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史书记载的差异
外观
三国演义与史书记载的差异,为小说《三国演义》所描述的事物与《三国志》《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所记载的差异,关于本小说所虚构的人物,详见三国虚构人物列表。
概述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1/Cao_Cao_and_Dong_Zhuo_at_Long_Corridor.jpg/220px-Cao_Cao_and_Dong_Zhuo_at_Long_Corridor.jpg)
《三国演义》是正史《三国志》之演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批评:“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语译:七分是史实,三分是虚构,导致读者往往为其所混淆惑乱。)[1]:14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传说,受地方野史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
民初五四运动后,反传统派学者积极澄清《三国志》,以对诸葛亮、关羽、刘备传统正面人物进行再评价,胡适、鲁迅等革新派学者也带头从释《三国演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于澄清真实历史,中国大陆学者在改革开放前常继承反传统派学者对诸葛亮、关羽等人物解释,援引《三国志》驳斥《三国演义》。
黄巾之乱
[编辑]- 《太平要术》:南华老仙为虚构人物,事实上张角应该得到于吉传给宫崇的《太平清领书》,因此南华传给张角《太平要术》为虚构剧情。
- 刘备:仅随同邹靖讨伐黄巾军,并无记载是否援助青州、颖川等地(《三国志·先主传》云: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阳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
- 黄巾将领:程远志、邓茂、裴元绍、高升等黄巾军将领皆属虚构。
- 长社之战:朝廷军为皇甫嵩、朱儁两人对抗黄巾将领波才,并非张宝、张梁(《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六十一》云:儁前与贼波才战,战败,嵩因进保长社。波才引大众围城,嵩兵少,军中皆恐,乃召军吏谓曰:“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其夕遂大风,嵩乃约敕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骑都尉曹操将兵适至,嵩、操与朱儁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嵩、儁乘胜进讨汝南、陈国黄巾,追波才于阳翟,击彭脱于西华,并破之。余贼降散,三郡悉平。)
- 宛城之战:总共为两次,第一次为黄巾军波才、彭脱两人残存兵力,且为孙坚所破。第二次才是韩忠、赵弘,朝廷军则为朱儁、荆州刺史徐璆、南阳太守秦颉(第一次:《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云: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即长社之战余众)困迫,走保宛城。坚身当一面,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第二次:《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六十一》云:贼更以赵弘为帅,众浸盛,遂十余万,据宛城。儁与荆州刺史徐璆及秦颉合兵万八千人围弘,……儁因急击弘,斩之。贼余帅韩忠复据宛拒儁。……俊因击,大破之。)
- 张梁张宝:两人皆为皇甫嵩所杀,而非张宝被朱儁斩杀(《后汉书·皇甫嵩朱儁列传六十一》云:嵩与角弟梁战于广宗。……大破之,斩梁,……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
董卓方面
[编辑]- 董卓讨伐战:讨伐董卓地方联军一般认为共有十三路,分别是: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广陵太守张超,济北相鲍信,长沙太守孙坚以及奋武将军曹操。在《三国志·武帝纪》列举诸路军马时其记载为:“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汉纪·孝献皇帝·初平元年》则记载为:“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留邺,给其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众名数万。……荆州刺史王睿与长沙太守孙坚……亦皆起兵(王睿不久被杀)。”这条记载可能是所谓“十三路”说法的史料证据,可见所谓无论是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讨董,还是有史实依据的十三路讨董地方联军都属于后人附会。另外参与讨董的地方官颇多,只不过一般因其未能正式会盟而不被列举,而各自讨董事迹又可散见于《后汉书》、《三国志》列传中,《资治通鉴》有所总结。下文稍作列举:陈国相许玚、陈王刘宠、颍川太守李旻、西河太守崔钧等亦起兵反董,因未参与会盟而不在名列之中;河南尹朱隽身处朝中,后弃官反对董卓而起兵。《九州春秋》记载青州刺史焦和“务及同盟,俱入京畿”,但之后黄巾军在青州复兴,“和不能御”,而后病卒。
- 绞杀唐姬:纯属虚构,唐姬在董卓死后的李郭之乱被汉献帝接回,封弘农王妃。
- 貂蝉:历史上并无貂蝉其人。文学作品中的貂蝉,最早由宋、金、元民间艺人创造,后经戏剧家、小说家充实,原型为董卓的一名侍婢,吕布曾与此女私通。演义中凤仪亭掷戟事件,则由另一个小事件移花接木而成。(《三国志·吕布传》云: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韂。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 祖茂掩护孙坚撤退:祖茂掩护孙坚是为了抵挡徐荣而不是华雄,正史也无记载祖茂被华雄所杀。查《三国志·孙坚传》及资治通鉴等史书可知,袁术不给孙坚发粮草,与孙坚遭袭、突围中赤帻换祖茂头盔、由祖茂引开追兵、逃一命等都是事实,但先后顺序却与《演义》不同[1]:17。《三国志》的描述是孙坚将赤帻传与祖茂后,祖茂见追兵势众,将赤帻套在坟前烧柱上骗过了追兵得以脱身。从此以后再无此人记载。按史书记载,是孙坚战败在先,袁术不发军粮在后,二者没有因果关系;但于《演义》中,二者先后顺序却被颠倒,使袁术不发军粮成孙坚兵败之原因[1]:17。而《演义》中则是祖茂认为孙坚的赤帻过于显眼,主动提出交换头巾的要求,并将赤帻套在废墟中柱子上意欲分散华雄注意力以求伏击,但伏击失败而被华雄阵斩。另《志》中记载孙坚先为徐荣所败,而后组织反击击败董卓军,并将华雄枭首,演义之中则是华雄一路击杀诸侯联军各色龙套“大将”以为关羽之勇武做铺垫。
- 牛辅:牛辅逃跑的原因是军中大乱,一些人背叛牛辅,而牛辅还以为每个人都反叛,所以与其亲信攴胡赤儿等五六人带财逃跑,途中,赤儿贪财害死牛辅,将其首送去长安。《演义》改为牛辅因为敌不过吕布才带财逃跑,还写赤儿斩了其首之后交给吕布。
- 徐荣:董卓军对关东军中战功最彪炳的战将,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却将之列入不重要的地位,草草带过。曾击退与董卓军交战的曹操跟孙坚,阻挡在前的就是徐荣。这一仗,曹操惨败,甚至自己的战马被射倒,还要曹洪支援马匹,然而罗贯中一笔“交马数合,(夏侯)惇刺徐荣于马下。”史实上徐荣死于李郭之乱时期的新丰之战,战死在乱军之中。孙坚对董卓军几乎是百战百胜,唯一输的一场,就是对上徐荣,也是以孙坚的惨败作结。
- 李儒:在正史上既非董卓女婿,也未任其军师,更没被王允处死,董卓和王允死后被汉献帝追问毒杀汉少帝一事后事迹不详。
- 胡轸:病死,并非程普所杀。
- 丁宫:正史为汉朝司徒,曾大力支持董卓废少帝刘辩改立献帝刘协;演义改成 丁管,为汉朝尚书,董卓废少帝时出面痛骂董卓反对废帝,被大怒的董卓下令处决。
袁绍方面
[编辑]- 文丑:三国志中,曹操以辎重弃置路上,使文丑兵士抢夺,造成混乱,而被曹操以未满600的兵力突袭,死于乱军中。而杀死文丑者未记载。晋朝《二王尺牍》与宋朝史家洪迈的《容斋随笔》考据认为是文丑在南坡时跟颜良一样为关羽手杀于万众之中,但没提到文丑是为颜良报仇而来,《山西通志》也有类似记载。(《三国志·武帝纪》云: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二王尺牍》云:(关羽)觅迹求功,刺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坡,丞相(曹操)厚恩,满有所报。每留所赐之物,尽在府库封针。伏望台慈,俯垂鉴照。《容斋随笔》云: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山西通志》云:(关羽)斩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坡)
- 高览:投降曹操后,再无记载其下落。而非演义中,于汝南斩杀刘辟,后被赵云所杀。
- 麹义:非死于界桥之战与赵云单挑。而是在袁绍击败公孙瓒的过程中屡立功劳,恃功而骄引起袁绍不满,因此被杀。(《三国志·袁绍传》引《英雄记》云:麹义后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后汉书·袁绍传》亦云。)
汉末时代
[编辑]- 十常侍:《后汉书》卷一〇八中记载汉灵帝宠信的中常侍为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12人。演义中则为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等10人,其中曹节、侯览二人虽然实有其人,但早在黄巾之乱之前就死亡。
- 刘备:正史刘备拜卢植为师,并非演义里拜卢植友人郑玄为师[2]:24。
- 张翼德:正史张飞字益德,并非演义里的翼德。(《三国志·张飞传》云: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演义误作翼德可能是印刷出错,因为嘉靖本依然是作“益德”。且宋元以后,由于说书艺人多从翼德之说,社会普遍认为张飞字翼德,以至于四库全书从翼德说而不从宋代古本益德说)
- 桃园结义:正史并无写到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有结拜,只提到刘备待关、张二人“恩若兄弟”。
- 著名兵器:名兵器如雌雄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倚天剑、青釭剑、方天画戟、三尖两刃刀、铁脊蛇矛、铁蒺藜骨朵等为虚构,用以描述人物性格。偃月刀一般是练习用的大刀,由于过重不适合战场使用。丈八蛇矛在稍近的两晋时期有实战记载[3]。而方天画戟是隋唐以后才出现的武器。
- 张飞鞭督邮:为刘备所为,因督邮拒见刘备,刘备将督邮缚杖(《三国志·先主传》云: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1]:22-23。
- 丁原:此人为并州刺史而非荆州刺史,长期镇守北部边境,雁门马邑人张辽最早即为其部下。董卓进京时的荆州刺史为后来被孙坚逼死的王睿。
- 曹操献七星刀:虚构故事,演义中曹操借献刀刺杀董卓未遂,实是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败,连夜潜逃回乡里。(《三国志·武帝纪》云: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又引王沈等著《魏书》云: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 陈宫捉放曹:“捉放曹”一事于史有载,但另有其人,姓名已不可考,陈宫是东郡人,《三国志》关于他的最早记载是引《世语》说他劝时任东郡太守的曹操领兖州牧,因此陈宫应当是在曹操被任命为东郡太守的191年开始跟随曹操,不可能“捉放曹”。(《三国志·武帝纪》云: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又引《世语》云: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鿭,因白令释之。)
-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有三种不同的版本,分别记载于《三国志·武帝纪》引《魏略》、《世语》和《孙盛杂记》。《魏略》中吕伯奢并不在家,吕伯奢的儿子伙同宾客要打劫曹操,被曹操反击杀死。《世语》则说吕伯奢的五个儿子对曹操礼遇备至,但曹操生性多疑,于夜晚杀了吕家八人。《孙盛杂记》则说曹操听到食器的声音,误会对方要对付自己,因此趁夜杀了对方,之后很悲痛地说了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演义系综合这些记载并依曹操为反派的基调改编而成的版本。
- 曹操发檄讨董卓:为东郡太守桥瑁所为。(《三国志·武帝纪》引《英雄记》云: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 华雄地位:华雄史实职位都尉,地位非演义描述大于胡轸。
- 华雄斩鲍忠:鲍信并没有名为鲍忠的弟弟,亦没有擅自派兵袭击过华雄,而鲍忠的原型为鲍信弟鲍韬。
- 华雄斩潘凤:潘凤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
- 关羽温酒斩华雄:华雄为孙坚的军队所杀,而且被枭首。(《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云: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 三英战吕布:虚构剧情,吕布实际上是被孙坚击退。(关于孙坚击败吕布,《后汉书·董卓传》有详细记载:明年,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坚追击之,轸、布败走。……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
- 赵云大战文丑救公孙瓒:虚构剧情。赵云为乡里公推,率领家乡子弟兵投靠公孙瓒。(《三国志·赵云传》关于赵云的记载仅二百四十五字,裴松之引《云别传》充实了赵云的形象,据《云别传》记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
- 连环计:《三国志》尚未记载貂蝉其人,但吕布确与董卓侍婢有染。(见前文貂蝉,关于王允联合吕布杀董卓,《三国志·吕布传》云: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三国志·董卓传》又云: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布共谋诛卓。是时,天子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十余人,伪着韂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
群雄割据
[编辑]- 孙坚之死:由于只带几名随从追击敌军,中了黄祖伏兵,被射杀于死于岘山。(《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云: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 吕公:吕公确有其人,曾埋伏并射杀孙坚。演义增加后来吕公被程普斩杀的虚构剧情。
- 马腾勤王:马腾本为政府军,后落草为寇,割据一方,不曾勤王,并与董卓联合,但后继的李傕、郭汜没能答应马腾私事要求,马腾才联合刘焉等发兵攻打。该战相关记载中并没有提到马超,故马超连杀李蒙、王方二将亦属虚构。
- 张虎、陈生:演义中为黄祖属下大将,随黄祖出战孙坚,后张虎曾和吴将韩当单挑二十余合,直到孙策射杀陈生后与韩当力战到力怯的张虎吓到随即被韩当砍死。演义中因为张虎、陈生提前阵亡所以后来增设在江夏作乱的张武、陈孙二角;正史上张虎、陈生确有其人,曾盘据襄阳,后刘表遣蒯越、庞季前往劝降,并没有随黄祖作战并被韩当、孙策斩杀的纪录。
- 胡赤儿之死:此人为西域胡人,名字应为“攴胡赤儿”,正史无写赤儿是如何死,枭牛辅之首后再没记载。
- 破刘繇:首功为孙坚之妹、徐琨之母。
- 周瑜活捉太史慈之计:正史没有记载,属虚构。
- 周瑜夹攻王朗:正史与周瑜无关。
- 周瑜进言以奇兵大破王朗:正史为孙静提出计策,周瑜没参与。
- 祖郎:演义中只记载被孙策率众击破,并无正史所记砍断马鞍差点做掉孙策,后被孙策收服之事。
- 诈死破吕:虚构。
- 成廉之死:正史与魏越随吕布助袁绍攻打张燕,吕布据徐州后成廉继续为其效力,后曹操攻打下邳,吕布见状欲逆袭曹操却反遭曹操击败,成廉此战被曹军擒获;演义改成吕布丢兖州时被魏将乐进一箭射死。
- 薛兰、李封之死:薛兰、李封正史因被李干之子李整复仇并联合曹军一起击破后战死。演义改成李封跟投奔曹操不久的猛将许褚单挑,被许褚斩杀;薛兰败走时被魏将吕虔射死。
- 郝萌:正史记载吕布入主徐州取代刘备后不久发动叛乱,随即被高顺、原郝萌属下曹性联合摆平,并无后面掩护王楷、许汜时不慎被张飞擒获并送交曹操斩首的虚构剧情。
- 曹性之死:正史曹性曾助高顺平郝萌叛乱,而后事迹不详。虽然夏侯惇确实在战吕布军时遭流矢射瞎一眼,但射瞎夏侯惇一眼的人已经失考,随着夏侯惇愤怒报仇一枪刺死曹性剧情亦作虚构。
- 陶谦:形象与史实不符。于《演义》中是个和蔼可亲的老好人,实际上陶谦刚直不阿,直言犯上。
- 臧霸:与吕布是同盟关系而非下属,且曹操跟吕布争夺兖州时他人不在兖州。
- 屠徐州:演义里曹操只屠了一次徐州,实际上曹操屠徐州不只一次。
- 驱虎吞狼之计:当时荀彧留守鄄城,曹操与吕布交战时,说退攻过来鄄城的郭贡,与程昱,夏侯惇力保三城,后来曹操打算夺取徐州,消灭吕布时,只阻止曹操进攻徐州企图。
- 纪灵:纪灵正史仅有应吕布之邀和刘备罢兵言和(即辕门射戟事)之事,并无演义所述跟刘备属下大将关羽单挑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向袁术献疏不密亲之计及后来与张飞单挑十余合被张飞刺杀的事。
-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刘备并没有借古人之言也没说过此话。
- 张辽降曹:三国演义中张辽在白门楼上表现刚烈,骂吕布为“匹夫”,大呼曹操为“国贼”,视死如归。曹操下令绞杀吕布后,刘备、关羽为张辽求情,曹操便待张辽以上宾之礼。张辽感其恩情,于是投降。正史里张辽在吕布兵败下邳后,就直接投降曹操,《三国志·张辽传》:“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
- 刘安杀妻:纯属虚构,刘安亦为虚构。
- 皇叔刘备:三国演义显示刘备的地位(在《三国志平话》就将刘备称为“刘皇叔”),为刘备编造了一份完整的十八代家谱,排一排刘备就变成了皇叔。史实上,刘胜的儿子刘贞,因为没有按朝廷规定献纳酎金,而失去侯爵资格,后来又经历战乱及政治纷争,早已家世式微,族谱不明,只能确认刘备是汉室之胄;但辈份不得而知。
- 祢衡:演义里是在张绣投降(199年)之后才投靠曹操,实际上祢衡已亡。祢衡只善评孔融,杨修;但恶评陈群,司马朗,荀彧和赵融,荀攸,郭嘉,程昱,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吕虔,满宠,于禁,徐晃,夏侯惇和曹仁都没被祢衡评论。后来祢衡打鼓之后走到曹操面前裸衣也没骂曹操,在正史,祢衡演奏了《渔阳三挝》之后就在曹操面前脱完所有的衣,后换鼓史(演义改写鼓吏)制服再击鼓就走人。后曹操要送祢衡去刘表处的原因不是祢衡击鼓的事情,而是祢衡拿棰在曹操营门前骂曹操才被送走。后来,事实上那些人因祢衡品行而有心机地以欢送会来作弄祢衡,而且荀彧当时不在场。后来祢衡不是骂黄祖是被祭拜的鬼神,而是骂其“死公”才被黄祖处死。
官渡之战
[编辑]- 朱灵、路昭被刘备骗走五万兵马:朱灵为名望仅次于徐晃等五子良将的优秀将领,并无担任过刘备的监军及被刘备欺骗。路昭在正史的名字记为“路招”[4]。
- 徐州诛车胄:刘备所为。
- 张飞智擒刘岱:刘备军确实击败过名为刘岱的曹军将领,但此人并非参与讨伐董卓的兖州刺史刘岱(两人正好同名同姓且字公山,但籍贯不同)。兖州刺史刘岱在讨伐黄巾余党时与鲍信一同遇害。
- 土山约三事:关羽是战败被擒,非有“土山约三事”。
- 赤兔马:赤兔马在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
- 关羽诛颜良与文丑:文丑死于曹军乱军之中,三国志中杀死文丑者不明。晋朝《二王尺牍》、宋朝著名史家洪迈的《容斋随笔》史料考据认为“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地方史《山西通志》也采取这种说法;颜良在三国志中明确是关羽所杀。关羽为回报曹操,与袁军对战时眼见颜良旗帜便拍马冲锋,在万军之中砍下颜良人头。
- 孙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而刺客是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奴与门客,并非被于吉吓死。[5]
- 过五关斩六将: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没有经过五关,而被斩的六将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见史书记载。
- 淳于琼酒醉误事:曹操军成功偷袭淳于琼把守的乌巢粮仓为真事,但没有淳于琼喝醉酒不管事而被曹军偷袭的记载。
- 袁谭之死:非曹洪斩杀,正史为曹纯精锐虎豹骑枭首,而虎豹骑在演义中一字未提。
- 袁尚射杀史涣:徐晃的副将史涣在河北平定后受封为列侯,《三国志》没有此人的单独传记,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记载在建安十四年(209年)病死。
- 许攸之死:许攸系被曹操直接下令处死,并非为许褚所杀。
- 遗计定辽东:虚构剧情,郭嘉暴毙而亡,没留下任何计策。
- 冯礼之死:正史镇守邺城时暗中降曹,原本打算开城引曹军入,却被审配发觉,审配将计就计将入城的曹军三百人全部杀死;演义改成冯礼贪酒误事被审配重罚,冯礼愤而降曹并向曹操献挖地道攻邺之计,随即被审配发觉,审配于是将地道出口堵住让冯礼等人死于地道内。
- 古城斩蔡阳:东汉无县名古城者。蔡阳与刘备交战,兵败被杀,详情不明。
- 赵云卧牛山归顺:早在刘备为公孙瓒客将,赵云已追随刘备。或说期间赵云一度以兄丧辞归乡里,待刘备投奔袁绍两人重逢,再度追随刘备。
- 赵云杀张武夺的卢:张武为虚构人物。的卢来源不明,且仅见于刘备跃马檀溪故事中,此外再无记载。张武、陈孙的现实原型为对抗刘表的荆州豪强张虎、陈生。
赤壁之战
[编辑]-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虚构,正史及野史皆云孙策托孤于张昭而无周瑜。[6]
- 孙权报仇讨伐黄祖:演义里孙权命周瑜为大都督,总水陆军兵。三国志里孙权御驾亲征,周瑜只是前部大督。
- 邓龙之死:正史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被黄祖命令率数千人进攻周瑜镇守的柴桑但被周瑜击败并擒获;演义改成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与陈就一同出战孙权,邓龙被刚投降孙权不久的甘宁亲手斩杀。
- 黄祖之死:演义为甘宁追上后直接枭首,正史被孙权属下骑兵冯则追上,斩杀黄祖并枭首。
-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记载不多。
-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徐庶跟随刘备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所以徐众说:“徐庶母为曹公所得,刘备遣庶归北,欲为天下者恕人子之情也,曹公亦宜遣允。”让徐庶与靳允形成对比,对刘备放徐庶走的决定,认为十分恰当。体察人情,不违背人伦常理,所以亦认为曹操也应该放靳允走。
- 徐庶一言不发:其母没有自杀,徐庶最后官至御史中丞。
- 火烧博望、新野:火烧博望刘备所为,当时诸葛亮未出山镇:而火烧新野并无记录。
- 张飞阵斩夏侯兰:夏侯兰为赵云的同乡朋友,博望坡之战,为赵云所擒,赵云推荐其成为军正。
- 魏延挺身砍死守门将士欲让刘备进襄阳:虚构。
- 长坂坡七进七出:应为长坂,赵云护送刘备家小撤退实有其事,但七进七出为夸张描写。
- 刘备摔阿斗:虚构。
- 糜夫人跳井:麋夫人于建安五年后事迹不详。
- 张绣之死:张绣不是被赵云杀死[7],而是病死或因曹丕胞兄曹昂之仇而自杀。
- 怒吼长坂桥:该是张飞先断桥再大哮,曹操等人并未到场。
- 刘琮遇害: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更迁为谏议大夫。
- 诸葛亮舌战群儒:只记载了诸葛亮面见孙权,但是东吴主战派及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亮出使一为节使,二为游说。
- 周瑜智算蒋干:实蒋干于赤壁战后游说周瑜不成,而且正史上的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也非演义所写的那般无用。
- 周瑜群英会舞剑作歌:虚构。
- 智激周瑜:周瑜本已想战,况且曹植当时未作《铜雀台赋》,所谓曹操欲占东吴二乔之事乃民间传闻,唐朝诗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桥(乔)。”可见唐朝已有此传。其后半句来源于“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一句,事实上《三国志》里全文记载了《铜雀台赋》,却没有这两句,纯系后人伪作。
- 草船借箭:并无此事,相似事件发生在曹操与孙权于濡须之战,孙权使用了此计。
- 苦肉计:确有黄盖诈降,但苦肉计应无。
- 周瑜反间计杀蔡瑁张允:虚构。蔡瑁降曹后历任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封爵为汉阳亭侯。而张允则在降曹后,史书便无记载。
- 周瑜看破蔡中、蔡和诈降:虚构,且蔡中、蔡和不见于史载。
- 毛玠接掌水军:为虚构故事。
- 刘馥之死:纯属虚构,事实上刘馥是病死,不是为曹操所杀,逝世前也立了大功,曾于合肥筑城墙,死后不久,孙权攻过来,形成合肥之战(第一次),由于当时战役靠此防墙,使到孙权无功而返,当时的合肥人民对馥更追念。但其子不是刘煕,应为刘靖,刘馥跟刘煕的关系应为祖孙关系。
- 阚泽:阚泽为东吴重臣,是受孙权尊重的人物,从未参与过军事行动。
- 庞统献连环计:连环是曹操之决策,庞统未曾参与过赤壁之战。
- 孔明求东风:纯属虚构,江东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
- 华容道:赵云、张飞、关羽在曹操退路埋伏为故事情节,地方官史《山西通志》仅记载关羽于华容释放了曹操一事。而刘备意图抓回兵败的曹操时已被曹操跑掉。
- 赤壁之战刘备之功:《庄岳委谈》:“赤壁破曹,玄德功最大。考《昭烈传》:‘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8]《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而不言周瑜及鲁肃。(传)俱言与备并力,陈寿书《诸葛传》后亦言权遣兵三万助备[9],备得用与曹公交战,大破其军,则当日战功可见。今率归重周瑜,与陈寿《志》不甚合。”
- 赤壁火攻:乃黄盖所提,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
- 甘宁斩马延、张𫖮:虚构,马延与张𫖮在建安九年倒戈降曹后不见正史记载。
- 韩当刺杀焦触、周泰砍张南:虚构。
三国鼎立之前
[编辑]- 借荆州:历史上因荆南四郡早已投降刘备,后由鲁肃斡旋使孙权借出南郡并承认刘备占领荆南四郡。故而实际上的领土交易只有南郡。
- 南郡之争:没有发生,是周瑜死后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
- 荆南之役:刘备征荆南,四郡太守望风而降。但《三国志》的裴松之注有金旋“领武陵太守,为备所攻劫死”的记载。
- 赵云拒娶樊氏:赵云以赵范被迫暂时投降,居心叵测,怕受到赵范牵连。
- 黄忠战关羽:黄忠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然而韩玄也没被魏延杀死。
- 孙刘联婚:孙夫人与刘备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联姻之一,孙夫人后来确实回归东吴,但《三国志》没有投江自尽的纪载。
- 老黄忠:正史并无记载黄忠年龄。《三国志·蜀书十一》费诗的传记虽有“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的记载,但在当时“老兵”为詈语,与“老革”、“兵子”等类同,未必指涉年龄。
- 周瑜建议软禁刘备:《演义》里,周瑜用“刘备以枭雄之姿,有关、张、赵云之将,更兼诸葛用谋,必非久屈人下者”劝谏孙权。然而史实中周瑜仅言及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危险性,没提诸葛亮和赵云。当时诸葛亮还少被提及,日后名声才渐渐追上关张,至曹操得陇望蜀时,刘晔已将“诸葛亮明于治国”与“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并举。而孙权在历史中亦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
- 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没献美人计,孙权政治性联姻嫁妹。
- 诸葛亮和赵云击败邢道荣:邢道荣是纯属虚构的人物,也就没可能与诸葛大军交战了。
- 三气周瑜:周瑜出征西蜀前已去世。史籍上未有记载周瑜与诸葛亮有过任何冲突。
- 周瑜之死: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于巴丘。
- 吊周瑜:吊周瑜是庞统,不是诸葛亮。
- 周瑜与孔明: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
- 马超兴兵:与史实相反,马超起兵在先,兵败后致马腾遇害。马腾与韩遂反目后,留下长子马超统领军队,自己则带家眷投效曹操,居邺城,任汉朝卫尉。马超、韩遂兴兵反叛后,马腾与其二子马休、马铁为曹操所杀。
- 杨柏:真正名字是杨白,不是演义所述的“杨柏”,更没有演义虚构的兄长杨松。
- 韩遂:韩遂反曹后并没有投降曹操,而手臂也没被马超砍去(最后在羌胡的地盘为其部将蒋石等所杀,嘉靖本注释韩遂在投降曹操后被马夫杀死[10]),死时享年约七十余岁[11],非演义反曹时自称“四十岁”。
- 娄圭:为南阳人,不是京兆人,于《三国志·崔琰传》“南阳许攸、娄圭”有记载。此人在正史中为曹操的幕僚,在马超之乱平定后被曹操杀害,并非突然出现在战场上,教曹操用冰水筑沙城后又突然消失的神秘隐士。
- 割须弃袍:战况确实很激烈,曹操也有败仗。败走时军心溃散、诸将皆惶惧,十分落魄;但官史无载割须弃袍。丁斐用牛羊引诱西凉兵,令曹操得以逃脱则为真事。
- 马超阵斩李通:正史评价李通为“勇冠三军”,并无与马超交手被阵斩的记载。李通是在二年前迎接曹仁撤出南郡途中病死。
- 许褚裸衣战马超:没有记载。只有马超与曹操谈判时,本欲袭击曹操,但被曹操身边的许褚一瞪,便没有付诸实行。
- 张松献图:应为刘备询问张松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地图给刘备。
- 落凤坡:张任已遭刘备军擒杀,庞统亲临前线督军进攻雒城时中流箭死去。落凤坡实际并不存在。在《三国演义》中,落凤坡在四川雒城。在《三国演义》前身《三国志平话》中,“雒城”全都写作“落城”[1]:28-29。
- 霍峻:霍峻正史上以数百人镇守葭萌关,刘璋部将向存、扶禁率军来攻,结果反遭霍峻击败并斩向存;演义葭萌关守将虽仍是霍峻,但为了引出之后的张飞战马超并没提到霍峻斩向存、破扶禁之事。
- 马超战张飞:是马超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靠,并无小说中张飞和马超大战两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后被诸葛亮招降一事。
- 荀攸:荀攸不是因忧愤至病死,而是随曹操出征时去世。
三国成立之时
[编辑]- 太史慈之死:实于赤壁之战前两年(公元206年)病殁,而非于公元215年在合肥之战中战死。
- 太史亨:真正名字为太史享,不是演义所说的“太史亨”。
- 陈武:正史未记载庞德斩陈武,陈武战死于濡须但未知被何人所杀,无战袍被卡在树枝一事。
-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总指挥是刘备,法正参谋。
- 管辂算卦:实际上未帮过曹操算卦,而汉中之战爆发时,管辂只有8岁。
- 严颜:严颜不愿投降而宁受斩,张飞义而释之,并待之为宾客。于刘璋投降后并没有再记载。而并非演义中成为刘备的大将,并在汉中之战成为黄忠的副将及立大功。
- 孟子庆:孟达表字原子敬,因要避讳刘备叔父名字“刘子敬”,所以改表字为“子度”,而不是“子庆”。
- 王必酒醉误事:耿纪、韦晃发动叛乱、射杀王必确有其事,但正史无记载其嗜酒误事。
- 计夺天荡山:纯粹虚构。夏侯德亦属虚构人物。
- 黄忠斩韩浩:韩浩在正史上曾救出被绑架的夏侯惇及向曹操建议实行屯田制,其为韩玄之弟及被黄忠斩杀系演义虚构。
- 赵云汉水救黄忠:黄忠逾期未归、赵云出去找没找到,却遇到曹军,便且战且退回营寨,而后立下空营计(空城计)。没有黄忠去向的记载,曹军将领有哪些亦不详。
- 徐晃背水一战:纯属虚构。
- 诸葛亮智取汉中:诸葛亮留守成都负责内政和后勤补给。黄忠击杀夏侯渊后,刘备就下令据守险要不出战,直到曹操强攻不下自行退兵。
- 张郃力劝夏侯渊勿中法正之计:史料并未记载张郃劝谏之事,反倒是刘备军在走马谷放火烧敌寨,夏侯渊守南围,张郃守东围,张郃被刘备军战至不利,夏侯渊只好分兵给张郃,最后根据《太平御览》记载,夏侯渊为了补救被火烧掉的防御工事,被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偷袭而亡。
- 雷铜与吴兰之死:雷铜不是跟张郃交战时被杀死,而是随吴兰军队与曹洪交战被曹洪杀死。吴兰则是为曹洪所破,阴平氐人强端所杀,不是曹彰所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
- 五虎大将:刘备并没有封“五虎大将”,只有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列为前、右、左、后将军。五虎将是因为三国志中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的传记放在同一章,后世穿凿附会。
- 周仓与胡班: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记载。胡班可能指蜀将吴班。
- 关羽单刀赴会:鲁肃邀请关羽谈判,双方军马都驻在百步之外,仅双方将领携带单刀与会,各自据理力争。鲁肃并未设计埋伏,关羽也没有恃强挟持鲁肃。
- 虎女安肯嫁犬子:关羽拒绝儿女联姻并辱骂使者时说的话,历史上关羽确实拒绝了和孙权之间的儿女联姻之事,但未提及过此话,而是骂道“狢子(对东吴人的贬称),等我灭了樊城之后,我回去还不把你灭了”。
- 刮骨疗伤:确实有此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但关羽中箭的时间和原因不详,亦也没有和马良下棋的说法,操刀的医师亦不明。
- 水淹七军:实有其事,因为当时刚刚好下大雨,使到汉水泛溢而成,但当时于禁被俘后并无向关羽屈膝求饶的记载。同时于禁的将军职已是左将军,并非小说中的征南将军。(《三国志·魏书·于禁传》: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 庞德的隶属:庞德早已随曹仁征战樊城,并非小说中于禁七军的先锋。(《三国志·魏书·庞德传》载: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樊下诸将以德兄在汉中,颇疑之。)
- 傅士仁劝糜芳降吴:士仁姓士名仁,傅字可能是史书传抄出错的衍字。士仁实与糜芳分隔两地,误判大势已去,才涕泣投降;糜芳则备妥牛酒开城,并被吴军视为与其一心者。
- 关羽麦城拒降:陈寿并无记载明确拒降,但有关羽以伪降谋突围的记戴。而在其他二十四史的记载中,南北朝当时世人普遍知道关羽是不愿投降而忠诚殉节。[12]
- 王甫和赵累:《演义》两人在樊城之战死去。正史上王甫在荆州仅担任议曹从事记载,随后回到益州,并在之后的夷陵之战战死;赵累被马忠捕获后再无记载。
- 玉泉显圣、追命吕蒙:玉泉显圣改编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吕蒙确实于夺取荆州后不久便去世,正史记载其为病逝。
- 诸葛瑾劝刘备退兵:正史诸葛瑾是以书信劝告刘备,而非亲自到蜀汉阵营劝说,亦没有张昭疑其将不回东吴之事,孙权会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是因当时有谣言诸葛瑾暗通刘备。
- 华佗之死:
- 曹操头疼病:曹操确实有偏头疼,历史上《三国志·华佗传》描述病情“心乱目眩”,也有和陈琳“文愈头风”的逸事,但逝世病因未知。
- 关平:关羽长子,不是义子,随羽临军。
三国鼎立之后
[编辑]- 关兴:弱冠(近20岁)就因为才高而出任了侍中、中监军,于夷陵之战后数年死去。
- 关索:只见于野史中。
- 张苞:虽称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张遵。
- 甘宁、黄忠之死:两人皆在夷陵之战前三年(220年)病死。
- 朱然之死:实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截断刘备退路,病死于249年
- 潘璋之死:实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砍杀冯习等人,病死于234年,除朱然与潘璋外亦有多名吴国将领被写死于夷陵之战。
- 马忠(东吴):东吴马忠(三国时期有二个马忠)不是被麋芳和士仁杀死,而是捉了关羽之后再也没记载。
- 麋芳和傅士仁被刘备处斩:事实上麋芳和士仁也没有要回来蜀国的打算。
- 范疆和张达:范疆正史上为“范彊”,“彊”为“强”的异体字。范彊与张达杀死张飞投奔东吴之后再无记载,而不是被刘备杀死。
- 习珍、习宏:《襄阳记》记载习珍任零陵郡北部都尉,曾在关羽败死后依其弟习宏计诈降孙权并私下拢络樊伷。后原蜀将潘濬攻之,习珍、习宏兄弟死战到最后一刻却仍兵败,习珍自杀而习宏虽投吴但终身不为孙权献一策;演义并没有提到习珍为关羽死节一事亦无习宏此人。
- 白帝城托孤:刘备临终是托孤与诸葛亮和李严二人,但是仍然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主要情况雷同。
- 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所作的兵法图阵,所谓八阵是为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及蛇蟠阵,每个阵形都由三十二队士兵所组成。晋朝干宝的《晋记》以及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亦有记载。但不是神怪石阵、迷宫。
- 张辽之死:实为病死,而非被丁奉射杀。
- 孙韶:正史上孙韶“身长八尺,仪貌都雅”,且非常重视军事谍报,受到孙权青睐,与演义描述“年幼负气,极有胆勇”和偏执性格有所出入。
- 安居平五路:纯属虚构。
- 邓芝:正史中邓芝确实访吴,孙权准备油烹威吓邓芝,邓芝想冲进油烹吓孙权等,都是小说创作情节。
- 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七擒孟获。但《汉晋春秋》及《华阳国志》中有说过“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况且历史上的孟获为极有声望的南中豪强,孟氏为南中四大姓之一,并非蛮夷首长,而祝融、孟优、鄂焕、杨锋、木鹿大王、朵思大王、带来洞主、金环三结、董荼那、阿会喃、兀突骨、忙牙长等南蛮军将领都是小说所创作。张嶷、马忠为南蛮女将所擒亦为虚构情节。参与叛乱的高定在正史中为叟族酋长,最后被杀;在演义中为蜀汉郡守而幸存。
- 马超:于公元222年守成都时病死,不是于公元225年病死。
- 马良:《演义》大约在诸葛亮南征时期才逝世,不像正史在夷陵之战时战死的说法。
- 刘永、刘理:《三国演义》里说刘永、刘理都是吴夫人生的,《三国志》上只讲刘永是后主庶弟,无提及是不是吴夫人所生。《三国志》又说刘理是“后主庶弟也,与永异母”,所以刘理的生母又与刘永的生母不同。
蜀汉伐曹魏
[编辑]-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
- 关兴斩越吉:纯属虚构,越吉亦全属虚构人物。
- 谯周劝阻诸葛亮停止北伐:虚构,谯周未反对诸葛亮北伐。
- 赵云力斩五将:纯属虚构,韩德等将亦全属虚构人物。
- 程武计困赵云:纯属虚构。时诸葛亮命赵云担任偏军主帅,旨在引诱魏军主力,却被魏军主帅曹真击败,魏军主力则由张郃率领直取诸葛亮,大破诸葛亮前锋马谡于街亭。故亦无诸葛亮命关兴、张苞救赵云一事。
- 夏侯楙:表字子林,不是子休,也不是夏侯渊儿子,而是夏侯惇儿子。确实参与了抵御诸葛亮北伐,负责镇守长安,但没有败给诸葛亮的记载,更没有投奔过羌胡。
- 诸葛亮智取三城:三郡望风归降,姜维智勇力抗诸葛亮故事亦属虚构。
- 马遵逃入羌胡:纯属虚构,在曹魏解围之后和南安太守受到重罚。
- 梁绪梁虔兄弟:无相关纪载此二人是兄弟。
- 司马懿破马谡:实为张郃所为,非司马懿指挥或授计。
- 《后出师表》:多认为是后人伪托,是否诸葛亮著作尚有争议。
- 司马懿与诸葛亮:诸葛亮头三次北伐时,魏军并非司马懿统领。
- 徐晃之死:实际于公元227年病死,并未于公元228年参与讨伐孟达而被孟达射死。
- 空城计:街亭战败后,魏军并未对蜀军进行追击。诸葛亮只是曾把西县的民众与粮草迁移而已。且当时魏军主将也非司马懿,而是张郃。空城计是郭冲讲的故事(郭冲五事中第三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加以引用,目的是驳斥该故事不实。
- 气死曹真:曹真病死于洛阳。
- 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
- 孟达之乱:申耽和徐晃没参与,申耽自从于三国志记载的樊城之战一事,背叛刘封投降曹魏之后被朝廷夺去兵权,安老于南阳后再没记载,而申仪因为拦孟达去路有功,被司马懿召去京师后转任为楼船将军,而央视版的《三国演义》又虚构司马懿平孟达之乱后处死申仪和申耽,原因是不可信任,反复无常。
- 火烧上方谷:虚构。
- 秦朗之死:正史有参加过讨伐步度根跟讨蜀战争,但并未如演义所述因其中诸葛亮之计而战死,反而活到诸葛亮过世(至少公元238年他还在世)之后。
- 张郃之死:实为司马懿强迫张郃追击而非张郃自愿。
- 七星灯续命:虚构。
-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不能证实是诸葛亮遗计,《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军相近时,蜀汉将军姜维令长史杨仪反旗鸣鼓做势佯攻,司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军入谷然后发丧。当时在蜀中就传开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笑话。
- 魏延反叛,被马岱诛杀:魏延与杨仪不和,互控反叛、兵戎相向,蒋琬、费祎等人都怀疑魏延以致魏延众叛亲离,兵败被杀。杨仪因事后待遇对蒋琬不满,妄语遭费祎告发,获罪而自杀。
三国末年
[编辑]- 姜维自降后将军:历史上,姜维不是因张嶷战死自降后将军;而是因蜀中百姓及大臣不满其北伐失败,才自己上书后主自降后将军。
- 夏侯霸之死:历史上,没有记载夏侯霸的死因,按照《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夏侯霸获谥在景耀三年(260年)后主追谥关羽、张飞等将之前,惟追封不详。而非演义中,他在洮阳之战中了邓艾的空城计而被乱箭射死。
- 俄何烧戈:俄何、烧戈是两个人,被演义误作为同一个人,在正史应为郭淮所杀,不是自杀[13]。
- 李歆突围:姜维伐魏之时与句安一同镇守麹山,演义中遭郭淮命副将陈泰领兵攻之,李歆撞出重围,姜维令人送李歆入川养病。而句安于麹山城中苦等援兵不至,乃开门降魏。《三国志》则是李歆与句安等不到援兵而降魏将郭淮、陈泰。
- 郭淮之死:实际郭淮于公元255年病死。并非演义中,追杀姜维时中了姜维射的箭而死。姜维射杀郭淮的情节可能改编自《周书·王雄传》中斛律光射杀王雄的情节。
- 阎宇:并非势利无能的人物。
- 姜维之死:姜维并非自杀身亡,而是在锺会之乱中与锺会战死。而姜维死时是六十二岁,非演义中的五十九岁。
- 黄皓之死:蜀国灭亡后,邓艾听说黄皓是个奸险的小人,打算杀了他,黄皓贿赂邓艾亲信而逃过一死[14],此后没有他的踪影。演义中为司马昭下令凌迟处死。
- 孙皓的宠臣岑昏:正史记载其官至九卿卫尉之位,没有说其为宦官。
- 万彧、留平、楼玄之死:演义上仅写三人忠谏而被孙皓杀害,史上孙皓先后试着以毒酒鸩杀万彧、留平不成,事后万彧在苦闷下自杀,留平一个月后忧死。而楼玄也在孙皓诏令下自杀。
- 铁索长江:非岑昏提议,正史上吾彦见到西晋王濬造船,要求孙皓多派兵驻守不得,才亲自计划铁索长江抵御西晋水军。[15]
其他
[编辑]- 胡赤儿:此为“攴胡赤儿”的误读,而“攴胡赤儿”指为一个叫“赤儿”的月支胡人(“攴胡”为“月支胡”简写,《三国志》所叙述的意思为攴胡人赤儿),从《三国志》后文“赤儿等利其金宝,斩首送长安”可为证。
- 关羽出世年份:《演义》记载关羽生年为公元162年,但许多学者说关羽生于农历160年6月24日。1678年,王朱旦修复古井时留意到关羽墓砖,刻有羽祖父及父亲两世表字及生卒年月等,还说明关羽家庭状况,也证实了关羽出生于农历160年6月24日。
- 曹丞相:《演义》在建安上半时期(196年—208年)开始称呼曹操为丞相,可追源自嘉靖本第二十八回或毛版第十四回曹操当大将军之后许褚的对话“愿借精兵五万,斩刘备、吕布之头,献于丞相。”,其中嘉靖本补注:“那时人称为“丞相”,只是称“大将军”。后建安三年(198年)才任丞相。”实际上早在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将“丞相”改称“大司徒”,日后以“司徒”成为三公一职,曹操确实在196年担任过大将军,后来为了应对要求才让大将军一职给袁绍,并改任司空,行车骑将军,建安十三年(208年)才自行废三公职,并自任丞相,与建安三年一说不符。[16]
- 魏延的出身:211年(建安十六年),魏延以私兵身份跟随主君刘备入蜀,在取蜀攻略中数有战功,拜为牙门将军。汉中之战之后,刘备提拔魏延守汉中,后成为北伐大将,并非刘备收长沙时杀韩玄投刘备。
- 陆逊年纪:《演义》记载陆逊在夷陵之战只有二十七岁,即生于公元194年。但从《三国志》记载其出生年份则为公元182年,因此他在夷陵之战时已四十岁。同时他并非演义中描述没有带兵经验,演义中他早在孙权即位之初就登场并曾参与赤壁之战及樊城之战等,即演义本身就对陆逊年龄描述存在漏洞。
- 廖化来历:廖化起初为关羽主簿,从来无参与黄巾之战,但演义写廖化超过九十岁(从184年参与黄巾之乱出现至264年),公元261年(景耀四年),都护诸葛瞻开始统领朝政,右车骑将军廖化路过宗预府,想同宗预一同到诸葛瞻住所拜访。宗预说:“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可推估廖化死时莫约七十多岁。
- 地理大搬家:把太白山移到祁山的旁边,将陈仓移到街亭的南方,甚至把祁山移到褒斜道北面斜谷旁,或是移到五丈原附近。还有长坂坡并非山丘名,而汜水关和虎牢关实是同一关卡的两个名称,而非两个不同的关。并且虚构出徐州城、萧关。
- 行政区划错误:益州在唐朝方有西川称号——来自剑南西川节度使,三川的前身剑南道的领地才相当于三国时期的巴蜀地。三国时全国的一级行政区为州,全国也只有十五州,所以演义中的“西川五十四州”说法不成立,据《后汉书·郡国志》,“五十四州”当作“五十四县”,指作为益州主体部分的汉中郡、巴郡、广汉郡、蜀郡、犍为郡五郡的辖县数。
- 西蜀的称呼:西蜀是东晋谯纵政权正式称呼,宋朝以后文学多以西蜀指巴蜀地区,其中以西蜀专指蜀汉者极少。
- 追封糜夫人为皇后:历史上,刘禅并没有追封糜夫人为皇后。
- 周瑜谋略:推荐二张(张昭、张纮)、计擒太史慈、奇兵破王朗均为虚构。
- 刘备善哭:实际上刘备鲜少哭过,《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所记载,刘备其实“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是属于刚毅木讷的人。
- 万人敌:《演义》中号称力敌万人者众多,不仅水镜先生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丁奉也赞“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其他如许褚、邢道荣、严颜、韩德……,许多武将也都有“万夫不当”、“万夫莫敌”之类的称号,但这大都只是《演义》的艺术创作,其中还有很多人物本身就是虚构的。史实中被誉为“万人敌”的,只有关羽、张飞二人而已。
- 四大都督:大都督仅为临时性职务并非长期官职,历史上这四人只有陆逊当过大都督,实际上将这四人并提的背景来源于他们既是孙权的心腹爱将又是国家的重臣,但演义只体现了后者。
- 东吴消失:《演义》重点描写所有跟蜀汉有关的战争,历史上夷陵之战后东吴和蜀汉修好后就没有开战过,直接导致《演义》之后几乎没怎么提到东吴。
- 吴魏之战,《演义》中但凡有蜀汉参与的战争描述都非常详细,如夷陵之战用六回,诸葛亮北伐用十五回,七擒孟获用了四回。而主战场魏吴诸如濡须口之战,曹丕伐吴,石亭之战,合肥新城之战,芍陂之役,西陵之战,东兴之战不是只用一回就是根本没有提到,篇幅差导致东吴给人不思进取的印象。
- 时间问题:演义中对时间的概念相当模糊,如晋篡魏之后的下一回就是描述晋灭吴之战,然而这之间长达整整15年。而历史记载上很短的赤壁之战却整整用了八回来描写。
- 虚构人物:如貂蝉、卞喜、周仓、关索等等在史书中没出现过的人物,详见三国虚构人物列表。
注解
[编辑]- ^ 1.0 1.1 1.2 1.3 1.4 金文京著,邱岭、吴芳玲据东方书店1993年日文初版译,李均洋校. 《三國演義的世界》.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ISBN 978-7-100-07335-6.
- ^ 金文京著、林美琪译. 《三國志的世界:東漢與三國時代》. 新北市: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18.
- ^ 《晋书》:“陈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
- ^ 《三国志·赵俨传》
- ^ 有些版本记载是孙策被许贡家客刺伤后惊怒而死,而不是上述的情节,孙策被于吉吓死一事取自《搜神记》。
- ^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孙)策临亡,以弟(孙)权托(张)昭,(张)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吴历》:“(孙)策谓(张)昭曰:‘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张昭)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 ^ 此非《三国演义》情节,而是民间评书传说。《三国演义》中的张绣在投降曹操后再未登场。
- ^ 《三国志先主传》: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
- ^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 ^ 《三国志通俗演义·马孟起步战五将·注》“后建安二十年五月,韩遂被后槽所杀,非是年身死。”
- ^ 《三国志·魏武帝纪》裴注引《典略》
- ^ 《南齐书·卷三十·列传第十一·薛渊戴僧静桓康尹略焦度曹虎》:卿进无陈平归汉之智,退阙关羽殉节之忠
- ^ 《三国志·郭淮传》
- ^ 《三国志·董允传》: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 ^ 《晋书·吾彦传》:时王濬将伐吴,造船于蜀,彦觉之,请增兵为备,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 ^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后汉书·孝献帝纪第九》载:“(建安十三年六月)癸巳,曹操自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