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奪性出版
外观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2年5月4日)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7年7月22日) |
掠奪性出版集團(predatory publishing),是指這類學術出版商是為了學術灌水或以此牟利而組織發表大量低品質的學術會議和期刊。這類出版商藉由對作者收取高額的版面费,略過專業的學術編輯和審查機制,以花錢就能發表的特點大量吸引有發表論文壓力或者想累積國際研討會經歷的學者在這些期刊上發表論文,或者誤導不知情的學者投稿,並以此獲利。[1][2][3]Beall's List是Jeffrey Beall在2017年1月之前定期更新的報告,列出掠奪性出版物分類的準則,並且列出符合該準則的出版商及獨立期刊[4]。不過Jeffrey Beall自2017年1月起已不再發布Beall's List[5]。2013年,《科學》記者約翰·伯罕農刻意杜撰論文投書開放獲取期刊藉此測試此類科學期刊的同行評審程序,結果大約60%的期刊通過這篇錯漏百出的僞造論文,當中不乏愛思唯爾、賽吉、威科集團等著名出版集團的期刊。有說法指出,開發中國家的新進學者有成為這類出版模式受害者的風險[6][7]。
掠夺性出版社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不可不慎的掠奪性出版. 中研院研究誠信提升計畫辦公室(學術處). 2018-11-08 [2020-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中文(繁體)).
- ^ 楊卓翰. 害台灣被列黑名單!台灣掠奪性出版集團怎麼煉成的?. 天下雜誌. 2019-03-26 [2020-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 ^ 楊卓翰. 記者實地演練|瞎掰的論文,6天直送國際會議發表. 天下雜誌. 2019-03-25 [2020-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6).
- ^ Elliott, Carl. On Predatory Publishers: a Q&A With Jeffrey Beall. Brainstorm.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2-06-05 [201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8).
- ^ Silver, Andrew. Controversial website that lists ‘predatory’ publishers shuts down. Nature.com. Nature Publishing. January 18, 2017 [2017-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 ^ Kearney, Margaret H. Predatory Publishing: What Authors Need to Know.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2015, 38: 1–3. doi:10.1002/nur.21640.
- ^ Xia, Jingfeng; Harmon, Jennifer L.; Connolly, Kevin G.; Donnelly, Ryan M.; Anderson, Mary R.; Howard, Heather A. Who publishes in "predatory" journal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66 (7): 1406–1417. doi:10.1002/asi.23265.
外部連結
[编辑]- Beall's List of Predatory Journals. [2017-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2).
- Beall's List of Predatory Publishers. [2017-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2).
- Think.Check.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