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古代术数官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术数官制涉及两种职官,一类为天文官,一类为卜官。天文官掌管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历代名称不同,称太史、司天或钦天。卜官掌管龟卜易卦式占日语式占等占卜技艺,名为太卜

天文官和卜官为“礼官”之下属,在《周礼》称礼官为春官宗伯,秦代称为奉常,汉代称太常。隋代以天文官为职掌图书的秘书省之下属,不再隶属于礼官。后代或沿用,将天文官置于秘书省或秘书监下,如宋代的秘书监太史局,又或者独立编制,如唐代的司天台、明清的钦天监

卜官历代或不独立设置并入天文官内,若设置,则置于“礼官”之下。在隋唐时,为尚书省礼部太常寺下的太卜署,宋代不立卜官并入天文官中,之后各代不再设立。宋代天文官的考试内容,包含了占卜技艺,占卜算命风水择日也在天文官和流外的阴阳官的职守范围之内。元代在地方设立了阴阳学,隶属中央的天文官,一直沿袭至清朝。

礼记·曲礼》是以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正狱讼)[1][2]太卜这六个官职,同为“天官”。[3]在《周礼》之中,太宰为天官,太宗、太史、太祝、太卜都是春官,太士为秋官。

官职以外,民间的奇能异术之士或通晓天文历法占卜者,则以“待诏”、“待制”的使职身份,作为君王顾问,安置于翰林院集贤院等处所,如唐朝的梁令瓒桑道茂[4][5]

先秦

[编辑]

传说,远古时代的官名,太皞氏以龙名,共工氏以水名,炎帝氏以火名,黄帝氏以云名。至少昊氏以鸟名,凤鸟氏为历正,其属官为玄鸟氏司分(春分、秋分),伯赵氏司至(夏至、冬至),青鸟氏司启(立春、立夏),丹鸟氏司闭(立秋、立冬)。[6]

少昊氏衰,九黎乱徳,人神杂扰,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一作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7]颛顼以来,不能遵循以前的作法,乃就近取法,以人民之事务作为官名。[6]其后复育重、黎之后,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8]继承此一天数者,夏之昆吾,商之巫咸,周王室之史佚苌弘[9]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10]

春秋时,宋有子韦,郑有裨灶(裨灶)。战国时齐(一作楚)有甘公,魏有石申,楚有唐眛,赵有尹皋,皆掌著天文。[9]又鲁有梓慎,善于视祲,晋有卜偃善于易占。[11]

据《周官》,卜、史之职,以大卜(太卜)、大史(太史)为首,属春官(礼官),春官之首为大宗伯。卜官掌龟兆、易筮、梦境、云气的占断之法,以求得国事之吉凶;史官掌政令起草、政事记录、文书(公文、契约等文件)管理,以保存典章制度。又负责观察、记录天象和灾异,辨其吉凶,以及正岁年、颁告朔等历法之事[12][13][14]

  • 大卜,下大夫二人;卜师,上四人。卜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府、史、胥、徒为庶人之职称)[15]
  • 龟人: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 菙氏: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八人。
  • 占人:下士八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
  • 筮人: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
  • 占梦: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
  • 视祲: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
  • 大史,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小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 冯相氏: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
  • 保章氏: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
  • 内史:中大夫一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 外史: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 御史:史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其史百有二十人,府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汉代

[编辑]

代人认为从万事万物的变化中得其数学之规律,能用以推测天象、国运和人事吉凶,称“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16],并且出现了很多相关著作。这类著作叫做术数或数术。著名的有《汉书‧艺文志》内《数术略》,为七略之一,包括了110种著作,2558卷。《数术略》又分为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

根据《汉书》,西汉掌管天文、术数的官职,有太史令、太史丞掌“史”,太卜令、太卜丞掌“卜”,皆为太常之下属(太常旧名奉常,相当于《周官》掌礼仪之“春官”宗伯),太卜为武帝太初元年初置。

根据《后汉书》,东汉掌管天文、术数的官职,有太史令一人、太史丞一人,皆为太常之下属。又有明堂丞一人、灵台丞一人,掌守明堂灵台[17] ,皆属太史。又唐六典引《汉官》有“灵台员吏十三人”,可见得除令、丞外,另有员吏等下属。太史令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灵台(旧名清台[18][19])掌候日月星气。太卜于东汉时并入太史。

孙星衍所辑《汉官》还记录有“太史待诏”三十七人,其六人治历,三人龟卜,三人庐宅,四人日时,三人易筮,二人典禳,九人籍氏、许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请雨、解事各二人,医二(或作一)人。“灵台待诏”四十一(或作四十二)人,其十四人候星,二人候日,三人候风,十二人候气,三人候晷景,七人候锺律,一人舍人。“待诏”是由皇帝亲自征召,具专门技艺的人,没有正式官职[20]。汉代征士未有正官者,均待诏公车(公家车马),其特异者待诏金马门(未央宫宫门),以备顾问,[21]如《汉书·西域传》和《轮台诏》:“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车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公车方士就是待诏方士

根据《风俗通义》,太史的官署叫做太史寺,靠近西门。灵台则位于国都之南,又另安置在皇宫中,以互相参照[22]

唐代

[编辑]

根据《唐六典》记载,太史局负责制定历法,观象占候,纪录灾祥,漏刻计时,击钟鼓报时[23]。太史局在唐朝隶属于秘书省,经常改制,改制为“监”时不隶秘书,最后定名为司天台无所隶属[24]。太史局的人员配置为:

  • 太史局:
  • 令二人,从五品下;(《左传》云:“昔少昊氏以鸟纪官。凤鸟氏,历正也。”颛顼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羲氏、和氏绍重、黎之后,掌天地四时之官,并太史之任也。《周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正岁年以序事,颁告朔于邦国。”《左传》曰:“天子有日官。”郎太史也。《汉书百官》表太史属太常。《茂陵书》称:“司马谈为太史令。”后汉太史令一人,秩六百石,掌天时、星历、祥瑞、妖灾,凡岁将终,奏新年历而已。魏因之。晋太史令,品第七,秩六百石,铜印、墨绶,进贤一梁冠,绛朝服。江左,高莹以侍中、隙卓以义熙守、吴道欣以殿中侍御史兼领太史。宋、齐、粱、陈并同晋氏,后魏、北齐亦然。后周春官府置太史中大夫一人,掌历家之法。隋秘书省太史曹,置太史令二人,从第七品下;炀帝三年,改太史曹为太史监,进令阶为从五品。皇朝因之,改监为局。龙朔二年,改为秘书阁局,令改为秘阁郎中;咸亨元年复旧。久视元年为浑天监,不隶麟台,其令监置一人,加至正第五品上,因加副监及丞、主簿、府史等员;其年又改为浑仪监,长安二年复为太史局,还隶麟台,缘监置官及府史等并废,其监依旧为令,置二人。景龙二年,又改太史局为太史监,令名不改,不隶秘书。开元二年,又改令为监;三年,加从第四品下,其一员改为少监。十四年,又改为局,复为太史令二员,隶秘书。)
  • 丞二人,从七品下;(司马彪《续汉志》云:“太史丞一人,秩二百石。”魏、晋、宋、齐皆同汉氏。梁、陈太史丞三品勋位。后魏、北齐,史失其品第。隋太史丞置二人,正第九品下。炀帝三年减一人。皇朝不置丞。久视元年改为浑仪监,始置丞二人,从七品上。长安二年又省,景龙二年复置。)
  • 令史二人;书令史四人。(太史不隶秘书为府史,开元十四年复为令史也。)
  • 司历二人,从九品上;(《汉官仪》太史吏员有理历六人。至晋,太史令吏员有典历四人。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有典历,并史阙其员、品。至隋,改典历为司历,置二人,从九品下,取左传司历为名。皇朝为从九品上。)
  • 保章正一人,从八品上;(《周礼》春官太史属有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辩其吉凶”。自秦、汉已来无其职。至后周,春官府置太史,其属有保章上士、中士之职,即其任也。至隋,置历博士一人,正九品上。皇朝因之。长安四年省历博士,置保章正以当之,掌教历生。)
  • 历生三十六人,(隋氏置,掌习历。皇朝因之,同流外,八考入流。)
  • 装书历生五人。(皇朝置,同历生。)
  • 监候五人,从九品下;(魏、晋太史令吏员有望候郎二十人、候部吏十五人,掌候天文,并监候之任也。隋初,置监侯四人,从九品下;炀帝三年,增监候为十人。皇朝因隋,置监候五人。)
  • 天文观生九十人。(隋氏置,掌昼夜在灵台伺候天文气色。皇朝所置从天文生转补,八考入流也。)
  • 灵台郎二人,正八品下;(掌习知天文。周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诗》云:“经始灵台。”郑玄曰:“观台而曰‘灵’者,言文王化行,似神之精明,故以名也。”《春秋传》曰:“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云物。”亦其制也。其在《周官》,则冯相氏登高台,以掌其事;汉则杂候上林清台。后汉又作灵台,掌候日月星气,而属太史;太史有二丞,其一在灵台。汉官云:“灵台员吏十三人,灵台待诏四十二人。”魏太史有灵台令丞,主候望、颁历。晋、宋、齐,梁,陈太史皆有灵台丞。隋太史置天文博士,掌教习天文气色。皇朝因隋,置天文博士二人,正八品下。长安四年省天文博士之职,置灵台郎以当之。)
  • 天文生六十人。(隋氏置,皇朝因之。年深者,转补天文观生。)
  • 挈壶正二人,从八品下;(掌知漏刻。《周礼》有夏官挈壶氏、秋官司寤氏、春官鸡人氏,凡三职,咸掌其事。自汉以后,太史掌之。皇朝长安四年始置。)
  • 司辰十九人,正九品下;(掌漏刻事。隋置司辰二人,从第九品下;炀帝改为司辰师,本属武候府,大业三年隶于太史局。皇朝因之。久视元年除“师”字。)
  • 漏刻典事十六人,(皇朝置,掌司漏刻之节。)
  • 漏刻博士九人,(隋置,有品、秩,掌教漏刻生。皇朝降为流外也。)
  • 漏刻生三百六十人,(隋置,掌习漏刻之节,以时唱漏。皇朝因之,皆以中、小男为之,转补为典钟、典鼓。)
  • 典钟二百八十人,(皇朝置,掌击漏钟。)
  • 典鼓一百六十人。(皇朝置,掌击漏鼓。)

太卜署掌卜筮之法,负责占卜之事,一为龟卜,二为五兆,三为易卦,四为式占。其民间各类事务的阴阳杂占,有九类:嫁娶、生产、历注、屋宅、禄命、拜官、祠祭、发病、殡葬[25]。太卜署隶属于太常寺,其人员配置为:

  • 太卜署:
  • 令一人,正八品下;(《周礼》有太卜下大夫、卜师上士,掌方兆、功兆、义兆、弓兆之法;有龟人中士,掌六龟之属,主天子卜筮之事。秦、汉奉常属官有太卜令、丞。武帝置太卜。后汉并于太史;又灵台待诏员有龟卜三人,易筮二人。魏、晋、宋、齐、梁、陈无其职。后魏有太卜博士,从七品下。北齐太常有太卜丞。后周有太卜下大夫、小卜上士,及又有龟占中士。隋太常寺有太卜令、丞,皇朝因之。)
  • 丞二人,正九品下;(隋有一人,皇朝加置一人。)
  • 卜正二人;从九品下;(隋炀帝省太卜博士,置太卜十人、卜正二十人,皇朝减置二人。)
  • 卜师二十人;(隋置,皇朝因之。)
  • 巫师十五人;(《周礼》有男巫、女巫,无数,其师中士。巫能制神之处位次主者。隋太卜署有男巫十六人、女巫八人。)
  • 卜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二人;(隋有太卜博士、助教,皇朝因之。)
  • 卜筮生四十五人。(隋有卜生四十人、筮生三十人。)

太史局、太卜署为外廷朝臣,而直属皇帝内廷亲信亦有术伎人士,隶属于翰林院。在翰林院中,善文词者为“翰林供奉”,又选出一部分人作“翰林学士”,别置于学士院。善卜祝、天文、佛法、丹道、棋琴书画等术伎人士者,为“翰林待诏”。翰林待诏多从民间人士选拔,住在皇宫里,为皇帝侍从,没有品阶,但可出任外廷各级职官。除备皇帝咨询其术业之外,翰林待诏也可能参与历书制作、皇家卜日及皇陵选址等事务[26][27]。唐肃宗设司天台,内置通玄院,以艺学召至京师者居之。[28]

宋代

[编辑]

宋代天文事务分为外廷的太史局和内廷的翰林天文院。太史局旧名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为太史局,隶属于秘书省,据《宋会要辑稿》引《两朝国史志》,还有《宋史》卷一百六十五,司天监的人员配置如下:

  • 司天监
  • 监一人
  • 少监一人
  • 丞一人
  • 主簿一人
  • 春官正一人
  • 夏官正一人
  • 中官正一人
  • 秋官正一人
  • 冬官正一人
  • 灵台郎一人
  • 保章正一人
  • 挈壶正一人
  • 礼生五人(一作四人)
  • 历生一人(一作四人)

司天监下,又设有“天文院”掌浑仪台,“锺鼓院”掌文德殿钟鼓楼刻漏报时、进牌之事。“元丰改制”后,太史局下除“天文院”、“锺鼓院”,又增设“测验浑仪刻漏所”掌铜浑仪及钟鼓刻漏,“印历所”掌雕印历书。

  • 天文院
  • 测验注记二人
  • 刻择官八人
  • 监生无定员
  • 押更十五人
  • 学生三十人
  • 钟鼓院
  • 节级三人
  • 直官三人
  • 鸡唱三人
  • 学生三十六人

监及少监阙,则置判监事二人,以五官正以上充,丞、主簿及五官正以下皆守其职。掌察天文祥异、钟鼓刻漏,写造历书,供诸坛祠祀,告祭告神名位版、画日。据《宋会要辑稿》引《神宗正史·职官志》:太史局掌占天文及风云气候,祭祀、冠婚、丧葬,则择所用日。其官有令、有正,有春官、夏官、中官、秋官、冬官正,有丞、有直长、有灵台郎、有保章正,而选五官正以上、业优考深者二人为判及同判局。保章正五年、直长至令十年一迁,惟灵台郎试中乃迁,而挈壶正无迁法。

宋代专设学士院(又名翰林学士院)以待文词之士,翰林院则诏善天文、图画等伎艺之人。不久,又于翰林院中设翰林天文院(局),而“翰林天文”为翰林天文院中天文官的专称。翰林天文为皇帝提供天文事务的咨询,并参与编修天文书籍、历书制作、皇家卜日及皇陵选址等事务。翰林天文院又设有浑仪等观察天象的仪器,与司天监/太史局互相监察[26][29][30]。翰林天文院还有节级、监生、学生、礼生等若干员[31]

据《云麓漫钞》,克择官、阴阳官,为“流外”[32],负责阴阳占验、择日、葬地之事[29][33]。据《旧唐书》“楚充奉山陵时,亲吏韦正牧、奉天令于翚、翰林阴阳官等同隐官钱”、《地理新书》卷9 所引《耳目记》“阴阳官陈二宅相地形事”、《唐大诏令集·景陵优劳德音》卷七七“诸色行事官及斋郎礼生并阴阳官三品以上”、《唐大诏令集·景陵优劳德音》卷七七“诸色行事官及斋郎礼生并阴阳生三品以上”,则唐代已有阴阳官、阴阳生之名。

除了太史局/司天监所培养的学生,宋代亦曾用考试招募民间人士成为“额外学生”。根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司天监·高宗绍兴十年》:“今来欲权召募草泽之人。历筭者,于《宣明》《大衍》《崇天》三经大历内能习一经,气节一年。三式者,试验六壬大经、五行法、四课、三传,决断神将所主灾福。天文者,试验在天二十八宿,及质问天星。如试验得中,补额外学生”。学生所学为各类算术并历算、三式(太一、遁甲、六壬) 、天文[34]

据《金史》,金朝亦有类似的考试制度,“凡司天台学生,女真二十六人,汉人五十人,听官、民家,年十五以上、三十以下试补。又三年一次,选草泽人试补。其试之制,以《宣明历》试推步,及《婚书》、《地理新书》试合婚、安葬,并易筮法、六壬课、三命、五星之术。”据《秘书监志》卷七,元朝“司天生”的考试制度分为五科:历科、占候天文科 、占候三式科、推步历算科、司辰漏刻科,其考试所列书籍,除历法、天文、三式、推步、漏刻之各科专门经书外,还包含了婚嫁择日/合婚、风水、周易筮法、六壬术、三命术、五星术。

明代

[编辑]

据《钦定历代职官表 》卷三十五,明朝设有钦天监,职掌天文、历法、占候、选地择日、计时等事,其习业分为四科:天文、漏刻、回回、历,其人员配置如下。另外,在洪武十七年,曾设“稽疑司”,掌卜筮之事,但没多久就裁撤掉。其职能划归钦天监,由地方阴阳官负责。

  • 钦天监:
  • 监正一人,正五品
  • 监副二人,正六品
  • 主簿一人,正八品
  • 春夏中秋冬官正各ㄧ人,正六品
  • 五官灵台郎八人,从七品,后革四人
  • 五官保章正二人,正八品,后革一人
  • 五官挈壶正二人,从八品,后革一人
  • 五官监候三人,正九品,后革一人
  • 五官司历二人,从九品
  • 五官司晨八人,从九品,后革六人
  • 漏刻博士六人,从九品,后革五人

阴阳学钦天监的地方下属单位,掌管和教授各类涉及阴阳占卜的事务,其成员来自明代世袭制的行业户籍[35]。明代钦天监所管理的户役有三种,阴阳户、天文户与回回户,这三种户籍的服役者为阴阳生、天文生与回回生。在明代,钦天监的官吏与地方阴阳官都必须由阴阳生、天文生充任,由钦天监考选,礼部选定,吏部奏补。至于民间从事阴阳卜卦为生,而没有阴阳生、天文生资格者,称为阴阳人[36]

郑和下西洋随船之官吏即包括阴阳官一员、阴阳生四名。据记载“贵和通易,善卜筮之说,国朝永乐间,五从中贵人 ( 郑和)泛西海,入诸夷邦”,福清人林贵和因通晓阴阳而被郑和船队选中,专司日月星辰,掌管气候观测。[37][38]

据明代的记载,“今郡县所隶公署,以学名者有三,曰儒学,曰医学,曰阴阳学。儒学自三代已然。阴阳与医学则肇于宋,沿于元[39]而盛于今日。”,阴阳官的职责是“统弟子员若干,若颁历授时,挈壶警夜,使序其早晚先后之节,日月薄蚀。水旱为灾,使赞其祷禳奔走之仪。有婚姻宅葬者,使卜其吉凶之。宜有左道惑世者,使息其妖诞之害。任斯职者,必通于阴阳家之术,然后为能职称焉。”,于设正术,设典术,设训术,正术从九品,典术、训术皆未入流。地方阴阳官的职责除了司阴阳与风水外,也担任钟鼓楼的报时责任[36]

在明代,阴阳官和医官的地位都不如儒生出身的官吏要高,据说“二学之长,惟供役县庭,奔走部使,终不能以自奋,故亦不敢与抗礼。”[36]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1. ^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上》:“今案《晏子春秋·谏篇》:‘吾为夫妇狱讼之不正乎,则泰士子牛 存矣;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祝子游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大士正狱讼,盖若《秋官·士师》察狱讼之辞矣。”
    《周礼·地官》:“……其附于刑者归于士”
  2. ^ 张金鉴. 中國歷代獄訟制度之演進. 国立政治大学学报. 1969, 20: 1–37 [2024-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0). 上古法官,尧舜之世有士,主察狱讼,舜典曰:‘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礼记月令曰:‘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郑康成注曰:‘理治狱官也,有虞氏曰士,夏曰大理,周曰大司寇’。 
  3. ^ 《礼记正义》:“今此记所言,上非夏法,下异周典,郑唯指为殷礼也。然天官以下殷家六卿何者?大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是也。但周立六卿,放天地四时,而殷六卿所法则有异也。殷以大宰为一卿,以象天时,司徒以下五卿法于地事。故《郑志》崇精问焦氏云:“郑云三王同六卿,殷应六卿,此云五官何也?”焦氏答曰:“殷立天官与五行,其取象异耳。”是司徒以下法五行,并此大宰,即为六官也。但大宰既尊,故先列大宰,并显大宰之下隶属大宰之官,既法于天,故同受大名。……向立六官以法天之六气,此又置五官以象地之五行也。”
  4. ^ 赖瑞和. 唐代待詔考釋.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2003, 43 (01): 69–105. 
  5. ^ 雒晓辉. 唐代“集賢待制”考辨. 唐宋历史评论. 2022, 1: 149–161 [2024-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6). 
  6. ^ 6.0 6.1 《春秋左传》:“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7. ^ 《国语·楚语下》:“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8. ^ 《尚书孔安国传》:“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
  9. ^ 9.0 9.1 《史记·天官书》
  10. ^ 《汉书·百官公卿表》
  11. ^ 《左传》
  12. ^ 《周官》:“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曰“咸陟”。其经运十,其别九十。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瘳。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视高作龟。大祭祀,则视高命龟。凡小事,莅卜。国大迁、大师,则贞龟。凡旅,陈龟。凡丧事,命龟。……卜师:掌开龟之四兆,一曰方兆,二曰功兆,三曰义兆,四曰弓兆。凡卜事,视高。扬火以作龟,致其墨。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龟人:掌六龟之属,各有名物。天龟曰灵属,地龟曰绎属,东龟曰果属,西龟曰雷属,南龟曰猎属,北龟曰若属。各以其方之色与其体辨之。凡取龟用秋时,攻龟用春时,各以其物入于龟室。上春衅龟,祭祀先卜。若有祭事,则奉龟以往;旅亦如之,丧亦如之。……菙氏:掌共燋契,以待卜事。凡卜,以明火爇燋,遂吹其焌契,以授卜师,遂役之。……占人:掌占龟,以八筮占八颂,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视吉凶。凡卜筮,君占体,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坼。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吉凶。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上春,相筮。凡国事,共筮。……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季冬,聘王梦,献吉梦于王,王拜而受之。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难驱疫。……视祲:掌十辉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一曰祲,二曰象,三曰鑴,四曰监,五曰暗,六曰瞢,七曰弥,八曰叙,九曰𬯀,十曰想。掌安宅叙降。正岁,则行事;岁终,则弊其事。……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吏。四曰禄位,以驭其士。五曰赋贡,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以驭其威。八曰田役,以驭其众)以逆都鄙之治。凡辨法者考焉,不信者刑之。凡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有约剂者藏焉,以贰六官,六官之所登。若约剂乱,则辟法;不信者刑之。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闰月,诏王居门终月。大祭祀,与执事卜日。戒及宿之日,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辨事者考焉,不信者诛之。大会同、朝觐,以书协礼事。及将币之日,执书以诏王。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大迁国,抱法以前。大丧,执法以莅劝防;遣之日,读诔。凡丧事考焉。小丧,赐谥。凡射事,饰中,舍算,执其礼事。……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簋。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卿大夫之丧,赐谥,读诔。……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凡此五物者,以诏救政,访序事。……内史:掌王之八柄之法,以诏王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掌叙事之法,受纳访,以诏王听治。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王制禄,则赞为之,以方出之;赏赐,亦如之。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
  13. ^ 《礼记·月令》:“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
    《春秋繁露》:“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
  14. ^ 《春秋左传》:“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大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是岁也,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大史”
  15. ^ 周官》曰: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七曰胥,掌官叙以治叙;八曰徒,掌官令以征令。
    郑玄曰:庶人在官,谓府、史、胥、徒之属,官长所除(所任命),不命于天子、国君者。
    《大学衍义补》:府如今世掌库藏之吏;史若今吏典掌文案者也;胥今之都吏,所谓一胥则十徒,才智为什长者也;徒若今隶卒之属。
  16. ^ 《汉书·律历志》:“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度长短者不失豪牦,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絫。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于万,其法在算术。宣于天下,小学是则。职在太史,羲和掌之。……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征、羽。九六相生,阴阳之应也。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亡射。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有三统之义焉。其传曰,黄帝之所作也。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后汉书·律历志 》:“古之人论数也,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然则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则筭数之事生矣。记称大桡作甲子,隶首作数。二者既立,以比日表,表即晷景。以管万事。夫一、十、百、千、万,所同用也;律、度、量、衡、历,其别用也。故体有长短,检以度;物有多少,受以量;量有轻重,平以权衡;声有清浊,协以律吕;三光运行,纪以历数:然后幽隐之情,精微之变,可得而综也”。
    《淮南子·天文训》:“道曰规,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以三参物,三三如九,故黄锺之律九寸而宫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锺之数立焉。……律之数六,分为雌雄,故曰十二锺,以副十二月。十二各以三成,故置一而十一,三之,为积分为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黄锺大数立焉。……古之为度量轻重,生乎天道。黄锺之律修九寸,物以三生,三九二十七,故幅广二尺七寸。音以八相生,故人修八尺,寻自倍,故八尺而为寻。……其以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日。故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
  17. ^ 《白虎通德论》:“天子所以有灵台者何?所以考天人之心,察阴阳之会,揆星辰之证验,为万物获福无方之元。《诗》云:“经始灵台。”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阳。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风,四闼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两,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
    《蔡中郎集》:“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宗祀其祖、以配上帝者也。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谨承天顺时之令,昭令德宗祀之礼……朝诸侯、选造士于其中,以明制度。生者乘其能而至,死者论其功而祭。”
    《后汉书》:“明帝即位,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于明堂 ……卒事,遂升灵台,以望云物。”
    薛综曰:“于上班敎曰明堂,大合乐射飨者辟雍,司历记候节气者曰灵台。”
    惠栋《明堂大道录·明堂总论》:“明堂为天子大庙,禘祭、宗祀、朝觐、耕籍、养老、尊贤、飨射、献俘、治历、望气、告朔、行政,皆行于其中,故为大教之宫。其中有五寝五庙、左右个(左、右偏室)、前堂后室。室以祭天,堂以布政。上有灵台,东有大学,外有四门,四门之外有辟廱,有四郊及四郊迎气之兆,中为方泽,左有圜丘,主四门者有四岳,外薄四海,有四极。”
    惠栋《周易述·说卦传》:“又先儒戴徳、戴圣、韩婴、孔牢、马宫、刘歆、贾逵、许慎、服虔、卢植、颖容、蔡邕、髙诱诸人,皆以明堂上有灵台,下有辟雍,四门有太学。”
  18. ^ 赵一清《水经注释》:“盖清台之名,不始于于秦,唐志贺述《礼统》云:夏为清台,商为神台,周为灵台。毛公《诗传》曰:神之清明称灵,四方而高曰台。且亦有清灵合称者,《史记·封禅书》公孙卿曰: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也。《黄图》曰:汉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又周文王灵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高二十丈,周四百二十步。明有周、汉之分。《吕图》亦云:汉旧城外有灵台,北与未央宫对。此即汉灵台,与酆宫之灵台无涉也。”
    《汉书》:“诏与丞相、御史、大将军、右将军史各一人杂候上林清台,课诸历疏密,凡十一家。”
  19. ^ 字典网. 靈台. [2023-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2). 
  20. ^ 《汉书》注:应劭曰:“诸以材技征召,未有正官,故曰待诏”
  21. ^ 待詔 - 漢語網. [2024-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0). 
  22. ^ 《风俗通义·正失·叶令祠》:“国家畏天之威,思求谴告,故于上西门城上候望,近太史寺,令、丞躬亲。灵台位国之阳,又安别在宫中,惧有得失,故参之也。”
  23. ^ 唐六典》:“太史令掌观察天文,稽定历数。凡日月星辰之变,风云气色之异,率其属而占候焉。其属有司历、灵台郎、挈壶正。凡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茍非其任,不得与焉。(观生不得读占书,所见征祥灾异,密封闻奏,漏泄有刑。)每季录所见灾祥送门下、中书省入起居注,岁终总录,封送史馆。每年预造来岁历,颁于天下。……

    司历掌国之历法,造历以颁于于四方。有《戊寅历》,(武德初,东郡道士傅仁均所造,拜太史令。)《麟德历》,(麟德中,太史令李淳风所造。)《神龙历》,(神龙中,太史令南宫说所造。)《大衍历》。(开元十四年,嵩山僧一行承制旨而考定,最为详密,今见行焉。)凡天下测影之处,分至表准,其详可载,故参考星度,稽验晷影,各有典常。(南至之影,京兆长一丈二尺九寸二分,蔚州长一丈五尺八寸九分。春分中影,洛城长五尺二寸五分,京兆长五尺三寸四分,太原长六尺,蔚州长六尺四寸四分半。北至之景,京兆表北长一尺四寸二分,安南则表南三寸。开元十二年于京丽正院定表样,并审尺寸,差太史官驰驿分往测侯。)……

    灵台郎掌观天文之变而占候之。凡二十八宿,分为十二次:寅为析木,燕之分;(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卯为大火,宋之分;(自氐五度至尾九度。)辰为寿星,郑之分;(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巳为鹑尾,楚之分;(自张十七度至轸十一度。)午为鹑火,周之分;(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未为鹑首,秦之分;(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申为实沈,魏之分;(自毕十二度至井十五度。)酉为大梁,晋之分;(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戌为降娄,鲁之分;(自奎五度至胃六度。)亥为嫁訾,卫之分;(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子为玄枵,齐之分;(自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丑为星纪,吴、越之分;(自斗十二度至女七度。)所以辩日月之缠次,正星辰之分野。凡占天文变异,日月薄蚀,五星陵犯,有石氏、甘氏、巫咸三家中外官占。凡瑞星、祅星、瑞气、祅气,有诸家杂占。凡测候晷度,则以游仪为其准。……

    挈壶正、司辰掌知漏刻。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以考中星昏明之候焉。(箭有四十八,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冬至,日南为发,去极一百一十五度,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日北为敛,去极六十七度,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发敛中,去极九十一度,昼、夜各五十刻。秋分已后,减昼益夜,九日加一刻;春分已后,减夜益昼,九日减一刻。二至前后则加减迟,用日多;二分之间则加减速,用日少。凡侯夜漏以为更点之节,每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五点,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
  24. ^ 《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三十五:“至太史局本属秘书省。自改司天台以后已别为一署,无所隶属,与唐初之制殊矣”
  25. ^ 唐六典》:“太卜令掌卜筮之法,以占邦家动用之事;丞为之贰。一曰龟,二曰兆,三曰易,四曰式。

    凡龟占辨龟之九类、五色;依四时而用之。(一曰石龟,二曰泉龟,三曰蔡龟,四曰江龟,五曰洛龟,六曰海龟,七曰河龟,八曰淮龟,九曰旱龟。春用青灵,夏用赤灵,秋用白灵,冬用黑灵,四季之月用黄灵。龟上员象天,下方法地。甲有十三文,以象十二月,一文象闰。边上甲有二十八匡,法二十八宿。骨有六间,法六府。匡有八间,法八卦。文有十二柱,法十二时。故象天地,辨万物者矣。欲知龟神,骨白如银;欲知龟圣,看龟千里径正;欲知龟志,看龟十字。分四时所灼之体而用之,春灼后左足,夏灼前左足,秋灼前右足,冬灼后右足。)

    凡兆以千里径为母,两翼为外;正立为木,正横为土;内高为金;外高为火;细长芒动为水兆,有俯仰、伏倚、着落、起发、摧折、断动之状,而知其吉凶。又视五行十二气。(一曰受气,二曰胎,三曰养,四曰生,五曰沐浴,六曰冠带,七曰临官,八曰王,九曰老,十曰病,十一曰死,十二曰葬。以占之。)凡五兆之策三十有六。(用三十六筭,六变而成卦:一变为兆,再变成卦,二为甲乙。三为丙丁,四为戊己,五为庚辛,六为壬癸。其用五行相生、相克,相扶、相抑,大抵与卦同占。)

    凡《易》之策四十有九。(用四十九筭分而揲之,其变有四:一曰单爻,二曰拆爻、三曰交爻,四曰重爻,凡十八变而成卦。又视卦之八气、王相、囚死、胎没、休废及飞伏、世应而使焉。凡八纯之卦十六变而复:初为一变,次曰二变。三曰三变,四曰四变,五曰五变,六曰游魂,七为外戒,八为内戒,九为归魂;十为绝命,十一为血脉,十二为肌肉,十三为体骨,十四为棺椁,十五为冢墓。凡内卦为贞,朝占用之;外卦为悔,暮占用之。)

    凡式占辨三式之同异。(一曰雷公式,二曰太一式,并禁私家畜,三曰六壬式,士庶通用之。)凡用式之法。(《周礼》:“太史抱天时,与太师同车。”郑司农云:“抱式以知天时也。”今其局以枫木为天,枣心为地,刻十二神,下布十二辰,以加占为常,以月将加卜时,视日辰阴阳以立四课:一曰日之阳,二曰日之阴,三曰辰之阳,四曰辰之阴。四课之中,察其五行,取相克者,三传为用。又辨十二将、十二月神。十二将以天一为首,前一曰螣蛇,二朱雀。三六合,四句陈,五青龙;后一曰天后,二太阴。三玄武,四太常,五白兽,六天空。前尽于五,后尽于六,天一立中,为十二将。又有十二月之神:正月登明,二月天魁。三月从魁,四月传送,五月小吉,六月胜先,七月太卜,八月天闰,九月太冲,十月功曹,十一月大吉,十二月神后。凡阴阳杂占,吉凶悔吝,其类有九,决万民之犹豫:一曰嫁娶,二曰生产。三曰历注,四曰屋宅,五曰禄命,六曰拜官,七曰祠祭,八曰发病,九曰殡葬。)凡历注之用六,(一曰大会,二曰小会,三曰杂会,四曰岁会,五曰除建,六曰人神。)凡禄命之义六,(一曰禄,二曰命,三曰驿马,四曰纳音,五曰湴河,六曰月之宿也。)皆辨其象数,通其消息,所以定吉凶焉。”
  26. ^ 26.0 26.1 郭应彪. 唐宋翰林院天文官演變考.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23 (4): 32-37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2). 
  27. ^ 马自力. 唐代的翰林待詔、翰林供奉和翰林學士. 求索. 2002, 5: 186–189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28. ^ 新唐书百官志》:“有通玄院,以艺学召至京师者居之。……乾元元年,曰司天台。艺术人韩颍、刘烜建议改令为监,置通玄院及主簿”
    旧唐书天文志》:“司天台内别置一院,曰通玄院。应有术艺之士,征辟至京,于崇玄院安置。”
  29. ^ 29.0 29.1 《宋会要辑稿·礼·后陵》:“二十八日,司天监言:“准诏与翰林天文、克择、阴阳官,以诸家葬书同选定园陵岁月、方位。”
  30. ^ 许家铭. 翰林學士與北宋政治關係之研究.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31. ^ 《宋会要辑稿·礼·郊祀赏赐》:“各二匹司司天监克择官、礼生,天文院节级,钟鼓院挈壶正、节级、直官,测验浑仪所节级、监生、学生,翰林天文院节级、监生、学生、礼生,太常寺修制副知。
  32. ^ 《云麓漫抄》卷七:“唐人多称使,郡守一职也。以其领兵则曰节度,治财赋则兼观察,以至河堤处置功德之名,故杨国忠领四十余使,下逮州郡,莫不然,其名猥杂。本朝多称官,如提领官、参谋官、检讨官、参议官、考校官、覆考官、详定官、参详官、判官、推官,下至吏胥,则有通引官、专知官、孔目官、直省官,走卒则有散从官,流外有克择官、阴阳官,军校有辇官、天武官之号,推其原,亦本于唐”
  33. ^ 《宋会要辑稿·兵·军赏》:“阴阳官占望克课,能获应验”
    《宋会要辑稿·职官·太史局》:“户部看详:“今据粮料院申,太史天文局、钟鼓院、浑仪刻漏所见管司辰等所请不一,在京旧请幷昨自车驾巡幸各人添破日支食钱二百一十文,月支赡家钱三贯文外,令欲将太史局额外学生每月增钱五贯文,司辰局学生每月增钱四贯文,阴阳官、刻漏所局学生、天文局司辰、太史生、玉漏学生、钟鼓院局学生,旧法学生每月增钱三贯文,太史局礼历生、守阙礼生每月增钱二贯文,并于见请赡家钱内增添,并作一色,仍自今降指挥日为始。”从之。”
    《梦粱录·嫁娶》:“其女家以酒礼款待行郎,散花红,银碟、利市钱会讫,然后乐官作乐催妆,克择官报时辰,催促登车,茶酒司互念诗词,催请新人出阁登车……迎至男家门首,时辰将正,乐官妓女及茶酒等人互念诗词,拦门求利市钱红。克择官执花㪷,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撒”
    《三朝北盟㑹编》:“克择官王符选择得四月二十一日庚辰”
  34. ^ 《宋史·选举志·算学》:“算学。崇宁三年始建学,生员以二百一十人为额,许命官及庶人为之。其业以九章、周髀及假设疑数为算问,仍兼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算法并历算、三式、天文书为本科。本科外,人占一小经,愿占大经者听(以《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穀梁传》、《公羊传》为小经)。公私试、三舍法略如太学。上舍三等推恩,以通仕、登仕、将仕郎为次。大观四年,以算学生归之太史局,并书学生入翰林书艺局,画学生入翰林图画局,医学生入太医局。绍兴初,命太史局试补,并募草泽人。淳熙元年春,聚局生子弟试历算崇天、宣明、大衍历三经,取其通习者。五年,以纪元历试。九年,以统元历试。十四年,用崇天、纪元、统元历三岁一试。绍熙二年,命今岁春铨太史局试,应三全通、一粗通,合格者并特收取,时局生多阙故也。嘉定四年,命局生必俟试中,方许转补。理宗淳祐十二年,秘书省言:“旧典以太史局隶秘省,今引试局生不经秘书,非也。稽之于令,诸局官应试历算、天文、三式官,每岁附试,通等则以精熟为上,精熟等则以习他书多为上,习书等则以占事有验为上。诸局生补及二年以上者,并许就试。一年试历算一科,一年试天文、三式两科,每科取一人。诸同知算造官阙有试,翰林天文官阙有试,诸灵台郎有应试补直长者,诸正名学生有试问景祐新书者,诸判局阙而合差,诸秤漏官五年而转资者,无不属于秘书;而局官等人各置脚色,遇有差遣、改补、功过之类,并申秘书。今乃一切自行陈请,殊乖初意。自今有违令补差,及不经秘书公试补中者,中书执奏改正,仍从旧制,申严试法。”从之。”
  35. ^ 吴大昕. 明初的雜職官制度 (PDF). 明代研究. 2019, 32: 11–54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4-24). 
  36. ^ 36.0 36.1 36.2 吴大昕. 從未入流到不入流--明代雜職官制度研究. 
  37. ^ 刘锡涛. 鄭和下“西洋”時間地點考論 (PDF). 东方论坛. 2013, 3: 11–15 [2024-01-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1-10). 
  38. ^ 罗香林. 族譜中關於中西交通若干史實之發現 (PDF).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68, 40 (1): 125–137 [2024-01-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6-04). 
  39. ^ 《元史》:“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夏六月,始置诸路阴阳学。其在腹里、江南,若有通晓阴阳之人,各路官司详加取勘,依儒学、医学之例,每路设教授以训诲之。其有术数精通者,每岁录呈省府,赴都试验,果有异能,则于司天台内许令近侍。延祐初,令阴阳人依儒、医例,于路府州设教授员,凡阴阳人皆管辖之,而上属于太史焉”。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