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甘肃嘉峪关魏晋七号墓彩绘砖,图上人物可能是在投掷樗蒲的掷具[1]

樗蒲拼音chūpú注音ㄕㄨ ㄆㄨˊ),或写作樗博樗蒱摴蒲摴博摴蒱,是中國古代東漢唐朝间流行的游戏。起初的玩法是玩家投出五枚双面掷具,即五木,根据正反面的结果行棋。后来简化为去掉棋盘、棋子,直接比较投子的结果,又称掷卢呼卢。在中国棋类游戏史上,樗蒲是从六博发展至投骰这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歷史[编辑]

樗蒲由六博变化发展而来,属于骰棋戏,包含掷采和行棋两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时期[a],见载于马援《樗蒲赋》[b]繁钦《威仪箴》,及曹操高陵出土石牌。有说法称樗蒲是老子所發明,实属附会。[4][5][6]

魏晋南北朝时期,樗蒲十分兴盛,如司马炎王敦等人都玩过此种骰棋戲。尤其流行的是一种简化的玩法,无需行棋,只比较掷采的高下,全凭运气,劉裕劉毅等都对此极为热衷。樗蒲常常結合賭博,賭注甚至可以达到“一掷百万”之多。赌风之盛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如庾翼陶侃等都曾下令禁止樗蒲。时人还普遍相信“樗蒲有神”,如慕容宝曾连续三次擲出機率只有1/32的「盧」采,以此为吉兆,劝说父亲慕容垂王思政为展示对宇文泰的忠诚,竟拿自身性命向樗蒲发誓,结果一擲得“盧”。

唐朝时,樗蒲仍然流行,还出现了一部专门介绍樗蒲玩法的著作——《五木经》。流行数百年后,樗蒲逐渐衰落,至宋朝时基本废绝,几乎无人了解其玩法,以至于程大昌演繁露》中的相关说法包含大量错误。[7]

至今朝鮮半島上仍有名为“樗蒲戏”(저포희)的棋类游戏。其部分规则与中国古代樗蒲接近:使用五枚双面擲具,擲具上写有“雉”、“犢”等字,掷出“卢”、“雉”、“犢”、“白”分别走16、14、10、8步。另一些规则与柶戏接近:有方形棋盤,棋子可以纵横或斜向行走。[8][9]

玩法[编辑]

唐朝李翱所作《五木经》中详细记录了唐朝樗蒲的玩法。李肇唐國史補》中的记载与之大同小异。

博具[编辑]

樗蒲掷具(五木)黑白两面示意图

樗蒲所需的博具包括馬、木、矢。马即棋子,每方四枚(一说六枚)。木即掷具,总共五枚,用木材或动物牙、角制作,呈梭形,各有黑白两面,其中兩枚白面有雉、黑面有牛。矢即小石子,共一百二十粒(一说三百六十粒)。[10][11]

掷采[编辑]

掷出五木后所得到的花色称为“采”或「齒」,据此可以行棋。齿采有10种,其中4种称为「王采」(或称「貴采」),其余的称為「甿采」(或称「雜采」)。或说後來又增加「進九」、「退六」兩種齒采,但具体形式不明。[10][11]

采名 说明 图例 采数 概率[c] 类别
[d] 全黑 16 1/32 王采
(貴采)
全白 8 1/32
两雉、三黑 14 1/32

(牛)
两牛、三白 10 1/32
一牛、四白 12 2/32 甿采[e]
(杂采)
一雉、四黑 11 2/32
两雉、两白、一黑 5 3/32
禿 两牛、两黑、一白 4 3/32

(橛、犍)
三白、二黑 3 9/32
𢳚
(枭)
三黑、二白 2 9/32

行棋[编辑]

樗蒲棋局示意图。红色为行棋方向,土色为关,灰色为坑

將一百二十粒矢逐一排开,矢与矢之间的空隙为棋位。在第四十粒和第八十粒矢后,各设一道「關」。關前及關後的一個棋位為「坑」。[10]

玩家輪流投掷五木,根据采数选择本方的任意一马向前移动。若掷出王采,则奖励多掷一次。若走到他人的马所在的棋位上,则将其打回起点,亦奖励多掷一次(一说只有掷出王采才能打马)。越过第一道关后,本方走到同一棋位的马可以疊在一起,之後一同移動。必须掷出王采,才能让马越过关。如果马落入坑里,同样必须掷出王采,才能将其移动出坑。首先将全部马移动到终点的一方获胜。[10][11]

影響[编辑]

张萱《捣练图》局部。最右女子身着樗蒲纹高腰裙

樗蒲的玩法对后世的许多骰棋戏产生影响,如双陆马戏等等。樗蒲的掷采部分从游戏中独立出来,开启了后世除红、博饼等骰戏之先河。直到樗蒲废绝之后,“樗蒲”之名仍然保留了下来,成为赌博的代名词。在中国及周边地区,不少游戏或占卜方式都以“樗蒲”为名。

樗蒲從東漢就被寫入文學,如马融的《樗蒲赋》。晉末刘敬叔的《异苑》記載兩則怪談。第一則是有人騎馬時遇到兩位老者在玩樗蒲便下馬觀看,中途無意間撇見馬鞭已腐,馬已成枯骨,回家時發現親屬居然都已去世[12],後來被郑缉之的《東陽記》、任昉述異記》等陸續更改,成為爛柯的典故[13][14]。第二則是鬼與人類下樗蒲[15]

注释[编辑]

  1. ^ 西京杂记》提到西汉京兆有一位古生,擅长玩樗蒲。[2]一般认为《西京杂记》托名西汉刘歆,实际为晋朝葛洪所编纂。[3]
  2. ^ 史良昭怀疑马援《樗蒲赋》为魏晋人伪托。[4]
  3. ^ 此处假设投出黑面和白面均为二分之一。若五木并非两面平整,而是一面平整、一面隆起,类似筊杯柶戏掷具,则概率未必是二分之一。
  4. ^ “卢”在古汉语中指黑色。
  5. ^ “甿”在古汉语中指平民。

信息来源[编辑]

  1. ^ 孙麒麟, 毛丽娟 & 李重申 2015,第121頁.
  2. ^ 宋会群 & 苗雪兰 2010,第76頁.
  3. ^ 周天游 2005,第5頁.
  4. ^ 4.0 4.1 史良昭 1991,第15頁.
  5. ^ 宋会群 & 苗雪兰 2010,第75至76頁.
  6. ^ 郑志刚 & 尚晓周 2010,第22頁.
  7. ^ 郭双林 & 肖梅花 1995,第59頁.
  8. ^ 임영수. 저포(樗蒲)놀이. 웅진문화. 2008, 21: 212-218 (韩语). 
  9. ^ 저포희. 우리역사넷. 국사편찬위원회는. [2024-05-24] (韩语). 
  10. ^ 10.0 10.1 10.2 10.3 五木經.
  11. ^ 11.0 11.1 11.2 唐國史補.
  12. ^ 劉宋·刘敬叔异苑》:“昔有人乘马山行,遥岫里有二老翁,相对樗蒲。遂下马,以策拄地而观之。自谓俄顷,视其马鞭,漼然已烂,顾瞻其马,鞍骸骨朽,既而至家,无复亲属,一恸而绝。”
  13.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郑缉之《東陽記》:「信安縣有懸室坂,晉中朝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聽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饑。俄頃,童子曰:其歸。承聲而去,斧柯漼然爛盡。既歸,質去家已數十年,親情凋落。」
  14. ^ 南梁·任昉述異記》「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人,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復時人。」
  15. ^ 劉宋·刘敬叔异苑》:「元嘉中,颖川宋寂,昼忽见一足鬼长三尺,遂为寂驱使。欲与邻人樗蒲,而无五木。鬼乃取刀斫庭中杨枝,于户间作之。即烧灼,黑白虽分明,但朴耳。」
  16. ^ 清·錢以塏《罗浮外史·五木經·跋》:「古之言樗蒲者凡八,爲經、爲采名、爲象戲格、爲廣象戲格、爲樗蒲格總是經、爲八部,今鄭夾襟之志藝術悉載焉。」
  17. ^ 和漢三才図会·巻第十六·摴蒱
  18. ^ 太平御覽》引《博物誌》:“或云胡人亦為樗蒲卜。”
  19. ^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樗蒲形貌者,有五掘木子,各長四寸,上各有刻,一有四刻、二有三刻、三有二刻、四有一刻、五者無刻,用以擲卜。若擲得多刻者,吉卦;若得一刻及無刻者,惡卦。木既有五,還有五名;一名野,有六剋;二名盧,有四剋;三名艮,有二剋;四名銀,有一剋;五名白,無剋。是名樗蒲,此之博戲佛並制之。」
  20. ^ 宋·程大昌演繁露》:「今世蜀地织绫,其文有两尾尖削而中间宽广者,既不象花,亦非禽兽,乃遂名为樗蒲。岂古制流于机织,至此尚存也耶!」
  21. ^ 宋·郑樵通志·草木略》:「樗似椿,北人呼小椿,江东人呼虎目。叶脱处有痕,为樗蒲子,又如眼,故有其名。」
  22. ^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背骨名海螵蛸,形似樗蒲子而长,两头尖,色白,脆如通草。」
  23. ^ 清·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参考文獻[编辑]

古代
  • 馬融. 樗蒲賦. 昔有玄通先生,遊于京都,道德既備,好此樗蒲,伯陽入戎,以斯消憂。枰則素㫋紫罽,出乎西鄰,緣以繢繡,紩以綺文。杯則搖木之幹,出自崑山。矢則藍田之石,卞和所工,含精玉潤,不細不洪。馬則玄犀象牙,是磋是礲。杯為上將,木為軍副,齒為號令,馬為翼距,籌為策動,矢法卒數。於是芬葩貴戚,公侯之儔,坐華榱之高殿,臨激水之清流,排五木,散九齒,勒良馬,取道里。是以戰無常勝,時有逼遂,臨敵攘圍,事在將帥,見利電發,紛綸滂沸,精誠一叫,十盧九雉,磊落踸踔,并來猥至,先名所射,應聲粉潰,勝貴歡悅,負者沉悴。 
  • 李翱. 五木經. 元革 (註). 樗蒲,五木,玄白判。樗蒲,古戯。其投有五,故自呼為五木。以木為之,因謂之木。今則以牙、角、尚節也。判,半也。合其五投,並上玄、下白,故曰玄白判。厥二作雉,雉,鳥也。取二投,於白上刻為鳥。背雉作牛。其刻其鳥二投,背上並刻牛,故曰背也。以雉犢為彩者,謂其悍戾,逢敵必鬪,以求勝也。雖矢馬關,亦皆角遂,防遏之義也。王采四:盧、白、雉、牛。王,貴也。甿采六:開、塞、塔、禿、撅、𢳚。甿,賤也。其采義未詳。全為王,駁為甿。全謂其不雜也。皆玄曰盧,厥䇲十六。盧,黑白色也。《書》曰:玈弓玈矢。謂所投尽黑也。十六䇲者,行馬時便以此數矢而隔之。他䇲倣此。皆白曰白,厥筴八。雉二、玄三曰雉,厥䇲十四。牛二、白三曰犢,厥䇲十。雉一、牛一、白三曰開,厥䇲十二。雉如開如開,各一、厥餘皆玄曰塞,厥䇲十一。雉白各二、玄一曰塔,厥䇲五。牛玄各二、白一曰秃,厥䇲四。白三、玄二曰撅,厥䇲三。白二、玄三曰𢳚,厥䇲二。矢百有二十,設關二,間矢為三。間,别也。刻木為關,彫餙之。每聚四十矢。馬䇲二十,厥色五。大率戯時不過五人。五色者,各辨其所执法也。凢擊馬及王采,皆又投。擊馬,謂打敵人子也。打子得雋,王采自專,故皆許重擲。王采累得累擲之,变則止。馬出初關,疊行。謂逢可以疊馬,即許疊也。如不要疊,亦得重。馬被打著尤苦。非王采不出關,不越坑。馬出關,亦自專之義也。名為落坑,義在難出,故用王采能出也。入坑有謫。其所罰,随所約,並輸合坐。行不擇䇲馬。一矢為坑。謂矢行致馬落坑也。亦有馬皆不可均融,數奇而入坑者。所賭随臨時所約。刘毅家無擔石儲而一擲百万也。 
  •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洛陽令崔師本,又好為古之摴蒱。其法:三分其子,三百六十,限以二關,人執六馬,其骰五枚,分上為黑,下為白。黑者刻二為犢,白者刻二為雉。擲之全黑者為盧,其采十六;二雉三黑為雉,其采十四;二犢三白為犢,其采十;全白為白,其采八。四者貴採也。開為十二,塞為十一,塔為五,禿為四,撅為三,梟為二。六者雜采也。貴采得連擲,得打馬,得過關,餘采則否。新加進九、退六兩采。 
  • 太平御覽·工藝部十一·樗蒱. 
  • 藝文類聚·卷七十四·樗蒲. 
  • 记纂渊海·卷八十八·摴蒱. 
现代
  • 史良昭. 枰声局影:中国博弈文化.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15-21. ISBN 9787532510689. 
  • 郭双林; 肖梅花. 中华赌博史.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ISBN 7-5004-1719-5. 
  • 周天游. 前言. 西京杂记.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5: 1-7. ISBN 7-80628-992-5. 
  • 宋会群; 苗雪兰. 中国博弈文化史.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75-86. ISBN 9787509716854. 
  • 郑志刚; 尚晓周 (编). 曹操高陵新出土石刻选. 郑州: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01-1996-6. 
  • 孙麒麟; 毛丽娟; 李重申. 中国古代体育图录. 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423-3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