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張秋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秋海(1899年9月15日—1988年8月),臺北廳芝蘭二堡和尚洲中路庄人(今新北市蘆洲區),臺灣出身畫家,日治時期在日本及臺灣參加畫展入選帝展與臺展,1938年前往中國北平、天津發展,從事美術教育,直至90歲去世沒能再回到臺灣。

生平[编辑]

張秋海出生於今新北市蘆洲區,父親張水火祖籍福建泉州同安縣,是嘉慶初年來臺開闢和尚洲荒地的祖先張溫的後代,世代務農開墾種植水稻、蔬菜、桶柑、製茶花料等,成為當地有名望的仕紳。張秋海兄弟四個,排行老二,自小好學,父親有意栽培,1915(大正四)年和尚公學校畢業,進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918年改名為臺北師範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就讀,期間「手工」、「圖畫」科成績優異,準備畢業後擔任公學校教師。1919年赴日進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圖畫手工專修科學習(3年學制),1921年畢業。以公費及佐久間獎學費貸款於1921(大正10)年、1922(大正11)年以選修生身分考入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聽講,研習法語、西洋美術史、東洋美術史、用器畫、體操,其他還包括西洋畫實習、解剖學、遠近法、石膏與人體素描等課程。同班同學有顏水龍,1927(昭和2)年3月自藤島武二教室畢業,畢業製作有〈自畫像〉與〈髪梳く女〉(梳髮之女)2件作品,從作品已可見具備了當時東京美術學校核心風格外光派學院主義的寫實功力。同年4月至1931(昭和5)年3月續以研究生資格繼續研習。1926年加入由倪蔣懷、陳植棋、藍蔭鼎、陳承藩、陳英聲等發起的北部西洋畫會「七星畫壇」,1929年併以陳澄波為首的南部畫會「赤陽會」成為全島性的洋畫會「赤島社」。

1928年張秋海結婚,妻子金澤婦志是日本岡山縣金川人(一說琦玉縣人),畢業於高等女子中學,婚後陸續生下張美惠(1929-)、張鈞(1932-2023)及張洽(1934-)三名子女。為了家庭經濟負擔加重,也做點小生意經營臺灣茶葉販賣,另自學生時代就與臺灣仕紳、板橋林家總帳房許丙(1891-1963)熟識,受其照顧,並引介給林熊徵(1888-1946),至遲自1930年起即幫忙看管在東京涉谷區代代木初臺町五八一番地置產的住宅,兼作林家業務上的翻譯工作等,以維持家庭生計。

1938年,張秋海經柯政和(原名柯丁丑,1889-1979)介紹前往北平從事美術教育。柯政和出生嘉義,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曾留任擔任教職,1911年並獲推薦進入東京音樂學校(1887年設立)學習,1919年再度前往深造,1923年離日赴中國並受聘於國立北京師範大學擔任音樂系教職。張秋海也因此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擔任素描及工藝課程,也曾在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書,並當過教務主任。在這一段5、6年期間是張秋海一家人相對平靜生活的日子,也重拾畫筆創作。初到北平受到同樣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的郭柏川(1901-1974)熱心接待、尋找住所,此時郭柏川也任教於北平藝專及兼任北京師範大學工藝科而成為同事。

對日抗戰與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教書難以維生,迫於生計,張秋海接受吳三連(1894-1989)邀請前往天津,擔任副經理職務共同經營「合豐行」的陰丹士林染料買賣,並且也協助吳三連擔任「天津臺灣同鄉會」會長之同鄉會事務。然在吳三連於1950年出任臺北市長時曾督促返臺,但幾經躊躇終究錯失回臺時機。1951年由同樣是師承東京美術學校藤島武二的衛天霖(1898-1977)正值擔任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工藝系系主任,邀請張秋海返回北京師大圖畫製圖系、美術系任教,擔任素描、解剖學、製圖等課程,也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擔任教職。但1957年反右的政治情勢,但因張秋海出生臺灣且留學日本的背景,被歸為資產階級批鬥,後被關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住牛棚三年、打掃廁所,1970年再被下放至河北省獲鹿縣農村勞改三年。勞改後雖回到學校,然學校沒有再排課,也無心再創作,直至1975年退休。張秋海對於學生重視「因材施教」的引導發揮個人藝術才能與人格的培養,仍受到學生的愛戴與敬仰。回到北京後居住在城市中設立的「人民公社」度過晚年直到去世。

畫藝[编辑]

歷經遷徙、戰亂、文革動盪等因素,張秋海的創作留存有限,觀察其作品創作年代大都集中在1927-1930年及1956-1963年間,題材主要是人物、裸女、靜物及一幅風景畫。前期作品展現出東京美術學校以黑田清輝、藤島武二外光派學院寫實風格訓練的畫風,整體以穩定的構圖、簡練質樸的筆調及調和的色彩追求平和靜謐的畫面。後期雖然身處於中共徹底推行「毛澤東文藝思想」時勢大震盪的局面,但張秋海並未附和美術為政治宣傳服務的創作,依據入室弟子趙士英表示,「張秋海在五〇年代的靜物依舊秉持早期的創作理念,色彩對比強烈,構圖佈局嚴謹,並以型、色」組合造就裝飾效果。」作品仍以人物或靜物陳述個人追求藝術表達的純粹性,但也因無法獲得充分的物質資源,自此就也遠離藝術創作。

僅存數件作品中,包含1927年畢業製作留存於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前身為東京美術學校),1939年〈父親肖像〉由私人收藏;另有〈老人〉(1956)、〈苗族少女〉、〈靜物之一〉(1957)、〈靜物之二〉、〈木匠〉(1963)等5件1950、60年代作品由子女捐贈予北京中國美術館,唯一留在子女身邊的作品就是入選帝展以妻子為模特兒的〈婦人像〉於1999年捐贈予國立臺灣美術館,由當時的倪再沁館長自北京攜回臺灣。國立臺灣美術館原預定於同年9月22日辦理「張秋海生平及藝術成就研討會」,邀請女兒張美惠與女婿鮑福龍、長子張鈞、入室弟子趙士英來臺參加,卻遇921百年大地震,一行人匆匆返回北京。此外,依據林獻堂日記中的記載,張秋海亦曾在1931年受邀為林獻堂及夫人和親族成員繪製數張肖像畫。

展覽與獲獎紀錄[编辑]

1929年,參加「赤島社」第一回同人展,1929年9月1日-9月3日於臺北博物館舉辦,出品〈浴後〉、〈髮〉等裸婦題材作品。

1930年,參加「赤島社」第二回同人展,1930年4月25日-4月27日於臺南公會堂及於9月9日-9月11日在臺北新公園博物館舉辦,出品〈チューリップ裸婦〉等三件作品。

1930年,參加「赤島社」第三回同人展,出品〈婦人像〉作品。

1927年,〈鰊〉入選臺展第一回。

1928年,〈裸婦〉入選臺展第二回。

1929年,〈習作〉(裸婦)入選臺展第三回。

1930年,〈虎丘千人石亭〉入選臺展第四回。

1930年,〈婦人像〉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第十一回。

家族[编辑]

父,張水火

妻子,金澤婦志(後改名張薰)

長女,張美惠

長子,張鈞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副教授退休

二子,張洽 曾任邯鄲市副市長、第八屆、第九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副秘書長。


參考資料[编辑]

陳憲明,〈臺北市近郊蘆洲鄉之土地利用〉,《臺灣文獻》103期,1974,25卷3期,頁33-

47。

吉田千鶴子,《近代東アジア美術留學生の研究─東京美術學校留學生史》,東京:ゆまに書

房,2009,頁210、245。

〈臺灣洋畫界近況 北七星畫壇南則赤陽會將合併新組 訂來月中開展覽會於南北兩處〉,《

11 倪再沁,〈館長序言〉,《劉錦堂、張秋海生平及藝術成就研討會論文專輯》,頁5-6。

12 參見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四):1931-11-25》,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

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網址: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灌園先生日記/1931-11-25(點閱

日期:2023-12-22)。

13 〈赤島社 同人展 臺北博物館に〉,《臺灣日日新報》(1929.08.31)。

14 〈赤島社洋畫展覽 本日起開於臺北博物館 多努力傑作進步顯〉,《臺灣日日新報

》(1929.08.31)。

15 〈臺灣赤島社 油水彩畫 在臺南公會堂〉,《臺灣日日新報》(1930.04.30);〈赤島社第

二囘賽會 八日下午先開試覽會〉,《臺灣日日新報》(1930.05.10)。

16 〈赤島社展出品の張秋海氏作婦人像〉,《臺灣日日新報》(1931.04.09)。

17 〈帝展人選 陳植棋張秋海二氏〉,《臺灣日日新報》(1930.10.13)。

臺灣日日新報》(1929.06.07)。

閰崑,〈張洽:真正的地下工作者〉,《兩岸犇報》第176期,2018.06.05,

http://ben.chinatide.net/?p=13785,查閱時間:2023.12.13。

周亞麗,〈陳封於歷史煙塵的臺灣畫家—初探張秋海的生平及作品〉,《劉錦堂、張秋海生平

及藝術成就研討會論文專輯》,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0.04,頁121-123。

閰崑,〈張洽:真正的地下工作者〉,《兩岸犇報》第176期。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創建於1956年,於1999年併入清華大學,更

名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趙士英,〈懷念恩師—寫在張秋海先生誕辰一百週年之際〉,《劉錦堂、張秋海生平及藝術成

就研討會論文專輯》,頁105-109。

周亞麗,〈陳封於歷史煙塵的臺灣畫家—初探張秋海的生平及作品〉,頁132。

倪再沁,〈館長序言〉,《劉錦堂、張秋海生平及藝術成就研討會論文專輯》,頁5-6。

參見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註,《灌園先生日記(四):1931-11-25》,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

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網址: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灌園先生日記/1931-11-25(點閱日

期:2023-12-22)。

〈赤島社 同人展 臺北博物館に〉,《臺灣日日新報》(1929.08.31)。

〈赤島社洋畫展覽 本日起開於臺北博物館 多努力傑作進步顯〉,《臺灣日日新報

》(1929.08.31)。

〈臺灣赤島社 油水彩畫 在臺南公會堂〉,《臺灣日日新報》(1930.04.30);〈赤島社第

二囘賽會 八日下午先開試覽會〉,《臺灣日日新報》(1930.05.10)。

〈赤島社展出品の張秋海氏作婦人像〉,《臺灣日日新報》(1931.04.09)。

〈帝展人選 陳植棋張秋海二氏〉,《臺灣日日新報》(1930.10.13)。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