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港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荷蘭語(左)和新港語(右)並列的馬太福音,1650年左右

新港社荷蘭語Sinckan臺灣話Sin-káng),又名濁醪醪打好汝汝哆若若西拉雅語Tagloeloe[1][2]:367,392,為17世紀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的四大(新港社、蕭壟社、目加溜灣社、蔴荳社)之一,位於今台南市新市區一帶,該區的「社內里」即因屬新港社內之主要聚落所在而名。其為台灣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區域,在1636年,當時殖民統治台灣南部荷蘭人在新港社興建教堂佈教,並以羅馬字拼寫其使用的語言新港語,稱之為「新港文書」。1636年5月26日,第一所學校在新港社建立;迄今新市耆老仍有荷蘭人設「文書館」之說。

歷史

[编辑]

1574年6月,福建總兵胡守仁追征為禍廣東潮州沿海的海盜集團首領林鳳,林鳳率萬人海盜集團往東逃竄至澎湖,幾天後又逃往台灣魍港八掌溪口,今嘉義布袋),並前往赤崁一帶的新港社搶劫米糧,新港社與海盜激戰3天仍無法逐退海盜,漁夫劉以道前往聯絡總兵胡守仁,7月,300位新港社戰士與明軍150人會合追剿,林鳳拋棄由新港搶來的米糧敗逃澎湖;11月,林鳳再來新港劫掠不成,轉往北邊劫掠麻豆社,遭到麻豆盟軍栖林(翁佳音認為可能為二林)等社圍攻,擊殺海盜500餘人死傷慘重,敗逃馬尼拉[3][2]:165-168

根據荷治時期紀錄,1625 年新港社人口約有 400 名成年男性,有三個傘村社:Teopan(今唪口)、Tatepoan、Tibolegan(今知母義)。1638 年,新港社人口約 1,000 人。1639 年,新港社受洗人口即全社人口為 1,047 人。[2]:188,231,290

清乾隆卅三年(1768年)臺灣南部發生「黃教事件」,當時新港社土目大里撓、大里觀、机振芳等人乃率眾協助官兵進入山區剿捕反抗份子,而在途經羅漢門烏山腳三重埔一帶時(今高雄市內門區三平里),臺灣府知府鄒應元認為該處是「最易藏奸出沒之處」,乃要他們聚集「番丁」,在該處開闢、設柵防禦,於是遂有新港社人進入內門北部開墾[4]

註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江樹生譯註. 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 台南縣: 台南市政府。. 2003. ISBN 9789570157246. 
  2. ^ 2.0 2.1 2.2 李瑞源. 從單社到社群/十七世紀Sideia之形成 (PDF) (博士论文). 指導教授:林瑞明、翁佳音. 臺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2015-06-30. [失效連結]
  3. ^ 呂自揚. 流寇林道乾與打狗──根據《明實錄》,析論流寇林道乾遁入台和到打鼓山之說的由來與無稽 (PDF). 高雄文獻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2014-08-01, 4 (2): 97–130 [投稿2013-09-24 接受2013-10-30]. [失效連結]
  4. ^ 吳進喜. 〈羅漢門地區的開發與中心移轉〉 (PDF). 《地理研究報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0-11, 33: 139–142 [2022-10-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05).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