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長庚科大醫學翻譯/短腸症候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短腸症候群(簡稱SBS)是由缺乏功能性的小腸所引起的吸收異常。[1]主要症狀是腹瀉,其可導致脫水,營養不良和體重減輕。[2]其他症狀可能包括腹脹,胃灼熱,感覺疲倦,乳糖不耐症和惡臭味的糞便。[2]併發症可能包括貧血腎結石[3]

大多數案例是由於手術切除了大部分的小腸[2]。這類手術主要是成年人的克隆氏症和幼兒的壞死性小腸結腸炎[3]其他原因包括小腸的損傷,以及出生時有異常的短腸。[2] 它通常不易被發現,小腸長度通常為6.1米(20英尺),當它的長度不到2米(6.6英尺)時才會被發現。[1][2]

治療可能包括特定飲食,藥物治療或手術。[2] 飲食可能包括少鹽、低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少量多餐以及避免高脂肪食物。.[2] 有時營養需要透過靜脈注射給予,稱為靜脈營養。[2] 使用的藥物可能包括抗生素制酸劑洛哌丁胺,teduglutide和生長激素。[2] 不同類型的手術,包括腸道移植,對一些人可能會有助益。[2]

短腸症候群每年發生案例為每一百萬人中出現三個。[2] 據估計,美國有15,000人患有此病。[3] 它被歐洲藥品管理局列為罕見疾病[4] 預後取決於小腸的剩餘量或者是小腸是否仍然與大腸保持連接。[3]

譯者資訊[编辑]

翻譯者:長庚學校財團法人長庚科技大學學生:蔡宜蓁、陳韋辰、樊文艷、羅紫菱、林芝宇、藍心妤、廖育誼

審稿者:麥永圓、呂雀芬(長庚學校財團法人長庚科技大學教師)

參考文獻[编辑]

  1. ^ 1.0 1.1 Pironi, L. Definitions of intestinal failure and the short bowel syndrome..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pril 2016, 30 (2): 173–85. PMID 27086884. doi:10.1016/j.bpg.2016.02.01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Short Bowel Syndrome. NIDDK. July 2015 [20 Octo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October 2016). 
  3. ^ 3.0 3.1 3.2 3.3 Ferri, Fred F. Ferri's Clinical Advisor 2015: 5 Books in 1.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4: 1074. ISBN 9780323084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1) (英语). 
  4. ^ Short bowel syndrome, orphanet, February 2012 [November 1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4,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