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黃金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金穗
出生(1915-11-11)1915年11月11日
日治臺灣新竹
逝世1967年4月2日(1967歲—04—02)(51歲)
臺灣臺北市臺大醫院
教育程度 日治臺灣新竹州新竹中學校(1933)

日治臺灣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高等科文科(1936)

 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哲學系(1939)
年代20世紀哲學
研究领域臺灣哲學

黃金穗(1915年11月11日—1967年4月2日),新竹人。外文拼音 Chin-sui Hwang。畢業自京都帝國大學,師承京都學派田邊元,攻讀哲學數學。其〈日常性について——現象學的試論〉(關於日常性─現象學的試論)為京都《哲學研究》第一篇臺籍學者發表的論文。專冶現象學西田幾多郎數理邏輯等,為臺灣哲學界京都學派的第一人。

生平

[编辑]

1915年(大正4年)11月11日出生於新竹市[1],過繼給臺北萬華寶斗里的黃家,直到十八歲才正式改姓。1934年以優秀成績由新竹州新竹中學校,保送臺北高等學校高等科文科甲類(外語主修英文),高三時轉文科乙類(外語主修德文),1936年(昭和11年)畢業即考取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哲學系,師承京都學派哲學家田邊元,主修哲學、副修數學。1939年6月發表〈日常性について——現象學的試論〉(關於日常性─現象學的試論),為京都《哲學研究》第一篇臺籍學者發表的論文,也是臺人研究西田幾多郎思想的先行。1939年畢業後,任聘於東京岩波書店四年,負責岩波文庫及《思想》雜誌等編輯。

太平洋戰爭期間,因父喪回臺,曾在榨油廠、臺灣帝國大學圖書館短暫任事,也曾新竹中學新竹女中任教,曾教過傅偉勳先生數學。戰後因不諳中文,曾在其胞弟黃澤祖開設的補習班聽課修習中文,也與風城文人共學中文,後則一齊於1945年11月20日創辦《新新》雜誌做為中日文化交流的媒介,而黃金穗因其編輯經驗擔任總編輯,直至1947年1月5日臺灣政經環境惡化而嘎然而止。1946年10月則受臺北延平學院朱昭陽院長聘任兼課,教授「論理學」等,但因二二八事變遭陳儀政府下令「封閉」,1948年2月受開南商工陳有諒校長任教務主任,規劃課程,同年雖延平學院復校曾邀黃金穗回任,但在白色恐怖下延平師生遭逢囹圄之災,黃金穗不得不避走琉球。1958年受時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洪耀勳邀兼課,1964年為專任副教授,開授「理則學」、「數理解析」、「數學邏輯」等課,並專研數理哲學、邏輯系統建構理論等,曾於1959出版笛卡兒《方法導論》中譯、並曾於1964至66年間發表一系列以英文撰寫的邏輯系統建構理論研究〈前設邏輯運作論〉〉(Protological Operations)、〈形式構造論〉(Formal Structure)、〈邏輯多樣體試論〉〉(Theses on “Logical Manifold”)等論文。1966年3月受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核定補助赴德短研,將與德國數理邏輯學家、Erlangen 學派德语Erlanger Konstruktivismus掌門學人保罗·洛伦岑共事研究,甚能赴任德哥廷根大學教職,然在深造前夕因病未能成行,於1967年4月2日長逝於臺灣大學附屬醫院。黃金穗作育英才,常以「讀哲學的目的之一,在於還我天真」為人生真諦,與學生相處如友,大智若愚,頗為學生愛戴。

理論與主張

[编辑]

早年師承田邊元,研究京都學派西田幾多郎中晚期思想,並發展其獨到之處。晚期則專研邏輯系統建構理論研究,以 Erlangen 學派德语Erlanger Konstruktivismus掌門學人保罗·洛伦岑等:

夜中的日常性

[编辑]

師承田邊元,黃金穗直接吸收了京都學派的思想體系,其論文〈日常性について——現象學的試論〉(關於日常性─現象學的試論)則是就西田幾多郎思想為基礎,提出「夜中世界才是日常自我的基體」:以睡眠為例,睡眠為真夜中完全且絕對的主體,是以保存生命力為明天日常性的基體,以保存精神力為隔天的主體。黃金穗借用西田幾多郎中晚期「絕對矛盾的自我同一」思想來建構出睡眠為日常性的同心圓[1]

邏輯系統建構理論研究

[编辑]

六零年代黃金穗曾發表一系列邏輯系統建構理論研究〈前設邏輯運作論〉〉(Protological Operations)、〈形式構造論〉(Formal Structure)、〈邏輯多樣體試論〉〉(Theses on “Logical Manifold”)等論文,研究保罗·洛伦岑的前設邏輯等數理邏輯理論,然受到其時代與語言限制,哲學闡述上較有較粗略尚釋疑之處[2]

著作列表

[编辑]

本列表列出黃金穗先生的著作[3][4]

  • 1939〈日常性について——現象學的試論〉,《哲學研究》,號279(卷24冊6),頁1-32(京都:京都哲學會,昭和14年6月1號)。
  • 1959《方法導論》(笛卡兒 原著)。臺北:協志工業。
  • 1964〈前設邏輯運作論〉(Protological Operations),《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期13,頁443-462 [英文撰寫]。
  • 1965〈形式構造論〉(Formal Structure),《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期14,頁471-490 [英文撰寫]。
  • 1966 〈邏輯多樣體試論〉(Theses on “Logical Manifold”),《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期15,頁469-491 [英文撰寫]。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高君和, 張峰賓. 追求純粹形式的沉思者─黃金穗的日常性現象學與臺灣本土文化運動. 洪子偉 (编). 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臺北: 聯經. 2016: 281–320. 
  2. ^ 蔡行健. 論臺灣邏輯研究先驅黃金穗對邏輯的理解. 洪子偉; 鄧敦民 (编). 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9. 
  3. ^ 中央研究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研究計畫.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 philo.programs.sinica.edu.tw. [2018-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9). 
  4. ^ 臺灣大學哲學系. 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 homepage.ntu.edu.tw. [2018-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延伸閱讀

[编辑]
  • 中央研究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研究計畫,《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臺灣大學哲學系,《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臺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新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高君和、張峰賓,2016,〈追求純粹形式的沉思者─黃金穗的日常性現象學與臺灣本土文化運動〉,洪子偉(編),《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頁281-320。臺北:聯經。
  • 蔡行健,2019,〈論臺灣邏輯研究先驅黃金穗對邏輯的理解〉,洪子偉、鄧敦民(編),《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趙天儀,2000,〈黃金穗老師印象記〉,《風雨樓再筆:臺灣文化的漣漪》,頁119-140。臺中:臺中文化局。
  • 何秀煌,1971,〈追悼黃金穗老師〉,何秀煌、王劍芬,《異鄉偶書》,頁33-36,臺北:三民。
  • 施妙旻,2006,〈新生臺灣建設研究會的成立〉,《臺灣史料研究》,號28,頁18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