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穿鼻之戰

坐标22°45′41.45″N 113°39′30.58″E / 22.7615139°N 113.6584944°E / 22.7615139; 113.658494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穿鼻之戰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部分

英軍在穿鼻島行進
日期1841年1月7日
地点
结果 英國勝利,穿鼻草約簽訂
领土变更 查理·义律宣佈清朝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1
参战方

英国 英國

清朝
指挥官与领导者
伯麥 關天培
兵力
12艘船隻

1,500士兵
15艘戎克船

2,000士兵
2個要塞
伤亡与损失
38人受傷 277人陣亡
467人受傷
100人被俘虜
11艘戎克船被擊沉
191支槍械被收繳
2個要塞被佔領
1南京條約中正式割讓

第二次穿鼻之戰是中英两国军队于1841年1月7日在清朝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之间进行的一場戰役,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部分[a]。1841年1月,英军在虎门海峡发动攻击,占领了穿鼻島和大角头上的要塞。英国全权代表查理·义律与滿清官員琦善谈判並在1月20日簽署穿鼻草約。作为协议的条款之一,查理·义律宣布香港島被滿清割让给大大英帝国,此后英国人于1月26日正式拥有该岛。

背景[编辑]

1840年9月,清朝道光帝琦善接替林則徐兩廣總督職務。[2]英国外交大臣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指示全权代表查理·义律向滿清提出开通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港口以及获得至少一个小岛(或者如果滿清拒绝,则在中國大陆上建立一个英国飞地);并确保对被滿清没收的鸦片以及在英國的军事费用给予赔偿。 [3] [4] 12月1日,查理·义律写信给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稱會讓滿清在十天内同意这些要求。在截止日期的三天后,查理·义律印度总督 乔治·伊登,第一代奥克兰伯爵致函,表示他未能使得滿清让步,但未來仍有希望。 [5]

在与琦善的谈判中,查理·义律希望英國在六年内获得700万美元的賠償,并要求将廈門舟山割讓給英國。琦善原本提出在十二年内賠償500万美元,所以他们同意賠償600万美元。 [3] 然而,琦善拒绝了查理·义律的领土要求。 12月17日,查理·义律提出放棄舟山,但要拿其他領土來交換。 [5] 琦善又拒绝了。查理·义律告诉他:“这里聚集了很多英國部队,如果你故意拖延不肯答應我們的要求,會讓我們變得不耐煩!” [6] 一年过去了,英國人的要求仍未得到滿清答復。 后来广州謠傳道光皇帝要重啟戰爭的谣言。1841年1月5日,查理·义律准备对广州发起进攻,并通知琦善,如果雙方无法达成协议,进攻将在两天内开始。 [7]

战斗[编辑]

英軍船隻於1月7日上午8:00开始从三板洲粵语三板洲出发。 [8] 9:00,英軍登陸穿鼻島

英軍在島上行走了1.5英里(2.4公里),发现了清軍的一個要塞。当清軍發現英軍前來时,立刻朝英軍开火。作为回应,在島上的英軍使用大炮朝清軍還擊。清軍开火時間持續约20分钟。在硫磺號船长愛德華·卑路乍指挥下,附近的英軍船隻“ 皇后号”(Queen )和“ 复仇女神号 ”(Nemesis)輪番朝清軍要塞发射炮弹,其他英國船隻朝島上另一個清軍要塞炮擊。 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清軍的炮擊聲開始沉寂。 10:00 ,一個清軍要塞被占领,另一個清軍要塞被英軍包围。 [9] 在把被包圍的清軍要塞佔領後,“复仇女神号 ”(Nemesis)袭击了关天培的船隻。 [b] [11] [12]

复仇女神号(右側)將一艘清軍船隻擊沉
复仇女神号在穿鼻与清軍船隻交战

中午时分,两艘英軍船隻驶向關天培所在的船。[13] [14] 他们发现船上只有一个人,那個人在看到英軍登上船后,便跳下船头 。 同时,英軍開始進攻大角头。 [9] [15] 11:20  ,英軍攻入了要塞 。在交战中,清軍无法承受英国鳥銃的猛攻。要塞最終被攻佔。 [16]

這場戰役中总共有38名英国人受伤。 [11] [17] 英方評估清軍2000名士兵中有500至600人陣亡。 [18] 清朝的记录显示有744人伤亡(277人死亡和467人受伤)。 [19] [20]此外英軍擊沉了11艘清軍船隻[13] [21] ,并收繳了191枚火炮。 [22] 第二天英國释放了100名放下武器的清軍俘虜。 [23] [24]

后果[编辑]

查理·义律将一名清朝俘虜還給了關天培,并写了一封信,向其解释“战争的用途”。 [25] 1月8日上午11:30 ,英国船只在接近威远岛时,一艘由老妇人駕駛的船舉著白旗朝英軍駛來。 [26] [27] 老婦人船上的一名男子被带上英国船隻,聲稱關天培希望英方停止敌对行动三天,以便他能联系琦善[28] [29] [30]

1月20日,在穿鼻草約簽署後,查理·义律宣布了琦善与他本人之间達成的初步協議的內容,其中涉及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以及清朝向英国政府支付600万英镑的赔偿金和在农历新年後的十天之内重開广州贸易。 [31] 英軍同意将穿鼻島和大角頭歸還給清朝,并從舟山撤離。 [32]

道光皇帝得知琦善私自簽署穿鼻草約的消息后大為不滿,並下令將琦善革職問罪。 [33] [34] [35] 1841年4月21日,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 写了一封谴责信寄给查理·义律[4] 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 认为英國所得到的香港是一个贫瘠的岛屿,島上甚至連房子都沒有。 [36] 1841年5月, 砵甸乍接替查理·义律担任英國全权代表[36]

備註[编辑]

脚注
  1. ^ Charles Elliot wrote "Chuenpee" for what some have written "Chuenpi" and is called "Chuanbi" (穿鼻) in pinyin.[1]
  2. ^ Anson's Bay lies between Chuenpi and Anunghoy Island, north of Chuenpi.[10]
引文
  1. ^ Hoe & Roebuck 1999, p. xviii
  2.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9, pp. 412–413
  3. ^ 3.0 3.1 Hanes & Sanello 2004, p. 117
  4. ^ 4.0 4.1 Le Pichon 2006, p. 39
  5. ^ 5.0 5.1 Fay 1997, p. 270
  6. ^ Hanes & Sanello 2004, p. 118
  7. ^ Mackenzie 1842, p. 14
  8.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10, p. 37
  9. ^ 9.0 9.1 Bulletins of State Intelligence 1841, pp. 223–224
  10. ^ Hall & Bernard 1844, p. 125
  11. ^ 11.0 11.1 MacPherson 1843, p. 267
  12. ^ The Nautical Magazine 1841, p. 415
  13. ^ 13.0 13.1 Hall & Bernard 1844, p. 127
  14. ^ The United Service Journal 1841, p. 242
  15. ^ Bulletins of State Intelligence 1841, p. 232
  16.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10, p. 41
  17. ^ Bulletins of State Intelligence 1841, p. 229
  18. ^ Bulletins of State Intelligence 1841, p. 225
  19. ^ Mao 2016, pp. 206–207
  20. ^ Ouchterlony 1844, p. 96
  21. ^ Belcher 1843, p. 144
  22. ^ Bulletins of State Intelligence 1841, p. 243
  23. ^ Bulletins of State Intelligence 1841, p. 226
  24. ^ Parker 1888, p. 25
  25. ^ Bingham 1843, p. 30
  26. ^ Mackenzie 1842, p. 25
  27. ^ Ouchterlony 1844, pp. 100–101
  28. ^ Mackenzie 1842, pp. 25–26
  29. ^ MacPherson 1843, p. 72
  30.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11, p. 578
  31.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10, p. 63
  32. ^ Bulletins of State Intelligence 1841, p. 270
  33. ^ Martin 1847, p. 66
  34. ^ Davis 1852, p. 50
  35. ^ Davis 1852, pp. 51–52
  36. ^ 36.0 36.1 Le Pichon 2006, p. 40

参考文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