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Ericliu1912/中華民國
本用户页因幽默而保留,請不要當真。 |
36°03′N 103°49′E / 36.050°N 103.817°E
中華民國,通稱中國[16],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繼承了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東臨太平洋,西倚帕米爾高原,南鄰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與中南半島,北接西伯利亞,其陸地總面積約1141萬平方公里,為亞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國[6]。全國分為36省、15直轄市、2地方,而首都則位於南京市[6];總人口約14.2億人,主要由漢族組成,國家語言為標準漢語[4]。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兩個月後,中華民國於1912年1月1日正式成立[17][18]。同年2月,清朝末任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中華民國正式繼承清朝統治中國[19]。1913年10月,中華民國政府於北京成立,由北洋軍閥掌權,史稱北洋政府[20][21]。後孫文等國民黨人退至南方,先後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國民政府,並與蘇聯及中國共產黨合作與北洋政府對抗,是為第一次國共合作。孫文去世後,蔣中正繼承其志業,於1927年帶領國民革命軍北伐,最終取代北洋政府,統一中國,邁入訓政時期[22]。北伐後期,國民政府陷入分裂和內部軍事衝突中,使蔣中正實施清黨,導致國民黨與共產黨從合作走向對抗,第一次國共內戰爆發。
1927年至1936年近十年內,國民政府在外交關係、交通運輸、公共財政、民生生活、學術教育、文化發展等各方面都有所作為,史稱「黃金十年」[22][23]。政府除了成立中央研究院、中央銀行等機構外,並推行穩定物價、改革銀行和統一幣制等社會經濟政策,同時擴大工業和農業生產,更於1932年首次派遣代表團參與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4]。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不斷製造對立衝突[25]。面對日本的軍事壓力,輿論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民政府與中共開始第二次國共合作[22]。
1937年7月,對日抗戰全面爆發。1938年,首都南京淪陷,國民政府後撤至重慶[26],日本則在佔領區內建立數個傀儡政權。1941年12月,國民政府正式對日本及其它軸心國宣戰,抗戰正式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合流。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同盟國戰勝。同年聯合國成立,中華民國與美、英、蘇、法並列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之常任理事國[27][28]。
自對日抗戰中後期起,國民政府及中國共產黨的衝突便越演越烈;在數度談判破局後,第二次國共內戰於1946年中全面爆發。1947年,國民政府實施憲政、頒布《中華民國憲法》,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並實施貨幣改革,獲得廣大民眾支持,持續擴大內戰優勢;中共雖於1949年10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企圖爭取其它共產國家承認,不過大勢已去;至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已奪回大部分中共統治區域[29]。1952年後,中共餘黨基本被消滅殆盡。
1970年代開始,中國積極發展經濟,成為全球經濟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30][31],並邁入世界先進國家之林。當前中國對外貿易額世界第一,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及第二大的進口國(依國內生產總值按購買力平價位列世界第一、按國際匯率則排名世界第二)[32]。
中國自行憲後推動民主化多年,擁有完善的多黨制和直接民權制度[33][34]。現今的中國國民不但享有新聞自由、思想自由、政治自由、婚姻自由、經濟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等自由權[35][36],還有著高度的醫療保健、公共教育、尖端科技和人文發展[37][38]。同時,中國擁有世界第二高的國防預算,並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常備部隊及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39][40]。今日中國為亞洲地區重要地域大國,也被視為潛在的超級大國[41][42][43]。
國名
[编辑]1905年,被後世尊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文,在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盟書》中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將未來實施共和制的中國命名為「中華民國」[44]。他認為,雖然共和政體多只施行代議民主制,但仍能以國家主權屬於所有國民的原則,逐步向瑞士和美國的直接民權發展[45]。孫文還曾將中華民國與採行君主專制的中華帝國對比,強調中華民國是建立在「人民」的基礎上[46]:
“ | 諸君知中華民國之意義乎?何以不曰「中華共和國」,而必曰「中華民國」?此「民」字之意義,為僕研究十餘年之結果而得之者。歐美之共和國,創建遠在吾國之前。二十世紀之國,當含有創制之精神,不當自謂能效法於十八九世紀成法,而引為自足。共和政體為代表政體,世界各國,隸於此旗幟之下者,如希臘,則有貴族奴隸之堦級,直可稱之曰「專制共和」。如美國則已有十四省,樹直接民權之規模,而瑞士則全乎直接民權制度也。雖吾人今既易專制而成代議政體,然何可故步自封,落於人後。故今後國民當奮振全神於世界,發現一光芒萬丈之奇采,俾更進而底於直接民權之域。代議政體旗幟之下,吾民所享者,祇一種代議權。若底於直接民權,則有創制權、廢止權、退官權。但此種民權,不宜以廣漠之省境施行之,故當以縣為單位。地方財政完全由地方處理之,而分任中央之政費。其餘各種實業,則懲美國托拉斯之弊,而歸諸中央。如是數年,必有一莊嚴燦爛之中華民國發現於東大陸,駕諸世界共和國之上矣。 | ” |
傳承中國法統的中華民國常被通稱、簡稱為「中國」[16][47],在外交上則以「華」自稱[48],另外也常被稱呼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註 3][50][51][52][53]。
歷史
[编辑]抗戰前
[编辑]清朝末年,中國因內部叛亂、外國勢力和改革失敗動盪不安[54][55][56][57]。1911年10月10日,因四川一帶正值保路運動,清朝政府調離部分湖北守軍前往鎮壓,共進會和文學社趁機在湖北發起武昌起義[58],數個月內各省陸續響應,使其擴大為辛亥革命[54],同時推舉孫文為臨時大總統[54][59][60]。1912年1月1日,由16個獨立省份組成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61][18][62][63]。在袁世凱的逼迫下,隆裕太后代替溥儀發表《宣統帝退位詔書》,清朝滅亡[64][65]。掌握軍權的袁世凱隨後獲臨時參議院選舉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61][66],但候任內閣總理的宋教仁遭人暗殺引起譁然[66]。不久,袁世凱下令取締國民黨和其它秘密組織[67],並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1],並訂隔年為洪憲元年,因而爆發護國戰爭[68]。1916年5月,袁世凱撤銷帝制,同年6月即病逝。
袁世凱病逝後[69][70][71],地方軍閥各自發展[21],使中國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其中北洋政府被分為直系、皖系、奉系等派系[21]。1917年,孫文與陳炯明共組廣州軍政府、發起護法運動,並重組中國國民黨[21][72][73]。1919年,學生因不滿北洋政府在《凡爾賽條約》對山東省租界的處理而發起五四運動[74],許多知識份子同時推行新文化運動[18],其中馬克思主義的傳入促成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成立[75]。1925年,孫文病逝;隔年,蔣中正繼承孫文遺志,發起北伐以統一中國[76],期間發生寧漢分裂和四一二事件[77][78][79]。中國共產黨也發動南昌起義等武裝行動,並由中國工農紅軍組織「革命根據地」[79]。1927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並定都南京[80]。隔年,在奉系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後,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中國[76]。
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後,依《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實施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訓政架構[81][82][83],並制定《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84][85],中國進入訓政時期。1927年至1936年近十年內,國民政府在外交關係、交通運輸、公共財政、民生生活、學術教育、文化發展上都有所作為,史稱「黃金十年」[22][23]。政府除了成立中央研究院、中央銀行等機構外,並推行穩定物價、改革銀行和統一幣制等社會經濟政策,同時擴大工業和農業生產,更於1932年首次派遣代表團參與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4]。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不斷製造國內對立衝突[25]。面對日本的軍事壓力,輿論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1936年西安事變後,國民政府與中共開始第二次國共合作[22]。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開啟了歷時八年的對日抗戰[註 4][86]。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節節敗退,並將首都自南京撤往重慶[87][26];日本則於佔領區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汪精衛政權等傀儡政權[76]。1941年的珍珠港事變導致太平洋戰爭全面開啟,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使對日抗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合流[88]。1945年,在美國投下原子彈與蘇聯發動對日攻勢後,日本昭和天皇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於9月9日接受投降[89]。
抗戰後
[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依《波茨坦公告》收回東北地區、臺灣及澎湖群島[90][91]、南海諸島[92][93][94]。
自對日抗戰中後期起,國民政府及中國共產黨的衝突便越演越烈;國共雙方雖曾在美國斡旋下展開談判[78],但無法達成實質協議[95],最終談判破裂,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96]。1946年12月25日,制憲國民大會公布《中華民國憲法》,但遭中國共產黨抵制[97][98]。隔年,國民政府實施憲政、頒布憲法,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一方面於1948年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99],宣布動員戡亂;另一方面實施貨幣改革,獲得廣大民眾支持,又得美國軍火支援,因而持續擴大內戰優勢[100][101];中共雖於1949年10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企圖爭取其它共產國家承認,不過大勢已去[78][102];至1949年底,中國政府已奪回大部分中共統治區域[29]。1952年後,中共餘黨基本被消滅殆盡。
內戰勝利後,中國政府除推動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政策以穩定農業發展之外[103],並推行市場整合的現代經濟制度,促進民營企業與工商業發展,轉向加工出口導向模式[104][105]。1960年代至1970年代,政府強力推廣企業轉型為工業化和技術導向之經濟型態[106]。來自美國的資金和對產品的需求[107],使中國國家經濟快速增長,成為全球經濟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30][31],並邁入世界先進國家之林。
中國自行憲後推動民主化多年,擁有完善的多黨制和直接民權制度[33][34]。1996年,更將總統及副總統選舉權自國民大會手中還給人民,舉辦首次總統直接選舉[108],由李登輝當選[109][110]。2000年,民主進步黨候選人陳水扁當選總統[111],結束中國國民黨的長期執政[112],並在2004年獲得連任[113]。2008年和2012年則由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當選總統,實現第二次政黨輪替[114][115][116],並都在立法院獲多數席次[117][118]。2016年,民主進步黨候選人蔡英文當選成為中國首位女性總統,成功實現第三次政黨輪替,並在立法院和國民大會中首度取得過半數議席[119]。
地理
[编辑]概述
[编辑]中華民國位於亞洲東部與太平洋西岸,疆域範圍北至蒙古地方北部的薩彥嶺、東至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合流處、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及立地暗沙海域、西至帕米爾高原的噴赤河,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橫跨5個時區,經度64度),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緯度49度),陸地總面積達1141萬平方公里,為亞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國[6][120]。中國海岸線逾11,700公里,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其中渤海為中國內海[121];內海和邊海水域面積約470萬平方公里,沿海島嶼有7,600多個,其中面積500平方公尺以上的海島超過5,000個,島嶼海岸線逾14,000公里、總面積逾3.87萬平方公里[122][123]。另外,中國還擁有渤海海峽、臺灣海峽、瓊州海峽三大海峽地形[124]。
中國國土邊界線共計達2萬2000公里以上,長度為世界第一;從與韓國的邊界河川鴨綠江出海口開始、到與越南的邊界河川北崙河為止,中國與14個國家接壤,和俄羅斯並列為世界上鄰國數量最多的國家[125][126];中國的鄰國有位於東南亞的越南、寮國和緬甸,位於南亞的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和巴基斯坦[註 5],位於中亞的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和哈薩克,位於北亞的俄羅斯,以及位於東北亞的韓國;另外,中國還與日本、帛琉、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尼等國為海上鄰國[127]。
地形氣候
[编辑]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分為三級階梯[128]。第一級階梯是位於西南部的青康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000公尺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二級階梯以高原和盆地為主。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山脈、武陵山脈、雪峰山脈一帶以東至黃海和東海沿岸,是以沖積平原為主的第三階梯,人口多聚集在此處[128]。各類地形面積占比依序為高原(約33.5%)、山地(約28.1%)、平原(約11.3%)、盆地(約17.4%)及丘陵(約10.7%)。中國國內之地貌景觀有冰川、丹霞、黃土及喀斯特等[129],塞北地區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和戈壁沙漠,南部地區則以丘陵和矮山為主,國境西側還有以喜馬拉雅山脈為首的狹長山地,平均海拔高度達6,000公尺以上;中國地理最高點為位於尼泊爾邊境,海拔高度8,848公尺、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最低點則是位於吐魯番窪地中的艾丁湖[130][131]。
幅員遼闊的中國氣候多樣,但人口聚集所在地之氣候主要以溫帶季風氣候和副熱帶季風氣候等季風氣候為主;各地方可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及高山氣候區等三個自然區,由於中國南北跨度較大,東部季風區又以秦嶺-淮河線為界,分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132]。在東部季風區,冬季有寒冷且乾燥的北風自高緯度地區吹襲、而夏季有溫暖潮濕的南風從低緯度沿海地區吹襲[133]。中國土地資源總量大,但山地多而平原少,同時沙漠和荒漠則占了中國領土總面積的12%以上;耕地與林地占比不高,耕地多集中於東部平原和盆地地區,林地則集中於東北和西南部偏遠山區。另外,中國草地面積逾4億公頃,多分布於內陸高原和高山地區[124][134]。中國全國水資源總量達25,500億公秉,排行世界首位[註 6];國內有大量的河流和湖泊,重要河流包括黃河、長江、西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珠江、淮河、松花江和黑龍江等[134]。
自然生態
[编辑]中國是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同盟成員[135],亦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在2010年加入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136][137]。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第三豐富的國家,僅次於巴西和哥倫比亞[138]。中國位於古北界和東洋界兩個生物地理分布區間,以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為界,以北地區主要以溫帶和寒溫帶動物群為主,以南地區則以熱帶性動物群為主[139]。中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2,070種,占全世界9.8%[139];境內至少有551種哺乳動物(世界排行第三)[140]、1,221種鳥(世界排行第八)[141]、424種爬行動物(世界排行第七)[142]和333種兩棲動物(世界排行第七)[143],當中至少有840種動物因棲息地破壞、生態污染、非法狩獵等人類活動而瀕危[14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保育物種名錄,按照族群數量與保護等級分為瀕臨絕種保育類、珍貴稀有保育類及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145][146]。自1972年通過保護自然風景、野生動物和史蹟的《國家公園法》後[147],國內接連設置數十座國家公園[148];另外還設有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等自然生態保護區,總面積超過148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領土近15%[149][150][151]。
中國擁有北半球幾乎所有的植被類型[134],包括熱帶季風雨林、亞熱帶常绿阔叶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等[152]。中國華北地區多寒帶針葉林,棲息駝鹿和亞洲黑熊等動物、及超過120種鳥類[153]。針葉林下層有竹林,山區則有刺柏、紅豆杉和杜鵑花。華中和華南地區則有亞熱帶森林,有著多達146,000種植物[153]。另外,臺灣南部、雲南地區和海南島則是熱帶季風雨林,有中國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物種[153]。中國森林面積達2.08億公頃,為世界第五名[154];然目前由於過度砍伐,森林覆蓋率僅21.63%,低於全球31%的平均水準[155]。中國有超過32,000種維管束植物[156],當中含種子植物逾300科、2,980屬、24,600種,而被子植物則有2,946屬;另外包含水杉在內,約有62%的古老植物目前僅存於中國[157];栽培植物方面則有1,000多種有用材林木、4,000多種藥用植物、300多種果品植物、500多種纖維植物、300多種澱粉植物、600多種油脂植物、80多種蔬菜植物[157]。另外中國还有超過10,000種真菌[158],其中近6,000種属于雙核亞界[159]。
疆域
[编辑]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三條規定:「中華民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靑海。」[160]1931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一條則規定:「中華民國領土為各省及蒙古西藏。」[161]1946年,內政部會同海軍部和廣東省政府委派的蕭次尹和麥蘊瑜等專員收復南海諸島,舉行光復儀式,在島上立主權碑、派兵駐守,繪製地圖、重新命名各島嶼名稱,並編寫出版《南沙群島地理志》。 1947年,內政部正式公布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全部島礁沙灘之名稱共159個[162]。 1947年中國正式行憲,其中《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163]但並未明文定義其範圍[164]。一般認為,中國疆域北至唐努烏梁海的薩彦嶺、東至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合流處、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立地暗沙海域、西至帕米爾高原的噴赤河,陸地總面積達1141萬平方公里,為亞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國[6]。
行政區劃
[编辑]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時,全國共劃分為22行省以及外蒙古、內蒙古、青海地方、西藏地方、阿爾泰地區、塔爾巴哈臺共28個省級行政區。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劃一令》,確立省、道、縣三級行政區劃制度,其中省級行政區包括省、特別行政區、地方以及院轄市[165];隔年北洋政府新設四個特別行政區、四個地方、兩個省級商埠以及塔爾巴哈臺、阿爾泰、伊犁三個地區,使全國省級行政區增至35個[166]。1921年,北洋政府新增特別市與普通市行政區劃,並新設京都、津沽、淞滬、青島、哈爾濱、漢口等6個特別市。1924年5月,北洋政府自蘇聯手中收回中東鐵路附屬地,設置東省特別區。1926年,塔爾巴哈臺、阿爾泰、伊犁等三個地區被併入新疆省。
1927年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定都南京後,廢除道並設立行政督察區[167];將直隸和奉天兩省更名為河北省和遼寧省、將京兆地方併入河北省,並將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四個特別行政區和青海地方改為省,其中川邊特別區改為西康省,並新設寧夏省。1930年,自英國收回租借地,設置威海衛行政區,並先後建立或改設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島、武漢(後改名為漢口)、廣州(後降為省轄市,抗戰勝利後再升格)、西京(後降為省轄市,抗戰勝利後改稱西安並再升格)、重慶(抗戰期間設置)等9個特別市。至抗戰爆發前,全國共有38個省級行政區[167]。
1945年抗戰勝利後,政府自日本接管臺灣,並收復東北;東北地區依《東北新省區方案》劃設為9省3市、臺灣新設臺灣省,並將威海衛行政區改為省轄市。1947年,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並頒布新制行政區劃,將全國劃為35省[註 7]、12院轄市、2地方[163][168]。1949年,於海南島及南海諸島區域增設海南特別行政區[169][170],1988年正式建省。
儘管中華民國法理上應繼承清朝統治蒙古地區,但建國初期並無力控制外蒙古,使其多次自行宣布獨立[171]。受蘇聯施加壓力的影響,國民政府曾於1946年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認蒙古獨立[172],不過在和蘇聯的關係惡化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53年取消外交承認,將外蒙古重列為領土,並於1958年派軍收復,恢復設置蒙古地方[173]。1997年自英國收回香港,設置香港市;1999年自葡萄牙收回澳門,設置澳門市。此外,臺北市於1967年自臺灣省之省轄市升格為院轄市[174];1994年,《直轄市自治法》通過,正式將院轄市更名為直轄市。目前中國共有36個省、15個直轄市、2個地方及3個特別行政區。
現行中國行政區劃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和《地方制度法》劃分為五個層級,依序為一級行政區(省、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地方)、二級行政區(縣、市、盟、基巧)、三級行政區(鄉、鎮、市、區、旗、宗)、四級行政區(村、里)及五級行政區(鄰)[175]。
中華民國一級行政區劃圖 | ||||
---|---|---|---|---|
行政區劃圖 | 類別 | 數目 | 行政區 | |
省 | 36 | 華中七省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湖北 · 湖南 · 四川 | |
華南七省 | 福建 · 臺灣 · 廣東 · 海南 · 廣西 · 雲南 · 貴州 | |||
華北六省 | 河北 · 山東 · 河南 · 山西 · 陝西 · 甘肅 | |||
塞北四省 | 寧夏 · 綏遠 · 察哈爾 · 熱河 | |||
東北九省 | 遼寧 · 安東 · 遼北 · 吉林 · 松江 · 合江 · 黑龍江 · 嫩江 · 興安 | |||
西部三省 | 西康 · 青海 · 新疆 | |||
直轄市 | 15 | 南京 · 上海 · 北平 · 青島 · 天津 · 重慶 · 大連 · 哈爾濱 · 漢口 · 廣州 · 西安 · 瀋陽 · 臺北 · 香港.澳門 | ||
地方 | 2 | 西藏 · 蒙古 |
政治
[编辑]政府結構
[编辑]中華民國政府以《中華民國憲法》和三民主義思想為設立基礎[176]。《中華民國憲法》定位國家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177][178],三民主義則包含了提出各民族共處的民族主義、公民權力行使的民權主義及為民服務的民生主義等三大立國基礎[177]。中國政府採行雙首長制(半總統制),以總統為國家元首和三軍統帥,並依孫文所創五權憲法架構,將政府分為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等機關[176][179]。1994年修憲後,總統改由公民直接選舉產生,一任任期4年,且得連任一次[108][180]。總統有權協調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事務[176],並任命行政院院長組織內閣[108]。
行政院為中國最高行政機關,負責國家行政管理工作。行政院院長即內閣的閣揆,由總統直接任命,不需經國會同意。行政院轄下設置若干部、委員會等機關處理行政事務[註 8],另有7名到9名政務委員[178][181]。
立法院及國民大會共為中國最高立法機關,為兩院制國會[註 9]。立法院院長及國民大會議長分別由內部之立法委員及國民大會代表互選產生;1609名立法委員採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產生,任期4年[註 10][182][183],3045名國民大會代表則採多數制選舉產生,任期4年[註 11]。立法院僅有制定與修改法律、以及審查中央政府總預算等監督行政部門的權力,而變更領土、修改憲法、罷免總統副總統等攸關國家權力之事項,均由國民大會行使。另外因行政院院長由總統直接任命,不需立法院批准,立法院及國民大會的決議則不需行政院和總統的同意,使得行政和立法機關衝突時難有協商空間[178][184]。
司法院為中國最高司法機關,主要審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及公務員懲戒等案件;並由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和23名由總統提名,並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的大法官組成大法官會議,以大法官會議審理方式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令及組成憲法法庭審理總統、副總統彈劾案與政黨違憲解散案[180][185][186]。
考試院為中國最高考試機關,負責公務員資格遴選、政府官員考試、選拔、考核等工作,含考試院院長、副院長在內,共有29名考試委員,任期6年,由總統提名,並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178]。
監察院為中國最高監察機關,是監督政府運作的常設調查機構,轄下各委員會能對行政機關進行行政調查,行使彈劾權、糾舉權、監察權(調查權)、監試權及審計權;中國政府並劃全國為十七個監察區,置監察委員行署以便監委行使職權。監察委員含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在內共57人,任期6年,由總統提名,並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180][187]。
法律制度
[编辑]《中華民國憲法》是中華民國制度的根本大法,內容確立國家主權由人民所有,保障人民擁有人身、言論、學術、居住遷徙、集會結社等各項自由權利不受侵犯,創立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及監察權,五權運作的中央政府、依照均權制度自治的地方政府、以及保障婦女兒童、國民醫療、社會保險、少數民族權利等基本國策[188][189]。
早在1936年,國民政府就已籌畫制定憲法,並曾發表憲法草案《五五憲草》,惟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暫止制憲[190]。1946年1月,各黨代表於政治協商會議中通過了《政協憲草》[191],後由制憲國民大會於1946年12月25日通過《中華民國憲法》[192],隔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布,並在12月25日正式生效[188],自此中華民國進入憲政體制[177]。
受傳統中華法系影響,加之從清末以來引進日本、德國等地法律,中國的法律採用歐陸法系與中華法系混合的成文法系統[193],主要分為憲法、法律、命令三級,下級法律不可牴觸上級法律。各法律的制定和修正需經立法院審議通過,再由總統公佈施行[194];除立法院之外,行政院、考試院或其他機關也能發布行政命令,效力同一般命令[195]。除了明文的法律之外,終審法院在過往會為了統一法律見解,而從判決中挑選部分爭議問題,選編作成判例。判例不強制下級法院的法官必須採用,但事實上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除了選編判例以外,甚至終審法院曾經做成的一般裁判,也常在下級法院的審理中被引用[196]。
目前中國司法行政之最高主管機關為中華民國法務部。中國民事及刑事訴訟皆採三級三審制,分別於中央政府所在地設最高法院(另於漢口、廣州、北平、西安、重慶及瀋陽等直轄市設立最高法院分院)、一級行政區設高等法院、二級行政區設地方法院,地方法院下有時還會另設簡易庭[189];行政訴訟則採三級二審制,中央設最高行政法院,一級行政區設高等行政法院、一般地方法院下設行政訴訟庭[197]。除此之外,還設有處理智慧財產和少年及家事的專業法院以及戰時審判的軍事法院[198][199];至於憲法層級之訴訟則設司法院大法官統一解釋憲法,並有宣告法律無效的權力[200]。各級法院目前都不採取陪審團審判方式,而是分別由一至五名的專門職業法官以合議或單獨的方式審理案件,並要求審判必須公開進行。基於司法民主正當性的問題,司法院亦正規劃「人民法官」等制度,使人民得以參與審判[178]。
外交
[编辑]中華民國成立之初,為獲得各國外交承認而沿用清朝所訂協議。爾後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皆就不平等條約內容多次展開談判,陸續恢復關稅自主權、取消治外法權、取回租界及租借地,以及收回鐵路利權、內河航行權、沿海貿易權等[201][202]。1945年,中華民國參與創立聯合國[203],並與美、英、蘇、法並列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之常任理事國[204]。
目前,中華民國外交部為中國外交最高主管機關;中國與超過191個國家建立了大使級的外交關係,並在南京市設有外交機構[205][206]。中華民國護照在旅行自由方面全球排名第26位,截至2018年5月22日,持中華民國護照的中國國民可免簽證或只需落地簽證入境的國家或地區數量達148個以上[207]。
目前的中國是世界貿易組織、G20峰會、上海合作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孟中印緬區域合作論壇、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等國際組織的成員國,同時積極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8]、世界衛生組織[20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0]、國際民航組織等聯合國及所屬組織的活動[211][212]。
在參與國際事務的同時,中國還與多個鄰國有著領土爭端。1990年代開始,中國與各國展開多次談判以解決具爭議的邊界問題,包括中越邊界、中俄邊界、中印邊界及中不邊界問題等;此外還與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在東海和南海海域上存有釣魚臺列嶼、南沙群島、西沙群島、黃岩島等領土爭端[213][214]。2012年,在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事件後,中國政府派遣海警船定期在釣魚臺列嶼海域巡邏[215],並於隔年在東海上空設立防空識別區[216]。2013年1月22日,菲律賓單方面就中菲有關南海問題提起仲裁[217][218]。2014年開始,中國在南海的永暑礁、渚碧礁、美濟礁等實控礁盤上,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並修建機場场[219][220][221],之後還在永興島及太平島上布署地對空飛彈[222]。2014年,時任中國總統馬英九表示將致力於和其他國家合作,以和平方式解決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等問題[223]。
今日中國常被視為新興的潛在超級大國,許多評論家關注其快速增长的經濟動能、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龐大的人口以及不斷增長的國際影響力,並認為中國將在21世紀成為具重大影響力的世界角色[224][225][226]。
軍事
[编辑]中華民國國家武裝力量由中華民國國防部所轄之中華民國國軍組成,下分陸軍、海軍、空軍及憲兵等軍種,以總統為三軍統帥[227]。中國採取徵兵制和募兵制相結合,並搭配後備軍事動員制度[227][228]。截至2018年,中華民國國軍共有243萬名常備軍人,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常備部隊。
中國擁有陸上洲際彈道飛彈,潛射彈道飛彈和戰略轟炸機組成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並擁有50枚至75枚可配備核彈頭的洲際彈道飛彈[229];同時開發先進飛彈技術,發展中程和短程彈道飛彈[39]、反衛星飛彈[230]、巡航飛彈、反彈道飛彈和潛射彈道導彈等設備[231][232]。儘管許多亞洲國家近年來不斷減少國防預算,不過中國政府並未減少相關開支,除了持續強調防禦和進攻能力的現代化,並有一定的軍事部署[233][227]:海軍方面實裝了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234][235][236][237]及由彈道飛彈潛艇和攻擊型核潛艇組成的潛艇艦隊[238];空軍方面的現代化亦取得顯著進步,除購買美製戰機外,也自行開發生產匿蹤第五代戰鬥機、高超音速飛行器[239]、無人飛行載具等現代化航空器[240][241][242];中國還以新研製的陸軍武器替換美製裝備,軍隊之指揮管制系統等級也從C3I增強至C4I,並強化對於網路中心戰的掌控[243]。隨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逐步完善和發展,中國在軍用衛星導航方面也正在逐步擺脫對於美國GPS導航系統的依賴。
隨著整體軍備增強、保障制空權和海上拒止能力方面的進步,中國對全球局勢的影響力不斷增加[244][245][246]。對此,中國以「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作為戰略指導原則,堅守和平、不主動侵犯他國主權的底線[247][248],以維護東亞的和平及安全為己任[249]。今日的中國除身為亞洲重要地域大國之外,還被視為潛在軍事超級大國[250]。
經濟
[编辑]發展概況
[编辑]中國經濟產業之最高主管機關為中華民國經濟及能源部。
中華民國成立後,國父孫文提出「實業救國」的想法[251],讓不少在日本經商的僑胞聘請日籍工程師回國開設火柴工廠[252]。1920年,劉鴻生建立了蘇州鴻生火柴廠,後與其它廠商合併為上海大中華火柴[253][254][255]。1931年,大中華火柴年產火柴15萬箱,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民族火柴企業[256];另外,方液仙創辦的日用化工品工廠中國化學工業社[257],以「三星蚊香」、中國第一代牙膏「三星牙膏」、「箭刀」牌洗衣肥皂等產品與外來輕工業產品相抗衡[258]。
進入訓政時期後,中國經濟得以平穩發展。自1931年至1936年間,中國工業年平均成長率高達9.3%;社經情況也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此時的中國工農業產值達到了民國肇建以來的最高水準。這時期電業年平均增長9.4%、煤礦業增長7%、水泥業增長9.6%[259],鋼鐵產值更大幅增加逾40%[260]。農業方面,政府的鄉村建設以鄉村自治、合作社和平民教育三大方向為主體,生產出數量龐大的原物料與食物,並開始與現代經濟制度整合[261]。另一方面,國民政府於1935年11月頒佈《財政部改革幣制令》[261]:764,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後加入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之鈔票為法幣[262]。法幣為發行國家信用法定貨幣,取代銀本位的銀圓。由銀本位改為法幣,限期收回其他紙幣;並且規定一切公私款項必須以法幣收付,將市面銀圓收歸國有[261]:764。由國家銀行發行,以國家信用保證的法幣,使貨幣與價格波動的貴重金屬脫鈎,在當時的中國是一種進步的金融制度改革。
然而,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由於戰爭需要大量發行法幣,使中國開始陷入惡性通貨膨脹。國共內戰爆發後,通膨情況更加嚴重。法幣的發行量自1945年的5569億元一路增長到1946年的8.2萬多億元,到1948年時已激增至660萬億元[263]。1947年發行的法幣鈔票最高面額為5萬元,到了1948年中已達1億8千萬元。一直到1948年底政府實施貨幣政策改革,將法幣之發行權限縮至中央銀行,並恢復銀圓與法幣並行制後,物價及幣值才逐漸平復。
國共內戰勝利後,中國政府為恢復國家經濟發展,並提出多項經濟計劃,並於1960年代起發展出口導向經濟[264]。自1990年開始,政府減少對經濟投資和自由貿易的監管[265],部分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私有化[266],並針對東南亞國家提出南向政策[267],讓中國成為世界增长最快的經濟體之一[268]。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與國際市場交流增加,更加推動經濟發展[269];2007年至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相當於其他八國集團國家總和[270]。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1978年至2007年間每年平均實質增長9.8%[271],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近十倍[272],人口貧困率從1970年代末的64%下降至2004年的10%以下。中國產業以政策執行、出口商品、產業投資為改革主要動力[273],同時擁有許多受良好教育的人力資源[274];中華民國經濟部設有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推動國際貿易[275],及中華經濟研究院與中國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提供經濟推測與研究[276][277]。
2012年,中國國內中產階級達3億人[278],並擁有超過250名名億萬富翁,是世界上富豪第二多的國家[279][280][281]。2012年,中國國內零售市場價值超過10兆銀圓[282],年增长率超過12%[283];奢侈品市場也快速擴張,占全球市場總值達27.5%[284]。
然而近年來為降低生產成本,許多傳統製造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移至東南亞,由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替代[285];雖然增進經濟整體產值,但卻造成產業空洞化[286][287]。一方面讓失業率達到自石油危機後最高水平(2000年至2008年的失業率平均超過4%[288][289][290]),亦造成貧富差距不斷增加[291][292][293],2016年的吉尼係數達0.46[11][12][13][14][294]。經濟快速增长及消費市場的擴張更造成中國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293][295],政府因而加強經濟監管[296]。
能源與礦產
[编辑]中國能源及礦產業之最高主管機關為中華民國經濟及能源部。中國由於經濟產業多具高度能源密集和耗能傾向[297],目前是全球能源消耗量最大(溫室氣體排放量亦為最大)的國家[298]。同時,中國也是全球能源生產最多的國家,2014年電力產量達5.523兆千瓦·時[299],發電裝機容量逾13.6億千瓦(其中含火電915吉瓦、水電301吉瓦、風電96吉瓦、太陽能發電27吉瓦、核电20吉瓦),220千伏以上的電力線路達57.2萬公里[300],發電量與電網規模都為世界第一[301]。
近年来,中國政府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商業化[302][303][304],積極發展水力、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源、生物燃料等技術[305][306][307]。中国水能蕴藏量达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134]。在長江、黄河流域建有多座水力發電廠[308],风力发电大部分位於塞北及華北地區(其裝機容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309][310]。东部沿海共有30座核反應爐機組運轉,總裝機容量達2,831萬千瓦,並有24座在建機組,機組數量僅次於美國和法國[311]。
中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單計已知礦產便有171種、探明儲量者有158種;當中石油、天然氣、煤、鈾、地熱等能源礦產10種,鐵、錳、銅、鋁、鉛、鋅等金屬礦產54種,石墨、磷、硫、鉀鹽等非金屬礦產91種[312]。附近海域石油約250億噸,天然氣含量超過8.4萬億立方公尺[123]。
中國長期位居世界最大煤炭生產國及消費國地位,國內超過70%能源依靠煤炭供應[313]。另外,中國石油產量位居世界第四,2014年時日產量逾4,189,000桶[314];但因石油產量無法滿足需求,有近半石油須自俄羅斯、中東、中亞和非洲等地進口[315][316],2013年時更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317]。2015年,中國天然氣產量達1350億立方公尺,消費量達到1932億立方米[318]。2017年5月18日,中国在南海神狐暗沙一帶海域首次实现可燃冰试採成功,对中國能源生产相關產業产生深远影响[319]。
交通運輸
[编辑]中國交通運輸事業之最高主管機關為中華民國交通及建設部。中國擁有由鐵路系統、公路系統、航空系統、船運系統、管道構成的交通運輸網。2014年,公路和高速公路總里程分別為446萬公里及11萬公里[320]。中國擁有世界最長的高速公路系統[321],並計畫在2030年增加至11.8萬公里[322]。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323],估計汽車銷售量在2020年達到4,000萬輛[324],城市地區則盛行自行车[325]。但近來交通事故亦顯著上升[326],2011年便有6.2萬人因此喪生[327]。
截至2016年底,由國營事業中國鐵路公司經營的鐵路里程數共計12.4萬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數達2.2万公里[328],為全世界客運和貨運最繁忙的網絡[329][330],每年春節等假期都會出現人潮[331]。中國在21世紀初建立世界最長的高速鐵路[332]。2016年9月,随着郑徐高铁的开通,中国高铁里程突破2万公里[333]。中國高鐵路線呈四縱四橫格局,并向八纵八横发展,主要线路有平廣高速鐵路、平滬高速鐵路等[334]。中国还向泰國[335]、歐洲聯盟[336]、寮國[337]及美國等地輸出高铁技術[338][339]。中國有21座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總里程數達2.8萬公里[320],其中上海捷運、北平捷運、廣州捷運和臺北捷運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通車里程位居世界前列[340]。另有最高時速達431公里的上海磁浮示範營運線,為世界上最快的商業軌道[341]。
2014年,中國航空業共有222座民航運輸機場[320],2015年機場旅客達9.15億人次、貨郵達1409萬噸、飛機起降達856.6萬架次以上[342][343]。當前全中國最繁忙的機場依序為南京首都國際機場(全球客運吞吐量第二)、香港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和廣州白雲國際機場[344];據美國波音公司估計,中國的民航機數量將从2014年的2570架大幅增加至2034年的7210架[345]。
中國有超過兩千座沿海港口及深水泊位[320];2014年,上海港、香港港口、深圳港、寧波舟山港、廣州港、青島港、天津港、大連港、高雄港、基隆港、连云港港和苏州港在集装箱吞吐量和噸數名列世界前50名[346],上海港更在2010年超越新加坡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347]。中國還擁有世界第一長的河流航道[348],航運里程達12.63萬公里[註 12],水路客運量達2.63億人、旅客周轉量74.34億人公里[349]。
科學技術
[编辑]1912年,詹天佑於廣州創立中華工程學會(今中國工程師學會),是中國第一個工程學術團體[350];1915年,部分留美學生聯合創辦中國科學社,成為中國第一個民間綜合性科學團體。1928年,國民政府於首都南京建立中央研究院作為中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由蔡元培擔任第一任院長,並建立初步學術評議制度和院士制度,初始院士成員共81名[351][352];同時國立北平研究院和中國西部科學院等地方科技學院接連建立,部分國立大學也陸續設置專業研究院所,為往後中國科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國共內戰的關係,使中國學術科技產業一度陷於停頓;一直到國共內戰結束後,中國政府才有盈餘發展學術科技產業。目前中國科技產業之最高主管機關為中華民國科技部。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國與美國、蘇聯合作推動科技發展,陸續掌握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等技術,並進一步改革學術制度[353][354][355]。2009年,中國有超過1萬名工程博士和50萬名理學士[356];科學論文出版數量為世界第二[357][358],申請專利數則為世界第一[359][360];2012年,政府投資科技產業金額達1,630億美元[361]。2014年,主管中國科技相關產業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升格為科技部[362]。
近年來,中國科技專精面向約可分為以載人航太技術為代表的航天科技、以中藥及物理學研究為代表的物化科技,以及以半導體、電腦週邊、光電科技及通訊產業等技術為代表的精密科技產業等[363]。航天科技方面,從1969年的首顆自製人造衛星中華衛星一號[註 13]到國內自有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上線運作,皆代表著中國衛星科技技術進展之大[364][365][366];同時,中國政府也積極推動載人航太、月球探測、火星探測等航太計劃[367][368]:2011年,中國發射實驗模組天宮一號,並於2016年成功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交會對接,實現了建立短期空間實驗室之目標[369][370];2017年發射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為建設長期有人照料的太空站邁出重要一步,並計畫最終在2020年左右組建自有太空站[371];北斗衛星定位系統自2012年起向亞洲大部分地區正式提供服務,並計劃於2018年年底前建成由18顆北斗三號衛星組成的基本系統,至2020年將完成全球系統構建[372][373];2010年,中國發射探月人造衛星嫦娥二號,並對拉格朗日點和小行星4179進行探測[374][375][376];2013年起,更開始透過嫦娥三號探測器和玉兔號月球車進行月球土壤樣本採集;2018年5月21日,作為嫦娥四號探月任務的第一步,鵲橋號中繼通訊衛星成功發射,並按照預期抵達地月拉格朗日L2點[377]。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成功發射,若無意外將成為世界首個進行月球背面軟著陸和月面勘察的探測器。
物化科技方面,中國自1990年代初起即長年壟斷氟硼鈹酸鉀晶體之製造技術,亦是繼美國、法國後第三個實現單束雷射出光強度逾一萬焦耳的國家[378][379];國立北京大學在細胞分化培植幹細胞獲得成果,而屠呦呦以中藥研究獲得2015年之諾貝爾醫學獎[380][381];中國的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同類裝置,使得中國在磁局限融合研究和核技術領域上領先全球[382][383][384];2016年完工的500公尺口徑球面無線電望遠鏡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口徑無線電望遠鏡,至今已發現超過40顆脈衝星[385];2017年發射的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開展了X射線巡天作業,通過觀測黑洞等高能天體研究緻密天體和黑洞強引力中物質的動力學和高能輻射過程[386]。2000年12月,國立清華大學核研院建立世界首座模塊式高溫氣冷實驗堆,實現滿功率運行和併網發電,為安全民用核能與核潛艇事業奠定基礎[387];2013年1月,清大交叉信息研究院姚期智教授宣布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個量子路由器,並在實驗室成功進行演示[388];同年3月,由薛其坤領銜的清大院士團隊首次實際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389];2015年1月,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中國光子源」加速器打出具太陽光百萬倍亮度的強光,一度成為全球最亮的光源[390]。
精密科技方面,目前許多中國科技公司已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著名案例包括個人電腦商宏碁和華碩、手機製造商華為和宏達電,以及代工業界標竿華積電和鴻海科技集團等[363];目前在世界排名前500名的超級電腦中超過160臺由中國研發製造,為世界最多[391][392][393];中國亦積極發展量子通訊,完成長途量子密鑰分發、全通型量子通訊網、量子態隱形傳輸、規模化網絡等實驗[394][395][396];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397]。
今日科技產業已經成為中國一大重要經濟命脈,亦同時在全球經濟中產業鏈扮演著關鍵角色,尤其電子產業更已是全球價值鏈的重要一環;受到產業不斷外移的影響,中國也持續提升自身生產力、多元化的經濟發展和科學研發能力,藉此讓企業駐留中國。自1980年起,政府相繼成立平津科學工業園區、上海科學工業園區與深圳科學工業園區等科學園區,大力鼓勵國內或者海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希望能夠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產業[398]。
人口
[编辑]數量結構與族群分布
[编辑]依《中華民國國籍法》規定,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399]。當前中國全國人口約有1,419,072,19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400][401][7][8][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1.1人,其中有96%的人口生活在占全国总面积36%的土地上[401][402]。14歲以下的人口佔16.60%,15歲至59歲的人口佔70.14%,而60歲以上的人口佔13.26%[403]。2013年時,中國人口增長率估計為0.46%[404]。另外,中國近十年來有大規模的都市化,城市人口佔全國人口百分比從1980年的20%[405][406],在2015年時增加到55.6%[407][408];同時預估城市人口將在2030年達到10億人[409],占世界人口的8分之一[405][406]。2012年,中國有超過2.62億名前往城市尋找工作的民工[409]。中國有超過160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0萬人[410][411][412][413],估計在2025年會有221個城市超過100萬人[405]。另外,近年中国常住人口分布也漸漸出现了变化,中國东部人口增长持續減慢,中、西部人口增长則加快。中國最大城市上海常住人口數量与新增長速率皆自从2015年連續數年呈現负增长;而以往人口净流出的省份,如湖北、河南、安徽、四川、西康及贵州等省之人口却大幅增長。不变的是,东南沿海省分(如广东、福建)之人口仍以一定速率穩定增長,而东北及塞北地区的人口依旧持續在减少[414]。
目前中国新生嬰兒的男性比例偏高[415][416],2010年進行的人口普查显示男女性別比例為118.06比100[417],比正常的105比100的男女比例高[418]。2010年人口普查中,男性佔總人口的51.27%左右[417];不過相較於1953年男性佔總人口51.82%左右,今日中國性別比例較為平衡許多[417]。据衛福部2015年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到2050年左右,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老龄化将使中国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419]。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1.9亿,占总人口的14%,高于10%的联合国高龄社会标准。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目前中國政府正式承認的民族群體共有82個,合稱「中華民族」;其中最大族群為漢族,佔總人口約91%[420][421]。中國的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漢族族群[422],在大部分省級行政區中皆多於其他族群,僅有西藏地方、蒙古地方和新疆省等地例外[423]。漢族以外的個民族通常被稱為「少數民族」,人數較多者有僮族(約1.3%)、滿族(約0.86%)、回族(約0.79%)、苗族(約0.79%)、維吾爾族(約0.72%)、蒙古族(約0.66%)、彝族(約0.65%)、土家族(約0.62%)、藏族(約0.47%)、布依族(0.26%)及朝鮮族(0.15%)等[424];2010年,少數民族僅佔中國人口的8.49%[421]。而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而少數民族人口總和則增加7,362,627人[421]。另外,在2010年進行的人口普查紀錄中,有約60萬名外國公民居住在中國,前三名分別來自韓國(120,750人)、美國(71,493人)和日本(66,159人)[425][426]。
語言文字
[编辑]中國語言至少達292種之多,其中大部分語言隸屬於漢藏語系的漢語族[427]。
中華民國在成立後便開始推行國語運動[428],教育部並成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今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第四科)統一規範語言文字[429][430]。政府以當時實際存在的口音為基礎,以北平官話語音為中華民國國語標準音,並訂定注音符號等符號標準[431][432][433];同時讓中國境內各民族仍得以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434]。中華民國國語長期在學校機構中作為教學重點[429][435],政府並推廣正體中文為書寫系統[436]。時至今日,中華民國國語和正體中文仍是法律公文、學校教學[435]、司法審判[437]、政府機關[438]及國內主要媒體使用的語言文字[439],也是國人平常談話時的共同語言[440][441];其他境內民族常用的地方性語言還包括僮語、蒙古語、標準藏語、維吾爾語及臺灣閩南語等[442]。
宗教信仰
[编辑]《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享有宗教自由和進行信仰儀式的權利,且各宗教地位平等[註 14][443][444]。數千年來,中國文明受到各種宗教運動的影響;其中儒教、佛教和道教稱作「三教」[註 15][446][447],常被納入民間信仰中[448]。除了漢族的宗教習俗外,中國境內各民族也保有各自的傳統信仰,目前信奉民族宗教者約佔中國總人口2%至3%。著名的傳統民族信仰有納西族的東巴教、僮族的麽教、羌族的多神信仰及回族、維吾爾族信仰的伊斯蘭教等。此外,在西方國家中常見的基督新教及天主教等宗教也擁有不少信眾[449]。中國各類宗教信徒共約有1億多人,其中有30%至80%會從事各類民間信仰活動,主要宗教包括佛教(約佔總人口35.1%)、道教(約佔33%)、基督新教(約佔2.6%)及天主教(約佔1.3%)等[450]。
社會
[编辑]社會福利及救助
[编辑]中國國內之公共衛生、醫療服務與社會福利政策由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負責[451],而於1995年實施的全民健康保險則由轄下的中央健康保險署管理[452][453]。全民健康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一種,藉推行公民醫療保險計劃,補助大部分的醫療服務和疾病預防等工作[452][454][455],目前中國超過99.5%的公民已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範圍,並對各類型民眾設有保費計算指引,大眾可選擇由僱主代繳一定額度,也可自行增繳[456][457][458]。全民健康保險也提供低收入戶、退伍軍人、3歲以下兒童、失業人士、受災用戶、老年人口、或殘疾人士的醫療費用補助[459]。
2013年,中國國民平均壽命為79.5歲,全球排行第47名,其中女性平均壽命大於男性[460]。在總和生育率不斷下滑的情況下,中國是當今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在2013年時實際生育率僅1.62[461][462];另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已逾10%[463][464],研究機構多預測2025年時此一數據將攀升至20%以上[465]。今日大部分老年人由家庭成員自行照顧,但各地亦有設立養老院以供民眾需求。養老院每個月的費用主要取自老年年金,價格約1,000至2,000銀圓不等;無法提供退休儲蓄的家庭每個月則有2,500銀圓的社會補助,政府也有基本醫療服務、流感疫苗防治、大眾運輸工具、文化表演折扣、免費餐點等福利。2007年後,任何25歲至65歲民眾在工作場所未提供社會保險時,依法必須強制納入國民年金保險範圍[466]。
中國政府將國民最低生活費訂在當地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並適當給予社會福利及相關補助。自2008年開始,政府提供每年總收入不超過75萬銀圓、孩子年齡未超過2歲的父母每個月2,500銀圓的補助,也給撫養精神疾病或身體殘疾兒童的家庭社會援助[466];此外政府也提供少數民族血統民眾更多就業和就學機會;根據《勞動基準法》的規定,所有政府機關、學校和超過百人的企業,必須至少有1%成員為少數民族;同時少數民族家庭購買房屋的貸款普遍享有較低利率或租賃優惠條款,而少數民族學童亦有額外獲頒獎學金的機會[466]。
醫療衛生
[编辑]在今日的中國,平均每10,000人可享有20.02名醫生、5.31位牙醫和69.01張病床的醫療服務[467]。截至2017年底,全中國共有3萬間醫院以及超過93.8萬家診所,其中包括12,263間公立醫院和5萬家以上的公立診所[467][468]。而2009年時在對隨機選擇的3,360名病患進行醫院服務品質調查後,有75.1%的人表示「非常滿意」醫院提供之服務、有20.5%的人則認為服務品質「不錯」,只有4.4%的病患對於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或者護理照顧感到「不滿意」或者「非常不滿意」[469]。2000年時,中國人均衛生支出總額約752美元[470];2001年時,衛生支出則佔國內生產毛額超過5.8%,其中64.9%支出則是由政府資金給付[470]。除了現代醫學療法外,中國國內亦廣泛使用傳統醫術中醫學診斷治療[471]。
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民眾普遍享有豐富的營養來源,但也面臨慢性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隨著醫療保健體系逐漸完善,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分別成長至76.2歲以及83.0歲[472]。而在2012年時造成最多人致死的疾病為癌症,排行第二名、第三名以及第四名者分別為心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肺炎[473]。另外在2013年時,中國嬰兒死亡率為千分之3.9[472]。為了降低肺癌喪生的患者人數,政府除了對菸草製品進行管制外、還禁止民眾於工作場所、學校、餐館以及火車站等所有公共場所吸菸,並推廣設立通風的指定吸菸區[469]。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5年提出的供水及廁所衞生聯合監察報告,中國約有64%的農村人口仍未擁有現代化廁所設備[474]。中國的供水和衛生基礎設施雖然同樣受快速的城市化影響,但也面臨水資源來源短缺和污染影響[475]。2010年6月,中國境內共有超過1,600座污水處理廠[476];儘管民眾健康狀況顯著改善、而先進醫療設施陸續建設,但近年中國也開始出現一些新興的健康問題,包括因嚴重空氣污染所引起的呼吸系統疾病[477]及城市地區患病人數逐年增加的肥胖症等[478][479]。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並多數聚集於少數城市內,使得近年常有重大疫情爆發,如2003年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在蔓延一段時間後才獲得控制[480]。
中國的全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481],主要負責疫情監測、疫情調查、疫情宣傳和疫情防治等工作,並且多次針對結核、登革熱、腸病毒及甲型流感病毒H7N9亞型等疫情爆發進行因應[482]。另外還有針對食品藥物安全所成立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負責確保藥物、疫苗、醫療器材、食品、輔助食品及化粧品的品質安全與有效性[483]。
教育體系
[编辑]中華民國的教育體系混合了中國與美國的教育制度[484][485],主管機關為中華民國教育部。中國自1968年起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來發展為九年一貫課程[486][487];2014年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大幅開放高級中學免試入學名額,僅有少部分明星高中保留考試入學制度[488]。今日的中國教育體系包括6年國小教育、3年國中教育、3年高中職教育和4年高等教育[484],還有為年齡介於4歲至6歲之間的學齡前孩童提供非義務教育的幼兒園保育機制。近年來,中國也開始積極投入扶持弱勢幼兒和早期入學教育;自2005年開始,各級政府便持續編製經費以減免部分貧困孩童的學雜費用[489],減輕家庭負擔。截至2012年底,中國國內人口不識字率約1.71%[490]。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分為普通教育(大學、獨立學院)和技職教育(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兩大體系[491]。截至2016年,共有超過427所大專院校提供高等教育[492],其中著名的大學有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國立北平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南開大學、國立復旦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和國立香港大學等[493][494][495][496][497]。
由於教育體系的完善,中國學生在各項學科領域皆能獲得極高的測試分數,例如在2009年舉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中國上海市的學生於數學、科學和文化領域中成績都名列前茅[498][499][500][501]。儘管中國學生在學習成果評估上獲得極高成果,但中國的教育制度仍然遭到輿論和國際社會的抨擊,認為現有的教學體制過度強調記憶能力而無法培養創造力,並造成學生壓力過大。另外,中國的農村和城市間仍有懸殊的教育品質差距[498][502][503]。
傳播媒體
[编辑]1947年施行的《中華民國憲法》明文保障人民的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自由[註 16],使各式傳播媒體開始大量出現[504]。
目前中華民國的官方通訊社為於1924年成立的中央通訊社[505];主要國營媒體則有報紙《中央日報》、電視頻道中華電視臺、公共電視臺及廣播電臺中央廣播電臺、漢聲廣播電臺等。民間媒體產業也十分興盛:截至2013年12月底,政府總共核准489家衛星廣播電視節目供應者和73家直播衛星廣播電視服務經營者申請,共計多達1,249個頻道[506][505];無線廣播電臺則有622家[506],種類多為音樂電臺[507];雖然多數無線廣播電臺使用的語言以標準漢語為主,但依法也保障少數民族的收聽權益[505]。另外,有登記在案的中國書籍出版者就有10,937家之多,其中大多數是資金與人力規模較小的微型企業[506]。
近年來,中國受日本漫畫與動畫影響,出現大量相關創作及網站頁面;同時越來越多電視節目受到閱聽人歡迎,包括《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及《爸爸去哪兒》等綜藝節目[508]。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社会媒体的快速發展,中國社會也開始大量接觸Google、Facebook等網路服務。2015年,中國民眾使用数字媒体的時長首次超過傳統媒體[509]。
文化
[编辑]文學藝術
[编辑]中國文學始于先秦文学[510],其古典典籍有著多元廣泛的思想[511],包括詩歌、農曆、軍事、占星術、天文學、曆法、中藥、地理學,及陰陽、氣功、八字、算命等命理學概念,並在西周時期奠定基礎[512][513]。中华民国建立後,因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推動,普通民眾轉而閱讀官話白話文。其間,中國出現許多傑出的小說家、戲劇家、詩人、雜文家[514],胡適和魯迅並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先驅[515]。近年受西方影響,也開始出現朦朧詩、傷痕文學、尋根文學等新興體裁[516]。受到金庸武俠小說影響[517],虛構小說在漢字文化圈廣為流行[518]。2000年,高行健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語作家[519];2012年,莫言則成為首位獲得此獎的中國本地作家[520]。另外劉慈欣的《三體》也接連獲得星雲獎提名和雨果獎最佳小說獎[521][522]。
中国民族音樂包括汉民族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也包含传统音乐与新音乐[523],一般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524][525]。除了有各族民歌、傳統民謠、傳統童謠、說唱音樂、獨奏或合奏器樂、國樂、儀式音樂等各類風格的傳統音樂外[526],西方古典音樂也在中國獲得高度重視及發展,包括小提琴家林昭亮、鋼琴家胡瀞雲和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藝術總監吳菡等人都獲得許多關注[527]。中國也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重要發展地[528],許多流行音樂結合過去傳統元素,發展出具特色的中文流行音樂(華語流行音樂、粵語流行音樂等)、中國搖滾樂和華語饒舌等,並成功讓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地區廣受歡迎[529],並有張惠妹、周杰倫、蔡依林、飛輪海、五月天等專業歌手[530][531][532]。
中國舞蹈表演包括民間舞蹈、傳統舞蹈、歌劇、芭蕾舞劇、現代舞等,部分舞蹈延續古代表演,最早可追溯自周朝時期;也有舞蹈在慶典、禮儀和儀式上表演,像廣為流行的舞龍舞獅等[533][534]。同時許多少數民族都有傳統民族舞蹈,如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傣族的帕凡舞及苗族的蘆笙舞等。中國在1980年代中期引進街舞表演[535],舞蹈樂團也在1990年代朝向國際化發展,如林懷民成立的雲門舞集等現代表演舞團皆聞名於國際舞壇[536][537][538]。到了21世紀,不同風格的大型舞蹈劇興起,包括具民族舞劇《媽勒訪天邊》、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現代舞劇《雷和雨》等,並獲得觀眾喜愛[536]。
中國戲曲為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表演藝術等元素的大型傳統藝術。中華民國成立之初,中國約有300多種劇種與大量劇目[539];但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2005年時中國僅剩下267個劇種,主要剧种有平劇、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540]。相聲藝術部分,自2005年左右開始隨著德雲社郭德綱的表演而重新受到歡迎,並於2011年首次在海外演出[541]。其他比较流行的曲艺表演藝術形式还包括歌仔戲、布袋戲、话剧、评书、喜剧小品、二人转、双簧、快板书等[542][543]。
建築
[编辑]中國傳統建築具有其獨特構造體系,且對漢字文化圈國家皆有深遠影響[544][545],著名建築包括故宮、天壇、頤和園及萬里長城等[545]。中國式建築屋頂設計一般帶有厚重的屋簷,其四邊會略微向上彎曲形成斗栱[545];另外建築還經常以各種彩瓷妝點,包括彩磚、玻化磚、鑲嵌及鈴鐺等,並加上各式細節雕飾[545]。此外,在現代主義的影響下,近代中國也發展出獨有的中國現代建築[546]。
影視娛樂
[编辑]中國電影的源起可追溯自20世紀初期。1896年,首部中國題材電影出現;1905年,首部中國製作的電影《定軍山》播映,由當時的平劇演員擔當演出[547]。1960年代,中國共製作了200部至300部電影,透過拍攝許多愛情片、武俠片和愛國片作品使得電影產業蓬勃發展[548];1970年代後,中國電影開始在其他國家放映;1997年,由馮小剛執導的《甲方乙方》成為首部獲得商業成功的中國電影,在西方評論界取得廣泛正面評價[549]。經過多年的發展,今日中國的影視娛樂服務以無線網路、有線網路、網際網路媒體等數位科技為基礎,發展為深入中國社會的大眾傳播文化。許多電視公司也紛紛投入拍攝電視連續劇,由於其迎合中國民眾的喜好而被獨立劃分為中國電視劇類型,像是《惡作劇之吻》、《花樣少年少女》、《命中注定我愛你》、《愛上巧克力》、《痞子英雄》等較受歡迎的作品還成功推廣至其他亞洲國家[550]。另外,由於今日的中國社會具多元文化背景、自由且富含創作力,而能賦予影視工作者良好的發展空間[551]。近年來,中國電影曾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獎獎項或者是在世界各地的國際影展上映,目前著名的中國電影導演包括有李安、蔡明亮、楊德昌、侯孝賢、鈕承澤等人[552];中國政府同時提供電影輔導金持續培育電影人才、促進影片製作品質和數量,希望能進一步達成發展自身電影產業的目標[553]。2010年,中國電影產業規模達到164億銀圓[554];同年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成為首部票房超過10億圓的中國電影[555],而2016年的《美人魚》票房更超過30億圓。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672.53億圓,僅次於美國[556]。2017年,電影《战狼2》逾81.4亿圓的票房,正式超越《美人魚》成为中国本土及华语电影影史票房冠军,跻身世界影史票房第55名,是世界影史票房前100名里唯一一部非英语电影[557]。
旅遊觀光
[编辑]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已上升为国家發展重點產業[558],旅遊業成為中国扩大國際影响力的重要因素[559]。前往中國旅遊觀光的遊客數量逐年增長,根據交通與建設部觀光局統計,中國在2015年全年接待入境游客達12,849.83万人次[560],是世界上外籍遊客參訪數第三多的國家[561];2014年,中國在萬事達卡全球國際旅遊城市報告中排行第15名[562]。同時,中國自身也擁有龐大的國內旅遊市場,在2012年進行的一項統計中,僅10月一個月內估計便有超過7.4億人次的中國國內遊客在各處觀光景點遊憩[563]。
全中国共計有52項景點被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包括12項自然遺產、36項文化遺產、與4項雙重遺產和1项跨国项目,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義大利;其中古都北平市擁有多達7項世界遺產,是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城市[564]。中國境內的著名景點包括長城、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莫高窟、麗江古城、黃山、桂林山水、長江三峽、西湖、青海湖、鼓浪嶼、布達拉宮、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及苏州古典园林等[565];其他中國境內重要的旅遊景點還有各個國家公園、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和觀光遊憩區[566][567][568],中國西部的休閒農場與溫泉景點也吸引不少遊客[569][570]。
曆法與節日
[编辑]中國境內主要使用公曆和夏曆,並訂有中華傳統節日、公曆節日、紀念日、少數民族節日、主題節日等。中國的國定假日與節日,依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實行。紀念日及節日之放假日,得由行政院所屬中央各業務主管機關調移並公告之。除此之外,中國實行週休二日制度,即每週六、日放假,有時尚有「彈性放假」的情形出現。部分節日因週休二日上路的關係,漸次由原本放假日轉為只紀念未放假。目前中國有實施放假的紀念日及傳統節日包括開國紀念日、春節、和平紀念日、兒童節、民族掃墓節、勞動節、端午節、軍人節、中秋節和國慶日,其中開國紀念日、春節、和平紀念日、民族掃墓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國慶日為全體民眾放假之國定假日。除此之外,政府還訂有婦女節、反侵略日、革命先烈紀念日、教師節、中華民國華僑節及國父誕辰紀念日等特定紀念日。另外,部分地區還因應少數民族歲時祭儀制定特定假日,包括藏族的雪頓節、穆斯林的古爾邦節和開齋節、傣族的潑水節及彝族的火把節等[571][572]。
體育運動
[编辑]今日中國社會較普及的運動有中國武術、棒球、籃球、足球、乒乓球、羽球、游泳和壘球等,各地皆設有競技運動場館、國民運動中心、運動公園、多功能運動場所、游泳池、棒球場、高爾夫球場、單車徑等設施[573][574]。其中棒球被視為中國的國民運動,最受社會大眾歡迎[575][573],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於1989年組建的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現已成為全中國乃至全世界觀賞人數最多的賽事之一[576];籃球運動亦頗受歡迎[577],民間每年舉辦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和中華職業籃球聯賽等賽事[578][579];足球也是中國國內相當鼎盛的運動項目,中華職業足球聯賽於1994年成立後,短短20年便成為全亞洲最大的職業足球聯賽[580];其它受歡迎的運動項目還有撞球、羽毛球、舉重、拔河、馬拉松及乒乓球等[578]。近年來,中國在電子競技項目也開始急速成長,臺北暗殺星更在2012年贏得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總冠軍[581][582]。
為提倡全民運動,中國政府每隔2年便會舉辦職業級的全國運動會、全民皆可參與的全民運動會和專為身心障礙運動員開辦的全國身心障礙者運動會等賽事,並每年舉辦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與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等青年體育競賽。隨著體育競賽硬體及軟體實力的提升,中國除了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等競賽中贏得的獎牌數量快速增加,因而被譽為「體育大國」之外[583],也開始承辦國際級運動賽事,近年範例包括:高雄市於2009年主辦世界運動會[584]、臺北市於2009年及2017年分別主辦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和世界大學運動會[585][586]、廣州市於2010年主辦亞洲運動會、南京市於2014年主辦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2008年,中國首度承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賽事地點位於北平市;最終中國代表團共獲得51面金牌,位居金牌榜榜首[587][588];中國還在2012年夏季帕拉林匹克運動會上獲得231面獎牌,成為獲得獎牌數量最多的國家[589][590][591]。另外,自1982年後,中國在歷次亞洲運動會上皆贏得最多數量的金牌[592]。
2015年7月31日,北平市獲得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之主辦權,若無意外將使北平成為全球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593]。
參見
[编辑]注釋
[编辑]- ^ 當前中華民國沒有法定官方語言,不過政府、民間與學校教育上主要使用現代標準漢語,並常以「國語」稱之。
- ^ 中華民國法定曆法使用公曆,多稱「國曆」,而官方使用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混用的方式;農曆則主要在民間社會使用。
- ^ 在中華民國建立之前,亞洲曾存在數個後來常被視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政體;包括位於婆羅洲的蘭芳共和國(1777年)、位於北海道的蝦夷共和國(1868年)、位於臺灣的臺灣民主國(1895年)、及位於菲律賓的菲律賓第一共和國(1899年)等,但中華民國是唯一普遍被國際承認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49]。
- ^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共爆發38,931次小型戰鬥、1,117次重大戰役以及22場大型會戰,而造成的傷亡人數高達330多萬人。
- ^ 中國和巴基斯坦的交界邊境為印度長期聲稱擁有全部主權的喀什米爾地區;目前巴基斯坦和印度各自統治該地區的一部分,並且都聲稱擁有對方統治地區的主權。
- ^ 在中國水資源總量中,地表水占84.3%、地下水占27.1%,而兩者實有部分重疊。
- ^ 35個省份包括有內地十八省、東北九省、塞北四省、西部三省以及臺灣省。
- ^ 在完成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後,現今行政院轄下有14個部、8個會、2個總處及3個獨立機關。
- ^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6號》解釋認定,國民大會、立法院及監察院共同相當於國會,後《釋字第325號》解釋則以監察院已經不是民選,無法代表民意為由,將監察院排除於國會之外。
- ^ 立法院共有1609個席次,其中有1260名立法委員是從各省市投票選出,156名由蒙古及西藏地方投票選出,而有153名立法委員則是藉由全國政黨得票比例選出。
- ^ 國民大會共有3045個席次,其中有2177名國大代表是從全國各縣市及其同等區域投票選出,57名由蒙古及西藏地方投票選出,17名由各民族在邊疆地區投票選出,65名由僑民投票選出,487名由職業團體投票選出,168名由婦女團體投票選出,剩餘10名則由內地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投票選出。
- ^ 各水系航道通航里程分別為長江水系64,374公里、珠江水系16,444公里、黃河水系3,488公里、黑龍江水系8,211公里、平杭大運河1,438公里、閩江水系1,973公里、淮河水系17,338公里。
- ^ 中國是第五個能獨自研製人造衛星的國家。
- ^ 《中華民國憲法》第十三條規定:「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
- ^ 關於儒家思想是否是一種宗教信仰,至今仍然有很多討論[445]。
- ^ 《中華民國憲法》第十一條規定:「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统计信息. www.mohurd.gov.cn. [2018-09-18].
- ^ 背包客之家. 那曲撤地建市,取代呼伦贝尔称为中国内地最大城市. 搜狐. 2017-11-22.
- ^ 海南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海南省人民政府. 2011-05-10 [2012-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1).
- ^ 4.0 4.1 中央情報局. China. 《世界概況》. 2013年6月10日 [2014年3月2日] (英文).
- ^ Tabulation of the 2010 Censu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國家統計局.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6.0 6.1 6.2 6.3 6.4 行政院新聞局: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年鑑:第一篇 總論 第二章 土地 第二節 大陸地區
- ^ 7.0 7.1 內政部戶政司. 最新消息. www.ris.gov.tw. 2018-04-09 [2018-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8).
- ^ 8.0 8.1 Communiqué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Republic of China on Major Figures of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 (No. 1).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2011-04-28 [2013-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5).
- ^ 9.0 9.1 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of Mongolia. UBSEG.GOV.M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5).
- ^ 10.0 10.1 10.2 10.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China. 《全球經濟展望》. 2018年4月 [2018年4月18日] (英语).
- ^ 11.0 11.1 行政院主計總處. 國情統計通報(第221號). 行政院. 2013年6月6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12.0 12.1 行政院主計總處. 戶數五等分位組之所得分配比與所得差距.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2014年10月] (繁體中文).
- ^ 13.0 13.1 China’s Economy Realized a Moderate but Stable and Sound Growth in 2015.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2016-01-19 [2016-06-20].
Taking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nationwide households by income quintiles, that of the low-income group reached 5,221 yuan, the lower-middle-income group 11,894 yuan, the middle-income group 19,320 yuan, the upper-middle-income group 29,438 yuan, and the high-income group 54,544 yuan. The Gini Coefficient for national income in 2015 was 0.462.
- ^ 14.0 14.1 Gini Index. World Bank. [2011-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9).
- ^ 行政院主計總處. 人類發展指數(HDI). 行政院. 2017年4月21日(更新日期) [2017年6月28日] (繁體中文).
- ^ 16.0 16.1 魏根深. Chinese History: A Manual, Revised and Enlarged. 美國劍橋: 哈佛大學亞洲中心. 2000-03-01: 第32頁 [2018-10-12]. ISBN 978-0674002494 (英语).
- ^ China, Fiver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7: 116 [2014-09-09].
- ^ 18.0 18.1 18.2 中華民國史[失效連結]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9-23.. 國史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新聞局: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年鑑: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歷史 第一節 中華民國的誕生
- ^ 李光伟. 袁世凯是怎样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2年2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21.0 21.1 21.2 21.3 21.4 第十一卷 近代前編(上冊)·第四節 北洋政府的政權機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2-22.. 讀書網.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22.0 22.1 22.2 22.3 22.4 行政院新聞局: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年鑑: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歷史 第二節 中華民國在中國
- ^ 23.0 23.1 溫躍寬. 被西方誉成为的“民国黄金十年”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2-22.. 憶庫. 2013年10月17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24.0 24.1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10-26: 第192頁. ISBN 978-9570818260 (中文(繁體)).
- ^ 25.0 25.1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10-26: 第302頁. ISBN 978-9570818260 (中文(繁體)).
- ^ 26.0 26.1 《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 中國: 國民政府. 1937年11月20日 (繁體中文).
- ^ 黃兆平. 聯合國臨時總部 中華民國國旗依舊飄揚. 中央通訊社. 2015年12月20日 [2016年8月16日] (繁體中文).
- ^ 王正華. 蔣介石與196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失效連結]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3-22.. 國史館. 2009年9月 [2015年6月6日] (繁體中文).
- ^ 29.0 29.1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臺北: 三民書局. 1973年9月.
- ^ 30.0 30.1 Carl J. Dahlman和Jean-Eric Aubert. China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Seizing the 21st Century. WBI Development Studies.. 教育文獻資料庫. 2001年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31.0 31.1 安格斯·麥迪森. 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 (PDF).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2007年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0-15) (英语).
- ^ Garry White. China trade now bigger than US. 《每日電訊報》. 2013年2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33.0 33.1 吳玉山. 多黨制、聯合內閣與中華民國的民主發展.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1年12月8日 [2015年8月20日] (繁體中文).
- ^ 34.0 34.1 何振盛. 第三章 歷史背景與環境條件. 國立政治大學. [2015年8月20日] (繁體中文).
- ^ 国际中心/综合报导.中國是「自由國度」 2018年全球自由度評比進步兩分!ETtoday新闻云.
- ^ China. freedomhouse.org.
- ^ Grace Yao、Yen-Pi Cheng和Chiao-Pi Che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China. 美國: 《社會指標》. 2008年10月6日 (英文).
- ^ 行政院主計總處. 國情統計通報. 行政院. 2011年1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39.0 39.1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13 (PDF). 美國國防部. 2013年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13) (英语).
- ^ Sam Perlo-Freeman. Mar. 2014: Deciphering China’s latest defence budget figures.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 2014年3月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皮尤研究中心调查: 全球更多人认为中国将成为头号强国. 《新民晚報》. 2013月7月19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Joshua Muldavin. From Rural Transformation to Global Integration: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mpacts of China's Rise to Superpower.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2006年2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A Point Of View: What kind of superpower could China be?.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年10月19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李雲漢. 中國同盟會. 《中華百科全書》. [2015年12月13日] (繁體中文).
- ^ 李雲漢. 历史追踪:“中华民国”国号的来由和意义[失效連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失效連結]. 《大公報》. 2012年9月12日 [2015年12月13日] (简体中文).
- ^ 黎民. 歷史追蹤:中華民國國號的來由和意義[失效連結]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10-23.. 《黃花崗雜誌》. [2015年12月13日] (繁體中文).
- ^ 五項聲明第二項「稱中國為中華民國」,張難先 《湖北革命知之錄》,1946年5月,上海出版社;《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選輯 》武漢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室,漢口: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9頁
- ^ Olympic Games Official Report Los Angeles 1932. LA84基金會. 1998年1月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黃昭堂. 《「台灣民主國」研究:台灣獨立運動史的一斷章》. 中國臺北: 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1993年: 第226頁. ISBN 978-9578014862 (繁體中文).
- ^ 國史館. 中華民國之肇建. 行政院. 2014年2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謝佳珍. 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孫中山受尊崇. 中央通訊社. 2016年11月11日 [2016年1月10日] (繁體中文).
- ^ 司徒一. 民國法統 與 中華民國憲法[失效連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失效連結]. 《黃花崗雜誌》. [2015年1月3日] (繁體中文).
- ^ 李紹盛. 《民國精英人物的故事》. 中國臺北: 秀威資訊. 2010年4月1日: 第57頁至第58頁. ISBN 978-9862214190 (繁體中文).
- ^ 54.0 54.1 54.2 美國國務院.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11.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喬納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國西敏寺: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5月29日: 第89頁至第94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13998320 (英语).
- ^ Foster Rhea Dulles. American policy toward Communist China, 1949-1969. Crowell. 1972年: 第235頁. ISBN 978-0690076127 (英语).
- ^ 卡爾·A·特羅基. Opium, Empire and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 Study of the Asian Opium Trade 1750-1950. 英國倫敦: Routledge. 1999年11月4日: 第126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415199186 (英语).
- ^ 嗚米. 辛亥百科. 廣東新聞網. 2011年4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张耀杰:民国初年的宪政挫折. 共识网. 2013-05-18 [201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中文(简体)).
- ^ 張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臺灣信義: 聯經出版. 1998年10月26日: 第28頁. ISBN 978-9570818260 (中文(繁體)).
- ^ 61.0 61.1 郭廷以. 1912──中華民國元年壬子. 漢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雪珥. 黎元洪谈孙中山:名声是虚构 对革命没有实质贡献. 鳳凰衛視. 2011年7月11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Jerome Chʼên. Yuan Shih-kʻai. 美國帕羅奧圖: 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1972年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804707893 (英语).
- ^ 趙瑜. 历史很卑贱:铁打的袁世凯 流水的民国. 搜狐. 2014年1月15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郭廷以.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1979年: 第28頁 (繁體中文).
- ^ 66.0 66.1 喬納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國西敏寺: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5月29日: 第123頁至第125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13998320 (英语).
- ^ 人民網. 1913年11月4日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鳳凰衛視. 2009年11月4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喬納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國西敏寺: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5月29日: 第131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13998320 (英语).
- ^ 郭廷以. 1916──中華民國五年丙辰. 漢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喬納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國西敏寺: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5月29日: 第136頁至第138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13998320 (英语).
- ^ Kathryn Meyer和Terry Parssinen. Webs of Smoke: Smugglers, Warlords, Spie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Drug Trade. 美國朗漢(Lanham): 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出版公司. 2002年10月22日: 第54頁至第56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42520035 (英语).
- ^ 年表. 中國國民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Edwin Pak-wah Leung. Modern Chinese History Essentials. 美國華盛頓特區: 美國教育研究學會. 2005年8月2日: 第59頁至第61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878914586 (英语).
- ^ 五四運動. 新華網.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Jacques Guillermaz.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1-1949. 藍燈書屋. 1972年9月: 第22頁至第23頁. ISBN 978-0394464794 (英语).
- ^ 76.0 76.1 76.2 李明和林天慧. 【歷史今日】蔣中正捍衛中華彪炳千秋. 《大紀元時報》. 2012年4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喬納森·芬比.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國西敏寺: 企鵝出版集團. 2008年5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713998320 (英语).
- ^ 78.0 78.1 78.2 美國國務院.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49.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79.0 79.1 Richard R. Wertz. -Rebellion and Revolution- Nationalist Movements. ibiblio.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1927年4月18日 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 人民網. [2016年8月15日] (繁體中文).
-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0年9月4日: 第30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521771245 (英语).
- ^ 馮兆基(Edmund S. K. Fung).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0年9月4日: 第67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521771245 (英语).
- ^ Denny Roy. China: A Political History. 美國伊薩卡: 康乃爾大學出版社. 2002年12月19日: 第55頁至第56頁 [2014年2月28日]. ISBN 978-0801488054 (英语).
- ^ 《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中國南京: 國民政府. 1931年5月12日 (繁體中文).
- ^ Chen Lifu、Ramon H. Myers和Sidney H. Chang. The Storm Clouds Clear Over China: The Memoir of Ch'en Li-Fu, 1900-1993. 美國史丹福: 胡佛研究所. 1993年1月: 第102頁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817992729 (英语).
- ^ 美國國務院. Japa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oad to Pearl Harbor, 1937. 美國國務院歷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鍾元. 七七抗日76週年 蔣中正領導八年抗戰真相再現. 《大紀元時報》. 2013年7月7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貴州大學學報》. 中國為何1941年才對日宣戰?保障英美物資輸入[失效連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失效連結]. 中國網. 2014年7月6日 [2014年8月22日] (繁體中文).
- ^ 郭廷以. 1946──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丙戌. 漢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楊護源. 終戰後臺灣軍事佔領接收的籌備準備 (1945.08.15-10.3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2014年12月18日 [2015年9月9日] (繁體中文).
- ^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Treaties). 英國國會. 1955年2月4日 [2015年9月9日] (英文).
- ^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 「臺灣的國際法地位」說帖[失效連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失效連結].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7年6月20日 [2017年9月25日] (繁體中文).
- ^ 陳希傑. 第四章 爭端國家的主權論述與評析. 國立政治大學. 2003年 [2013年10月18日] (繁體中文).
- ^ 王榮霖. 《全球治理與中國的活絡模式》. 中國臺北: 思行文化. 2013年12月19日: 第169頁. ISBN 978-9869005821 (繁體中文).
- ^ 時代公司. LIFE. 美國紐約: 《生活》. 1956年1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文安立. Decisive Encounters: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6-1950. 美國帕羅奧圖: 史丹福大學出版社. 2003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ISBN 978-0804744782 (英语).
- ^ 周恩來. 评马歇尔〔362〕离华声明. 人民網. 1947年1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南京衛戍司令部致電梅園新村中共聯絡處限期撤退令》. 中國重慶: 《大公報》. 1947年3月1日 (繁體中文).
- ^ Retreat.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Introduction to Sovereignty: A Case Study of China. 史丹佛大學. 2004年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Dec 8, 1949: Chinese Nationalists move capital back to Nanjing. 歷史頻道.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Anthony Kubek. HOW THE FAR EAST WAS LOST. 英國英格蘭: Intercontex Publishers. 1971年1月1日. ISBN 978-0856220005 (英语).
- ^ 馬若德和費正清. 《劍橋中國史:第13卷 中華民國史下卷》(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5: The Republic, Part 2). 英國劍橋: 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1年11月29日: 第837頁. ISBN 978-0521243377 (英语).
- ^ 認識中華民國[失效連結]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0-08.. 國史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Gail E. Makinen和G. Thomas Woodward. The Chinese Hyperinfl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1945-1952. JSTOR. 1989年2月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第三章 外資對中國經濟發展之影響與現況. 國立政治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Cold war fortress.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2年 [2013年10月17日] (英文).
- ^ 108.0 108.1 108.2 王業立. 總統直選對憲政運作之影響.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Out with the old.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10月18日] (英文).
- ^ Path to democracy.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10月18日] (英文).
- ^ Independence dilemma.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China profile: Timeline.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4月22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Chen declared China victor.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4年3月26日 [2013年10月18日] (英文).
- ^ 全台謝票 馬誓告別族群對立. 《泰國世界日報》. 2008年3月26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China profile: Leaders.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3月19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何庭歡. 無法回頭的兩岸 馬連任致勝關鍵. 鉅亨網. 2012年1月17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Luke Sabatier. Retreat. GlobalSecurity.org. 2008年3月22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梁國書. 中國選舉: 馬英九成功連任總統. KTSF. 2012年1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郭瓊俐、鄭宏斌、丘采薇和李順德. 中華民國首位女總統 蔡英文領民進黨完全執政. 聯合新聞網. 2016年1月17日 [2016年1月27日] (繁體中文).
- ^ Amitendu Palit. China-India Economics: Challenges, 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 英國倫敦: 羅德里奇. 2012年10月31日: 第4頁 [2016年1月22日]. ISBN 978-0415824569 (英文).
- ^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中華*民**國版圖. 中華*民**國政府. 2005年6月15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中華*民**國國家統計局. 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 中國北平: 《中國統計年鑑—2007》. 2007年 (简体中文).
- ^ 123.0 123.1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11-02.. 新華網. 1998年5月 [2016年1月24日] (简体中文).
- ^ 124.0 124.1 中華*民**國國家統計局. 《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中國北平: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0年1月1日. ISBN 978-7503758942 (简体中文).
- ^ 中央情報局. CHINA. 《世界概況》.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Which country borders the most other countries?. About.com.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罗琪. 外交部官员:中国与8个周边邻国存在海上争议. 中国网. 2012年4月10日. [2016年4月46日] (简体中文).
- ^ 128.0 128.1 地形. 中華*民**國政府. 2005年6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杜蕙. 方興未艾的中國地貌旅遊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10-01.. 新華網. 2015年6月2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Nepal and China agree on Mount Everest's height.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0年4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Lowest Places on Earth.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楊明山. 中國的氣候與水文.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2016年3月15日] (繁體中文).
- ^ Regional Climate Studies of China. 施普林格科學+商業媒體. 2010年11月25日: 第1頁 [2016年1月22日]. ISBN 978-3642098130 (英文).
- ^ 134.0 134.1 134.2 134.3 蘇向東. 中國自然資源概況(組圖). 中國網. 2010年2月2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Jann Williams. Biodiversity Theme Report. 澳洲環境部. 2001年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1) (英语).
- ^ List of Parties. 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PDF). 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Countries with the Highest Biological Diversity. Mongabay. 2004年9月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3月26日) (英语).
- ^ 139.0 139.1 自然資源. 中華*民**國政府. 2005年7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Geographic Patterns.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Countries with the most number of bird species. Mongabay. 2004年9月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2月16日) (英语).
- ^ Countries with the most number of reptile species. Mongabay. 2004年9月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Geographic Patterns.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Meredith Darlington. Infographic: Top 20 countries with most endangered species. 大自然網站. 2010年3月5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Schedule of Protected Species. 嘉義縣政府. 2008年7月2日 [2016年6月9日] (繁體中文).
- ^ 中國保育類野生動物種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0年8月19日 [2016年6月9日] (繁體中文).
- ^ Establishment. 金門國家公園.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np.cpami.gov.tw/filesys/statistics/104/261_6f6ce715b70594edf0b8beddcce91305.pdf 表一 各國家公園基本資料表]. 內政部營建署. 2014年6月9日 [2016年6月9日]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生態保育. 行政院. 2014年3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新聞局. Wildlife Protection. 中國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1月1日 (英文).
- ^ 中華民國內政部. 國家公園簡介. 行政院. 2014年3月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森林資源如何分類?. 《中國資源科學百科全書》. 2007年6月15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153.0 153.1 153.2 The Rough Guide to China. 英國倫敦: 羅浮指南出版社. 2003年5月12日: 第1,213頁 [2016年1月22日]. ISBN 978-1843530190 (英文).
- ^ 中國森林資源(2009-2013年)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9-24.. 國家林業局. 2014年2月25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陸大道. 《中国国家地理图鉴》. 中國河南: 大象出版社. 2005年4月1日. ISBN 978-9867185525 (简体中文).
- ^ Countries with the most number of vascular plant species. Mongabay. 2004年9月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月12日) (英语).
- ^ 157.0 157.1 自然資源. 中華*民**國政府. 2005年7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Conservation Biology: Voices from the Tropics. 美國紐約: 約翰威立. 2013年9月23日: 第208頁. ISBN 978-0470658635 (英文).
- ^ Ji-Kai Liu.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higher fungi in China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2-07.. Drug Discoveries & Therapeutics. 2007年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维基文库.s: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维基文库.s: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 ^ 1947年中華民國内政部方域司编制的《南海諸島位置圖》
- ^ 163.0 163.1 维基文库.s:中华民国宪法
- ^ 中華民國憲法§4-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
- ^ 何彤. 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的行政区划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10-06.. 民國春秋. 2011年1月11日 [2015年12月13日] (繁體中文).
- ^ 周振鹤.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 中國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年8月: 第229頁至第230頁. ISBN 978-7309056044 (简体中文).
- ^ 167.0 167.1 傅林祥 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 ^ 陳葉軍. 任進:進一步推動行政區劃改革.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1年11月7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两京中央政府时期中华民国省情与地方建设:王會均: 海南特別行政區建制經過————評敍新置樂東、保亭、白沙三縣史實.
- ^ 第七节 市制. 国学书库. 2007年 [2015年12月13日] (简体中文).
- ^ 楊昂. 清帝《逊位诏书》在中华民族统一上的法律意义. 普林斯頓中國學社. 2012年8月24日 [2014年2月27日] (简体中文).
- ^ 1946年1月3日 国民政府承认外蒙独立. 人民網. 2003年8月1日 [2014年2月26日] (简体中文).
- ^ Onward to Mongolia. 台灣評論. 2003年1月1日 [2014年2月28日] (英文).
- ^ 北高二市之升格.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內政部和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 政府組織. 行政院. 2016年3月16日 [2016年6月11日] (繁體中文).
- ^ 176.0 176.1 176.2 Mátyus Sándor: Ki áll nyerésre a Tajvani-szorosban? – Tajvan sorsdöntő választások előtt. 匈牙利電子期刊存檔. 2007年1月 [2014年2月23日] (匈牙利文).
- ^ 177.0 177.1 177.2 中華民國外交部. Constitution.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178.0 178.1 178.2 178.3 178.4 行政院新聞局. Chapter 4: Government. 中國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1. 2011年: 第55頁至第65頁 (英文).
- ^ 前言[失效連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失效連結]. 立法院.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180.0 180.1 180.2 中華民國外交部. Government Structure.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4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Kanishka Jayasuriya. Law, Capitalism and Power in Asia: The Rule of Law and Legal Institutions. 英國倫敦: Routledge. 1999年1月9日: 第217頁 [2014年2月24日]. ISBN 978-0415197434 (英语).
- ^ 立法委員[失效連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失效連結]. 立法院.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 選舉. 行政院. 2014年3月13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Huang Jei-hsuan. Letter: KMT holds the key. 《台北時報》. 2006年9月14日 [2014年2月24日] (英文).
- ^ 任期與任命. 司法院大法官.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Additional Articles.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林遠山. 葛永光談中國監察制 「五權分立」優於西方制度. 《大紀元時報》. 2013年11月23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188.0 188.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中國北平: 中華書局. 2011年7月: 第8,251頁 [2016年6月11日] (简体中文).
- ^ 189.0 189.1 About Us.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荆知仁. 《中國立憲史》. 中國臺北: 聯經出版. 1984年. ISBN 978-9570801224 (中文(繁體)).
- ^ 國之根本—我國憲政發展速讀,檔案樂活情報,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 ^ 高全喜. 协商与代表:政协的宪法角色及其变迁. 新浪. 2013年11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賴丕仁. 英美契約法之損害賠償範圍. 臺灣法律網.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職權[失效連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失效連結]. 立法院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央法規標準法.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04年5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謝政道. 第二章 法律的淵源.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陳鑑波. 行政訴訟與行政法院. 《中華百科全書》.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高鳳仙、趙昌平、陳健民和沈美真. 專業法庭(院)執行成效之探討 專案調查研究報告[失效連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失效連結]. 監察院. 2013年6月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法院辦理軍事審判法修正施行後軍事法院移送軍法案件應行注意事項[失效連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失效連結]. 《司法周刊》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憲法法庭. 司法院大法官.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王超. 重新解讀中華民國前期外交史——評川島真《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 香港中文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中國臺北: 秀威資訊. 2011年10月1日: 第59頁至第61頁. ISBN 978-9868753013 (繁體中文).
- ^ Growth in United Nations membership, 1945-present. 聯合國.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第五章:安全理事会. 聯合國.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 ^ 邦交國.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薛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日期简表_外交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18-07-25].
- ^ 全球好用護照排行 中國排全球第26進步5名. 蘋果即時新聞. 2018年5月25日.
- ^ 林家榮. 我國參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農業活動之現況與展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林梳雲. 中未休兵沒活路 外交成效露馬腳. 《玉山周報》. 2011年2月22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DECISIONS ADOPTED BY THE EXECUTIVE BOARD AT ITS 188th SESSION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2011年11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李姿慧和王家俊. 等42年 台返國際民航組織. 《蘋果日報》. 2013年9月14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陳隆志. 中國與聯合國專門機構.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2010年3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China denies preparing war over South China Sea shoal.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年5月12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How uninhabited islands soured China-Japan ties.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11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巡航信息. 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李元傑. 中共公布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大戰略意涵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3-11..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16年1月22日] (繁體中文).
- ^ 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的裁决没有法律效力. Fmprc.gov.cn. 2016-06-10 [2017-05-22].
- ^ Rothwell, Donald R. The Arbitration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s Over the Disput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U College of Law Research Paper. 2015-01-30, (14-48).
- ^ 还原:中国已在南沙填出七座岛. 中國日報. 2015年1月27日 [2016年2月22日] (简体中文).
- ^ 蕭爾. 美國敦促中國停止在南沙島礁填海建機場.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11月22日 [2016年2月22日] (繁體中文).
- ^ 王高成. 五、大陸擴建南沙島礁的意涵分析.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6年1月22日] (繁體中文).
- ^ 蕭爾. 中國:「有權在本國領土上部署必要防禦設施」.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6年2月17日 [2016年2月22日] (繁體中文).
- ^ Asian nations should avoid military ties with third party powers, says China's Xi. China National News. 2014年5月22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皮尤研究中心调查: 全球更多人认为中国将成为头号强国. 《新民晚報》. 2013月7月19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A Point Of View: What kind of superpower could China be?.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年10月19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華衷. China: witnessing the birth of a superpower. 《衛報》. 2012年6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227.0 227.1 227.2 中華民國國防部. 國防. 行政院. 2014年3月13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中國北平: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1998年12月29日 (简体中文).
- ^ 全球十大洲际导弹最新排名:中国占几席. Book中文资讯网. 2015年9月8日 [2016年3月20日] (简体中文).
- ^ 法新社. China plays down fears after satellite shot down. 亞洲新聞台. 2007年1月20日 (英文).
- ^ Wilson Chau. Chinese Navy Tests Land Attack Cruise Missiles: Implications for Asia-Pacific. Asia Security Watch. 2012年7月25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比爾·戈茨. China expanding its nuclear stockpile. 《華盛頓時報》. 2011年8月25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2004 National Defense Report. 中國臺北: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04年: 第89頁至第90頁 (英文).
- ^ Greg Waldron. IN FOCUS: Long march ahead for Chinese naval airpower. Flightglobal. 2012年11月26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An. China's first aircraft carrier completes sea trial[失效連結]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1-24.. 新華網. 2011年8月15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Brian Spegele. China Adds Aircraft Carrier to Its Navy. 《華爾街日報》. 2012年9月26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CHINA’S AIRCRAFT CARRIER AMBITION (PDF). 今日中國防務. 2006年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1-10) (英语).
- ^ Tania Branigan. China unveils fleet of submarines in bid to build global trust. 《衛報》. 2009年4月22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中國日報》. 國防部回應「第三次高超音速飛行器試驗」. 鳳凰網. 2014年12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Jian-10B Multirole Fighter Aircraft. 今日中國防務. 2009年3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P·W·辛格. INSIDE CHINA'S SECRET ARSENAL. 《科技新時代》. 2012年12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Chengdu J-20 China's 5th Generation Fighter. 《Defense Update》.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2日) (英语).
- ^ Ground Forces. 今日中國防務.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中國新聞社. 2005年中國軍力報告原文:解讀中國戰略[失效連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失效連結]. 中華網科技. 2005年7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C-SPAN. U.S. Military Approach Toward China. 《華盛頓期刊》. 2015年8月12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Japan moves to boost role of military. 美國半島電視臺. 2015年5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繆宇綸. 向官兵賀年 總統:花錢採購武器「就要用」. 苦勞網. 2012年1月22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總統主持中華民國建國97年國慶典禮.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08年10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不再「有效嚇阻」!國防戰略定調「防衛固守,重層嚇阻」-- ETtoday新聞雲. ETtoday新聞雲. [2018-10-17] (中文(臺灣)).
- ^ James H. Nolt. ANALYSIS: The China military balance. 亞洲時報在線. 1999年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孙中山的实业救国计划——1912年中国历史大事记. 追学网. 中国历史网. 2017-09-18 [2017-10-19].
- ^ 大洋历史.利耀峰 林熙整理广州火柴工业与东山火柴厂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5-12.
- ^ “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逝世. Todayonhistory.com. [2017-06-21].
- ^ 火柴大王劉鴻生(薛冰).
- ^ 镇江火柴厂,一代人的记忆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10-06.
- ^ Hsieh, Andrew. The Lius of Shanghai: A Chinese Family in Business, War and Revolution. japanfocus.org. [2013-09-03].
- ^ 《中國企業家列傳》1989年 北平經濟日報出版社
- ^ 《民國人物傳》1984年 北平中華書局
- ^ 周澹寧著:《中國近代經濟史新論》,第251-255頁
- ^ 〈日本侵華終結“黃金十年”〉,《環球時報》,2006年6月8日,第13版
- ^ 261.0 261.1 261.2 周天度、鄭則民、齊福霖、李義彬等.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 , 编. 《中華民國史》第八卷. 北平: 中華書局. 2011.
- ^ 法幣. 中央銀行券幣數位博物館.
- ^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册 1. 北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7.
- ^ 丹尼·羅德里克. Getting Interventions Right: how South Korea and China grew rich[失效連結] Archived 2013-07-03 at WebCite[失效連結]. 哈佛大學 [2016年8月19日] (英文).
- ^ Chinese Taipei’s Self-Assessment Report for the APEC-OECD Integrated Checklist on Regulatory Reform[失效連結]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7-22..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 2006年9月 [2016年8月18日] (英文).
- ^ Kelly Her. Privatization Set in Motion. 台灣評論. 2005年12月1日 [2014年2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4月30日) (英语).
- ^ 黃奎博和周容卉. 我國「南向政策」之回顧與影響. 國立政治大學. [2016年8月15日] (繁體中文).
- ^ Wayne M. Morrison. China’s Economic Rise: History, Trends, Challeng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PDF). 國會研究機構. 2015年10月21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Harsha V. Singh. 成为WTO的一员:对中国和全球贸易的影响. 國際貿易與永續發展中心. 2012年1月15日 [2016年3月15日] (简体中文).
- ^ Andrew Walker. Might China's economy stumble?.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1年7月1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唐偉傑. 中國30年年均經濟增長率是同期世界的3倍多. 中國新聞社. 2008年12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中華*民**國國家統計局. 國內生產總值指數. 中國北平: 《中國統計年鑑—2007》. 2007年 (简体中文).
- ^ 許松根. 出口擴張與產業升級:戰後中國的個案研究. 淡江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Matleena Kniivilä.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mplications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失效連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失效連結]. 聯合國.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List of TAITRA domestic and overseas offices.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Economic Forecast in Chinese[失效連結] WebCite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7-03. 中華經濟研究院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The China ASEAN Studies Center (TASC)[失效連結] WebCite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7-03. 中華經濟研究院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Tami Luhby. China's growing middle class. CNNMoney. 2012年4月26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CHINA’S RICH ARE GETTING POORER IN NEW HURUN RICH LIST. 胡潤百富榜. 2012年9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Moran Zhang. Richest People In China Got Poorer, Says Hurun Rich List 2012. 《國際財經時報》. 2012年9月25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Malcolm Moore. China's billionaires double in number. 《每日電訊報》. 2011年9月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新華社. China retail sales growth accelerates. 《中國日報》. 2013年1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新華社. China's retail sales up 12.4 pct in Q1. 《環球時報》. 2013年4月15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Helen. Super Rich have Craze for luxury goods. 中國日報. 2010年3月3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Timothy J. Sturgeon和Momoko Kawakami. Global Value Chains in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聯合國統計司. 2010年9月 (英文).
- ^ 邱曉嘉. 產業外移的危機與轉機.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0年10月31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Yang Ya-Hwei. Coping with Asian financial crisis: The China experience. 韓國首爾: Seou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年1月1日 (英文).
- ^ 〈社論〉“產業外移東南亞中國,中國熄火”的警訊出現了!. 《自由時報》. 2005年7月22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陳水扁"執政"8年 島內失業率平均超過4%. 華夏經緯網. 2008年5月23日 [2015年8月16日] (繁體中文).
- ^ 蕭旭岑. 盛治仁國民黨中常會演說:41%民眾認失業肇因台商西進. 苦勞網. 2007年6月21日 [2014年2月27日] (繁體中文).
- ^ Jennifer Duggan. Income inequality on the rise in China. 半島電視台. 2013年1月12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Damian Tobin. Inequality in China: Rural poverty persists as urban wealth balloons. 中華*民**國國家統計局. 2011年6月29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293.0 293.1 Steep rise in Chinese food prices.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8年4月16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Income inequality Delta blues. 《經濟學人》. 2013年1月23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彭博新聞社. China Inflation Exceeding 6% Limits Wen’s Scope for Easing. 《彭博商業周刊》. 2011年10月4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Jamil Anderlini. China’s GDP up 9.1% in third quarter. 《金融時報》. 2011年10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China. 世界銀行. 2014年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Spencer Swartz和Shai Oster. China Tops U.S. in Energy Use. 《華爾街日報》. 2010年7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中央情報局. COUNTRY COMPARISON :: ELECTRICITY - CONSUMPTION. 《世界概況》. 2012年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中共中央辦公廳. 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 界面新聞. 2015年3月22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中國電力工業聯合會:中國發電量躍居世界第一. 《中國日報》. 2012年7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 ^ Lisa Friedman. China Leads Major Countries With $34.6 Billion Invested in Clean Technology. 《紐約時報》. 2010年3月25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Richard Black. China steams ahead on clean energy.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0年3月26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杰克·潘考夫斯基. China Leads The World In Renewable Energy Investment. 《富比士》. 2012年7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Eric Martinot和Li Junfeng. Powering China's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Renewable Energy. 美國華盛頓: 世界觀察所. 2007年6月30日. ISBN 978-1878071835 (英文).
- ^ 基思·布拉德捨. China Leading Global Race to Make Clean Energy. 《紐約時報》. 2010年1月30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David Biello. China's Big Push for Renewable Energy. 《科學人》. 2008年8月4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Hao Xin. China's Booming Solar and Wind Sector May Be Put On Hold. 《科學》. 2012年3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2015年风电产业发展情况. 国家能源局. 2016-02-02 [2016-11-22].
- ^ 仲新源. 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简报. 中国能源网.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 2016-04-05 [2016-11-22].
- ^ 《環球時報》. 中国在运和在建核电机组54台 仅次于美法居世界第三. 新浪. 2016年1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 新華網. 2000年12月 [2016年1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1月2日) (中文(简体)).
- ^ Mamta Badkar. The Ultimate Guide To China's Voracious Energy Use. 《商業內幕》. 2012年8月1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中央情報局. COUNTRY COMPARISON :: CRUDE OIL - PRODUCTION. 《世界概況》. 2012年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裴敏欣. China's Big Energy Dilemma.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2006年4月13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Tony Jin. China's Demand for Oil to Grow 6.2% in 2011: PetroChina. 中國透視. 2011年1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永久失效連結]
- ^ China overtakes US as the biggest importer of oil.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10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2015年天然气运行简况. 中国发改委. 经济运行调节局子站. 2016-01-22 [2016-11-22].
- ^ 陆琦. 中科院助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成功试采. 科学网. 2017-05-19 [2017-06-18].
- ^ 320.0 320.1 320.2 320.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15年2月12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李光耀. Once China Catches Up--What Then?. 《富比士》. 2013年10月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 年-2030 年) (PDF). 中華*民**國交通運輸部. 2013年6月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Stephen Calogera. China auto sales officially surpass U.S. in 2009, 13.6 million vehicles sold. egmCarTech. 2010年1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Andreas Cremer和Ben Klayman. China premium car sector remains bright spot. 路透社. 2010年4月23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杨缘; 刘心宁. 中国掀起共享单车热潮. FT中文网. 英国《金融时报》. 2017-03-20 [2017-06-18].
- ^ Heidi Worley. Road Traffic Accidents Increase Dramatically Worldwide. 人口資料局. 2006年3月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Chinese bus collides with tanker, killing 36.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年8月26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今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增2100公里. 新闻联播文字稿. 央视网. 2017-01-03 [2017-06-18].[永久失效連結]
- ^ 《人民鐵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11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華*民**國鐵道部. 2012年4月19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7) (中文(简体)).
- ^ 新華社. Chinese Railways Carry Record Passengers, Freight. 中國網. 2007年6月21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Zhu Ningzhu. China's railways mileage tops 100,000 km. 新華網. 2013年12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月5日) (英语).
- ^ Michael Robinson. China's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11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徐高铁开通 中国高铁突破2万公里. 新华网. 新华社. 2016年9月10日 [2016-09-26].
- ^ China opens world's longest high-speed rail route.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年12月26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唐珩和凌越. 泰国准备引进中国高铁技术. 新浪. 2012年12月7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何欣. 第3批中国制造高铁大部件经天津港启运出口欧盟. 今晚網. 2012年12月29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2) (中文(简体)).
- ^ 新聞晚報. 中国70亿美元援建老挝高铁 促进老挝对华原材料出口. 商都網. 2012年10月26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中文(简体)).
- ^ 王智. 中国有望向美国加州输出高速铁路技术. 《國際財經時報》. 2010年4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1) (中文(简体)).
- ^ 史芳芳. 中国首单高铁技术出口落户美国 南车与GE合资. 雅虎. 2011年1月21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4) (中文(简体)).
- ^ James T. Areddy. China's Building Push Goes Underground. 《華爾街日報》. 2013年11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法新社. Top ten fastest trains in the world. Railway Technology. 2013年8月29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2015年全国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中國民用航空局. 2016-03-31 [2016年9月2日] (中文(简体)).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新华社. 2016年3月17日 [2016-09-02].
- ^ Year to date Passenger Traffic APR 2015. 國際機場協會. 2015年7月20日 [2016年3月15日] (英语).
- ^ 高江虹. 中国飞机需求跳跃式增长: 或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民航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5-08-26 [2016-09-02].
- ^ 上海取代新加坡成为全球最大集装箱港 深圳紧追香港. 泉州港務集團. 2010年9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TOP 50 WORLD CONTAINER PORTS. 世界航運評議會.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22日) (英语).
- ^ 中央情報局. COUNTRY COMPARISON :: WATERWAYS. 《世界概況》. [2016年3月15日] (英文).
- ^ 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華*民**國交通運輸部. 2015年4月30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0月21日) (英语).
- ^ 學會簡介 - 中國工程師學會. 中國工程師學會. [2019-01-24].
- ^ 中央研究院週報第519期-蔡元培先生與中央研究院(1927-1940)
- ^ TVBS. 留學歐美變少 中研院10年後選不出院士?│TVBS新聞網. news.tvbs.com.tw. [2018-07-12].
- ^ Q. Y. Yu.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美國聖塔芭芭拉: 格林伍德出版集團. 1999年10月30日: 第2頁 [2016年1月24日]. ISBN 978-1567203325 (英文).
- ^ R&D share for basic research in China dwindles. 《化學世界》. 2014年9月9日 [2016年1月24日] (英语).
- ^ Adam Aston. 7 Technologies Where China Has the U.S. Beat. GreenBiz. 2010年12月7日 [2016年1月24日] (英语).
- ^ 傑夫·柯文. Desperately seeking math and science majors. 《财富》. 2010年7月29日 [2016年1月24日] (英语).
- ^ 王小华. 美数据:中国研发世界第二 科技论文产量接近美国. 新華網. 2016年2月24日 [2016年3月20日] (英语).
- ^ An. China publishes the second most scientific paper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n 2010: report. 新華網. 2011年12月2日 [2016年1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月6日) (英语).
- ^ 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超越美国居全球第一. 太平洋電腦網. 2014年12月14日 [2016年1月24日] (中文(简体)).
- ^ 暨南大学陈恩.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策略管窥》.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2年2月. ISSN 1001-7348 (中文(简体)).
- ^ 拉里·艾略特. Is it a surprise China will surpass US in R&D spending by 2019? Not really. 《衛報》. 2014年11月12日 [2016年1月24日] (英语).
- ^ 李憶璇. 科技部掛牌 設兩大諮議會. 中央廣播電臺. 2014年3月3日 [2014-03-04].
- ^ 363.0 363.1 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中國科技產業驚嘆號》. 中國臺北: 遠流出版公司. 2010年9月3日. ISBN 978-9573265672 (中文(繁體)).
- ^ Wei Long. China Celebrates 30th Anniversary Of First Satellite Launch. Space Daily. 2000年4月25日 [2016年1月24日] (英语).
- ^ 人民網. 專家:中國衛星技術可與美一拼高下 令美忌憚.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13年1月7日 [2016年1月24日] (中文(简体)).
- ^ 遨遊星際 今年…從工博館開始.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大衛·埃克斯. China Now Tops U.S. in Space Launches. 《連線》. 2012年4月16日 [2016年1月24日] (英语).
- ^ David Eimer. China's huge leap forward into space threatens US ascendancy over heavens. 《每日電訊報》. 2011年11月5日 [2016年1月24日] (英语).
- ^ 嘿!科技|天宫二号发射成功!“天宫”到底是座什么“宫”?-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18-08-20].
- ^ 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_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18-08-20].
- ^ Jonathan Amos. Rocket launches Chinese space lab.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1年9月29日 [2016年1月24日] (英语).
-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今日正式提供区域服务. 中国新闻网. 2012-12-27 [2015-07-26] (中文).
- ^ 我国成功发射第三十三、三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www.beidou.gov.cn. [2018-08-20] (英语).
- ^ “嫦娥二号”将环绕拉格朗日L2点开展1年多探测. 中國新聞社. 2011年8月30日 [2016年1月24日] (中文(简体)).
- ^ 中国嫦娥二号卫星700万公里深空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 新華網. 2012年12月15日 [2016年1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2月18日) (中文(简体)).
- ^ Chang'E 2 images of Toutatis. 行星學會. 2012年12月13日 [2016年1月24日] (英语).
- ^ 月球背面有信号能做什么?盘点“鹊桥号”的世界之最-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18-08-20].
- ^ 郝运. 美国打破中国技术封锁 掌握KBBF晶体制造工艺. 和訊網. 2016年2月14日 [2016年1月24日] (中文(简体)).
- ^ 盛利. 比肩美法!中国首次实现“单束激光超万焦耳”. 中華網科技. 2012年7月20日 [2016年1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中文(简体)).
- ^ 碧荷. 《新闻联播》报道北大邓宏魁团队重大研究成果 普通体细胞可能孕育新生命. 北京大學. 2013年8月21日 [2016年1月24日] (中文(简体)).
- ^ 諾貝爾獎卡洛林學院. Nobel Prize announcement (PDF). 諾貝爾委員會. 2015年 [2016年1月24日] (英语).
- ^ 中国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 国防科技信息网. 2016年11月14日.
- ^ 孙闻和蔡敏. 中国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通过国家验收. 新華網. 2007年3月7日 [2016年1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2月24日) (中文(简体)).
- ^ 吴兰. 中国“人造太阳”获重大研究进展. 中國新聞社. 2016年2月3日 [2016年2月19日] (中文(简体)).
- ^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新华网. 2009-07-21 [2009-11-27].
- ^ 初晓慧. 中国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成功发射. 新浪网. 2017-06-15 [2017-06-15].
- ^ 温红彦. 200号,清华人的骄傲!.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社). 2003-03-10 [2016-09-09]. ISSN 1008-32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5) (中文(中国大陆)).
- ^ 张克. 姚期智团队研制出世界首个量子路由器并成功演示. 科技日报. 2013-01-24 [201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1) (中文(中国大陆)).
- ^ 顾淑霞 刘蔚如. 清华薛其坤领衔实验攻克量子世界制高点 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杨振宁称赞这是诺贝尔奖级论文. 清华大学新闻网 (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3-03-18 [201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中文(中国大陆)).
- ^ 「中國光子源」射出全球最亮光源. 湯佳玲. 自由時報. [2015-01-19] (中文(臺灣)).
- ^ LIST STATISTICS. TOP500. 2015年11月 [2016年1月24日] (英语).
- ^ 林妍溱. 全球500大超級電腦名單出爐,中國以自製的「神威太湖之光」奪冠!. 電週文化事業. 2016-06-21 [2016年9月22日] (中文).
- ^ 潘維庭. 陸超級電腦壓美 比拚下世代. 中國時報. 2016年7月10日 [2016年9月22日] (中文).
- ^ 中国量子:超越经典 领跑世. 新浪. 2016年1月9日 [2016年1月24日] (中文(简体)).
- ^ 杨保国. 我国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 科學網. 2010年6月4日 [2016年1月24日] (中文(简体)).
- ^ 《人民日報》. 中国量子通信崛起:多年耕耘 终成世界劲旅. OFweek. 2016年1月11日 [2016年1月24日] (中文(简体)).
- ^ 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18-08-20].
- ^ 公會簡介. 中國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國籍法.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06年1月27日 [2016年8月17日] (繁體中文).
- ^ 国际统计年鉴2015. 国家统计局. 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2016-11-23].
- ^ 401.0 401.1 中華民國內政部. 人口. 行政院. 2014年3月12日 [2014年9月8日] (繁體中文).
- ^ 中国人口密度问题. 世界人口网. 2016-06-23 [2016-11-23].
- ^ Communiqué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Republic of China on Major Figures of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 中華*民**國國家統計局. 2011年4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中央情報局. FIELD LISTING :: POPULATION GROWTH RATE. 《世界概況》.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405.0 405.1 405.2 Preparing for China's urban billion. 麥肯錫公司. 2009年2月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406.0 406.1 Where China’s future will happen. 《經濟學人》. 2014年4月16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中央情報局. CHINA. 《世界概況》.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 ^ National Data. 中華*民**國國家統計局.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409.0 409.1 Sophie Song. China Now Has More Than 260 Million Migrant Workers Whose Average Monthly Salary Is 2,290 Yuan ($374.09). 《國際財經時報》. 2013年5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Jaime A. FlorCruz. China's urban explosion: A 21st century challenge. CNN. 2012年1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Malcolm Moore. China's mega city: the country's existing mega cities. 《每日電訊報》. 2011年1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Overview.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5月25日) (英语).
- ^ Frank Langfitt. Wu-Where? Opportunity Now In China's Inland Cities.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2012年8月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中国人口分布新趋势: 东部增长放慢 中西部加快聚集. 凤凰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6-11-23 [2016-11-23].
- ^ Simon Parry. Shortage of girls forces China to criminalise selective abortion. 《每日電訊報》. 2005年1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Chinese facing shortage of wives.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7年1月12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417.0 417.1 417.2 Wang Guanqun. Chinese mainland gender ratios most balanced since 1950s: census data. 新華網. 2011年4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7月24日) (英语).
- ^ Gretchen Livingston. The odds that you will give birth to a boy or girl depend on where in the world you live. 皮尤研究中心. 2013年9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我国老龄化加快:逾14%人口为60岁以上老人. 新浪财经. 华尔街见闻. 2014年2月20日 [2016-11-23].
- ^ 曹晓轩.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華*民**國國務院. 2012年4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421.0 421.1 421.2 Communiqué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Republic of China on Major Figures of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 中華*民**國國家統計局. 2011年4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4) (英语).
- ^ Amanda Lilly. A Guide to China's Ethnic Groups. 《華盛頓郵報》. 2009年7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Gregory Veeck、Clifton W. Pannell、Christopher J. Smith和Youqin Huang. China's Geography: Globaliz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美國蘭哈姆: 羅曼和利特爾菲爾德. 2011年7月16日: 第102頁 [2016年1月24日]. ISBN 978-0742567849 (英文).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中国民族. 中華*民**國政府. 2005年7月26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Major Figures on Residents from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nd Foreigners Covered by 2010 Population Census. 中華*民**國國家統計局. 2011年4月29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居住臺閩地區外籍人口概況.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0年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M. Paul Lewis. China. 民族語. 2009年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的一件大事:國語運動》. 中國臺北: 中國語文月刊雜誌社. 1971年 (繁體中文).
- ^ 429.0 429.1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簡介.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4年3月2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第4期》. 中國新北: 正中書局. 1974年 (繁體中文).
- ^ 何秋堇. 《注音符號的文化演現》. 中國臺北: 秀威資訊. 2012年5月1日: 第49頁. ISBN 978-9862219157 (繁體中文).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音學》. 中國新店: 正中書局. 2008年: 第614頁. ISBN 978-9570918083 (繁體中文).
- ^ 王均. 《当代中國的文字改革》. 中國: 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5年 (简体中文).
- ^ 《中華*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中國北平: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00年10月31日 (简体中文).
- ^ 435.0 435.1 陳貞臻. 我國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之演變及其內涵分析(1902-1993). 中國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新聞局. Languages. 中國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1. 2011年 (英文).
- ^ 法院組織法.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16年6月22日 [2016年8月15日] (繁體中文).
- ^ 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05年9月23日 [2016年8月15日] (繁體中文).
- ^ 洪惟仁. 中國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 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 [2014年3月2日] (繁體中文).
- ^ People and Language. 行政院 [2016年8月15日] (英文).
- ^ 古國順、羅肇錦、何石松、呂嵩雁、徐貴榮、涂春景、鍾榮富、劉欽清和劉醇鑫. 《臺灣客語概論》. 中國臺北: 五南文化. 2007年: 第7頁. ISBN 978-9571140124 (繁體中文).
- ^ Languages. 中華*民**國政府. 2005年8月16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5) (英语).
- ^ 國際信息局. 美國國務院發布《2002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失效連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失效連結]. 美國在台協會. 2002年10月8日 [2014年3月8日] (繁體中文).
- ^ 國際信息局. 2009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中國部分[失效連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失效連結]. 美國在台協會. 2009年10月28日 [2014年3月8日] (繁體中文).
- ^ Anna Sun. Confucianism as a World Religion: Contested Histories and Contemporary Realities. 美國普林斯頓: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2015年8月11日: 第86頁 [2016年1月24日]. ISBN 978-0691168111 (英文).
- ^ Xinzhong Yao和Yanxia Zhao. Chinese Religion: A Contextual Approach. 英國倫敦: 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 2010年5月1日: 第9頁至第11頁 [2016年1月24日]. ISBN 978-1847064769 (英文).
- ^ Chinese Religions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6年4月3日: 第57頁 [2016年1月24日]. ISBN 978-1851096268 (英文).
- ^ Zhibin Xie. Religious Diversity And Public Religion in China. 英國法納姆: 阿什蓋特出版社. 2006年12月11日: 第73頁 [2016年1月24日]. ISBN 978-0754656487 (英文).
- ^ 美國國務院民主人權勞工局. 2009年國際宗教自由報告 -- 中國部分. 美國國務院. 2009年10月28日 [2014年3月8日] (繁體中文).
- ^ 行政院新聞局. 22. Religion. China Yearbook 2011. 2006年 [2014年3月8日] (英文).
- ^ Alison Hsiao.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completes restructuring. 《台北時報》. 2013年7月24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452.0 452.1 Tsung-Mei Cheng. China’s New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Genesis And Experience So Far. 《衛生事務》. 2003年5月 [2014年3月15日] (英文).
- ^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2014年3月15日] (繁體中文).
- ^ 部分負擔及差額負擔制度研究報告.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2年7月22日 [2016年8月17日] (繁體中文).
- ^ 健保自付差額醫療材料費用.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2016年7月28日 [2016年8月17日] (繁體中文).
- ^ Cecilia Fanchiang. New IC health insurance card expected to offer many benefits. 《今日台灣》. 2004年1月2日 [2016年8月17日] (英文).
- ^ 李柏鋒. 真的搞懂二代健保 你會罵得更大聲. 《商業周刊》. 2012年10月4日 [2016年8月17日] (繁體中文).
- ^ Tsung-Mei Cheng. China’s New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Genesis And Experience So Far. 《衛生事務》. 2003年5月 [2014年3月15日] (英文).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全民健康保險.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3月15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101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結果.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3年6月6日 [2014年3月15日] (繁體中文).
- ^ 陳梅英和林惠琴. 生育率全球最低 未來中國將又老又窮. 雅虎新聞. 2014年11月11日 [2014年12月4日] (繁體中文).
- ^ Fertility rate, total (births per woman). 世界銀行. [2019-01-24].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健康指標.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4. 行政院. 2014年 [2016年8月17日] (英文).
- ^ 游能俊. 中國人60歲以上,每五人就有一位糖尿病. 《康健雜誌》. 2014年1月24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466.0 466.1 466.2 中華民國外交部. Social Welfare. 行政院新聞局. 2010年5月27日 [2014年3月15日] (英文).
- ^ 467.0 467.1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醫療照顧體系.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2017年11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 www.nhfpc.gov.cn. [2019-02-01].
- ^ 469.0 469.1 行政院新聞局. Public health. 中國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英文).
- ^ 470.0 470.1 國會圖書館. COUNTRY PROFILE: CHINA. 國會圖書館國家研究. 2005年3月 (英文).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傳統中醫.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472.0 472.1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健康指標.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101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結果.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3年6月6日 [2014年3月15日] (繁體中文).
- ^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China Mobile tables. 供水及廁所衞生聯合監察報告. 2015年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19日) (英语).
- ^ Leslie Hook. China: High and dry. 《金融時報》. 2013年5月14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New directions in Chinese wastewater. Global Water Intelligence. 2010年10月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馬利德. 750,000 a year killed by Chinese pollution. 《金融時報》. 2007年7月2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Bruce Kennedy. Serving the people?. CNN. 1999年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Obesity Sickening China's Young Hearts. 人民網. 2000年8月4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China’s latest SARS outbreak has been contained, but biosafety concerns remain – Update 7. 世界衛生組織. 2004年5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14年3月15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傳染病防治與健康促進.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 食品藥物管理. 行政院. 2014年3月2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484.0 484.1 The Story of China-Education China'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行政院新聞局. [2014年3月18日] (英文).
- ^ Grace Mak和Gerard Postiglione. Asian Hig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and Reference Guide. 美國西港(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7年3月25日: 第346頁至第348頁 [2014年3月18日]. ISBN 978-0313289019 (英语).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制度.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教育發展. 行政院. 2014年4月2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Talk of the day -- China's education to enter new era. 中央通訊社. 2011年1月2日 [2014年3月18日] (英文).
- ^ 今后5年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 新華網. 2005年12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5月10日) (中文(简体)).
- ^ 中華民國教育部. 終身教育. 行政院. 2014年4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2013技職教育手冊》. 中國臺北: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3年: 第9頁 (繁體中文).
- ^ 104學年度大專校院名錄.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5年 [2016年8月15日] (繁體中文).
- ^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2015 中国. 上海交通大學. 2015年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0) (中文(简体)).
- ^ Zhejiang University surpasses Tsinghua as top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國網. 2011年6月1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亞洲百大大學排名 中國13所上榜. 《蘋果日報》. 2014年6月19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劉子維. QS世界大學排名:中國四所大學名列百大.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5年9月15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繁體)).
- ^ 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百强揭晓 北大蝉联第一. 人民網. 2014年12月29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498.0 498.1 Peter Gumbel. China Beats Out Finland for Top Marks in Education. 《時代》. 2010年12月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Gary W. Phillips. 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Mathematics and Science Indicators for Comparing States and Nations (PDF). 美國研究機構. 2007年11月17日 [2014年3月18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年11月26日) (英语).
- ^ Chapter 1 International Student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 (PDF). 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 2003年 [2014年3月18日] (英语).
- ^ Chapter 1 International Student Achievement in Science (PDF). 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 2003年 [2014年3月18日] (英语).
- ^ Anthony Lawrance. Betting on China's future with the Nankang software park. 《台北時報》. 1999年11月1日 [2014年3月18日] (英文).
- ^ Kevin Bucknall. Chinese Business Etiquette and Culture. C&M Online Media. 2002年1月6日: 第15頁. ISBN 978-0917990441 (英语).
- ^ 林照真. 8個理由 催生媒體觀察組織────我們為什麼要成立媒體觀察組織.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2016年8月15日] (繁體中文).
- ^ 505.0 505.1 505.2 行政院新聞局. Mass Media. 中國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英文).
- ^ 506.0 506.1 506.2 中華民國文化部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大眾傳播. 行政院. 2014年4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China profile: Media.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超越台湾节目 中国综艺节目 来势汹汹. 《聯合早報》. 2015年7月3日 [2016年1月24日] (中文(简体)).
- ^ 权威!2015年中国社交媒体核心用户数据分析. 数据科学家联盟. 2015年7月6日 [2016年1月24日] (中文(简体)).
- ^ 第一编 先秦文学. 廣西師範大學. [2016年2月1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中文(简体)).
- ^ 中国文学史概述. 江蘇開放大學.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7月22日) (中文(简体)).
- ^ 焦大衛. The Canonical Books of Confucianism (Canon of the Literati). 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安德烈·利維. Chinese Literature, Ancient and Classical. 美國布盧明頓: 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 2000年6月1日. ISBN 978-0253336569 (英文).
- ^ 柳詒徵. 《中国文化史》. 中國長沙: 嶽麓書社. 2010年1月1日. ISBN 978-7807612667 (简体中文).
- ^ 蔡少薇. 新文化运动中的胡适与鲁迅. 《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 2000年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陈黎明.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与“寻根”小说. 《文學評論》. 2011年7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7月23日) (中文(简体)).
- ^ 金庸作品从流行穿越至经典. 《包頭日報》. 2014年3月12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2) (中文(简体)).
- ^ 馬曉虹和張樹武. 四大名著在日、韓的傳播與跨文化重構. 《東北師大學報》. 2011年2月17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繁體)).
- ^ Pedro Ceinos Arcones. Literatura china. China viva. 2011年 [2016年1月22日] (西班牙语).
- ^ 《東江時報》. 莫言:寻根文学作家. 今日惠州網. 2012年10月12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東江時報》. 小說《三體》可望獲國際獎. 《東方日報》. 2015年2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Andrew Shue. Liu Cixin’s “The Three Body Problem” Wins Hugo Award. 惠城城外. 2015年8月25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王耀华; 杜亚洲.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2002.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6-09-21].
- ^ 中国音乐的分类. 中国华文教育网. 人民网. 2007年9月29日 [2016-09-21].
- ^ 劉芳.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劉芳琵琶古箏音樂藝術. 2008年11月10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中國傳統音樂.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2016年8月15日] (繁體中文).
- ^ 中華民國文化部. 藝術文化. 行政院. 2014年1月16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國家地理頻道. 《愛上真中國:華語樂之路》中國音樂教父-李宗盛配音 6/17 晚上10點首播中文版. 福斯廣播公司. 2012年6月13日 [2016年8月15日] (繁體中文).
- ^ Andrew Khan. Pop musik: the sound of the charts in … China. 《衛報》. 2012年1月5日 [2016年8月15日] (英文).
- ^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臺灣: 行政院新聞局. 2013年11月1日: 第209頁至第211頁. ISBN 978-9860384178 (英语).
- ^ Bradley Winterton. Hardcover: US: China’s secret weapon. 《台北時報》. 2010年1月24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Stephanie Donald、Michael Keane和Yin Hong. Media in China: Consumption, Content and Crisis.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2年8月23日 [2014年3月2日]. ISBN 978-0700716142 (英语).
- ^ Dragon Dance. Cultural China.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6月12日) (英语).
- ^ Lion Dance. 《中國日報》. 2013年10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国内街舞的发展史. 丁丁街舞. 2011年4月1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0) (中文(简体)).
- ^ 536.0 536.1 改革开放30年:舞蹈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09年7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0) (中文(简体)).
- ^ 行政院新聞局. Folk Arts. 臺灣臺北: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9. 2009年 (英文).
- ^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中國臺灣: 行政院新聞局. 2013年11月1日: 第211頁至第213頁. ISBN 978-9860384178 (英语).
- ^ 黃德烈. 《藝術欣賞教程》. 中國哈爾濱: 哈爾濱地圖出版社. 2007年6月: 第117頁. ISBN 978-7807175591 (简体中文).
-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全国各地艺术研究院(所)携手保存戏曲艺术遗. 永貞堂. 2007年8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柯亚沙. 郭德纲携德云社走进澳大利亚 演出票价堪比Lady Gaga. 人民網. 2011年11月16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侯宝林、汪景寿和薛宝昆. 《曲艺概论》. 中國北平: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0年 [2016年3月20日]. (简体中文).
- ^ Jeanne Deslandes. Dancing shadows of film exhibition: China and the Japanese influence. 拉籌伯大學. 2000年11月1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梁思成; 梁從誡(譯). 費慰梅 編. 《圖像中國建築史》 第一版. 中國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年1月: 第77頁至第78頁. ISBN 978-7530630921.
- ^ 545.0 545.1 545.2 545.3 Arquitectura China (PDF). 中華文化中心. 2008年2月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19) (英语).
- ^ 邹德侬,戴路,张向炜. 中国现代建筑史. 北平: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8月: 272. ISBN 9787112118465.
- ^ Chinese Film History - A Short Introduction. 奧地利維也納: 維也納大學. 2006年 (英文).
- ^ 行政院發言人辦公室.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3. 中國臺灣: 行政院新聞局. 2013年11月1日: 第213頁至第215頁. ISBN 978-9860384178 (英语).
- ^ Rui Zhang. The Cinema of Feng Xiaogang: Commercialization and Censorship in Chinese Cinema After 1989. 中國香港: 香港大學. 2008年10月7日 [2016年1月25日]. ISBN 978-9622098855 (英文).
- ^ 映竹. TV Drama in China. 香港薄扶林: 香港大學. 2008年11月11日 [2014年3月2日]. ISBN 978-9622099401 (英语).
- ^ 中國電影如何面對韓國等國之競爭壓力?.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2006年2月14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吳坤墉. 三大洲影展──從歐洲看中國電影. 《台灣光華雜誌》. 1999年3月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人才培訓─電影政策與願景.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2006年3月1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王文嫣. 今年国内电影产业规模预计达164亿元. 鳳凰網. 2010年12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Stephen Cremin. So Young enters China's all-time top ten. 亞洲電影資訊. 2013年5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3月19日) (英语).
- ^ 李書良. 2015大陸電影票房 年增48%. 中時電子報. 2016年1月2日 [2016年2月28日] (中文(繁體)).
- ^ 《战狼2》56.8亿票房收官 累计达1.59亿观影人次. 1905电影网. 2017-10-26 [2018-06-17] (中文(简体)).
- ^ 吕萱. 《中国文化旅游发展 报告2015》出炉. 人民網. 2016年1月18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Tendencias favorables en el turismo chino (2). 人民網. 2011年4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西班牙语).
- ^ 2015中国入境(在线)旅游报告. 搜狐. 2016年1月12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Ben Carter. What is the world's favourite holiday destination?.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年8月4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Yuwa Hedrick-Wong和Desmond Choong. MasterCard 2014 Global Destination Cities Index. 萬事達卡. 2014年7月 [2016年8月18日] (英文).
- ^ Chengcheng Jiang. China’s Economy: What the Tourist Boom Tells Us. 《時代》. 2013年10月1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鄔宏. 中國世界遺產全記錄. 中國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6月1日. ISBN 978-7543835344 (简体中文).
- ^ Los 10 sitios turísticos de visita obligada en China. 中國網. 2009年4月26日 [2016年1月22日] (西班牙语).
- ^ 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所屬13處國家風景區介紹. 行政院. 2014年3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陳宗玄. 中國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數概況與發展分析. 朝陽科技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Earl Wieman. China's National Scenic Areas Balancing Preservation and Recreation. 中央研究院. [2016年6月9日] (英文).
- ^ 經濟部水利署. 中國溫泉資源之未來展望. 國立成功大學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Recreation Farms. 交通部觀光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习惯节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2-01-03 [2017-06-18] (中文(简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习惯节日放假办法》(政府令第98号). 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制辦公室. 2014年1月16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8日) (中文(简体)).
- ^ 573.0 573.1 Baseball most popular sport in China: poll. 中央通訊社. 2010年7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3年6月25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Joseph Yeh. China Baseball a new rallying point for national pride. culture.tw. 2008年9月30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陳志祥. 兄弟洪家退場 中職快速通過. 中時電子報. 2014年1月8日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Audrey Wang. A Passion for Hoops. 台灣評論. 2008年6月1日 [2014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2月15日) (英语).
- ^ 578.0 578.1 教育部體育署. 運動. 行政院. 2014年4月3日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2007 USA Baseball World Cup Schedule. 美國職棒大聯盟. 2007年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 ^ 《大眾日報》. 足球不给劲观众却不少 中超球市世界第9亚洲第1. 搜狐. 2013年7月14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英雄聯盟TPA擊敗韓國AZF隊 世界為中國喝采. ETtoday新聞雲. 2012年10月13日 [2015年7月5日] (繁體中文).
- ^ 世界冠軍然後呢?中國電競產業缺重視. 中央通訊社. 2015年3月15日 [2015年7月5日] (繁體中文).
- ^ 中國是體育大國,還是體育強國.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12年8月14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繁體)).
- ^ 2009年高雄世運會官網 Archive.is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7-06. 財團法人2009世界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基金會. [2014年2月23日] (繁體中文).
- ^ 王樹衡. 逾80個國家、近4,000名選手報名參賽,臺北首度舉辦奧林匹克家族相關賽事. 中時電子報. 2009年3月 [2014年2月26日] (繁體中文).
- ^ Joseph Yeh. Taipei to host 2017 Summer Universiade. 《英文中國郵報》. 2011年12月1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 ^ 王牌项目井喷突破频频 中国51金21银28铜首登榜首. 新浪. 2008年8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China targets more golds in 2012. BBC體育. 2008年8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London2012 Overview.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 2012年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0) (英语).
- ^ Medal count.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 2012年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2月5日) (英语). 无效
|deadurl=bot: unknown
(帮助) - ^ Traci Watson. China dominates medals; U.S. falls short at Paralympics. 《今日美國》. 2012年9月9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 ^ 袁勃. 中国第八次蝉联亚运奖牌榜首 备战奥运形势仍严峻. 人民網. 2010年11月27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 ^ Winter Olympics 2022 decision: Beijing beats Almaty to host Games. The Guardian. 201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