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alk:唐朝与新罗的战争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成桂是否进入鸭绿江西部?

[编辑]

1388年任守门下侍中时,高丽禑王欲向明朝讨还在元时被占领土铁岭卫,遭拒。2月,经崔莹推波助澜,禑王不听李成桂苦劝,决意征伐明朝。4月,任命崔莹为八道都统使,曹敏修为左军都统使,李成桂为右军都统使,率军十万(实约三四万)出征辽东。5月7日军至鸭绿江,屯军威化岛。5月底李成桂得到军兵响应,以征讨逆臣为名兵变回军,一举击溃禑王与崔莹所率禁卫军,兵发开京,包围王宫。6月3日,生擒禑王崔莹二人。6月5日,崔莹被流放合浦,后被押回开京处死。6月8日,禑王被废,流放江华岛,后也被处死。—Georgezhao (留言) 2009年5月27日 (三) 00:10 (UTC)[回复]

命名及移动请求

[编辑]

应称为罗唐战争[1]

(+)支持Georgezhao (留言) 2009年6月8日 (一) 20:45 (UTC)[回复]

  • (-)反对:按照中文的习惯用法,本国与他国之间的战争与交往时,简称应当是本国在前而他国在后,例如“中日甲午战争”、“中美望厦条约”、"汉匈战争"等,罗唐战争的说法不符合习惯;
    名称来源引用的“罗唐战争”首先是一个学者的个人著作中的用法,并非约定俗称的称呼,没有约束力。此外该名称的来源从其引用著作中可以看出是根据韩国学者的著作翻译而来,用法实际上是韩国对于"唐罗战争"的本国称呼,恰恰是以本国在前他国在后,与中文用法是保持一致的。
    将“新罗”简称为"罗"实际上是新罗的用法,中文并无这样的简称习惯。一般称呼为"唐与新罗战争"。上文所述之例中"英布战争"很少被使用,通用的是"布尔战争",即便如此称呼也是英国与布尔人(国家)之间的战争,而不是布尔朝。"罗唐战争"实际上应当可以理解成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和朝鲜历史上的新罗朝之间的战争。东东狐@不要点偶 2009年6月17日 (三) 11:27 (UTC)[回复]
Done完成:同時執行移動保護至 2009年7月14日 (二) 02:08 (UTC)。—Alberth2-汪汪 2009年6月14日 (日) 02:09 (UTC)[回复]

请更改用词

[编辑]

‘677年,新罗收复平壤,夺回了原百济全部领土和部分高句丽领土。’

新罗对于高句丽来说也是外国,为何新罗不用吞并或者占领平壤? Georgezhao (留言) 2009年6月5日 (五) 22:57 (UTC)[回复]

主权承认

[编辑]

’公元735 年 ,唐玄宗赏赐新罗“ 江(今大同江) 以南地”, 于是,唐朝与新罗始以大同江流域为分界线。‘ 虽然长期是新罗控制,但是大同江南的高句丽土地仍然是后来通过’赏赐‘的形式给予新罗。 Gzhao (留言) 2009年6月20日 (六) 00:38 (UTC)[回复]


羅唐戰爭的可靠來源評估

[编辑]

討論:羅唐戰爭中,2009年就提到了一個來源:《论罗唐战争的性质及其双方的交往》[2],文中很清楚的摘要:

本文利用中韩现存史料以及新发现的金石墓志资料,探讨了罗唐战争期间(669-676)、战后双方的交往,交往的性质,中韩学界对其的评议等问题.认为战争的终结是在新罗积极抵抗,唐朝军事目标转移及罗唐双方通过交涉前提下达成的一种妥协,应该说双方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胜者或败者,但双方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我想,正確反映此無爭議來源的內容評估:「应该说双方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胜者或败者,但双方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或是比較適切的非原創總結的寫法,那麼User:螺钉的版本就比User:守望者爱孟的版本適當一點。建議大家在此討論出一些結論去解決編輯爭議,而不是做出回退,特別是我對回退「有納入可靠來源編輯」的行動(等同於刪除可靠來源)的作法感覺不佳,比較好的編輯做法應該是提供不同觀點的二手可靠來源,而不是單純就個人對一手來源的原創總結去回退他人編輯。 希望你能納入他人提供的可靠來源編修,而不是直接回退。--❦維基vs百度‽hanteng 2013年11月20日 (三) 03:33 (UTC)[回复]

見diff

[3][4]--❦維基vs百度‽hanteng 2013年11月20日 (三) 04:08 (UTC)[回复]

此來源2009就已討論過

此來源2009就已討論過見#命名及移动请求,相關參與人士已知曉,應回歸可靠來源內容。--❦維基vs百度‽hanteng 2013年11月20日 (三) 05:21 (UTC)[回复]

已再提醒[5]。--❦維基vs百度‽hanteng 2013年11月20日 (三) 05:33 (UTC)[回复]


問題段落

[编辑]

朝鲜半岛的局势依然比较紧张。报德国不久后被新罗废除;唐朝方面,安东都护府平壤迁至辽东故城,熊津都督府被从泗沘迁至建安故城(今辽宁营口)。唐朝又在平壤设置安东都督府维持其对高句丽故地的统治。676年唐朝廷放回被俘的高句丽末代国王高宝藏回平壤让其担任唐安东都督府的安东都督,并册封其为朝鲜王。681年高宝藏因策划脱离唐朝控制,而被唐朝廷削去官爵并流放到四川。高宝藏被唐朝俘虏回长安后与武则天的侄女所生的儿子高德武随后被唐朝廷任命为安东都督,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高德武自小在唐朝首都长安出生及长大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容易控制也不会背叛中国,后来高德武曾奉诏率安东都督府的军队成功抵御了叛唐的契丹孙万荣部对辽东的入侵,并因此受到唐朝廷的嘉奖。而高句丽和百济王族企图复国的预想则彻底失败。685年,新罗“始备九州”,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735年,唐玄宗诏令新罗出兵进攻渤海国,新罗奉诏出兵,但在途中新罗军队却因雪灾而被冻死大半,之后玄宗一方面为了补偿新罗,一方面出于制衡渤海国,就把高句丽在大同江以南的高句丽故土赐给新罗,唐朝从二品的鸡林都督新罗王金法敏上《赐土地谢表》称:“伏奉恩敕,浿江以南,宜令新罗安置。臣生居海裔,沐化圣朝。虽丹素为心,而功无可效;以忠正为事,而劳不足赏。陛下降雨露之恩,发日月之诏,锡臣土境,广臣邑居,遂使垦辟有期,农桑得所。臣奉丝纶之旨,荷荣宠之深,粉骨糜身,无由上答。”。至此新罗夺取了百济故地和高句丽在大同江以南的土地,实力有所增强;而唐朝也巩固了自己在大同江以北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半岛北部和辽东地区的统治、

說明以上為蘇 指控螺钉移除的內容,但實為沒有腳註來源且為時間表列句子組成的段落,而且標點結尾亦有問題,在此移到此待補上來源後納回。--❦維基vs百度‽hanteng 2013年11月23日 (六) 05:39 (UTC)[回复]

罗唐战争

[编辑]

[6]中的戰爭result參數中的文字,誰的版本符合方針?誰的版本為要避免的WP:原創總結

  • 「唐朝在军事上的获得最终胜利,但新罗通过外交手段获得百济故地。」
  • 「双方通过交涉达成妥协结束了大规模的战争<ref name="拜根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ref name="王小甫"/><ref name="柳斌"/>」
第二個列出的來源如此<ref name="拜根兴">{{cite|title=《论罗唐战争的性质及其双方的交往》|author=拜根兴 | url=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bjsdyj200501006.aspx|year=2003|publisher=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5, 15(1)|quote=本文利用中韩现存史料以及新发现的金石墓志资料,探讨了罗唐战争期间(669-676)、战后双方的交往,交往的性质,中韩学界对其的评议等问题.认为战争的终结是在新罗积极抵抗,唐朝军事目标转移及罗唐双方通过交涉前提下达成的一种妥协,应该说双方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胜者或败者,但双方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ref>

請就來源理據和內容做評論,先不要被這兩位編輯留的編輯摘要所影響。--❦維基vs百度‽hanteng 2013年11月26日 (二) 12:17 (UTC)[回复]

我看第二个表述中立一些。 Howitzer留言2013年11月28日 (四) 00:28 (UTC)[回复]

建議改名:“罗唐战争”→“唐與新羅的戰爭”

[编辑]

罗唐战争” → “唐與新羅的戰爭”:理由--kunlunpenglai 2017年3月16日 (四) 04:04 (UTC) 看到已有不少前輩討論過羅唐戰爭一詞不符合中文習慣,是韓語漢字的名稱。不知此頁面命名是哪位有權限的管理者拍板定案的,是否可以說一下如此決定的原因?以供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