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进度:
为什么要写这本手册呢?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新页面巡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中文维基百科每天的新页面以十计、以百计,但不一定所有新页面都能完全符合维基百科的各项质量标准与收录要求。通过巡查员之手,完全无法改善的条目被提报删除、可以改善的条目或直接在巡查中得到改善,或被标出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说新页面巡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维基百科这本网络百科全书的质量。不过,也不难发现,目前不是所有的巡查员都能很好地完成巡查这项任务,少部分用户的新页面巡查或许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维基百科的质量留下隐患——没有被新页面巡查发现的问题,甚至有时几年都难以再被发现。我认为这也许正是因为他们在上任巡查员之初没有受到完整的教导,某些东西一开始就是缺失的。一句英语谚语叫做“Old habits die hard ”(积习难改),我认为说的正是这种情况。因此,我认为我们更应该从一开始就应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新巡查员们正确的做法。
在这份手册完成后,我会尽力推广这本册主要针对新上任的巡查员与有兴趣成为巡查员的用户的小册子,希望这份手册的内容能服务于更多新手,对社群有些许帮助。我希望能用尽量简单的文字、易于阅读的排版,让这部分用户能在较短的时间掌握巡查的基本流程与一些简单的技巧,让巡查走上轨道。我在编写这本小册子时,会尽量多征求一些优秀巡查员的意见,希望能尽量做到准确无误。但我的水平与视界终究有限,如果大家发现这本小册子中的错误,还望不吝赐教。
那么,啰嗦的话也不多说了,我们就进入正题吧。
您目前的进度:
新页面巡查是什么呢?如果把维基百科比作一条生产线,那么新页面巡查就好比质量控制 ,巡查员就好比质检员。正如最开头所说,中文维基百科每天的新页面以十计、以百计,但不一定所有新页面都能完全符合维基百科的各项质量标准与收录要求。我们就要通过新页面巡查来将(几乎)完全无法改善的条目删除、改善可以改善的条目,使其达到合格的水平(如果确实没有能力或改善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也可以选择暂时用维护模板标记条目,但改善一定是最优先的选择)。最后,我们希望能达到所有条目都能是合格条目的目标,提高维基百科的读者体验。那么,要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一部分内容[ 註 1] 。
幼儿园水平的画作(逃)
^ 因为这本小册子主要针对新手,因此只讨论主条目空间的问题,关于其他名字空间的问题将在进阶手册中讨论
您目前的进度:
那么,简要介绍完新页面巡查之后,想必大家一定有一个疑问:我到底应该怎么做?为了给大家建立起一个基本的印象,我想要在这里贴出我製作的一张流程图。各位也可以在看完这本手册以后尝试跟着这张流程图进行几次巡查,或比照流程图进行巡查,遇到不懂的问题查阅这本手册。我认为这应该会有所帮助。
(对繁体中文使用者来说很抱歉啦,目前这张图只有简体版本。有机会的话一定会把繁体版做出来)
您目前的进度:
Twinkle,简称TW(不是台湾啦 ),可以说是对新页面巡查来说至关重要的工具。那么,Twinkle能做到什么呢?答案是:几乎所有与新页面巡查相关的程序性事务。而且,目前以技术见长的管理员User:Xiplus正不断致力于在Twinkle上增加新的功能,相信Twinkle的功能今后将会越来越完善。但是,请记住一点:Twinkle非万能,不能因为有了Twinkle就只使用上面的标记与提请删除功能,而忽视了改善条目这一个选项。在可能的情况下,直接改善>悬挂维护模板>删除。
说到这里,肯定大家会问了:“既然你把Twinkle说得这么好,那怎么启用它呢?”启用Twinkle有几种方式,接下来依次介绍:
方法一:
点选右上角的【参数设置 】一栏后,进入【小工具】栏目(也可以点这里 进入)
于其中【管理工具】一栏勾选【Twinkle 自动进行常见维护操作】,再清除缓存即可在页面顶栏右上方发现“TW”工具栏。到这里,Twinkle便已经成功启用了!但这一版本的Twinkle并没有一些最新的功能。如果想要使用带更新功能的Xiplus版Twinkle,请参见方法二。
方法二:
请保证未启用方法一中【偏好设置】中的Twinkle。
进入自己的User:XXX/common.js页面(例如对我来说,这个页面就是User:Kuon.Haku/common.js)
在页面中加入代码:
importScript ( 'User:Xiplus/Twinkle.js' );
最后的效果如图所示:
已启用Xiplus版的中文维基百科操作界面(截屏于2019年9月)
关于TW的具体使用问题,请参考:Help:Twinkle (这本身也足以再写一本小册子了,不过我相信大家多翻翻页面就能理解),也可以咨询我(User:Kuon.Haku ),关于我的站外联系方式,请见:User:Kuon.Haku/Contact 。这里列出一些与新页面巡查相关的Twinkle用法(所有链接均指向Wikicommons的大图):
您目前的进度:
虽然根据删除方针 ,删除应是最后手段,但判定条目是否完全无法改善而需删除确实是巡查的第一个步骤。因此,我们不得不在一开始就讨论这个严肃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条目应该被提请删除?又应该怎么做呢?
目前,主条目空间的删除程序可以分为:快速删除(WP:CSD )、页面存废讨论(WP:AFD ),以及版权验证(WP:CV ,也是广义上页面存废讨论的一部分)。此外,修订版本删除请求(WP:RRD )可以删除部分明显不符合维基百科要求的修订版本,不过这本小册子只会涉及其中一种情况:删除含有侵权内容的修订版本。关于具体问题,请参见下方这张表格(如果您想获得更详细的内容,也可以参考这张较大的表格 )。关于修订版本删除的说明,请看提交页面的详细说明 。
项目
快速删除
版权验证
页面存废讨论
什么时候适用?
针对显而易见符合快速删除方针 中所列标准的条目,且很难通过改善解决的条目。
针对不符合快速删除标准,但条目大部分内容存在明显侵犯版权问题的条目。例如,如果一篇新条目的内容全部复制粘贴自百度百科,那么就应该提请版权验证。关于什么样的文字不符合维基百科的版权标准,请参考这张表格 。
如果一篇条目既不符合快速删除标准、也没有明显的版权上问题,但确实存在难以改善的严重问题(例如属于删除方针 中明订应予删除的内容),那么就应该提报存废讨论。
如何操作?
使用TW进行,具体操作请看这里
使用TW进行,具体操作请看这里
使用TW进行,具体操作请看这里
如果同一条目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情况,三者之间的优先级是:提请快速删除>提请侵权验证>提请页面存废讨论 。举例而言,如果一个新条目既符合快速删除标准,又存在严重侵权情况,应该提请快速删除;如果一个新条目严重违反删除方针,但本身也有严重侵权的情况,应优先提请侵权验证。
说了这么多,最后请记住这一点,删除永远是最后选择,在有可能较容易改善的情况下,应尽量通过改善解决问题。不过,效率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正如前辈User:AT在他的巡查技巧中所说:“通常如果一个页面有多种问题的话,一般用户就算要改善的话也是荆棘满途,提删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关于如何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体会明白。
您目前的进度:
很多情况下,一些看似无序、混乱的条目,经过简单(不超过5分钟)的整理就可以变成一篇格式、内容上基本符合维基百科规范的条目。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1] (历史版本链接),虽然看上去有些无序,但稍加更改后就可以达到。
目前来说,一些新人建立的条目常常有以下这些问题,我在括号内也列出了最简易的改善方案:
标题没有加粗(帮助加粗)
内文没有内部链接(帮助添加必要的内部链接)
没有分类(使用WP:HOTCAT 等工具帮助添加)
没有翻译完全(使用{{TransH }}与{{TransF }}模板包裹未翻译内容)
滥用粗体、斜体(去除这些粗斜体,根据格式手册 ,中文维基百科内文原则上不使用斜体与粗体)
如果条目是一篇小作品,也可以帮助作者在条目末尾加上{{stub }}系列模板。
一些条目可能内容上很丰富,但语法显得比较“奇怪”(例如[2] )。我们不能妄加推定作者使用了机器翻译,应在最大程度上减少G13模板的使用。如果有足够时间与能力的话,不妨对这些条目进行适当的更改,帮助把一些不太通顺的句子改得通顺一些。但这并不是强制性的要求。
此外,一些条目可能内容上过于单薄导致成为一篇小小作品 。这种时候,通过翻译英文维基百科或自行简单查找可靠来源增补少许内容,是比直接悬挂{{substub }}更好的选择。
如果条目确实存在一些自己无力解决或难以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则需要悬挂维护模板。什么是维护模板?维护模板就是摆在条目标题下、用于提示条目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的模板(例[3] ),关于模板模板的列表,可以参见这里 。在开始详细描述之前,请将这一点记在脑中:悬挂维护模板的最根本目的和意义是提示问题,以方便后来者改善。使用维护模板时,应该使用最少的模板描述最多的问题,标签轰炸 是绝对不可取的。
简而言之,对新条目存在的一些可以快速改善的问题,建议直接动手改善,而不是悬挂维护模板。 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问题,可以用维护模板提示出问题,以便后来者改善。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在巡查时就解决这些问题是很好的选择。
您目前的进度:
标题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却对条目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一篇条目的标题起得晦涩难懂乃至存在格式上的问题,将会使大多数读者很难找到这篇条目,无法获取条目内的信息。因此,巡查时也应该格外留意条目的标题是否符合命名常规(WP:NAME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错误例子,您能找出其中的问题吗?
组织(生物学)
张三医生
1900年生的李四
Winston Churchill
以下是对应的解说:
条目中用于消歧义的括号应该使用额外空一格的半角括号,也就是应该使用_()而非()。除非条目名称本来就自带括号,例如刚果(布) (意为首都在布拉柴维尔 的刚果共和国)。另外,条目名中应该尽量减少消歧义括号的使用。比如通过小XX、老XX这样的名称就能作出区分的,就没有必要使用XX (1234年)、XX (4321年)这样的标题作区分。
除非相应头衔连称(如特蕾莎修女)或笔名等等已远远超过本名的使用,一般来说条目名称应使用本名。对于本例,如果“张三”条目不存在,那么应该直接移动到张三并不留重定向。反之,如果条目张三已存在,标题应改为“张三 (医生)”,并做好消歧义。对于欧洲贵族(如“约翰,第一代克里登男爵”)等特殊情况,目前暂时不讨论。
条目名称的文句不能太过啰嗦,而且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对本例而言,1900年生的李四不仅很啰嗦,而且会导致读者难以找到内容(如果这样的条目很多,读者如果输入“1900年出生的李四”将会颇费一番周折才能找到条目。因此,应该移动到“李四 (1900年)”或“李四”(如果条目“李四”不存在)。
条目标题原则上应该使用中文,因此本标题应该移动到“温斯顿·丘吉尔”。英文名称重定向可以酌情保留。因相关情形较为复杂,本教程暂时不论。
简而言之,选用标题的原则可以概括为“简练、准确、常用”。在检查标题时,也应该额外注意条目是否内容与现有的条目完全相同。如果确实如此,应该再检查条目是否能改为重定向。如果不能,那么应该使用A5删除。
在即将结束巡查时,跨语言链接(维基数据,也就是左侧栏中“语言”下方的一栏)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通过跨语言链接,能将条目纳入维基数据(Wikidata)的数据库,不仅能避免重复创建同一主题的条目(有wikidata入档的情况下,创建一篇条目前就可先查询wikidata有无相应档案),也有利于统一维护管理。因此每一篇条目都应该尽可能纳入Wikidata的数据库中。条目的创建者并不是总能将条目连接到维基数据(Wikidata)。如果在巡查时没有将本来有外文版本的条目链接到Wikidata,该条目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孤儿状态,造成许多不便。在部分情况下,条目编者已经将主题的外文名条目中给出,这时只要点击语言一栏下方的“🖊编辑链接”字样按图索骥即可。但有时条目编者并没有提供这样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用到一些小技巧了,以下是一些我常用的技巧:
点击条目中使用的图片进入维基共享页面,滑到页底看看有没有别的维基百科页面使用了这张图片。使用同一张图片的页面一般(但也并不总是)是同一主题。
找到外文参考文献,用参考文献的文本在相应语种的维基百科中进行查询。
在维基数据中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