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Yoyolin0409/如果沒有人回退,維基百科就會變成這樣…
Yoyolin0409允許任何人不經同意就編輯此頁面。 |
{{[[Template:{{{1}}}|{{{1}}}]]}}
破壞或破坏者可以指:
- 损坏,使得一个系统不再以最佳方式运行的变化。
- 财产破坏,蓄意破坏公共或私人财产的行为。
- 破坏行动,为破坏某政体、尝试或公司的正常运作而采取的行动。
- 破坏者 (2014年电影),在中國大陸譯作「破壞者」。
- 对维基百科的破坏
本頁簡而言之:蓄意損毀維基百科將致封鎖或禁制。 |
行為方針 |
---|
破壞專指蓄意損毀維基百科核心原則的行為。刪除適合維基百科內容、添加或修改內容時完全無視內容指引等與維基百科核心原則相違背的編輯行為;此外,添加不相關的猥褻內容、不當清空頁面、添加胡言亂語、胡亂移動頁面等等無厘頭編輯行為均構成破壞。濫建及濫用註冊或匿名用戶帳號亦可能構成破壞。
維基百科絕不容忍任何破壞行為。破壞維基百科的編者可被剝奪編輯權限(封鎖或禁制)。維基人可以先嘗試警告或教育破壞者,但警告絕非管理員實施編輯限制的前提,亦絕非僅有蓄意破壞才可致封鎖。
不論編輯是因被他人誤導、不認同共識甚至是具擾亂性質,善意改進維基百科的編輯均非破壞。維基人應注意分辨有益、無益但用意良好以及確為破壞的編輯,例如為表達百科內容的不同方式而打編輯戰就不屬於破壞。除編者明顯蓄意損害維基百科完整的情況,不應以「破壞」指認其他類型的不當編輯。
常見的破壞類型
維基百科的破壞行為一般可分為以下類型:
不當清空頁面
無合理理據而刪除適合百科全書收錄(符合方針)的內容,或替換為無關或無意義的內容。反之,移除顯而易見不適合收錄的內容、在編輯摘要述明或連結至述明移除內容理據、清空有問題內容並重新導向、移除生者傳記條目中缺少來源的負面內容等均非破壞行為。用戶可使用{{uw-test1}}
或{{uw-delete1}}
提醒疑似用意良好但刪除內容時未說明緣由的用戶。
惡意添加內容
創建新頁面或編輯現有頁面時,添加明顯善作劇、攻擊及威脅他人ko或摻雜明顯不準確內容是不同的[需要解释];或加入過多無意義的內容使頁面無法正常顯示444444444444⁴。編者添加需要被刪除的內容不必然代表其添加行為屬於破壞:不熟悉規則的新手在測試編輯時可能會創建空白 、語論無次或我是介紹自己的頁面,均不構成破壞;這些頁面可以移動至其用戶空間的沙盒頁面/sandbox。
宣傳
用戶較多因不瞭解維基百科不允許加入廣告及宣揚特定觀點內容,為滿足自己的曝光需求而在維基百科添加此類內容,並非蓄意為了損毀維基百科而加入該等內容。若有編者獲提醒維基百科限制加入這些內容,得知這些內容會損害維基百科的目標,仍繼續有關編輯行為,則可視作破壞處理。維基百科
編者間經常存在不同觀點,在尋找如何平衡表達不同觀點時會產生爭議,這時應尋求解決爭議,徑自認定對方是破壞通常僅會加劇矛盾。編者加入特定觀點時有嘗試以中立的觀點平衡表達不同觀點,通常不應視作蓄意損害維基百科的行為,從而不能構成破壞。若有編者為在條目中推動特定觀點,而以不合理的篇幅闡述其觀點,或刪除與其意見相左的內容,則很可能構成破壞。
移動破壞
將頁面移動至無關的標題或命名空間。中文維基百科僅容許確認或自動確認用戶移動頁面,故此類破壞者常會建立沉睡帳號以不當獲取自動確認權限。已移動至afakadj
重定向破壞
重定向標題至破壞、胡言亂語、廣告、攻擊他人的頁面,或至不存在或無關的標題;或無合理原因而移除移動頁面產生的重定向,使原先連結無法導向正確頁面。#重定向 fygeghwyyhwgdbhs
連結破壞
媒體破壞
上傳或放置無關或無收錄價值的露骨或驚嚇媒體、或任何使用媒體損毀維基百科的行為。惟須注意維基百科不會審查內容,上傳及放置有百科全書收錄價值的露骨媒體並非破壞。file:dhududuxuueuiwuwjs
模板破壞
損毀模板的Wiki標記式語言。由於模板通常用於多個頁面,故模板破壞尤會被嚴肅處理。較多被嵌入引用的模板通常會獲不限期保護以阻擋破壞。
侵犯版權
蓄意將明知被版權保護的內容加入維基百科。用戶或不清楚添加的內容不符合來源的版權限制,僅在已告知該等內容侵權後仍重複添加才構成破壞。ccccccccccc
格式破壞
無合理緣故損毀頁面格式。需注意很多時候編者可能只是因無心之誤或測試標記式語言而令頁面格式出現錯誤;格式錯誤亦有可能是維基百科軟件的[[程式錯誤
?=%uduhd造成。用意良好的用戶亦可能在不清楚規範,或對如何設計條目格式有不同意見而變更格式,這些都不是破壞而只是內容爭議。
鬼祟破壞
較難發現的破壞,如添加看似真實但實質混雜虛構的內容、作出兩則破壞編輯後只撤銷其中一則、同時使用多重註冊或匿名帳號破壞、僅為阻止改進頁面而撤銷合理的編輯、隱藏不當或無關內容……等等。
繁簡、異體及地區用詞破壞
無正當理由下手動將頁面原始碼中的繁簡或異體字替換為另一變體,或僅為變更繁簡、異體或地區詞而移動標題頁面標題;或刪除不同地區的翻譯名稱或用詞,僅保留特定地區之用詞。
中文維基百科配置了繁簡及地區詞轉換系統,容許讀者在不同變體環境下閱讀內容,因此不應手動替換繁簡、異體或地區詞,而是添加轉換標籤容許字詞在不同變體下自動轉換。技術性修復錯誤轉換或繁簡混雜造成的連結錯誤而手動轉換異體及地區詞,則不構成破壞。
不當增刪維護模板
無合理原因或在顯然不符合條件的頁面下增添或刪除{{afd}}
、{{delete}}
、{{pp}}
等維護模板,或{{policy}}
等其他正式標籤模板。
篡改他人留4言
擅自修改或刪除他人在討論頁的留言,不論是否扭曲了留言原意。
製造不當編輯摘要或日誌
填寫擾亂秩序或冒犯他人的編輯摘要,乃至於創建新帳號時選用不雅或冒充他人的用戶名,以試圖在頁面編輯歷史或日誌紀錄中留下無法簡單移除的痕跡(不能如頁面內容般直接「撤銷」,只能經管理操作移除)。
恢復破壞內容
有意恢復帶有破壞內容的版本,視同添加破壞內容而構成破壞。破壞
蓄意鑽規則空子,濫用方針指引漏洞、機制細則及系統設計試圖隱藏非建設性編輯均屬破壞。
常被錯誤歸類破壞的編輯行為
部分編輯行為常被誤統稱為「破壞」,但實際應予以分辨。編者不應輕率指控非明顯破壞的編輯為「破壞」,否則可能趕走有興趣參與貢獻的編者。
大膽內容更新可能缺乏共識或與不符過往共識,但只要不包含前一章節所列的不當內容,就不應被視作破壞。只要用戶的編輯意圖是為了改善維基百科,即使重寫條目而全盤「覆蓋」過往編者的貢獻,也不構成破壞。維基百科鼓勵編者勇於更新內容,並認可大膽更新對形成新共識的作用。
編輯測試
有些新用戶會在內容頁面測試、學習編輯功能,但不當地將不該屬於該內容頁面的測試內容發佈出來。其他維基人可使用{{uw-test1}}
、{{uw-selfrevert}}
等用戶警告模板提醒作出測試編輯的用戶,並引導其至沙盒頁面繼續測試編輯功能。除非用戶已經多次獲提醒、警告,否則編輯測試一般不視作破壞。djjdjkdkddo
移除或回退非百科性質的內容
並非所有真實的內容都應寫進維基百科。移除不符合維基百科的內容方針的內容並非破壞。編者在恢復內容或指控移除為破壞前應先確認確保內容符合維基百科的標準。
添加不符合中立觀點的內容
內容如何編寫才能大致「中立」常會遇到爭議,因每個人心中的「中立」都有一定的偏差,參與維基百科編輯已久的老手也可能添加「不夠中立」的內容。不中立內容雖為不當,但添加不中立內容並不構成破壞。
無意間添加錯誤資訊
編者或會誤將朕長錯誤資訊置入條目內。若編者確實能為所添加的內容提供有效來源,那其編輯很可能是被來源誤導,而非其本身持有添加錯誤資訊損毀維基百科的意圖。若編者認為條目的內容真實性存疑,在確定內容錯誤的情況下可自行移除,並與添加有關內容的編者溝通。
擾亂秩序及固執己見
所有破壞都是擾亂維基百科秩序的編輯,但並非所有擾亂秩序的都是破壞。因意見不同而發動編輯戰、假定惡意而提出刪除頁面等確實構成擾亂秩序,惟仍不屬於破壞。編者可參照爭議解決指引瞭解如何應對爭議。
刪除自己對話頁上的
用戶有軻峨苛刻哦權刪除甚至清空自己對話頁上的留言,此類編輯不應視為破壞。如果討論頁過長,用戶可按照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將其刪除、存檔或進行總結。但是,請避免只因為是對自己行為的批評而刪除討論,這麼做只能使他人重複這樣的批評,而且使自己像一個忽視批評的人。
如何找出破壞
用戶可通過巡查最近更改、留意自己的监视列表及檢查條目的頁面歷史找出破壞編輯,這些頁面都會列出編輯版本的條目大小差異及編者留下的編輯摘要,可協助判斷編輯是否破壞。條目忽然大幅縮小而編者未提供原因,可能表示內容遭到不當清空;編者在摘要表示編輯是「修正筆誤」,而大小差異不合理地大,用戶或需檢查該筆編輯是否具建設性。
在上述頁面中,用戶可特別注意由匿名、明顯亂改用戶名及無用戶頁(其名字會顯示為紅字連結)的用戶的編輯,此三類用戶比較多出現可疑甚至是明顯破壞的編輯。部分使用預設編輯摘要(如「修正筆誤」)的編輯亦可能隱含破壞。惟需注意,這不代表這幾類用戶的編輯都是破壞——也有不少未註冊用戶為維基百科作出偌大的貢獻。用戶務必先閱讀編輯內容,而不是僅通過何人作出編輯及編輯摘要內容為何,從而認定某則編輯構成破壞。
如何應對破壞
任何用戶均可撤銷破壞編輯,並同時在頁面歷史及用戶編輯記錄檢查及撤銷同一或不同編者的其他破壞編輯。用戶撤銷破壞編輯後,可往作出破壞者的用戶討論頁上發訊息警告;若破壞者獲多次警告仍未停止破壞行為,用戶則可將破壞者提報至维基百科:当前的破坏佈告板,通知管理員介入封鎖編者。如果發現有帳號多數或全部編輯都是破壞,你可即刻提報該帳號而不必發送警告。
如果破壞者建立的新頁面純屬破壞,請在頁面加入{{d|G3}}
提出快速刪除。
如果某一頁面持續遭到多個帳號破壞,請將頁面提報至維基百科:請求保護頁面佈告板,通知管理員介入保護頁面。
如果在頁面歷史中找不到破壞編輯,這代表可能是頁面中嵌入包含的模板遭受破壞。頁面資訊頁會列出該頁面使用的模板,用戶可在未被保護的模板中尋找並撤銷破壞。
若頁面的「編輯」或「查看历史」按鈕被破壞性CSS覆蓋,用戶可使用鍵盤快捷鍵或手動輸入URL存取這些頁面。
自動確認用戶可在参数设置中啟用Twinkle小工具,或在自訂JavaScript代碼中載入其他反破壞工具,方便進行回退及警告等維護及反破壞工作。用戶必須對自己使用工具時的操作負責,濫用工具同樣會可構成破壞。
警告用戶
警告旨在告知編者其編輯屬濫用編輯權限,指明維基百科不容許該等編輯,並表達期望用戶遵守規範。
用戶不可以使用以下模板:
{{subst:uw-vandalism1|頁面名稱}}
~~~~:假定用戶為善意編輯,提醒其編輯不具建設性{{subst:uw-vandalism2|頁面名稱}}
~~~~:假定用戶為蓄意作出破壞編輯{{subst:uw-vandalism3|頁面名稱}}
~~~~:在第二級後使用,更強烈要求用戶停止破壞{{subst:uw-vandalism4|頁面名稱}}
~~~~:最後警告{{subst:uw-vandalism4im|頁面名稱}}
~~~~:唯一警告,僅用於非常嚴重的破壞
用戶可在WP:UTM找到更多警告訊息模板,適用於不同情況;惟自行撰寫貼合該編者情況的警告訊息可能更為被警告用戶所接受。跟編者(尤其是新手)交涉時,務必儘可能減少使用維基術語,以確保對方不熟悉有關術語仍能理解有關規定。除非編者顯然是在蓄意破壞維基百科,用戶務必假定編者是出於善意作出的編輯,例如因不瞭解方針指引規範而作出錯誤的編輯。
濫權管理員處理破壞
濫權管理員會因應提報性質和內容而有不同的處理。
- 濫權管理員甚少封鎖獲警告後已停止編輯一段時間或未曾獲警告的用戶。除非破壞行為嚴重或用戶帳號僅用於破壞,一般而言僅在用戶已被告知其編輯行為不當仍繼續作出不當編輯下實施封鎖。
- 濫權管理員處理匿名用戶、新用戶及已有一定編輯經驗的用戶的提報亦可能有所不同。
- 流動IP地址因會隨機變動,一般不會被封鎖太久(一天到數週),已停止破壞的流動IP地址也未必會被封鎖;如有證據反映IP地址長期被一名或多名破壞者使用(例如學校IP地址時而吸引未成年人不成熟的破壞編輯),濫權管理員可能決定封鎖更長時間(數個月到數年)。除了開放代理地址外,IP地址甚少會被不限期封鎖。
- 新用戶帳號獲多次警告後仍持續破壞,尤其是缺乏正常善意編輯記錄者,通常會被不限期封鎖。
- 已有一定編輯經驗的編者較少會作出真正構成破壞的編輯,針對這類編者的提報較多是誤將其他問題編輯認定為破壞。當前的破壞佈告板不是處理爭議或其他行為問題的場所,用戶應使用編輯爭議佈告板及其他不當行為佈告板等合適地點提報該等不當行為。
- 用戶應在提報後查看提報結果。管理員拒絕封鎖被提報用戶時往往會留下其決定的原因,用戶應參考並理解該等編輯可能不適合提報至當前的破壞佈告板。
參見
工具
論述
典范条目
密苏里州百年纪念半美元是美国铸币局1921年铸造的50美分纪念币,由罗伯特·英格索尔·艾特肯设计,旨在纪念密苏里州成立一百周年。建议发行纪念币的法案在国会两院顺利通过,没有议员反对,然后由沃伦·盖玛利尔·哈定总统在1921年3月4日的就职典礼上签字后成为法律正式生效。美国美术委员会聘请艾特肯设计这枚半美元,后者在硬币两面都刻上丹尼尔·布恩的形象,其中背面的布恩身边还站有美洲原住民,很可能象征着白人定居者对印第安人的驱逐。为提升销量,部分纪念币上刻有“2★4”标记,代表密苏里州是第24个加入联邦的州。虽然设计颇受好评,但半美元销售业绩很不理想,近六成最终退回费城铸币局熔毁。
你知道吗?
优良条目
每日图片
-
圖為在孟加拉拉塔古爾沼澤森林中泛舟的男人。
新闻动态
- 香港高等法院原訟法庭對47人案(图)被告判刑,戴耀廷被判10年監禁,其餘44名被告獲刑4年至7年多不等。
- 颱風萬宜侵襲菲律宾等地,造成至少10人死亡、2人受傷。
- 电影《第二十条》获得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第31次非正式會議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
- 土耳其因加薩走廊戰爭宣布與以色列斷絕外交關係。
历史上的今天
動態热门
垃圾[1](原寫「擸𢶍」[2])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文獻[3],是指不需要或者無用的固體或者流體物質,例如都市固体废物(生活垃圾)、有害垃圾、废水(如含有粪便和尿的污水和地表径流)及放射性废料等等。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常見的垃圾處理方法為在收集後送往堆填區,或者使用焚化爐焚化。然而,兩者均會製造環境保護的問題,而終止過度消費可以進一步減輕堆填區飽和程度。堆填區中的垃圾處理不當可能污染地下水和發出臭味,而且很多城市可供堆填的面積已經越來越少。焚化則無可避免會產生有毒氣體,危害生物體。多數的城市都在研究減少垃圾產生的方法及和鼓勵資源回收。
定义
据1989年《巴塞尔公约跨国界控制危险废物和处置》第二条第一例:“根据国家法律,垃圾是废弃处理、想要废弃处理或必须废弃处理的物质或物品”。[4]
联合国统计司《环境统计词汇表》[5]将垃圾视为“非主要产品物质(并非市场商品),没有商品、改造、消费利用价值,需要废弃处理。垃圾可能来自原材料开采、原材料加工成中间或最终商品的过程、最终商品消费和其它人类活动等。不包括回收或再利用的残余品。”
根据欧盟垃圾指令框架2008/98/EC第三条第一例,垃圾是“持有者丢弃,想要或需要废弃处置的物品。”[6]就垃圾指令结构性描述,参见欧盟综述。
分類
据现代垃圾管理系统定义,主要垃圾种类包括:
可回收垃圾
可回收垃圾是指可以进入循环和再度进行资源利用的废弃物,這些廢棄物多為木製品(包括廢紙)、金屬製品、塑料瓶,只要經過消毒、熔解及再製造程序就可以進行回收程序。
不可回收垃圾
不可回收垃圾指不能循環再用的垃圾,此等垃圾不能循環再用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衛生問題(如醫療廢物)、再造的難度(如發泡膠/保麗龍)。此等垃圾的處理方式有很多種,以香港為例,不可回收垃圾一般會被送到將軍澳新界東南堆填區、粉嶺新界東北堆填區以及白泥的堆填區,過往港府曾在美孚新邨附近及堅尼地城設置垃圾焚化爐,但今已拆卸。
隨著社會發展,處理不可回收垃圾開始成為棘手的問題,例如用畢不能循環再用的鹼性電池含有鎘、鉛等化學廢料,廢置日久這些廢料會流出到環境中,對生態環境構成重大危害。
报道
就报道垃圾而言问题不少。最常见的是体积和重量度量,两者差异巨大。例如,潮湿的有机垃圾更重,塑料或玻璃瓶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7]从全球角度讲,很难说垃圾有多少,因为垃圾定义不同,分类不同,报道方式方法不同。据各方不完全报告,巴塞尔公约估计2001年有3.38亿吨垃圾产生。[8]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其成员国2001年产生了40亿吨垃圾。[9]虽然数据不全,垃圾报道在个大小范围上都有用,是确定关键致因、地点,找到预防、最小化、回收、处理和废弃办法的因素。
成本代价
环境
处理垃圾不当会滋生鼠类和害虫,传染肠胃寄生虫、黄热病和瘟疫等疾病。危险垃圾,特别是在燃烧时会产生各种有害物质,诱发癌症等疾病。有毒垃圾可以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土地、空气,对人类、其它物种和生态环境制造麻烦。[10]垃圾处理时能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特别是甲烷,会大大加剧全球变暖[8]。
社会
垃圾管理是环境正义的重要议题。上述许多环境负担由边缘化人群承担,如少数民族、妇女、发展中国家居民。邻避效应(别在我家后院动土)是指居民反对临近兴起工程。[11]不过,开发的需求和垃圾处理站及设施在全球不断增加。现在,跨国界垃圾转移是个不断增长的市场,虽然大多数国际垃圾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不少垃圾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12]
经济
管理垃圾的经济成本不低,常由地方政府支付;[13]更加有效的回收路径设计、改装车辆和公共教育可以节省开支。环境政策,如廢物徵費可以削减管理开支、降低垃圾数量。垃圾回收(即资源回收、重复使用)可以控制经济开支、避免原料开采、削减交通成本。“地方垃圾管理系统经济评估案例包含生命週期評估和生命周期成本评估”。[14]垃圾处理地点和设施因噪音、粉尘、污染、形象不佳和污名常会让地价贬值。非正式垃圾处理部门常常为拾荒者构成,搜集金属、玻璃、塑料、织物等来换取经济利益。该部门能够大幅度改变或降低某系统的垃圾量,但负面经济问题常为工人疾病、贫困、剥削和虐待等。[15]
處理方式
资源回收
资源回收是对准备处理的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16]过程涵盖回收、萃取资源,或转化为能量,常由资源回收站执行。[17]资源回收不但对环境重要,而且能够减少垃圾处理数量、降低成本、减少填埋土地空间、保护自然资源。[18]
掩埋
焚化
海拋
基於1972年的倫敦海抛公約(London damping Convention),只有以下能海拋,其他一律禁止:
- 疏浚物質
- 污泥
- 漁業垃圾或漁業加工處理過程產生之物質
- 船艦、作業平台或其他海上人造設施
- 無生或無機的地質材料
- 天然有機物質
- 主要由鋼、鐵、水泥或其他類似無害物質所構成的大體積物件。前述所指「無害」僅考量其物理性衝擊。
- 同時,允許海拋的條件僅限於該物件製造地須符合以下要件:如孤立社區的小島,因除了棄置於海上之外無法有其他可行的棄置管道。
能源回收
垃圾能源回收可以处理不可回收垃圾,用各种方式取回热能、电能等能量,如燃烧、气化反应、裂解和厌氧消化。[19] 该过程被称为垃圾至能量过程。
从垃圾回收能量有几种办法。厌氧消化是自然分解,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将有机物质降至更为简单的化学物质。[19]垃圾焚烧或对都市固体废物直接控制燃烧来减少垃圾,生产能量。二次回收燃料是从垃圾回收而来的能源,不能从事机械或生物处理活动。[19] 裂解包括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加热垃圾,用高温将碳物质分解为气态和液态燃料及固体残余。[19]气化是通过高温和部分氧化将富含碳物质转化为气体。[19]等离子体炬将城市垃圾加热至3,000-10,000°C高温,能量在惰性气体中放电释放。[19]
拿垃圾当燃料对环境颇有好处。对垃圾来说,这种方法对比填埋来说相对安全节俭.[19]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生产能量、减少填埋时的甲烷排放。[19]
就垃圾的某些生物量给料分类来说有些争议。粗妥尔油(Crude Tall Oil)造纸业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在一些欧洲国家被认为是垃圾或残余物,但可以再生产出有工业附加值的产品。一些公司使用粗妥尔油生产燃料,[20]另一些则加大给料利用。[21]
教育与意识
对垃圾和管理方面的教育和意识对全球资源管理来说越来越重要。塔乐礼宣言涉及可持续性,就环境污染、环境退化、自然资源枯竭前所未有的尺度和速度发表宣言。地方和全球层面的空气污染,有毒垃圾累积,森林、土壤、水体、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排放威胁到了人类和其它数以千计物种的生存,威胁到了地球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威胁到了国家安全和民族后代。一些大学接受了塔乐礼宣言,设立环境资源管理和垃圾管理专业。大学和技校教育得到许多组织支持。[來源請求]
图片
-
海得拉巴菜市场垃圾
-
廢棄武器
-
生物医疗废物
-
生物医疗废物
-
装上三轮车的垃圾
-
固体垃圾切碎
-
全滿的垃圾箱
相關
注釋
- ^
中國大陸發音:
台灣發音:
- 漢語拼音:Lèsè
- 注音符號:ㄌㄜˋ ㄙㄜˋ
- 漢語拼音:Lèsè
- ^
漢語拼音:Làsà
注音符號:ㄌㄚˋ ㄙㄚˋ - ^ “垃圾”考. [201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 ^ “Basel Convention.” 1989.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Glossary of Environment Statist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97. UNSD. Updated web version 2001.
- ^ 存档副本. [2017-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
- ^ "Solid Waste Management." 2005.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Chapter III: Waste Quant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31-38. unep.or.j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8.0 8.1 “International Waste Activities.” 2003.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2 Oct 2009. epa.gov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Improving Recycling Markets." OECD Environment Program. Paris: OECD, 2006. oecd.or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iaz, L. et 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Volume 2. UNEP/Earthprint, 2006.
- ^ Wolsink, M. "Entanglement of interests and motives: Assumptions behind the NIMBY-theory on Facility Siting." Urban Studies 31.6 (1994): 851-866.
- ^ Ray, A. "Waste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Asia: Can trade and cooperation help?"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17.1 (2008): 3-25.
- ^ “Muck and brass: The waste business smells of money.” The Economist. 2009 02 28. pp. 10-12.
-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3 (2005): 253-263.
- ^ Wilson, D.C.; Velis, C.; Cheeseman, C. "Role of informal sector recycling in waste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bitat International 30 (2006): 797-808.
- ^ USEPA (2012). Frequent Questions. [201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 ^ Government of Montana (2012). Resource Recovery. [201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 ^ Grand Traverse County (2006). What is Resource Recovery?. [201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IGD (2007). Energy Recovery and Disposal. [201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 ^ Biofuels: Wasted Energy. Oliver, Christian, Financial Times. April 15, 2014 [2014-07-03].
- ^ Crude tall oil feed stocks cannot be considered ‘waste’. Moran, Kevin, Financial Times. April 30, 2014 [2014-07-03].
外部链接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Yoyolin0409/如果沒有人回退,維基百科就會變成這樣…
- Medical waste disposa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开放目录项目中的“Yoyolin0409/如果沒有人回退,維基百科就會變成這樣…”
- Cambio verde: waste-food exchange project in Curitiba, Brazil
- Waste are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source Productivity and Was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the OECD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3月31日) |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0年5月30日) |
垃圾桶(英語:garbage/litter bin),又名廢物箱、垃圾箱或拉基桶,是用於裝放垃圾的容器。垃圾桶多數以金屬或塑膠製,用時放入垃圾袋,當垃圾一多便可紮起袋丟掉。多數垃圾桶都有蓋以防垃圾的異味四散,有些垃圾桶可以用腳踏開啟蓋子,以避免手部污染。
家居的垃圾桶多數放於廚房,以便放置廚餘。有些家庭會在主要房間都各置一個。有些遊樂場的垃圾桶會特別設計成可愛的人物,而個別屋苑也會設有造型趣緻獨特的動物垃圾箱,如香港大興花園以青蛙、河馬及海豚為設計藍本,以吸引更多人使用與及防止隨地亂拋垃圾。
近年來在車站等公共場所的垃圾桶,桶身改為透明以便於辨識桶內是否遭放置爆裂物或有毒物質,這種垃圾桶又稱為「反恐垃圾桶」。
圖片
-
香港橙色垃圾桶是由食環署管理的,以前是紫色的,而黃色的是由康文署管理
-
Glasdon Froggo™青蛙造型垃圾桶,攝於香港大興花園
-
甘肃刘家峡街边一个青蛙造型垃圾箱
-
一个景区内仿古铜雕狮式垃圾箱
-
德国乌兹堡一个鲨鱼上半身造型垃圾箱
-
法國巴黎街頭的反恐垃圾桶
-
垃圾分類回收桶
-
辦公室的廢紙簍
-
台灣台北市國家戲劇院廣場裡的垃圾筒
-
香港街上的反恐垃圾桶
-
屯門區某公共屋邨的大型垃圾桶
外部連結
另見
这是一篇有關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