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方便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教
波罗蜜(度)
 
南传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
布施
持戒
出离
忍辱
真实
决意
精进
智慧
   
北传六波罗蜜
六度/十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方便
 
 

方便梵语upāya藏语ཐབས་威利转写thabs),又称善巧方便善权方便等,音译乌波野沤和伛和,佛教术语,意为用各种权宜办法引导众生进入于佛道[1]。有时也称方便胜智梵语उपायज्ञानकुशलः罗马化:upāya-jñāna-kuśalaḥ[2],或梵语उपायकौशल्यम्罗马化:upāya-kaushályam[3]巴利语upāya-kusala藏语ཐབས་ཤེས་པ་ལ་མཁས་པ།威利转写thabs shes pa la mkhas pa[2],或藏语ཐབས་ལ་མཁས་པ།威利转写thabs-la-mkhas-pa[3]),音译沤和俱舍罗伛和俱舍罗忧婆娇舍罗[4]

词源

[编辑]

梵语upāya本义为方法、办法、教导法,在佛教中用作权宜之法。汉地译作方便,方为方法,便为便用。

另外,为修正行之预备前行,译作加行,旧译又作方便,其梵语为prayoga,而非权巧方便、善巧方便的梵语upāya。

大乘辨义

[编辑]

大乘佛教认为说明佛的道理,不一定要使用语言[5],传法者甚至可以言语道断,由此建立两种方便[6]

第一种方便义同权宜、能力,佛弟子应该将它们用于解脱众生,一切语言的教义都属于这种方便。善用方便的佛弟子是模范。[7]

第二种方便义同入口,狭义上指判教体系下不同教下的连接,广义上指结缘。一种教义并不真实,但修习这种教义却能让人接触到更真实的教义,这个教义就是方便出现的;邀请他人与传教无关,但邀请他人让人更容易被传教,这个邀请就基于方便的名义。

如,某甲追杀某乙,某乙从菩萨面前逃过,某甲尾随而至,问菩萨:“某乙逃往何道?”若菩萨如实回答,可能会害某乙被杀,在这种情况下,菩萨可以“方便妄语”答非符实,帮助某乙逃命。[来源请求]虽方便法为戒律开缘,但仍可能造,因此要谨慎运用。比如,《大般涅槃经》提到,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用各种方便法斥责作恶众生,止行十恶,令行十善,趋入佛道,因此在成佛后,感召来外道的恶骂诋毁。另外,方便法可能成为破坏戒律的借口,因滥用而导致恶劣的后果,因此有“方便出下流”之说。

为避免犯戒,方便法的运用需要摄于四摄法,即慈悲爱语利行同事

分类

[编辑]
  1. 体外方便[8]
  2. 体内方便[8]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法华玄赞》曰:“权巧方便,实无此事,应物权现,故言方便,谓以三业方便化也。此对实智名为方便,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名便。”
  2. ^ 2.0 2.1 rigpawiki. [201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3. ^ 3.0 3.1 rigpawiki. [201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5). 
  4. ^ 吉藏《法华义疏》卷三:外国称伛和俱舍罗。伛和称为方便,俱舍罗名为胜智,为方便胜智也。
  5. ^ 《入楞伽经》: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嚬呻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显于法。[1]
  6. ^ 《佛学大辞典》: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维摩诘经·方便品》:“长者维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8. ^ 8.0 8.1 《佛学大辞典》【方便】:盖法华已前之方便,为对真实之方便,方便之外有真实,因而谓之为体外之方便。今三乘之方便,即显一乘之实法者,是乃方便品中所说,故谓之为体内之方便,又曰同体之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