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2019冠狀病毒病臺灣疫情/存檔1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請勿新增中新網的原創研究

暗示病毒來自美國,實在不可取,還有故意將中國稱謂改成中國大陸,其他疫情條目卻可稱中國,矮化意義明顯,而且都是簡體字的編輯者在偷渡不實言論,這是台灣條目,不是中國的維穩大內宣.—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124.11.184.227對話)於2020年5月10日 (日) 12:02 (UTC)加入。

  • ( ✓ )同意以上觀點。簡體字使用者破壞內容意圖明顯,且多次將中國修改為中國大陸,參閱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等中文疫情相關條目,沒有此破壞現象 Latinboy.tw留言2020年5月12日 (二) 13:52 (UTC)
  • (-)反对中新网、新华社等网站在维基百科并非不可靠来源,且相关报道部分也系转自西方媒体,添加无任何问题。至于中国大陆用词,在WP:PB上写的明明白白在两岸四地之间的条目,除用于称呼职务、政府机关等专有名词外,都要遵守WP:PB,中国大陆对应台湾属于地区对地区,没有任何问题。--尤里的1994留言2020年5月16日 (六) 10:40 (UTC)

條目名真難取

金門、馬祖不是臺灣一部分,但中共不承認中華民國,條目名想了很久才決定.....天蓬大元帥-會客 2020年1月29日 (三) 06:14 (UTC)

建議改名:“中華民國自由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台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中華民國自由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 “台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不是政治条目好像不需要中华民国自由地区这个前缀吧?--舞月書生👉☎️👈∮守护极挑杨超越 ,近期主要专注2019-nCoV事件相关。 2020年1月29日 (三) 07:31 (UTC)

依據WP:VCC改回原本用字

根據修訂歷史,條目名稱變更順序為:中華民國自由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2020年1月29日 (三) 06:11 創建)→ 2019年-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對臺灣的影響(2020年1月29日 (三) 07:42)→ 2019新型冠狀病毒臺灣疫情(2020年2月4日 (二) 08:10,現在名稱)→2019新型冠狀病毒台灣疫情(2020年2月9日 (日) 03:38),因違反WP:VCC,故於2020年2月9日 (日) 07:27更改回原本用字。--福克大叔留言2020年2月9日 (日) 07:39 (UTC)

討論這個條目的名稱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臺灣不包含金門、馬祖,但偏偏中國大陸不承認中華民國,導致關於自由地區的條目很難命名,我在草稿整理時名稱改了好幾次,最後才決定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並運用地區轉換解決,但一創建仍有人覺得有異議--天蓬大元帥-會客 2020年1月29日 (三) 07:10 (UTC)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7個條目命名問題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前綴詞

上述6個7個條目都屬於同系列,但條目命名卻處於混亂狀態,所以希望能在此討論解決之道。--IrycatewiTalk 2020年1月31日 (五) 13:22 (UTC)

前綴詞統一為「2019年-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如何?-- Matt Zhuang寫條目時,請尊重各地的中文使用者。 (按「此」留言) 2020年1月31日 (五) 13:29 (UTC)
(+)支持。——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0年2月1日 (六) 06:32 (UTC)
(-)反对。「2019年-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作前綴太長太累贅。而且對中國大陸以外的地方,包括香港、台灣等地區,事件和影響的99.9%是發生在2020年。建議前綴用較簡單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或「武漢肺炎事件」,沒有必要加上年份,比照:「SARS事件」條目也不會用「2002年-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事件」這樣又長又累贅的名字。--Cyberviewer 2020年2月1日 (六) 18:39 (UTC)
Talk:2019-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移动问题,我的建議是統一以「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症」(比照西非伊波拉病毒疫症,「肺炎」兩字有無均可)為起首。注意:「2019新型冠狀病毒」是一個病毒的正式名稱。ꓢꓯꓠꓟꓳꓢꓮ 2020年2月1日 (六) 06:21 (UTC)
@IrycatewiMatt ZhuangEricliu1912ꓢꓯꓠꓟꓳꓢꓮ 2020年2月1日 (六) 06:42 (UTC)
目前台灣已經有媒體採用「2019新型冠狀病毒」(自由時報的報導天下雜誌的報導中央廣播電台的報導)稱呼這次的病毒,雖然發病狀況還是稱為「武漢肺炎」,不過這是重定向加上條目提醒別稱可以解決的事情,我就不特別評論。-- Matt Zhuang寫條目時,請尊重各地的中文使用者。 (按「此」留言) 2020年2月1日 (六) 07:02 (UTC)
補充:香港也有媒體用過這樣的稱呼。ꓢꓯꓠꓟꓳꓢꓮ 2019-nCov 2020年2月1日 (六) 07:50 (UTC)
Sanmosa我覺得這次的事件已經超越單純的疫情了,較單純病理性的「疫症」不足以涵蓋,應用「事件」稱呼較合宜,前例見情況更接近此次事件的SARS事件。具體名稱方面,以既有的「2019年-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跟以病毒名稱前綴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事件」,或是其他名稱作為前綴詞我覺得都可以,但是條目名稱的格式是一定要統一的。——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0年2月1日 (六) 10:27 (UTC)
(+)支持「2019新型冠狀病毒事件」。ꓢꓯꓠꓟꓳꓢꓮ 2019-nCov 2020年2月1日 (六) 10:35 (UTC)
(+)支持「2019新型冠狀病毒事件」前綴也比又長又累贅的「2019年-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前綴好。--Cyberviewer 2020年2月1日 (六) 18:48 (UTC)
反对“事件”,过于笼统,支持WHO使用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超越疫情的事件也是由疫情导致的。--曾晋哲留言·Q616551602020年2月1日 (六) 19:27 (UTC)
@Ericliu1912。另外,我不反對跟隨WHO的用詞(「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反正我們還是混著來用。ꓢꓯꓠꓟꓳꓢꓮ 2019-nCov 2020年2月2日 (日) 11:03 (UTC)
@Cyberviewerꓢꓯꓠꓟꓳꓢꓮ 2019-nCov 2020年2月2日 (日) 11:04 (UTC)
我沒有意見。——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0年2月2日 (日) 11:09 (UTC)

具體條目標題

這不影響吧。如果確定統一前置詞,我會日內進行移動。ꓢꓯꓠꓟꓳꓢꓮ 2019-nCov 2020年2月2日 (日) 12:52 (UTC)
  • 擬定名:
以上。ꓢꓯꓠꓟꓳꓢꓮ 2019-nCov 2020年2月2日 (日) 12:56 (UTC)
可不可以不要省略「年」字(亦即「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XXXX」)?只寫數字不寫「年」感覺有點怪怪的。個人意見。-游蛇脫殼/克勞 2020年2月2日 (日) 13:39 (UTC)
2019新型冠狀病毒」就是病毒的正式名稱嘛,沒辦法。——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0年2月2日 (日) 14:46 (UTC)
(-)反对 反對「在 XX 的反應與影響」作後綴,原因:(1)名字太長。(2)有些頁面的內容不只「反應與影響」。(3)「疫情」一詞不是已包含「反應與影響」嗎?--Cyberviewer 2020年2月3日 (一) 06:43 (UTC)
或是
至於爭議什麼的,應該沒必要單獨列出吧!如果執意要,2019新型冠狀病毒(臺灣)疫情爭議應該比較清楚。病例的話就不用了,因某些單位提供的數據沒有參考意義[1],否則世界各國就不會紛紛撤僑走避了。--Xiaoxuang留言
這些名稱都不符合命名常規⋯⋯ ——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0年2月3日 (一) 04:05 (UTC)
當前名稱 建議名稱
2019-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 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2019-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相关争议 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相關爭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球疫情病例 全球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2019年-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對中国大陆的影响 中国大陆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國大陸疫情病例 中国大陆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病例
2019年-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對香港的影響 香港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2019年-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對臺灣的影響 臺灣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以上。--IrycatewiTalk 2020年2月3日 (一) 09:59 (UTC)

地名放前面似乎不太好。我有以下的新建議:
當前名稱 建議名稱
2019-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 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2019-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相关争议 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相關爭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球疫情病例 2019新型冠狀病毒全球病例
2019年-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對中国大陆的影响 2019新型冠狀病毒中國大陸疫情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國大陸疫情病例 2019新型冠狀病毒中國大陸病例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香港情況 2019新型冠狀病毒香港疫情
2019年-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對臺灣的影響 2019新型冠狀病毒臺灣疫情
以上。另外,“疫情病例”不太通順。IrycatewiCyberviewerEricliu1912XiaoxuangBrianYWHꓢꓯꓠꓟꓳꓢꓮ 2019-nCov 2020年2月4日 (二) 03:47 (UTC)
(+)支持。——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0年2月4日 (二) 03:52 (UTC)
(+)支持。「2019新型冠狀病毒香港疫情」也可以接受。--Cyberviewer 2020年2月4日 (二) 04:25 (UTC)
(+)支持。--B.YWH 祝您庚子年快樂! 2020年2月4日 (二) 04:56 (UTC)
(+)傾向支持。不過,關於地名的部分,仍要留意一下過去瘟疫事件條目的命名習慣,例如:「西非伊波拉病毒疫症」、「中国大陆非洲猪瘟疫情」、「2014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疫情」、「2014年广东登革热疫情」、「2014年高雄市登革熱疫情」、「2015年臺南市登革熱疫情」及「2015年韓國中東呼吸綜合症爆發」等等。--IrycatewiTalk 2020年2月4日 (二) 04:59 (UTC)
Irycatewi這有些不同。上面那些地區提及的疫情波及地方已經是疫情所能夠波及的所有地方,然而這裏提及的疫情波及地方並非疫情所能夠波及的所有地方(還有一大堆其他國家)。ꓢꓯꓠꓟꓳꓢꓮ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2020年2月4日 (二) 05:58 (UTC)

其他

除了條目之外,還有一些相關的模板(例如模板:2019-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傷亡人數等),建議也順便一起統一稱謂。——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0年2月4日 (二) 07:24 (UTC)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請求照片補充

請問有沒有人能補充一些照片和疫情有關呢?如排隊買口罩人潮,超商和便利店限購口罩的告示等相關圖片。--Wpcpey留言2020年2月19日 (三) 02:29 (UTC)

病例趨勢圖顯示不出來

病例趨勢圖顯示不出來,請修改。 Gta45404留言2020年2月23日 (日) 11:56 (UTC)

引言首句的區域名稱

@Fcuk1203敝人認為閣下對引言首句的更改不妥當,原因如敝人在編輯摘要中所述

方針WP:共識要求:「如果一次編輯已被回退,而你隨後的編輯也未逃此運,請在討論頁添加新的話題去討論這個問題。」請閣下將首句回退成閣下更改前的穩定版本,然後在這裡尋求共識。等到共識出現之後再依共識更改。--Matt Smith留言2020年2月27日 (四) 05:51 (UTC)

我很早就多次說明為何如此修改 並在編輯時內容用(<!---->)提醒問題所在,台灣條目裡區域都已不包含福建省金門縣與連江縣了,用「台灣(包含臺澎金馬)」時就不合理,故改為中華民國,後您認為中華民國法理上 (憲法上說固有疆土 但並未硬性說明疆土是哪些區域,大法官釋字第328號解釋僅說由政府政治解決) 包含中國大陸後,就修正為「中華民國(臺澎金馬區域)」...如果您有更好的且合理的用詞就來討論修正,中華民國自由地區(政府法律上用語)、臺澎金馬or中華臺北(國際組織用語),還是您想用中國用語(臺灣地區、中國台灣)? --福克大叔留言2020年2月27日 (四) 07:58 (UTC)
請閣下先將首句回退到閣下更改前的穩定版本,以示公平,避免一直維持著無共識的、引起爭論的版本
維基百科要求編者將理由寫在編輯摘要裡,而不是寫在原始碼的註解裡。
敝人建議改成本條目解說'''[[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在'''台灣'''(包含[[臺灣地區|臺澎金馬]])的情況,也就是「台灣」不內連、用括號說明包含台澎金馬。--Matt Smith留言2020年2月27日 (四) 08:47 (UTC)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根據新聞報導,ICTV正式把2019-nCov病毒命名為“SARS-CoV-2”(查無中文名,“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稱呼無來源,但可比照SARS-CoV),而世衛就將SARS-CoV-2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查無中文名,“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稱呼無來源)。所以現在又要重新確認一次條目、模板名稱了。ꓢꓯꓠꓟꓳꓢꓮ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2020年2月12日 (三) 03:13 (UTC)

@IrycatewiMatt ZhuangEricliu1912CyberviewerNjzjz@Huangsijun17克勞棣XiaoxuangZ7504BrianYWH@KirkLUꓢꓯꓠꓟꓳꓢꓮ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2020年2月12日 (三) 03:19 (UTC)
如果我趕著更名的話,我現在應該是通知大家我把條目給移動了,這裏我就是想通知一下大家以後還要來一次大規模移動。總而言之,至少不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或“新冠肺炎”這些可分辨率極低的名字就好。看看衛生部門和媒體們有沒有翻譯了。ꓢꓯꓠꓟꓳꓢꓮ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2020年2月12日 (三) 03:35 (UTC)
按照who的微博 [2],他们起的中文名叫2019冠状病毒病。—曾晋哲留言·Q616551602020年2月12日 (三) 04:19 (UTC)
who的中文网站[3]也有翻译。—曾晋哲留言·Q616551602020年2月12日 (三) 04:25 (UTC)
“2019冠状病毒病”這名字還可以(簡單、粗暴、直接;然後我又要再想過條目名稱了)。不過SARS-CoV-2病毒的中文名還是大問題。ꓢꓯꓠꓟꓳꓢꓮ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2020年2月12日 (三) 06:51 (UTC)
現頁面名 擬定頁面名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 (不變)
2019冠状病毒病 (不變)
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
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相關爭議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相關爭議
2019新型冠狀病毒全球病例 2019冠狀病毒病全球病例
2019新型冠狀病毒中國大陸病例 2019冠狀病毒病中國大陸病例
2019新型冠狀病毒中國大陸反應與影響 2019冠狀病毒病中國大陸反應與影響
2019新型冠狀病毒中國大陸疫區封鎖措施 2019冠狀病毒病中國大陸疫區封鎖措施
2019新型冠狀病毒武漢市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武漢疫情
2019新型冠狀病毒天津市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天津疫情
2019新型冠狀病毒廣東省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廣東疫情
2019新型冠狀病毒香港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香港疫情
2019新型冠狀病毒香港疫情相關爭議 2019冠狀病毒病香港疫情相關爭議
2019新型冠狀病毒澳門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澳門疫情
2019新型冠狀病毒臺灣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臺灣疫情
2019新型冠狀病毒國際郵輪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國際郵輪疫情
2019新型冠狀病毒日本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日本疫情
2019新型冠狀病毒馬來西亞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馬來西亞疫情
2019新型冠狀病毒新加坡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新加坡疫情
2019新型冠狀病毒泰國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泰國疫情
2019新型冠狀病毒美國疫情 2019冠狀病毒病美國疫情
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撤僑行動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撤僑行動
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時間軸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時間軸
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相關的排外及種族主義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相關排外及種族主義
2019新型冠狀病毒中國大陸相關應對機構 2019冠狀病毒病中國大陸相關應對機構
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球反應與影響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全球反應與影響
Template:2019新型冠狀病毒全球病例彙整 Template:2019冠狀病毒病全球病例彙整
Template: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傷亡人數 Template:2019冠狀病毒病病例數
以上。ꓢꓯꓠꓟꓳꓢꓮ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2020年2月12日 (三) 07:04 (UTC)
回到SARS-CoV-2 和 2019-nCoV 的中文,两个都是有来源的,除非双方统一意见,否则应该哪一个为命名依据?况且现阶段前者只有推论的中文翻译名。——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20年2月13日 (四) 01:24 (UTC)
2019-nCoV,CDC(注意,不是说那个C CDC)说稍后要修改,修改也只是COVID-19。--我是火星の石榴留言2020年2月13日 (四) 06:28 (UTC)
樓上錯了:應該是SARS-CoV-2。2019-nCoV只是臨時名稱,但是SARS-CoV-2是正式命名。ꓢꓯꓠꓟꓳꓢꓮ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2020年2月13日 (四) 06:41 (UTC)
根據新聞報導,“ICTV是1927年立的國際微生物學會聯會下的病毒學分會,專門負責整合已知不同類型、品種的病毒,並為其分類分析彼此間的進化關係,然後統一病毒的學術稱謂,避免各界以不同名字稱呼同一病毒而造成混亂。”)SARS-CoV-2是ICTV給的名字。ꓢꓯꓠꓟꓳꓢꓮ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2020年2月13日 (四) 06:44 (UTC)
部分中文媒體已經使用「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的翻譯:[4][5]。這種學術名稱應該是像化學物質系統命名法的命名一樣,可以按照規律直接進行翻譯。-- 👨‍🎤 Jim | Talk | 2020年2月13日 (四) 08:00 (UTC)
網易叫它作「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非「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另有媒體以「2號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作翻譯[6]。--B.YWH 文章合为时而著✒️ 2020年2月13日 (四) 08:26 (UTC)
網易兩個譯法都用了(「2型」在第三段)。「...病毒2」和「2號...病毒」肯定都不是符合命名法的譯法。可能的譯法應該是「二(2)型」或「第二型」,可能置於「...病毒」之前或之後。-- 👨‍🎤 Jim | Talk | 2020年2月13日 (四) 08:42 (UTC)
抱歉:沒看清。過幾天看有沒有官方命名再改吧,現在定也太早了。--B.YWH 文章合为时而著✒️ 2020年2月13日 (四) 09:45 (UTC)
@cwek:COVID-19是病毒引發的疾病名稱,SARS-CoV-2才是病毒名,閣下是否弄錯了。--B.YWH 文章合为时而著✒️ 2020年2月13日 (四) 09:52 (UTC)
既然部分中文媒體都已經使用「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的翻譯了,那樣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就留著不動吧。上面的表格就是現在暫時作實的提議,放在這裏幾天應該是不急的。ꓢꓯꓠꓟꓳꓢꓮ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2020年2月13日 (四) 10:05 (UTC)
可是已經被其他人移動到「2019新型冠狀病毒」了...--IrycatewiTalk 2020年2月13日 (四) 10:29 (UTC)
搬回頭了。我可不想多改上面一大串save to幾次。ꓢꓯꓠꓟꓳꓢꓮ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2020年2月13日 (四) 15:22 (UTC)
分歧点应该在“2型”、“2号”还是“2”,我看三者皆有使用。不过未见哪个更常用或者更官方,以目前的情况,我不反对先到先到。--曾晋哲留言·Q616551602020年2月14日 (五) 00:08 (UTC)
還有兩條條目以「2019新型冠狀病毒」作前綴,即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相關的排外及種族主義2019新型冠狀病毒中國大陸相關應對機構,請一併移動。--B.YWH 文章合为时而著✒️ 2020年2月14日 (五) 02:56 (UTC)
已加入提議。ꓢꓯꓠꓟꓳꓢꓮ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2020年2月14日 (五) 03:09 (UTC)
還有模版Template:2019新型冠狀病毒全球病例彙整及條目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球反應與影響。--B.YWH 文章合为时而著✒️ 2020年2月15日 (六) 07:32 (UTC)
我考慮在三日内依據以上提議進行移動。ꓢꓯꓠꓟꓳꓢꓮ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2020年2月14日 (五) 03:13 (UTC)
(+)支持:應盡速將相關條目移動至最新標準名稱,另關於「2019冠狀病毒病撤僑行動」及「Template:2019冠狀病毒病傷亡人數」建議不用再加入「疫情」二字為妥。-Bangardi 2020年2月14日 (五) 14:07 (UTC)
Happy60907“2019冠狀病毒病相關排外及種族主義”和“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相關排外及種族主義”哪個比較好?ꓢꓯꓠꓟꓳꓢꓮ 問我國家哪像染病 2020年2月15日 (六) 06:48 (UTC)
個人認為保留「疫情」較好,目前的排外主義是由於疫情事件產生的,不是與疾病本身相關的歧視,與諸如「對愛滋病的歧視」之類不同。-- 👨‍🎤 Jim | Talk | 2020年2月15日 (六) 09:17 (UTC)
同時建議修改Template:2019冠狀病毒病傷亡人數名稱中「傷亡」的字眼。「傷亡」更適合用於事故或災害,「病」和「傷」有區別,個人認為改成「2019冠狀病毒病病例數」更為妥當。-- 👨‍🎤 Jim | Talk | 2020年2月15日 (六) 09:51 (UTC)
全部完成移動了。ꓢꓯꓠꓟꓳꓢꓮ COVID-19 2020年2月16日 (日) 14:26 (UTC)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整理表格

說明一下我的編輯:

  1. 大部份情況下就算是相同內容也不應該合併格子,因為是不同的人,合併在邏輯上不合理。只有確診日期相同、群號相同、或是同一群號下所有人都由完全相同的途徑傳染時才可合併。
  2. 「傳染途徑」移到「入境日期」的前一欄,因為只有境外移入的案例才有相關的入境日期。
  3. 刪除國籍欄位。該資訊已經出現在「身份」和「描述」兩個欄位內容提及。
  4. 家人一律稱為家人,具體是什麼親屬關係對讀者來說不重要,而且關係到個人隱私。
  5. 描述中不使用換行。每個人的瀏覽界面不同(桌電、手機、平板……),換行不一定比較清楚。
  6. 既然已經有「現況」一欄,我就把綠線和紅線標到那欄了,這樣不用看註解就可以知道意思。

--Yel D'ohan留言2020年2月28日 (五) 14:34 (UTC)

  • 把綠線和紅線標移至「現況」會受到前一行影響,導致案18也有綠線標,因此我把綠線和紅線標再移回第一行,不僅比較好辨識,也不會受到其他行列的影響。--EMU800留言2020年2月29日 (六) 04:01 (UTC)
可是,親屬未必是家人。如果把「家人」理解為「家庭成員」或「家屬」,那麼,家人未必是親屬,親屬也未必是家人(見《家庭暴力防治法》第3條《民法》第1122條、第1123條);就算不談法律,在多數人的理解下,也是現在或過去曾長期共同生活且同居者才算作家人。如果兩個個案是從未共同生活的甥舅關係或翁婿關係,也能稱之為「家人」嗎?-游蛇脫殼/克勞 2020年3月17日 (二) 10:25 (UTC)
@Yel D'ohan君:請問您對在下的意見有何看法?-游蛇脫殼/克勞 2020年3月20日 (五) 10:44 (UTC)**
老實說現在案例已經多到這個數字了,我覺得整個表格都可以當作瑣碎資訊刪除,只留下每天病例數量就好,對讀者來說有意義的資訊應該是有多少人境外移入、多少人境內傳染。--Yel D'ohan留言2020年3月20日 (五) 17:34 (UTC)

有關於冠狀病毒疫情的撰寫


經查2019冠狀病毒病香港疫情2019冠狀病毒病臺灣疫情2019冠狀病毒病韓國疫情2019冠狀病毒病日本疫情等疫情條目皆有確診個案之相關詳細資料表格。雖然各地政府都有自主公開相關患者之間的關聯與群體性,但參考過去SARS事件#各地疫情及反应的內容撰寫,貌似沒有如此詳細個案資訊的必要,且按WP:NOTPLOT:「漫長而龐大的統計清冊混淆讀者並降低條目的可讀性和整潔。」,過度揭露患者資訊是否有導致疫情恐慌或是侵犯隱私等相關問題呢?--🍫巧克力~✿ 2020年2月26日 (三) 06:51 (UTC)

我覺得導致疫情恐慌的問題不大,這些條目出現以前恐慌老早出現了。存在相關表格的其他條目:打邊爐家族2020年天津宝坻百货大楼冠状病毒病聚集性疫情。既然現在的資訊比以前更發達,我認為不應該讓内容受限於17年前的狀態。侵犯私隱的問題也不大,反正政府也敢公開了,我可不相信政府會公然違法。ꓢꓯꓠꓟꓳꓢꓮ 漆黑漫長夜 2020年2月26日 (三) 09:12 (UTC)
我們不會將「將客觀事情陳列出來」理解為「導致疫情恐慌」的。只要資訊是客觀和中立的,沒有使用煽情手法或者在故意渲染負面情況,它就是中性的。在現時眾多的網絡媒體(新聞、短片分享平台、社交媒體)的相比之下,我會理解維基百科已經站在「導致疫情恐慌」的相反面。同時,使用「導致疫情恐慌」這奇怪的形容方式是什麼原因呢?恐怕有著「不知道的話就不會恐慌」的言外之意吧。相對於「揭露資訊」這行為本身,「和諧是建基於隱藏資訊」、「眼不見為淨」一類的想法才是讓部份人看到資訊就感到恐慌的真正原因吧。簡單來說,現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現實的恐懼本身吧。--219.77.44.102留言2020年2月28日 (五) 03:59 (UTC)
  • (?)疑問:先前與天秤P君在熱帶氣旋專題撰寫條目時曾進行相關表格的討論,但因為表格內容過於龐大,考量到WP:PLOT的原則,且有時表格資訊過於龐大需要用到摺疊模板,這對一般閱讀者來說過於複雜,不利於閱讀,所以這部分可能還要請大家思考相關條目之編輯該如何呈現,才更易於閱讀。--🍫巧克力~✿ 2020年2月28日 (五) 11:03 (UTC)
    凡事總有例外,總有局限。我認為現在這樣的列表已經是最具百科性的處理方法,如果太死地解讀WP:PLOT,那樣條目的必要資訊肯定會殘缺,刻意回避一個局限會帶來更多本來不應該出現的局限。ꓢꓯꓠꓟꓳꓢꓮ 漆黑漫長夜 2020年2月29日 (六) 06:25 (UTC)
    援引 WP:PLOT 的意思就是認為它不是必要資訊,我不太懂一般讀者為什麼會想知道每一個案例的國籍、年齡、居住地、職業什麼的。真的因為研究而需要這些資訊的人應該可以直接從政府管道取得這些資訊。想想一個想要了解台灣疫情的人,真的會把現在條目中的每日流水帳從頭到尾讀完?我認為只要幾張好的圖表就足夠表示這些資訊,根本不用文字。 --Yel D'ohan留言2020年3月22日 (日) 16:55 (UTC)
「過度揭露患者資訊是否有導致疫情恐慌」,我相信隱瞞疫情更會導致恐慌,更令疫情惡化。患者資訊方面,大部分都是取自當地政府的公開資料,相信當地政府不會侵犯隱私吧。資訊科技一日千里,2020的資訊情況怎可以和17年前相比呢?--Cyberviewer 2020年3月3日 (二) 18:32 (UTC)

"停止更新"

不用停止更新吧, 可以按照每天的重要的內容講一下~~ --Geographyinitiative留言2020年3月18日 (三) 11:33 (UTC)

關於確診日期

小弟在確診個案一段裡發現有大量「今日確診」、「今日XXX」等字眼,有人有空可以把它們置換做確實日期嗎?--minghong留言2020年3月20日 (五) 09:22 (UTC)

放寬口罩出口並與美國以口罩交換防護衣原料争议

在相關風波之下的這一個小條目是不是應當刪除或修改因為這個小條目針對的回應大部分是中國官媒對於整件事的回應,更何況裡面的「島內網友」還不知道是誰,連證據都沒有。若此小條目應當存在,使用台灣媒體會比較洽當,並且應當加入另一方之看法才會讓此小條目比較中立。-- Andrew20070223對話貢獻)於2020年3月21日 (六) 16:13 (UTC)

表格化

是否能在〈確診〉頁籤新增每日確診、死亡等等資訊,以方便閱讀

例如

                確診         死亡        治癒

X月X日 x x x X月X日 x x x X月X日 x x x X月X日 x x x RockChunShin留言2020年3月23日 (一) 11:47 (UTC)

憑空灌水的23個案例?

完成,無異議--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0年3月22日 (日) 09:45 (UTC)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臺灣疫情數量有點看不懂,為何截至3月17日明明表中只有77個案例,隔天卻就說有100個案例了?就算因為有「傳染病防治法」等因素而不能透漏所有資訊,但這樣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太隨便了吧,能否請教下那麼憑空灌水的23個案例去哪了?--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0年3月18日 (三) 07:21 (UTC)

維基編輯者太著急了,剛剛公佈就等不及更多可靠來源出現就馬上添加(因為收到更多而延後到15時(UTC+8))-- Matt Zhuang台鐵車站運量補完計畫進行中 (按「此」留言) 2020年3月18日 (三) 07:28 (UTC)
算幫忙一下,先確實把那些案例明細寫了再改案例數好嗎?不然容易造成編輯戰。如果沒有異議的話,會再自行關閉討論串,先放著。--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0年3月18日 (三) 16:10 (UTC)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存在爭議的名稱武漢肺炎

@行走的地瓜干Cw5考慮到時序性,武漢肺炎、武漢病毒性肺炎、武漢不明肺炎等稱呼,並非起初就被廣泛質疑,故應在時序上有所說明。然而,若將時序與現況一同寫入於首段,喧賓奪主,且我才疏學淺,無法將兩者兼明且簡短順暢表達,故先註釋化。而註釋中所參照的是BBC「“新冠病毒”还是“武汉肺炎”?中美台不同表述的争议」:「至于中国媒体,在疫情刚爆发时也都称“武汉肺炎”,但在世卫正式命名后,已改称“新冠肺炎”」,以及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相關排外及種族主義#名稱爭議中亦有做時序上的表述,如:在台灣,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正式名稱之前,平面及電視媒體大多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建議簡稱為「武漢肺炎」。對此編輯有不滿或有更好的方式使兩者兼明,望請提出建議-AegonINVICTUS留言2020年4月4日 (六) 09:11 (UTC)

  • @Cw5阁下编辑理由後者有卸責問題 中后者具体指谁?请注意WP:NOR方针。
注释内容武汉于新冠其它称呼出现後,这段过于混乱,完全无法分清是疫情还是地点,能否略加修改 -行走的地瓜干留言2020年4月4日 (六) 14:19 (UTC)
  • @Cw5,提醒Cw5,蘋果日報來源個人認為它與換日線是同立場,並且更聚焦於台灣方面的思考,再加上WP:RS:「社論、評論員文章不應作為事實的首選來源。混有較多評論的報導不應視為新聞報導,其可靠性需單獨討論。由外部作者撰寫的評論文章,是作者觀點的可靠一手來源,但不能作為事實的可靠來源。人性化故事通常不如其他新聞可靠。」,故而替換。另再提醒閣下應注意維基方針、指引與協作精神,還有加強表述能力,譬如說:「2020年1月30日武汉肺炎于新冠肺炎其它称呼出现後,皆有争议产生之虞」,這像話嗎?至少我同行走的地瓜干一樣是不能理解這句話的。-AegonINVICTUS留言2020年4月5日 (日) 01:52 (UTC)
  • @Cw5,請通過討論頁進行討論,以編輯摘要回復並非合適的討論方式。閣下在編輯摘要中隻言片語的單句回復,難以形成有效溝通。建議使用文章邏輯將閣下之觀點、角度,整合成論述並於討論頁提出。還有,閣下所謂的「(那一句是因該用戶不願將事主國列出之妥協,用以表明有爭議的一句廢言」,那一句話的問題不在廢不廢言、妥不妥協,而是不通順。簡明的說,您可以透過寫明主語及賓語,令句子清晰。-AegonINVICTUS留言2020年4月5日 (日) 03:18 (UTC)
我認為既然「武漢肺炎」一詞依2015年國際衛生條例第3條標準是為歧視,基於WP:避免地域中心就不應繼續使用。而目前台灣除「武漢肺炎」一詞外,使用率最高即「新冠肺炎」。所以建議使用後者取代前者。不過我看互助客棧相關討論還未有定論,所以才沒繼續編輯戰。不然我早提報破壞了。
而據我先前溝通的印象,Cw5不但堅持使用武漢肺炎,對於違背方針一事始終迴避。甚至不惜人身攻擊對方「恣意竄改原本內容,成為閣下想要的內地百科用詞」、「做出此錯誤資訊後便將所宣稱日以前的用語替換,似鬼祟破壞者而被完整回退」。根本沒有與不同意見用戶溝通的誠意。且我發現只要編輯完,半天之內Cw5就會回退。我懷疑Cw5有意監視條目中各個用戶的編輯,以讓條目符合自己的意識形態。望各位維基編輯者多加注意此人,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損失。es91213留言2020年4月5日 (日) 06:24 (UTC)

爭議不能隱去

爭議是主題的一部份,就算因為該段落太長而獨立成條目,這裡仍應該挑重點講,不能全部都移到獨立條目。要不然我也可以把「防疫措施」那節全部移到獨立的條目,因為它不是「疫情」啊!--Yel D'ohan留言2020年4月12日 (日) 12:59 (UTC)

關於進入金融機構洽公時全面戴口罩問題

目前看到台視新聞有關此項目的報導,雖然銀行公會已經於4/15決議進入金融機構洽公必須全面戴口罩,但因為要防疫中心許可的問題,金管會現在已向防疫中心提案銀行公會的決議。

如果確定4/20(也就是金管會期望的正式實施日)實施,條目更新前可能需要更新的來源以佐證之。

以上,特此說明。小五郎番所目安箱 2020年4月17日 (五) 10:12 (UTC)

更新:金管會銀行局已正式確定「至指揮中心解散前,進入銀行洽公必須戴口罩」的規定。該規定為4/17通過,4/20實施。(銀行局官方新聞稿小五郎番所目安箱 2020年4月21日 (二) 20:08 (UTC)

蔡英文的照片

蔡英文的照片會不會太多了(16張)?感覺像是文宣。--Tp0910留言2020年5月12日 (二) 19:46 (UTC)

我覺得不會,畢竟她也是我們的總統,防疫少不了她。Felix.tsai留言2021年6月3日 (四) 00:26 (UTC)

增列知名人物感染列表

如同標題。

2001:B011:30E0:38F5:9913:60C9:6CED:F1CD留言2020年5月16日 (六) 07:00 (UTC)

有关疫苗接种可能有用的来源

https://cn.reuters.com/article/tw-covid-infections-mainland-vaccine-052-idCNKCS2D50MC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7156901--BlackShadowG留言维基百科20岁生日快乐! 2021年5月26日 (三) 14:11 (UTC)

關於條目的分割

本條目的長度偏長,產生一些問題(例如導航模板無法正常顯示),需要適當分割,我在互助客棧開了一個討論串,邀請大家過去討論。— bigmorr -避免3密・共同抗疫- 2021年5月27日 (四) 12:59 (UTC)

資料來源的標題是否不受WP:避免地域中心所限?

資料來源的標題是否不受WP:避免地域中心所限?

請問@航站区君在2019冠狀病毒病臺灣疫情的這兩筆(Special:Diff/65738002Special:Diff/65737799)將資料來源的標題的「我國」改為「台灣」的編輯是不是正確合理操作?尤其其中一筆的「我國」指的其實是新加坡。-游蛇脫殼/克勞 2021年5月22日 (六) 11:32 (UTC)

@克勞棣: 不好意思,该条目文本量太大了,看的眼都花了,该条目大量存在MOS:CS4D,如有操作失误,烦请修正,谢谢——航站区留言2021年5月22日 (六) 11:37 (UTC)
@克勞棣: 那两处已修正——航站区留言2021年5月22日 (六) 11:55 (UTC)
btw轉換用字太過仔細了吧,沒必要的東西不要加。另外,此條目模板限制爆了,請精簡。--AT 2021年5月22日 (六) 11:44 (UTC)
新加坡的聯合早報表示我不是聯合報 囧rz……-- 本人該補完2020年台鐵各站旅客人次了,有事按「此」留言 2021年5月22日 (六) 12:41 (UTC)
剛才在下只有從(UTC)2021年5月22日 (六) 03:45‎‎我的編輯逐筆檢查到2021年5月22日 (六) 07:56‎之間的編輯,就覺得眼花撩亂了,而且我不能保證沒有我漏掉的誤判的編輯。事實上我在2021年5月22日 (六) 03:45將一處內文的「我國」改為「臺灣」後,有再用搜尋功能(Ctrl+F)搜尋過條目全文,發現所有其他的「我國」都是出現在來源標題,所以就沒有再修正,沒想到後來航站区君矯枉過正、誤判了。當然,將此條目的「中國」改為「中國大陸」是符合維基規則的,所以航站区君的編輯仍然是瑕不掩瑜、值得嘉獎的。謝謝!-游蛇脫殼/克勞 2021年5月22日 (六) 13:28 (UTC)
那您有使用Ctrl+F搜尋,幫助編輯嗎?-游蛇脫殼/克勞 2021年5月22日 (六) 14:50 (UTC)
Special:Diff/65765584,到底?-- 2021年5月24日 (一) 03:28 (UTC)

關於內容

我花了很多時間全部重新改寫條目,然後首段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既能讓用戶知道為何內文有時會出現「中華民國」(例如「中華民國國軍」,總不可能改成「臺灣國軍」;「中華民國國籍」總不可能改成「臺灣國籍」),同時也有解釋到為何以「臺灣」為主要主詞(「臺灣地區」)。結果某個用戶用因為標題是臺灣,就稱說首段不能有中華民國(如果他的理由是成立的,那上面模板的中華民國國旗也應該撤下才對,因為是「臺灣新聞動態」)。所以想問看看大家怎麼想?

但我也知道,該用戶似乎不會進行完善、重大的條目修改,主要都是在這種無關緊要的地方堅持某些方向的編輯,然後在討論階段持續堅持立場浪費時間。所以能說什麼呢?--KOKUYO留言2021年6月4日 (五) 05:58 (UTC)

首先,敝人欣然樂見閣下理性地來這裡發起討論,重視方針WP:共識的精神,這點真的值得讚許。
敝人不否認自己個人使用「台」才維持條目中原有的「台」。但這樣一來也可以與條目標題保持一致。
既然閣下偏好「中華民國」,不妨提議把條目標題重定向到「……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敝人沒意見。--Matt Smith留言2021年6月4日 (五) 06:07 (UTC)
根本沒必要好嗎?從來都沒規定說標題必須跟首段內文完全一致。最常的見的例子是,一個人的標題是常見名稱,而在首段內文是給全稱。如果常用的寫法是簡稱,那就用簡稱即可。請不要自己創造規定然後在那邊要其他人遵守好嗎?--KOKUYO留言2021年6月4日 (五) 06:11 (UTC)
還有,根本不是偏好的問題。內文有一堆東西就是得用到「中華民國」。如果不在首段先釐清這篇條目裡,「中華民國」與「臺灣」大概是怎樣連結起來的,難不成其實裡面的「中華民國國軍」和「美軍」一樣是境外勢力?--KOKUYO留言2021年6月4日 (五) 06:16 (UTC)
這已經涉及台灣主權問題,立場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解讀。對於不認可中華民國的台灣人而言,「中華民國國軍」和「美軍」都是境外勢力。--Matt Smith留言2021年6月4日 (五) 06:24 (UTC)
我是在講為何要先在這篇條目在首段應該釐清「中華民國」與「臺灣」,是條目寫法如何妥善陳述的問題。結果你又在那邊扯現實生活誰誰誰怎麼覺得,反正無論如何你都能說誰誰誰有其他意見,怪不得會讓這個討論無限浪費時間呢。--KOKUYO留言2021年6月4日 (五) 06:35 (UTC)
那麼閣下當時只須說是為了釐清「中華民國」與「台灣」就可以了,不用多此一舉談到涉及主權的「境外勢力」。--Matt Smith留言2021年6月4日 (五) 07:14 (UTC)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名稱也沒有「英」字,但還是重定向到「英國」。目前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正式國號叫臺灣或Taiwan的,身為一個臺灣人,對此我也感到委屈、不滿,但事實就是事實。臺灣國籍目前法理上是不存在的,臺灣總統和臺灣身分證也一樣。-游蛇脫殼/克勞 2021年6月4日 (五) 07:28 (UTC)

關於2019冠狀病毒病臺灣疫情的條目分割


我在2019冠狀病毒病臺灣疫情的主條目起了個頭,如果有更佳的條目分割或命名方式,歡迎大家踴躍討論。至於分割後的條目命名方式,希望以台灣這邊的習慣為主。感謝大家。— bigmorr -避免3密・共同抗疫- 2021年5月23日 (日) 23:38 (UTC)

關於疫苗施打

想了解一下目前本地疫情目前的進展到什麼情況了:(如果有錯,敬請見諒或更正)

  • 2021年5月24日,當天是擴大施打對象的最後一天,有3位民眾在當天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施打了第一劑的新冠疫苗,但對此和平醫院提出反駁,該醫院稱當天打的對象都沒有違規,而那三位民眾並未回應此新聞。(據三立新聞網6/28的新聞介紹)
  • 2021年6月18日,行政院宣布,授權台積電鴻海/永齡基金會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向國外洽購各500萬劑BNT疫苗(原廠製造),並捐贈給中華民國政府。
  • 2021年6月25日,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拍板決議,當日最後一瓶開瓶剩餘劑量將開放候補接種,18歲以上尚未開放類別的民眾可望打到疫苗。(問題:一瓶的剩餘劑量是足夠多少人使用?)
  • 2021年7月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計於本日配發莫德納疫苗。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預計首波獲配9萬多劑疫苗,擬開放72歲以上長者施打,必須先在「COVID-19疫苗接種預約系統」預約;由於AZ疫苗即將打完,屆時全部都將是莫德納疫苗。(中央社消息)
  • 2021年7月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計會再配發疫苗,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接受電訪時表示稱,第二波會有6萬多劑,疾管科收到後再配送到各個接種點,預計隔一天開始施打。第二批則是70歲以上長者都可以施打。(中央社消息)──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IKKOLL討論貢獻)於2021年6月28日 (一) 22:10 (UTC)加入。

有關2019冠狀病毒病臺灣疫情治癒人數問題

完成,治癒人數除非有重新統計,否則應當移除en版部份同樣也移除了。雖6月16日曾有反應需要恢復更新治癒人數,但不建議,理由為「只是統計近期的治癒人數,但最早期的1,502例資料都不見了」。如有編輯en版同樣模板的用戶也可同時協助更新。--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1年6月23日 (三) 08:31 (UTC)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如果有仔細去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暑的官網新聞稿就會發現,自從5月20日起治癒人數都已經不再統計。所以原本的資料(至5月19日為止,治癒人數為1,133人)應早已失真(不可能都沒有治癒好的吧?),故應移除。除非有再次統計,否則不應保留這個早已失真、不再統計的資料。--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1年6月8日 (二) 06:44 (UTC)

台灣疫情報告中已將解除隔離人數上修至2157人(今日14時起才由1133上修至2157),網頁可能有機會校正回歸5/20~6/7的數據 --CKC1453留言2021年6月8日 (二) 07:11 (UTC)
如果沒意見的話,痊癒用這個來源替代好了,沒人知道原本那邊查詢的來源還會不會公佈治癒人數。這個問題先暫時觀察一下好了。--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1年6月8日 (二) 07:23 (UTC)
@Z7504台灣疫情報告今日移除「台灣COVID-19 疫情發展累計圖」圖表中的隔離人數及治癒人數,且治癒人數仍維持6/8的2157人,且cdc首頁也自6/8起將解除隔離人數移除,看來是不打算更新了 --CKC1453留言2021年6月11日 (五) 06:48 (UTC)
@CKC1453:就直接移除好了吧,不然這個數據就算用Google搜尋「台灣疫情」也不承認。剛剛看了一下治癒人數的統計的確移除了,那就直接不寫了吧。--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1年6月11日 (五) 08:53 (UTC)
@Z7504: 已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臺灣個案#病例趨勢圖2019冠狀病毒病臺灣疫情#統計數據中數值移除 --CKC1453留言2021年6月11日 (五) 10:23 (UTC)

@Z7504: 今日台灣疫情報告的疫情發展累計圖已恢復6/11移除的解除隔離人數並上修至7281人,是否要恢復更新?(人數修訂時間點:5/20~6/7 1133、6/8~13 3250、6/14 6895、6/15 7281) --CKC1453留言2021年6月16日 (三) 10:08 (UTC)

@CKC1453:昨天看的時候就在懷疑到底是哪個人主動想到要恢復治癒統計的?衛生福利部6月16日新聞稿是寫:「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6月14日累計公布11,907位確診個案中,已有6,373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53.5%。」然後就有用戶擅自將6,373人治癒的資料輸入2019冠狀病毒病病例數模板,而且連en版也是如此(en版連結就不查了,比較不好查是哪筆編輯)。但是你們真的認為,6,373加上之前的1,133或者2,157是可行的?所以個人認為最好是不要恢復。請注意,那個新聞稿也只是統計近期的,之前的1,502例(13,409例減去新聞稿的11,907例)去哪了?不用算嗎?對不起,不能接受恢復統計,除非是計算從開始到現有的所有治癒人數。--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1年6月17日 (四) 05:22 (UTC)
@Z7504: 了解,將繼續關注相關模板及網頁數據。 --CKC1453留言2021年6月17日 (四) 05:34 (UTC)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疫苗施打統計

是否在統計資料區新增疫苗施打狀況?

以下:

| vaccinations =

  • 21,899,240[1] (total vaccinated)
  • 20,793,089[1] (fully vaccinated)
  • 68,158,988[1] (doses administered)

--Sinsyuan留言2022年3月19日 (六) 12:19 (UTC)

  1. ^ 1.0 1.1 1.2 Ritchie, Hannah; Mathieu, Edouard; Rodés-Guirao, Lucas; Appel, Cameron; Giattino, Charlie; Ortiz-Ospina, Esteban; Hasell, Joe; Macdonald, Bobbie; Beltekian, Diana; Dattani, Saloni; Roser, Max. Coronavirus Pandemic (COVID-19). Our World in Data. 2020–2021 [2024-06-03]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