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赫迪夫国
埃及赫迪夫国 الْخُدَيْوِيَّةُ الْمِصْرِيَّةُ(阿拉伯语) | |||||||||||
---|---|---|---|---|---|---|---|---|---|---|---|
1867年—1914年 | |||||||||||
地位 | 奥斯曼崇高国自治附属国(1867–1882) 不列颠殖民帝国保护国(1882–1914) | ||||||||||
首都 | 开罗 | ||||||||||
常用语言 | 土耳其语(1867–1871) 阿拉伯语(1871–1881) 英吉利语(1881–1914) | ||||||||||
宗教 | 伊斯兰教逊尼派 | ||||||||||
政府 | 君主立宪 | ||||||||||
赫迪夫 | |||||||||||
• 1867–1879 | 伊斯梅尔帕夏 | ||||||||||
• 1879–1892 | 陶菲克帕夏 | ||||||||||
• 1892–1914 | 阿拔斯二世·希尔米帕夏 | ||||||||||
首相 | |||||||||||
• 1878–1879(首) | 努巴尔帕夏 | ||||||||||
• 1914–1914(末) | Hussein Roshdy Pasha | ||||||||||
历史时期 | 拿破仑时期/维多利亚时期 | ||||||||||
• 穆罕默德·阿里自封赫迪夫 | 1805年5月17日 | ||||||||||
• 奥斯曼崇高国承认 | 1867年6月8日 | ||||||||||
• 苏伊士运河开通 | 1869年11月17日 | ||||||||||
• 马赫迪战争 | 1881年 - 1899年 | ||||||||||
• 乌拉比革命 | 1882年1月8日 | ||||||||||
• 盎格鲁-埃及战争 | 1882年7月 | ||||||||||
1882年9月 | |||||||||||
• 埃及英治时期 | 1882年12月 | ||||||||||
1914年12月19日 | |||||||||||
货币 | 奥斯曼阿克切、埃及镑 | ||||||||||
|
埃及赫迪夫国(阿拉伯语:الْخُدَيْوِيَّةُ الْمِصْرِيَّةُ;土耳其语:خدیویت مصر)是奥斯曼崇高国下的自治附属国,于1805年由穆罕默德·阿里王朝赫迪夫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建立,并在1867年得到奥斯曼崇高国的正式承认。1914年,埃及赫迪夫国脱离奥斯曼崇高国的统治,建立埃及苏丹国,成为了不列颠殖民帝国下的保护国。
历史
[编辑]背景
[编辑]奥斯曼征服埃及
[编辑]1517年,奥斯曼崇高国征服马穆鲁克苏丹国后,其领土成为了奥斯曼崇高国埃及省,由奥斯曼崇高国指派瓦利与苏丹展开地方管理,在奥斯曼崇高国政府的允许下,地方统治权大多持续由马穆鲁克所统治,马穆鲁克原是一支由切尔克斯-突厥人组成的军队,自13世纪以来一直掌握埃及地方政权。自奥斯曼崇高国征服马穆鲁克后,除了镇压马穆鲁克的叛乱外,政府基本上较少介入埃及管理事务,直到1798年,埃及远征,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在拿破仑·波拿巴的领导下入侵埃及与叙利亚地区。
拿破仑远征埃及
[编辑]1798年,拿破仑·波拿巴率军入侵埃及与叙利亚,但因大不列颠王国与奥斯曼崇高国的联合进攻,导致征服行动受阻,加上由于督政府贪腐无能,民怨高涨,国内政局不稳,以及第二次反法同盟的组建,意大利北部与莱茵河战线同时告急,使拿破仑不得不放弃远征,并于1801年撤离埃及。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崛起
[编辑]1801年至1805年间,埃及经历了一场内战,由于法兰西的入侵,使埃及陷入了空位状态,参战方主要为埃及马穆鲁克、奥斯曼崇高国以及奥斯曼崇高国从鲁米利亚派遣的阿尔巴尼亚正规军,这支军队由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指挥,主要目的是恢复帝国政府对埃及的统治权。
在击败法兰西后,奥斯曼崇高国任命科贾·侯斯瑞夫·穆罕默德帕夏为埃及省的新瓦利,并指派其消灭或囚禁幸存的埃及马穆鲁克贝伊。这些马穆鲁克贝伊中,有许多人被大不列颠王国释放与大不列颠王国军队一起彻离埃及,另一些则被关押在上埃及与下埃及之间的明亚地区。
在这场混乱中,科贾·侯斯瑞夫·穆罕默德帕夏试图在未支付薪资的情况下解散他的阿尔巴尼亚正规军,导致士兵暴动,迫使其逃离开罗。在随后的动荡中,奥斯曼崇高国派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前往埃及协助镇压暴动。
然而,穆罕默德·阿里在抵达埃及后,夺取了埃及的控制权,自称瓦利,并迅速巩固了独立的地方权力。奥斯曼崇高国多次试图将其驱逐或暗杀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在1805年正式承认穆罕默德·阿里为埃及瓦利。但在随后建立穆罕默德·阿里王朝,自封为埃及赫迪夫,统治自称但未被承认的埃及赫迪夫国。他于1811年谋杀了剩余的马穆鲁克贝伊,彻底巩固了对埃及的控制。由于其对军事、农业、经济和文化领域推行的重大改革,他被视为现代埃及的奠基者。
穆罕默德·阿里的统治
[编辑]改革埃及
[编辑]自1808年开始,穆罕默德·阿里在开罗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将所有属于私人的土地收归国有,并强迫私人接受给予其微薄的补偿金。通过这种革命性的土地国有化方式,穆罕默德·阿里成为土地的所有者。这种不公正的措施让埃及上层人无可奈何,无力抗争。
穆罕默德·阿里还试图按照欧洲模式重组埃及军队,但此举在开罗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叛变。穆罕默德·阿里的生命受到威胁,夜间被迫逃往城堡避难,而叛乱士兵则攻占开罗,进行了大量掠夺行为。最终,通过向叛乱首领赠送礼物平息了骚乱,穆罕默德·阿里还命令国库部门补偿在这次动乱中受害的民众。由于这场叛乱,“新制”(Nizam-i Cedid)的军队改革计划展开。
当易卜拉欣帕夏忙于第二次阿拉伯战役时,穆罕默德·阿里将注意力转向加强埃及的经济。穆罕默德·阿里对国内主要产品实行国家垄断,并设立工厂。1819年,由于旧运河早已荒废,人们迫切需要在亚历山大港和尼罗河之间建立一条安全的航道,于是穆罕默德·阿里开始修建一条通往亚历山大港的新运河,名为马赫穆迪亚运河,使埃及在经济交通上得到了极大改善。埃及经济改革的另一个显著事例是自1822年开始,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棉花种植。这些棉花由马霍·贝伊(Maho Bey)从奥斯曼苏丹地区引入,在短暂的几年内,穆罕默德·阿里通过棉花产业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此外,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推动教育和医学的研究改革。对于依赖出口的欧洲商人,穆罕默德·阿里表现出极大善意。在穆罕默德·阿里的影响下,亚历山大港重新崛起为重要的商业港口。同时,在穆罕默德·阿里的鼓励下,经由埃及的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货物陆路转运得以恢复。
扩张领土
[编辑]1820年,穆罕默德·阿里下令征服奥斯曼的黎波里塔尼亚。首先于2月派遣一支远征队向西推进,征服并吞并了锡瓦绿洲(今埃及阿拉伯共和国马特鲁省锡瓦)。此外,穆罕默德·阿里对苏丹地区的计划是向南扩展统治范围,控制往来红海的商队重要贸易路线,并夺取森纳尔的丰富金矿。
远征的军队由穆罕默德·阿里最小的儿子伊斯梅尔·卡米尔率领,兵力约在4000至5000人之间,包括阿尔巴尼亚人、土耳其人和埃及人。军队于1820年7月从开罗出发。努比亚地区的森纳尔丰吉苏丹国未经战斗便直接投降,南方的沙吉亚部落联盟被击败,残余的马穆鲁克势力被驱散,森纳尔苏丹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征服。
随后,穆罕默德·阿里派遣另一支同等规模的军队,由穆罕默德·贝伊率领,进攻科尔多凡,结果与之前相似,但这次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1822年10月,伊斯梅尔·卡米尔和他的随行人员被申迪的马克尼姆尔活活烧死。
随着埃及的征服,喀土穆得以建立发展,在随后的数年间,埃及的统治大幅扩张,并控制了红海沿岸的萨瓦金和马萨瓦。
希腊战役
[编辑]穆罕默德·阿里很清楚,其辛苦建立的帝国随时可能需要用武力来守护,特别是面对他的宗主奥斯曼崇高国的苏丹马哈茂德二世。马哈茂德二世自上台后一直在想方设法压制那些过于有野心的附属国,而他手下的大臣中有些人,比如曾在1803年被羞辱的大维齐尔科贾·侯斯瑞夫·穆罕默德帕夏,对穆罕默德·阿里更是怀恨在心。
马哈茂德二世也开始学习西方的改革,然而穆罕默德·阿里则更早看到了欧洲军事方式的优势。穆罕默德·阿里决定先发制人,不仅为了自保,也是为了实现自己更大的抱负。穆罕默德·阿里开始建立按照欧洲模式训练的舰队和军队。早在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之前,他已经投入了大量精力训练埃及当地军官和技工,还请来了法兰西的教官指导。到了1829年,穆罕默德·阿里终于在亚历山大港建造了船坞,可以自己建造和武装军舰。此外,1823年,穆罕默德·阿里完成了军队改革,把那些不稳定的土耳其和阿尔巴尼亚士兵换成了苏丹人和埃及农民兵。新军的实力在同年平息开罗的阿尔巴尼亚叛乱时得到了证明,六支训练有素的苏丹部队迅速镇压了动乱,从此穆罕默德·阿里再也不用担心军队叛乱。
这些努力很快就有了回报。苏丹马哈茂德二世邀请其帮忙镇压希腊叛乱,并承诺作为回报,将摩里亚和黎凡特的领地赏给他。其实,早在1821年,穆罕默德·阿里就已经被任命为克里特岛的瓦利,并带着一小支埃及军队占领了那里。1824年秋,他派出由60艘战舰和17000名训练有素的士兵组成的舰队,集中在苏达湾。次年3月,由他的儿子易卜拉帕夏欣率领部队在摩里亚登陆。
穆罕默德·阿里的海军优势让希腊人失去了对爱琴海的控制,而这对叛乱的成败至关重要。在陆地战场上,希腊叛军原本击败了奥斯曼军,但在易卜拉欣帕夏训练有素的部队面前终于遇到了强硬的对手。至于后来发生的纳瓦里诺海战和希腊独立,这是另一个故事。但最终,埃及军队从摩里亚撤出,是因为联合王国海军上将爱德华·科德林顿于1828年8月率领舰队出现在亚历山大港,威胁要轰炸该港。穆罕默德·阿里在压力下签署了协议,撤回了易卜拉欣帕夏的部队。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是欧洲列强的干涉,奥斯曼可能真的会打败希腊叛军。
对土战争
[编辑]虽然穆罕默德·阿里起初只被授予埃及瓦利的头衔,但在统治早期就自称为“赫迪夫”。奥斯曼政府对此虽感到不满,但并未立即采取行动,直到1831年穆罕默德·阿里入侵奥斯曼叙利亚。当初,苏丹马哈茂德二世曾承诺在希腊独立战争期间,由于穆罕默德·阿里的协助,战后会将叙利亚的瓦利职位授予他,但最终这个承诺并未兑现。在战争初期,穆罕默德·阿里的军队很快占领了耶路撒冷、大马士革及阿勒坡等重镇,并朝北向库塔雅挺进,这导致了奥斯曼崇高国与联合王国组成联军,在1839年发动反击。1840年,联合王国轰炸贝鲁特,一支联军登陆并攻占了阿卡。埃及军队被迫撤回本土,而叙利亚再次回归为奥斯曼的省份。
根据1840年的《伦敦公约》,穆罕默德·阿里放弃了所有征服的土地,只保留苏丹地区作为领地,作为回报,他获得了苏丹地区的世袭统治权。
穆罕默德·阿里逝世
[编辑]到了1848年,穆罕默德·阿里年事已高,甚至有些痴呆。他那患有肺结核的儿子易卜拉欣帕夏因此要求接任穆罕默德·阿里。奥斯曼苏丹同意了这一要求,将穆罕默德·阿里从权力中移除。然而,易卜拉欣帕夏几个月后因病去世,反而比他的父亲早一步离世,而穆罕默德·阿里则在1849年去世。
易卜拉欣去世后,他的侄子阿拔斯一世继位,却推翻了穆罕默德·阿里的许多改革措施。1854年,阿巴斯被两名奴隶刺杀身亡,穆罕默德·阿里的第四子赛义德继任。赛义德恢复了他父亲的部分政策,但整体统治表现平平。
后来,伊斯梅尔帕夏继位,他把行政和上层阶级的官方语言从土耳其语改为阿拉伯语,进一步减少了土耳其在埃及的影响,并推动了埃及的现代化和更大的独立性。
东非扩张与正式承认
[编辑]19世纪初期,埃及多次尝试完全控制尼罗河,进而掌控非洲之角,这是一条进入阿拉伯半岛南部的重要路线。然而,他们多次试图占领博戈斯/哈马西恩地区时,都被当时的埃塞俄比亚帝国皇帝特沃德罗斯二世成功击退。
赛义德统治仅九年后去世,他的侄子伊斯梅尔(穆罕默德·阿里的另一位孙子)继位为瓦利。1866年,埃及占领了哈勒尔酋长国。1867年,奥斯曼苏丹正式承认伊斯梅尔使用“赫迪夫”的头衔,承认了伊斯梅尔维赫迪夫国的统治者。1874年,伊斯梅尔帕夏下令派遣军舰巡逻塔朱拉,随后建立了从泽拉到柏培拉的赫迪夫统治区(赫迪夫索马里海岸),维持了十年之久。
埃塞俄比亚战争
[编辑]伊斯梅尔预想着将他的领土扩展到整个尼罗河流域的源头,甚至延伸到整个非洲红海沿岸。这个野心,加上关于该地区富有原材料和肥沃土地的传言,促使他制定入侵由约翰尼斯四世统治的埃塞俄比亚帝国的扩张政策。
1865年,奥斯曼高门将哈贝什省割让给伊斯梅尔,其中包括红海沿岸的两个主要城市马萨瓦和萨瓦金。这片与埃塞俄比亚接壤的领土最初仅是一条沿海地带,但后来逐步向内陆扩张,进入了由埃塞俄比亚皇帝控制的地区。伊斯梅尔占领了最初由奥斯曼人在16世纪建立哈贝什省时声称的领地。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伊斯梅尔启动了一系列新计划,例如在巴尔卡三角洲建立大型棉花种植园。1872年,博戈斯地区(包括克伦市)被新成立的“东苏丹与红海沿岸省”的瓦利沃纳·蒙辛格帕夏占领。同年10月,伊斯梅尔的军队试图占领哈马西恩,该地当时是埃塞俄比亚皇帝的属地,结果在古德特战役中惨败。
1876年3月,伊斯梅尔的军队再次发动攻击,但在古拉战役中再次被约翰内斯四世的军队击败,损失惨重。伊斯梅尔的儿子哈桑帕夏被埃塞俄比亚人俘虏,直到支付了巨额赎金后才被释放。随后,两国进入了长期的冷战状态,直到1884年签订《休伊特条约》才结束,博戈斯地区被归还给埃塞俄比亚。不久后,伊斯梅尔和蒙辛格帕夏创建的红海省被意大利王国接管。
不列颠入侵
[编辑]1882年,由于对反对欧洲控制的声浪不断增加,埃及本地的显贵阶层间出现了日益紧张的局势,其中最具威胁的是来自军队的反抗。1881年9月,一场大规模的军事示威迫使赫迪夫陶菲克帕夏罢黜了他的首相。1882年4月,法兰西]和不列颠派遣军舰驶往亚历山大港,以支持赫迪夫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稳住局势,这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入侵的恐慌。到6月,埃及的控制权落入反对欧洲统治的民族主义者手中。
不列颠海军炮轰亚历山大港对反抗势力展开威吓,并在1882年8月派遣远征军,分别从苏伊士运河两端登陆。9月,英军在特尔艾尔凯比尔战役中击败埃及军队,成功控制局势,重新扶持陶菲克帕夏掌权。此次入侵的目的是恢复埃及的政治稳定,确保在赫迪夫领导下实施自1876年起的国际财务控制措施。
1882年,埃及颁布了《基本条例》,这被视为一部宪法,但其范围非常有限。
不列颠的名义占领在1914年11月5日随着最后一任赫迪夫阿拔斯二世被罢黜而结束。同年12月19日,不列颠建立了埃及苏丹国,并扶持海珊·卡米勒为苏丹,彻底赫迪夫制度,埃及赫迪夫国彻底终结。
参考文献
[编辑]- Ekmeleddin İhsanoğlu (2012). "Turks in the Egyptia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Turkish Language as a Language of Administration". In Humphrey Davies (ed.). The Turks in Egypt and their Cultural Legacy. Oxford Academic. pp. 81–98. doi:10.5743/cairo/9789774163975.003.0005. ISBN 9789774163975.
- Holes, Clive (2004). Modern Arabic: Structures, Functions, and Varieties. Georgetown Classics in Arabic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nd ed.).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58901-022-2. OCLC 54677538. Retrieved 14 July 2010.
- Bonné, Alfred (2003) [First published 1945].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iddle East: An Outline of Planned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War. Th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Sociology. London: Routledge. p. 24. ISBN 978-0-415-17525-8. OCLC 39915162. Retrieved 9 July 2010.
- Tanada, Hirofumi (March 1998). "Demographic Change in Rural Egypt, 1882–1917: Population of Mudiriya, Markaz and Madina". Discussion Paper. No. D97–22.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Hitotsubashi University. hdl:10086/14678.
- "حدود مصر في عهد الخديوي إسماعيل – خرائط". elnabaa. 21 December 2016.
- "خرائط نادرة لحدود مصر الخديوية". toraseyat. 15 May 2017.
- "Private Tutor". Infoplease.com. Retrieved 31 October 2010.
- "Egypt – Muhammad Ali, 1805–48". Country-data.com. Retrieved 31 October 2010.
- "Egypt – Abbas Hilmi I, 1848–54 and Said, 1854–63". Country-data.com. Retrieved 31 October 2010.
- "Khedive of Egypt Ismail". Encyclopedia.com. Retrieved 31 October 2010.
- "FRENCH SOMALI COAST 1708 – 1946 FRENCH SOMALI COAST | Awdalpress.com". www.awdalpress.co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9 June 2013. Retrieved 11 January 2022.
- "Moslem Egypt and Christian Abyssinia; Or, Military Service Under the Khedive, in his Provinces and Beyond their Borders, as Experienced by the American Staff". World Digital Library. 1880. Retrieved 3 June 2013.
- Aslı Ü. Bâli and Hanna Lerner. Constitution Writing, Religion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p. 293. ISBN 9781107070516
- Article 17 of the Treaty of Lausanne (1923) regarding the new status of Egypt and Sudan, starting from 5 November 1914, when the Khedivate was abolished.
- "Egypt – From Autonomy To Occupation: Ismail, Tawfiq, And The Urabi Revolt". Country-data.com. Retrieved 31 October 2010.
- "BBC – History – British History in depth: The Suez Crisis". www.bbc.co.uk. Retrieved 24 January 2021.
- "Heritage History – Putting the "Story" back into History". Heritage-history.com. 10 January 190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1 July 2011. Retrieved 31 October 2010.
- "Britain Sudan Reconquest 1896–1899". Onwar.com. 16 December 200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1 January 2011. Retrieved 31 October 2010.
- "Egyptian Pound".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4 March 2016. Retrieved 2 November 2010.
- Cain, P. J. (6 July 2010). "Character and imperialism: The british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of Egypt, 1878–1914".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34 (2): 177–200. doi:10.1080/03086530600633405. S2CID 145334112. Retrieved 21 April 2022.
- Olender, Piotr (2017). Russo-Turkish Naval War 1877-1878. [Place of publication not identified]. pp. 42–43. ISBN 978-83-65281-66-1. OCLC 992804901.
延伸阅读
[编辑]- Berridge, W. J. "Imperialist and Nationalist Voices in the Struggle for Egyptian independence, 1919–22."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42.3 (2014): 420–439.
- Botman, Selma. Egypt from Independence to Revolution, 1919–1952 (Syracuse UP, 1991).
- Cain, Peter J. "Character and imperialism: the British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of Egypt, 1878–1914."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34.2 (2006): 177–200.
- Cain, Peter J. "Character,'Ordered Liberty', and the Mission to Civilise: British Moral Justification of Empire, 1870–1914."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40.4 (2012): 557–578.
- Cole, Juan R.I. Colonialism and Revolution in the Middle Eas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Origins of Egypt's 'Urabi Revolt (Princeton UP, 1993.)
- Daly, M.W.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gypt Volume 2 Modern Egypt, from 1517 to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98) pp 217–84 on 1879–1923. online
- Dunn, John P. Khedive Ismail's Army (2013)
- EzzelArab, AbdelAziz. "The experiment of Sharif Pasha's cabinet (1879): An inquiry into the historiography of Egypt's elite mov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36.4 (2004): 561–589.
- Fahmy, Ziad. "Media Capitalism: Colloquial Mass Culture and Nationalism in Egypt, 1908–191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42#1 (2010), 83–103.
- Goldberg, Ellis. "Peasants in Revolt – Egypt 191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Vol. 24 (1992), 261–80.
- Goldschmidt, Jr., Arthur, ed.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odern Egypt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9).
- Goldschmidt, Jr., Arthur. ed.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Egypt (Scarecrow Press, 1994).
- Harrison, Robert T. Gladstone's Imperialism in Egypt: Techniques of Domination (1995).
- Hicks, Geoffrey. "Disraeli, Derby and the Suez Canal, 1875: some myths reassessed." History 97.326 (2012): 182–203.
- Hopkins, Anthony G. "The Victorians and Africa: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occupation of Egypt, 1882."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27.2 (1986): 363–391. [https://www.jstor.org/stable/181140 online
- Hunter, F. Robert.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nineteenth‐century Egypt: the years of transition, 1848–79." Middle Eastern Studies 36.3 (2000): 145–159.
- Hunter. F. Robert. Egypt Under the Khedives: 1805–1879: From Household Government to Modern Bureaucracy (2nd ed. Cairo: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1999.)
- Langer, William, L. European Alliances and Alignments: 1871–1890 (2nd ed. 1956) pp 251–80. online
- Marlowe, John. Cromer in Egypt (Praeger, 1970.)
- Owen, Roger. Lord Cromer: Victorian Imperialist, Edwardian Proconsul (Oxford UP, 2004.)
- Pinfari, Marco. "The Unmaking of a Patriot: Anti-Arab Prejudice in the British Attitude towards the Urabi Revolt (1882)." Arab Studies Quarterly 34.2 (2012): 92–108. online
- Robinson, Ronald, and John Gallagher. Africa and the Victorians: The Climax of Imperialism (1961) pp 76–159. online
- Sayyid-Marsot, Afaf Lutfi. Egypt and Cromer; a Study in Anglo-Egyptian Relations (Praeger, 1969).
- Scholch, Alexander. Egypt for the Egyptians!: the Socio-Political Crisis in Egypt, 1878–1882 (London: Ithaca Press, 1981.)
- Shock, Maurice. "Gladstone's Invasion of Egypt, 1882" History Today (June 1957) 7#6 pp 351–357.
- Tassin, Kristin Shawn. "Egyptian nationalism, 1882–1919: elite competition, transnational networks, empire, and independence" (PhD Dissertation, U of Texas, 2014.) online; bibliography pp 269–92.
- Tignor, Robert L. Modernization and British colonial rule in Egypt, 1882–1914 (Princeton UP, 2015).
- Tucker, Judith E. Women in nineteenth-century Egypt (Cambridge UP, 1985).
- Ulrichsen, Kristian Coates. The First World War in the Middle East (Hurst, 2014).
- Walker, Dennis. "Mustafa Kamil's Party: Islam, Pan-Islamism, and Nationalism", Islam in the Modern Age, Vol. 11 (1980), 230–9 and Vol. 12 (1981), 1–43
主要来源
[编辑]- Cromer, Earl of. Modern Egypt (2 vol 1908) online free 1220pp
- Milner, Alfred. England in Egypt (London, 1892). online
- Amira Sonbol, ed. The Last Khedive of Egypt: Memoirs of Abbas Hilmi II (Reading, UK: Ithaca Press,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