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聯合豐年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聯合豐年祭臺灣來自不同原鄉部落的阿美族人,因工作移入大都會地區,進而群居形成阿美族社區或社群,產生新世代並重建傳統社會組織文化(如頭目、年齡組織制度和豐年祭等),族人們透過舉辦聯合豐年祭凝聚族群認同並傳承阿美族文化。後來,在原鄉花東地區也有聯合豐年祭的出現,前者以推動文化觀光,後者則以建立社群主體與認同為要。

隨著經濟發展,1960年代起都會地區需要大量勞動力,原鄉花東地區的阿美族部落人口逐漸外流,陸續移居到大臺北(臺北新北基隆桃園等)或高雄地區,從事建築業(鐵工與板模工)、礦業、遠洋漁業等勞力工作。後來,族人群居在大都會的邊緣地帶有了新世代,重組的阿美族社區或社群成為「都市原住民」,例如汐止的山光社區和花東新村、新店溪州部落新北三鶯部落基隆八尺門等等。[1][2]這些阿美族人來自不同原鄉部落,雖然各部落豐年祭的祭典儀式、歌舞、服飾等有所差異。族人們舉辦聯合豐年祭,乃是為了凝聚族群認同、維護傳統年齡組織長幼有序的社會倫理並延續阿美族文化。

在原鄉花東地區,不僅有部落豐年祭,也有聯合豐年祭的出現。相較之下,花蓮、臺東兩地所舉行的聯合豐年祭的內涵和意義也有所不同。花蓮阿美族聯合豐年祭的舉行,在地方政府推動觀光發展政策的影響之下,將聯合豐年祭作為文化資源之一,藉此吸引人潮以促進地方觀光發展。[3]臺東地區的馬蘭阿美族部落,早年族人的居住空間受到漢人的移入、土地買賣及都市土地規劃等因素影響,阿美族人逐漸失去土地所有權,散居在臺東市區形成較小規模的部落。[3][4]自1996年起,阿美族人每三年共同舉辦臺東阿美族聯合豐年祭,其用意在於集結大馬蘭地區的各阿美族部落,透過各部落年齡組織的參與,凝聚大馬蘭阿美族認同與傳承文化,並建立大馬蘭阿美族的主體。

相關條目[编辑]

參考來源[编辑]

  1. ^ 黃美英主編. 《從部落到都市:臺北縣汐止鎮山光社區阿美族遷移史》. 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9. 
  2. ^ 楊士範. 《飄流的部落(niyaró):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 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2008. 
  3. ^ 3.0 3.1 馮建彰. 地方、歷史敘說、異己觀-馬蘭阿美人的社群建構.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4. ^ 李玉芬. 《消失中的都市部落?臺東市馬蘭社阿美族生活空間的形成與轉變》. 高雄:麗文.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