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宜道
外观
(重定向自荊宜施道)
历史沿革
[编辑]清兵入關之後,1645年设分守上荆南道,驻荆州府,1667年裁撤。1669年复设,驻荆州府,管理荆州府、安陆府、德安府。1726年改为分守上荆南道管安荆德三府,按察使司副使衔。1728年改称荆州道,1735年,兼辖宜昌府、施南府,德安府归属武汉黄道、安陆府归属襄阳道。改称荊宜施道,驻荆州府,管理荆州府、宜昌府、施南府。1748年,为按察使司副使衔。1760年,为分巡上荆南道管理荊宜施地方兼理水利事,1783年监督荆州关钞。1877年,驻宜昌府,监督宜昌关税务。1898年驻沙市,监督沙市关。1905年,施南府属于施鶴道,改称荊宜道。
宣統退位後,民國2年(1913年)1月17日置荊宜施鶴道,旋改名鄂西道,道尹駐江陵縣(今湖北省荊州市荆州区),民國3年(1914年)5月23日改設荊南道。道尹為要缺,二等。駐宜昌縣(今湖北省宜昌市)。轄宜昌、江陵、公安、石首、監利、松滋、枝江、宜都、長陽、興山、巴東、五峰、秭歸、恩施、宣恩、建始、利川、來鳳、咸豐、鶴峰20縣。民國10年(1921年)8月改名荊宜道,駐所仍舊,轄區縮小,轄宜昌、江陵、公安、石首、監利、松滋、枝江、宜都、長陽、興山、巴東、五峰、秭歸、荊門、當陽、遠安16縣廢。民國15年(1926年)廢。
参考
[编辑]-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
这是一篇關於湖北行政区划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