外发光技术研究化学反应进程 |
乔治·皮门特尔 | ![]() |
基质隔离光谱技术 | |
1983年 1984年 |
赫伯特·古陶斯基 | ![]() |
用核磁共振光谱技术测定分子结构 |
哈登·麦康奈尔 | ![]() |
用顺磁共振光谱技术研究分子的电子结构,以及对自旋标记技术的研究 | |
约翰·沃 | ![]() |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光谱学 | |
1984年 1985年 |
罗道夫·阿瑟·马库斯![]() |
![]() ![]() |
化学动力学,特别是单分子反应和电子转移机理 |
1986年 |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
![]() |
在天然产物全合成及合成理论方面 |
阿尔伯特·艾申莫瑟 | ![]() |
有机合成、反应的立体化学和机理 | |
1987年 | 大卫·菲利浦 大卫·布洛 |
![]() ![]() |
X射线晶体学技术分析蛋白质、阐明酶的结构及作用机理 |
1988年 | 约书亚·约特纳尔 拉斐尔·大卫·莱文 |
![]() ![]() |
大分子中能量获得和消耗的理论计算 |
1989年 | 杜伊利奥·阿里戈尼 艾伦·巴特斯比 |
![]() ![]() |
酶促反应机理,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 |
1990年 | 未颁奖 | ||
1991年 | 理查德·恩斯特![]() |
![]() |
核磁共振光谱,尤其是傅里叶变换和二维NMR |
亚历山大·派恩斯 | ![]() ![]() |
核磁共振光谱,尤其是多量子和高自旋NMR | |
1992年 | 约翰·波普尔![]() |
![]() |
理论化学、量子化学 |
1993年 | 艾哈迈德·兹韦勒![]() |
![]() ![]() |
激光飞秒化学 |
1994年 1995年 |
理查德·勒纳 彼得·舒尔茨 |
![]() ![]() |
催化抗体技术 |
1995年 1996年 |
吉尔伯特·施托克 塞缪尔·丹尼谢夫斯基 |
![]() ![]() |
有机合成,研究多糖和生物分子的合成反应 |
1996年 1997年 |
未颁奖 | ||
1998年 | 格哈德·埃特尔![]() 加博尔·绍莫尔尧伊 |
![]() ![]() ![]() |
表面化学,阐明异相催化机理 |
1999年 | 雷蒙·勒米厄斯 | ![]() |
寡聚糖的研究和合成,阐明它们在分子识别中的作用 |
2000年 | 弗兰克·阿尔伯特·科顿 | ![]() |
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 |
2001年 | 亨利·卡甘 野依良治 ![]() 巴里·夏普莱斯 ![]() |
![]() ![]() ![]() |
不对称合成 |
2002年 2003年 |
未颁奖 | ||
2004年 | 哈利·格雷 | ![]() |
生物无机化学,解释了蛋白质中电子转移的机理 |
2005年 | 理查德·扎尔 | ![]() |
用激光技术阐明反应机理 |
2006年 2007年 |
阿达·约纳特![]() 乔治·费埃尔 |
![]() ![]() |
核糖体蛋白合成,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 |
2008年 | 威廉·莫尔纳![]() 艾伦·巴德 |
![]() ![]() |
单分子光谱技术 |
2009年 2010年 |
未颁奖 | ||
2011年 | 邓青云 斯图尔特·赖斯 克日什托夫·马蒂亚谢夫斯基 |
![]() ![]() ![]() ![]() |
|
2012年 | 保罗·阿利维萨托斯 | ![]() |
|
查尔斯·利伯 | ![]() |
||
2013年 | 伯特·S·兰格 | ![]() |
|
2014年 | 翁启惠 | ![]() ![]() |
多糖体和糖蛋白的合成[3] |
2015年 | 未颁奖 | ||
2016年 | K·C·尼古劳 | ![]() ![]() |
|
斯图亚特·L·施莱伯 | ![]() |
||
2017年 | 罗伯特·褒曼 | ![]() |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activation responses of carbon-hydrogen bonds in hydrocarbons by soluble organometallic complexes. |
2018年 | 奥马尔·亚基 | ![]() ![]() |
for pioneering Reticular Chemistry via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 an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COFs). |
藤田诚 | ![]() |
for conceiving metal-directed assembly principles leading to large highly porous complexes. | |
2019 | 斯蒂芬·L·布赫瓦尔德 约翰·F·哈特维格 |
![]() ![]() |
for pione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ition metal catalyzed procedures that are broadly applicable and allow carbon-heteroatom bonds of all sorts to be formed with previously unknown efficiency and precision. [4] |
2020 | 未发奖 | ||
2021 | 莱斯利·莱瑟罗维茨 梅尔·拉哈夫 |
![]() ![]() |
合作验证三维分子结构对有机晶体结构的基本相互影响。[5] |
2022 | 邦尼·巴斯勒 卡罗琳·贝尔托西 ![]() 本杰明·克拉瓦特 |
![]() ![]() ![]() |
for their seminal contributions to understanding the chemistry of cellular communication and inventing chemical methodologies to study the role of carbohydrates, lipids, and proteins in such biological processes.[6] |
2023 | 何川 (生物化学家) 杰佛瑞·W·凯利 (Jeffery W. Kelly) 菅裕明 (Hiroaki Suga) |
![]() ![]() ![]() |
表彰他们揭示RNA和蛋白质的功能和病理功能障碍的开创性发现,以及创造了通过新方法利用这些生物聚合物以改善人类疾病的策略 |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Basolo, F: "From Coello to Inorganic Chemistry: A Lifetime of Reactions", page 65, Springer, 2002
- ^ Wolf Prize Recipients in Chemistry. [2008-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7).
- ^ 翁启惠获沃尔夫化学奖,14: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4: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郑杰文 摄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01-22.,“沃尔夫基金会今天凌晨在网站上宣布翁启惠得奖讯息,原因是‘对复杂的多糖体和糖蛋白的合成有非常多原创性的贡献’,此奖项经常被视为诺贝尔奖的前哨,许多得主后来都得到诺贝尔奖。”,陈至中,台北,中央通讯社,2014年1月17日
- ^ Wolf Prize 2019 - Chemistry. [2022-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 ^ Laureates 2021. [2022-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Wolf Prize 2022 - Chemistry. [2022-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