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臺灣母語文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母語文學,為臺灣文學史中的一種分類,指的是以「母語」書寫系統進行文學創作。「母語」一詞,指的是一個人出生後,從母親那裡所學到的語言(mother tongue),又可稱為「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臺灣的民族母語種類,包含了原住民族語(高山族、平埔族)、客語、台語。在書寫系統上,則分為漢字、羅馬字(包含了荷蘭統治時期,由傳教士設計書寫平埔族語言的「新港文」與19世紀後半由傳教士設計描寫台語的「白話字」)書寫。

涵蓋內容與發展[编辑]

臺灣文學研究者廖瑞銘在臺灣文學史長篇系列《舌尖與筆尖──台灣母語文學的發展》一書中,將臺灣的母語文學發展,以1980年代母語復振運動(1988 年 12 月 28 日臺灣各族群共同發起的「還我母語」大遊行)興起為界,分為母語覺醒前的台灣母語文學,與其後發展的母語文學。[1]

在1980年代母語復振運動興起前,除了早期的口傳母語文學外,進行母語文學創作的人口,以臺語為最多,創作的文類包含了:漢字書寫系統的傳統古典詩詞、現代新文學、以《台灣府城教會報》為中心的臺語白話字文學、日治時期民間流傳的歌仔冊、臺灣新文學運動以來以漢字書寫的臺語文學作品、臺語流行歌、戰後出現的臺語戲劇等。然而此時期的母語創作,「臺語文學」、「臺灣」的主體意識並未生根,臺語仍是僅被定位於「方言」。[2]

1980年代母語復振運動後,以「說母語、書寫母語,恢復母語的生命」為目標,開始有了以不同母語進行的文學創作,尤其在1987年解嚴後,「臺灣文學」、「臺語文學」的名義也在《臺灣新文化》、《自立晚報》等報刊和作家宋澤萊、林央敏、胡民祥、黃勁連、林宗源、向陽,學者洪惟仁、鄭良偉等人的鼓吹之下,由「方言」正式成為「母語文學」。[3]

此時期的發展,在臺語方面,包含了以漢字、漢羅、白話字書寫系統進行的新詩、小說、散文等;在客語方面,則是以語言保存的層次為起頭,爭取:(1)全面開放客語電視節目;(2)修改廣電法二十條對方言的限制條款為保障條款;(3)建立多元開放的語言政策,此後相關的客語作品也陸續發展,如杜潘芳格、黃恆秋、利玉芳、張芳慈、葉日松、馮輝岳、劉慧真、陳寧貴、曾貴海、龔萬灶、馮輝岳等作家皆投入客語書寫的行列,惟創作文字則多以漢字為主[4];在原住民母語上,包含了以原住民的族群意識所創作出來的作品,書寫系統則包含了漢語、羅馬拼音文字、羅馬拼音文字與漢譯並用等,代表作品有娃利斯.羅干(泰雅族)的《泰雅腳蹤》(1991)、夏曼.藍波安(達悟族)的《八代灣的神話》(1992)及夏本.奇伯愛雅的《釣到雨鞋的雅美人》(1992)。

作家與作品[编辑]

莫那能《美麗的稻穗》

拓拔斯.塔瑪匹瑪《情人與妓女》、《最後的獵人》

吳錦發編輯《台灣山地小說選》、《台灣山地散文選》

娃利斯.羅干《泰雅腳蹤》

夏曼.藍波安的《八代灣的神話》

夏本.奇伯愛雅《釣到雨鞋》

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太陽迴旋的地方》、《山棕月影》、《神秘的消失》

巴代《笛鸛》

黃恆秋《擔竿人生》

杜潘芳格《青鳳蘭波》

范文芳《頭前溪个故事》

邱一帆《田螺》、《有影》、《油桐花下个思念》、《山肚个暗夜》、《土地、愛戀、客話》、《阿姆個心事》、《長流水》、《靈魂個故鄉》、《起一堆火在路脣》、《有夢在自家个心肝肚》

張芳慈《天光日》、《在你青春該時節》、《落泥:台灣客語詩選》(主編)

鄭溪泮《Chhut-sí-sòaⁿ(出死線)》

賴仁聲《Án-niá ê Ba̍k-sái(俺娘的目屎)》、《Chhì-á-lâi ê Peh-ha̍p-hoe(刺仔內的百

              合花)》、《Khó-ài ê Siû-jîn(可愛的仇人)》

林茂生《Lō͘-tek Kái-kàu Le̍k-sú-hì(路德改教歷史戲)》

蔡培火《Cha̍p-hāng Koán-kiàn(十項管見)》

陳雷《永遠ê故鄉》、《陳雷台灣話戲劇集》、《陳雷台語文學選》、《歸仁阿媽》、

       《紅牡丹》、《寶石婚》、《鄉史補記》

陳明仁《走找流浪ê台灣》、《流浪記事》、《陳明仁台語歌詩》、《陳明仁台語文學

        選》、《A-Chhûn》、《Pha荒ê故事》

黃勁連《潭仔墘手記》

胡民祥《楓樹葉仔个心事》、《茉里鄉記事》、《台灣製》

蕭麗紅《白水湖春夢》

宋澤萊《台語小說精選卷》

黃元興《關渡媽祖》、《彰化媽祖》

胡長松《燈塔下》、《槍聲》、《棋盤街路的城市》、《復活的人》

王貞文《天使》

陳正雄《故鄉的歌》、《風中的菅芒》、《戀愛府城》、《失眠集》、《灶雞仔》

方耀乾《阮阿母是太空人》、《予牽手的情話》、《白鴒鷥之歌》、《將台南種佇詩裡》、《方耀乾台語詩選》、《方耀乾的文學旅途》、《烏/白》、《台窩灣擺擺 Tayouan Paipai》、《我腳踏的所在就是台灣 :世界旅行詩》、《台灣隨想曲》

清文《虱目仔ê滋味》

林貴龍《Thá-kheh》

陳金順《島鄉詩情》、《思念飛過嘉南平原》、《一欉文學樹》、《絕峰嶺》、《掀開Siraya這本冊》、《阮兜隔壁彼間美術館》、《賴和價值一千箍》、《Formosa時空演義》,《天星照路》

藍春瑞《奪人的愛》

杜信龍《放毒》[5]

參考資料[编辑]

  1. ^ 廖, 瑞銘. 舌尖與筆尖──台灣母語文學的發展. 國立臺灣文學館. 
  2. ^ 母語文學. 
  3. ^ 淺談臺灣的母語文學 (PDF). 
  4. ^ 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5. ^ 臺灣本土母語文學.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