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Johnson.Xia/中梁山隧道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79年建成的中梁山隧道重庆市境内首座横穿中梁山的隧道,位于沙坪坝区(建成时属巴縣),建成时是襄渝铁路主线的区间,在2010年代重庆铁路枢纽改造后,本隧道又被改造成了成渝客运专线渝贵联络线的区间。

在规划襄渝铁路时,施工方就决定让铁路从北碚嘉陵江后,沿中梁山西侧至西永,通过本隧道穿过中梁山至第四线路所,再接入原重庆东站,以减少对当时重庆市内工厂的影响。由于本隧道施工难度大,1968年4月,铁道兵决定先修33.2公里的西永至铜罐驿铁路便线。中梁山隧道长3984米,地质系页岩、砂岩、石灰岩组成,地下水发育,一昼夜涌水量达1.8~5.4万吨,钢筋混凝土支承块式整体道床,因施工质量差,隧道交付使用不久,整体道床和中心水沟就出现开裂。[1]:57

隧道净宽大于4.95m,局部地段二衬侵限,拱顶距轨面高度6.66m。[2]

铁道兵第六师第二十七团(1984年改称为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第二工程处)施工。于1970年1月1日开工,1971年10月底竣工,总工期22个月。由二营及一个民工营(2200余人)主攻进口,三营及一个民工营(2300余人)主攻出口,团机械连、汽车连配属施工,总投入兵力(含民工)约5000人。由于隧道地质状况差,曾出现大小塌方100余次,排除惊险情数十次,共有11明战士在施工时殉职。在铁道部检查及验交中,被评为优良[3]

建成后[编辑]

1980年至1983年对中梁山隧道整体道床损坏,边墙开裂和漏水等病害进行整治,历时4年,耗资860多万元.1989年至1990年又耗资73.3万元对其进行大修,但病害尚未根治。1983年,中梁山隧道大修及翻修整体道床时,本隧道停用了7个月。[4]

2011年9月对襄渝线中梁山隧道K821+490~+727段进行病害调查和二次衬砌的物探检测。隧道内有渗漏水现象,拱顶局部出现裂缝,隧道二次衬砌与围岩之间出现大量空洞,空洞范围在35~60am。[2]

货运通道改造(放弃)[编辑]

在08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布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提出了一份规划,提议要在枢纽内修建一条南北向的货运铁路,使货运列车来往新建的兴隆场编组站川黔铁路成渝铁路,其中的东线方案提议利用既有襄渝线和本隧道。考虑到重庆市工厂外迁、减少污染的规划,以及建设新重庆西站的规划,这一方案被西线方案(即今天的兴珞铁路)取代。[5]

成渝客运专线建设时期[编辑]

成渝客运专线主线的中梁山隧道在设计时确定了从本隧道上方穿山,朝向与本隧道朝向呈34°夹角,轨道距本隧道内的轨道12.95米(重庆方向)和14.06米(成都方向)。[2]

对既有襄渝线中梁山隧道K821+530~+580段、K821+643~+693段进行临时加固,加固方案如下。(1)隧道加固前,拆除隧道内电力、通信信号电缆槽,对电力、通信信号电缆进行改移保护。(2)根据物探测绘成果,对既有隧道二衬与围岩空隙采取低压注浆。(3)为防止新建隧道施工造成既有隧道拱顶掉块等不安全因素,既有隧道拱顶预铺设3mm厚钢板,二衬采用I20b钢架进行临时加固,钢架间距0.4m/榀,钢架纵向采用25mm钢筋纵向连接,钢筋环向间距0.6m。既有隧道侵限段落,钢架嵌入二次衬砌一定深度,并设钢筋网与锚杆,补喷混凝土至二衬内轮廓面。(4)为保证钢架与二次衬砌共同受力,钢架应与二衬紧贴密实。钢架施作后,采用低压注射水泥浆回填钢架背后与二衬空隙。(5)隧道加固完成后,应对隧道净空进行测量并上报铁路运输部门,以便确定列车超限等级和限速范围等,并做好备案。[2]

所有隧道[编辑]

渝武复线高速隧道

东环线隧道

嘉陵江

绕城高速隧道

兰海高速公路隧道

6号线隧道

蔡家隧道

歌马隧道(G319)

成渝中线高铁隧道

土主隧道

兴胡铁路隧道

1号线隧道

双碑隧道

27号线隧道

科学城隧道

成渝环线高速隧道

第一座隧道

成渝高铁隧道

成渝环线高速隧道

歌乐山隧道(S547)

华岩隧道

渝昆高铁隧道

江跳线隧道

华福隧道

陶家隧道

西风岭隧道

成渝铁路隧道

长江

参考[编辑]

  1. ^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四川省志•交通志. 第一轮四川省志 (成都市: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05. ISBN 7-5364-1314-9. 
  2. ^ 2.0 2.1 2.2 2.3 成渝客运专线新中梁山隧道上跨既有线处理方案. 铁道标准设计. 2012-09-20, (2). 
  3. ^ 第四节 襄渝铁路中梁山隧道. 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志.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12. ISBN 7-113-03555-8. 
  4. ^ 第三节 襄渝铁路. 重庆铁路分局志(1903—1990). 
  5. ^ 罗江成,彭强军(中铁二院工程集团). 重庆铁路枢纽总图布局研究. 高速铁路技术. 2011-10,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