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功戲 (香港)
神功戲,泛指一切因神誕、廟宇開光、鬼節打醮、太平清醮及傳統節日而上演的戲曲表演,是人﹑神共享的戲劇表演。神功是指為神做功德,平日的燒香、拜神、修建祭壇或廟宇的活動,都屬於神功活動。百姓為了酬謝神恩、酬神祈福,神功戲是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之一,亦是當中的重點節目,一般都在為節慶而建立的大戲棚內演出。在廣東一般稱「神功戲」,而中國北方多稱「社戏」(社戏一词中的“社”字指的是旧事奉社神之所在,另有一说“社”字为古代地区的一个小单位,社中演戏,即称社戏[1]),台灣稱為「酬神戲」。
類別
[编辑]神功戲大致有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这几种分类。最常見的是庙会戏,一般是在关帝、北帝、呂祖、天后、龙王、城隍、山神、土地神等神祇诞辰时所演出的戏。对于这些神的祭祀活动一般都是当地神庙的重大活动,同时,在祭祀期间,当地神庙也会举行庙会进行庆祝。
在香港,神功戲多為粵劇、潮州戲及福佬戲[2]。每年約有600多台神功戲,每台4至5日,天后誕是神功戲的「旺季」,雖然正誕在農曆三月廿三日,但前後一個月均有不同的鄉村舉辦酬神活動。較為人熟悉的神功戲節慶還有盂蘭勝會、太平清醮等。
發展
[编辑]北宋時長江下游地區已廣泛舉行廟戲「木偶戏」,上演時觀眾「穢談群笑,無所不至,鄉人聚觀飲酒,醉又毆擊」[3]。社戏的习俗已经传承多年了,从唐代诗人王驾所写的《社日》以及宋代诗人陸游所写的《春社(又)》中就可见,社戏的庆祝活动十分丰富。著名文学家鲁迅写过一篇小说《社戏》。
香港神功戲傳承自嶺南,與珠江三角洲地區一脈相承,早年曾演木偶戲,其後改演粵劇(廣東大戲),一直沿用至今。神功戲是因應神誕、節慶或醮會,由地方團體籌組的活動,場地是因應每次演出而在當地臨時搭建的戲棚,具有民俗儀式的性質,在香港市區和鄉村有悠久的歷史。
十九世紀的香港粵劇演出場合主要分為神功戲和「戲院戲」兩種,「戲院戲」的演出場地較固定,而演出的台期較密集,並以門票收益作營運經費。六、七十年代,香港粵劇陷於低潮,「戲院戲」沒落,當時很多粵劇工作者都需要改行以維持生計。但由於有神功戲的支持,讓部分劇團可以繼續演出,而粵劇的表演者,包括演員、樂師等,大多是自由身工作,有演出的時候才會「埋班」,所以每次的演出也會有不同的表演組合,神功戲成為當時粵劇演員的主要收入來源,讓他們不須完全脫離粵劇舞台,維繫粤劇的傳統。
現在香港的太平清醮和盂蘭勝會等酬神祈福活動中亦常見神功戲,由當地人籌集資金聘請戲班演出戲曲作為主要慶祝活動,場地支出都由主會包辦,通常日場由新人擔當主角,直到夜場才跟老倌同台演出,有助戲班培育二線演員(又名「二步針」)。老倌演出一晚可收得高達港幣4萬至10萬元的報酬,劇班支出往往佔節慶活動支出的一大部分。
戲棚布局
[编辑]劇棚內未端的舞台左右各設一道面向觀眾席的樓梯,棚面(即樂隊)位於舞台左邊。後台正中位置由六柱(即六位台柱)瓜分,從左至右,依次為小生、文武生、丑生、文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以布帳劃開。六柱左右兩邊延伸開去的空間叫作「揹仔」,供六柱以外的其他演員使用。前方留一條5至6呎放滿衣箱、頭飾和配件的通道,分為衣邊和雜邊,台左是衣邊,主要放置衣箱,部分演員擁有「私伙」戲服的自家衣箱,六柱的衣箱靠放在最邊一排,以前還會附加一把太平刀,據說是為了方便走火警時開路;雜邊在台右,用來放道具靶子。兩邊揹仔各連接一條走火通道。現代的戲棚一般均會設置多部音響、風扇、及燈光照明,公演潮劇時還會配上字幕方便觀看。門前、台前有大量由主辦及友好團體、居民和戲迷送贈的花牌。戲棚上掛著的大型花牌,一般均會由花牌公司循環再用。
神功戲主要為了娛神或答謝神祇,順便才演給善信觀賞。故戲台往往搭在廟宇正面,觀眾不許上前、太過靠近,只可以在兩旁或後方看戲,可說神祇坐在貴賓席或者前面幾排的席位。[4]但有時由於地理環境不許可,戲台不能面向寺廟時,劇團會在戲棚內臨時豎立一個面向戲台的小型神龕,用作諸神的座位,讓眾神在神龕欣賞表演。傳統盂蘭勝會的戲棚面向天地父母棚(又稱神棚),喻意表演神功戲供眾神欣賞。潮劇的舞台結構跟粵劇稍有不同,一般粵劇後台設有兩個出舞台位,舞台樓梯設在左右兩旁;而潮劇和福佬劇的樓梯則搭建在舞台正前方,方便演出《落地送子》例戲。
以前觀眾席特別是公演潮劇時是分開男棚(左邊)和女棚(右邊),兩邊的坐位均需要收費,而中間「迫地」位置不用收費,可以站著免費睇戲。觀眾席一如劇院,通常會以20度角斜建上去,方便後排觀眾睇戲。
-
劇棚未端的舞台
-
搭建中的舞台和後台
-
樂師在棚面負責鑼鼓
流程
[编辑]- 請神
- 拜先人(I)
- 拜地方菩薩
- 拜戲神-華光天王
- 破台:如建戲棚之地未曾上演過粵劇,戲班便要破台(粵劇戲班規定在未完成破台儀式前,台前台後所有人均不准開口說話,否則不吉利);潮州人、鶴佬人則不論該地曾否做戲皆破台。[5]傳統「破台」戲為《祭白虎》。[6]
- 丑生開筆,以硃砂筆在後台寫上「大吉」二字。「吉」字的「口」一定要開口,以示吉利[6]
- 台口上香
- 例戲,依次序為賀壽(賀壽分《碧天賀壽》[7]和《香花山大賀壽》[8],以及相對簡單的小賀壽,《香花山賀壽》只在華光誕時演出,碧天賀壽也只在特別日子才演,一般戲班只演小賀壽),《六國封相》(簡稱封相,只於首晚演出),《跳加官》(簡稱加官),《天姬送子》(簡稱送子。平日只演簡單的送子,稱小送子。正誕演大送子。特別節日時,在演戲換幕途中,演員會在師父神位前演送子,稱後台送子)。
- 拜先人(II)
- 賀誕
- 還炮
- 抽/搶花炮
- 問杯選來年值理
- 競投勝物
- 分豬肉、紅雞蛋
- 封台(送師)
- 送神
盂蘭勝會神功戲在上演正場戲前,會先演一齣長約半小時的《五福連》(即《十仙賀壽》、《加官》、《落地送子》、《李世民》及《團圓》)供神靈欣賞。
戲班師父
[编辑]廣東傳說,華光天王本為天庭的火神。由於玉皇大帝覺得凡間戲棚十分吵耳,便派遣天王燒毀戲棚。可是,華光被戲棚內的表演所吸引,又看見平民十分欣賞,有點於心不忍。於是華光教導百姓燒香拜祭,以瞞騙玉皇大帝,逃過一場災難,故戲班人稱華光師父。
参考文献
[编辑]- ^ 参见《〈辞海〉1999年索引本(音序)》第1480页。
- ^ 陳守仁:《神功戲在香港:粵劇、潮劇及福佬劇》,香港:三聯書店,1996 年。
- ^ 朱彧《萍州可談》卷3。
- ^ Valerie Hansen(韓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頁71。
- ^ 中文大學:戲曲欣賞:第七講:破台儀式──祭白虎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3-10-22.
- ^ 6.0 6.1 合晒合尺-戲棚故事(1). 2008-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中文(香港)).
- ^ 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6-06-22.
- ^ 香港政府新聞公報:戲神賀誕例戲《香花山大賀壽》(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2015-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