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僖 (清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陳僖(?—?),字藹公,號餘庵、想園[1]。直隸清苑人[1]。河北古文名家,計東稱其文章為河朔第一,王士禎論河北古文,以陳僖為首[1]

齋室名燕山堂。著有《燕山草堂集》。

生平[编辑]

年少時曾向高鐈學習[1]。明末貢生,十三歲時已在文社有名氣,為陳名夏李雯所贊許[1]。年紀稍長後,南下江淮地區遊歷,與顧夢游陳瑚等人往來,其中與計東關係最好[1]

自稱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始折節讀書,參加科舉[1]。順治十六年(1659年)歲暮,陳僖在劉體仁京邸結識汪琬,與他商榷文章、相談甚歡[1]。陳僖歸里後,作〈與汪比部論文書〉、〈再與汪比部論文書〉、〈三與汪比部論文書〉,而汪琬有〈答陳靄公論文書〉二篇答覆[1]。兩人圍繞著文章究竟該以「崇法」或「明道」為中心的論爭,是清初文壇極為重要的一場辯論[1]。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儒科,與試不第[1]

與龔鼎孳、梁清標有往來[1]

參考來源[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陳僖.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2021-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