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模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衡水模式,也称衡水现象,是由中国河北省衡水中学开创的,一种为适应中国大陆当前高考制度而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被形容为如同一座高考加工厂,学生则如同工厂中不停运转的机器,在备战氛围与题海战术中变得缺乏创造力。此模式备受社会争议,但是能带来相较普通学校极高的升学率。[1]

在衡水中学声名远扬的同时,衡水模式也变得为人所知。诸多学校开始效仿衡水中学,采用衡水模式,并在中国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影响与评价[编辑]

部分媒体和人士对衡水模式予以赞扬,认为学生在衡水模式下刻苦学习,考取好成绩并更能创造自己的辉煌未来。[2] 也有人认为衡水中学校长只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开创了衡水模式,对学生的发展并没有长远好处。[3]

参见[编辑]

参考[编辑]

  1. ^ 衡水模式:大学生的加工厂?. www.bjnews.com.cn. 2012-06-09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2. ^ 不要再妖魔化衡水中学--时政--人民网. politics.people.com.cn.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3. ^ 张从志. 衡水模式及其复制者. www.lifeweek.com.cn. 2023-04-18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