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正橋

坐标25°01′14″N 121°30′58″E / 25.020686°N 121.516179°E / 25.020686; 121.51617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川端橋
中正橋
2024年的新舊中正橋
坐标25°01′14″N 121°30′58″E / 25.020686°N 121.516179°E / 25.020686; 121.516179
承載 市道111號
跨越新店溪
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地點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三段
 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二段
官方名稱中正橋
其他名稱川端橋
命名自蔣中正
维护单位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上游桥梁永福橋
下游桥梁華中橋
设计参数
桥型
全长500米(1,640英尺)
宽度24米(79英尺)
高度11.8米(39英尺)
跨數17
橋墩数16 [1]
历史
开通日大日本帝国1937年3月25日[2]
拓寬:臺灣地區1954、1961、1972年
延長:臺灣地區1963年
新橋:臺灣地區2023年10月8日(第一階段)、2024年3月16日(第二階段)
重建日2019年
统计
通行费
地圖
地图
中正橋(川端橋)
川端橋
位置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三段
 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二段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 日本昭和12年(1937年)[2]
所有者臺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
官方名称中正橋(川端橋)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橋樑
评定时间2015年9月1日
詳細登錄資料

中正橋為連接台灣臺北市新北市的重要橋梁,此橋跨越新店溪,為聯絡新北市永和地區與台北市之間的重要聯絡通道。兩端連接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三段和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二段,為市道111號之一部分,並以匝道銜接臺北水源快速道路新北環河快速道路。原名川端橋,因日治時期與台北市川端町連接而得名,戰後擴寬並改名為中正橋。

初代中正橋完工於1937年,在戰後時期經過多次改建延長與拓寬,並於1971年10月改建。2015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中正橋在日治興建之橋墩及橋墩上鋼鈑梁為歷史建築[3]由於使用已久,中正橋橋體結構面臨逐漸老化、排水不良等問題,且當初設計防洪標準較低;2019年於舊橋下游側另建新橋,採取曲線形鋼拱橋設計,於2023年10月8日第一階段通車通行汽車、機車、2024年3月16日第二階段通車通行汽車、機車,原始舊橋體預計將則改建為人行步道(自行車下車牽行)。

歷史

[编辑]

日治時期

[编辑]
日治時期的川端橋(中正橋)樣貌

建橋由來

[编辑]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永和所在的臺北州海山郡及其下轄中和庄板橋街土城庄三峽庄鶯歌庄等行政區,產業及文化日漸發達,自動車業也如雨後春筍,但海山郡臺北市僅一水之隔,交通卻非常不便,於是臺灣總督府評議會黃純青臺北州協議會員陳炳俊與山本義信、板橋街長神谷龜吉、中和庄長江讚慶、土城庄長簡鴻黎、鶯歌庄長陳阿玉、三峽庄長陳佛齋等人,聯名向臺北州知事陳情新店溪架橋[4]

經過陳情,板橋街臺北市之間的昭和橋(今光復橋)即將興建,但中和庄地處板橋街臺北市之間,受新店溪阻隔,交通仍感不便,1931年~1932年間,中和庄長江讚慶與在地居民繼續陳情建橋[5]

中和庄民就架橋事宜組織期成同盟會,1932年10月網溪別墅主人楊仲佐(楊嘯霞)、海山郡守松野孝一、中和庄長吉田道定等人聯袂拜訪臺北州廳,陳情橋梁與堤防興建[6]。經眾人多次努力,終於在1933年態勢明朗,確定待昭和橋(今光復橋)完工後,架設中和庄臺北市川端町之間的橋梁[7][8]

傳說

[编辑]

相傳為溪州(永和舊稱)耆老楊仲佐(楊嘯霞,台灣畫家楊三郎之父)善種,1923年裕仁皇太子(即後來昭和天皇臺灣行啟,因喜愛菊花而至永和賞菊,然當時台北到永和僅能靠渡船往來,楊仲佐便藉機說服太子建橋,太子有感於渡船之不便與危險,下令日本政府日後興建川端橋[9]。但該說法並無任何當時之紀錄支持,故有歷史學者認為純屬軼話[10]

興工歷程

[编辑]

臺北州土木課設計橋梁,1935年3月現場說明與辦理競標[11],1935年6月1日興工[2][12]

1937年2月川端橋竣工,耗資25萬2千餘日圓,橋長300.56公尺,寬5.2公尺,設2線車道。3月25日上午於橋畔舉辦竣工典禮[2][12][13],由中和庄協議會員范阿清及其子孫三代夫婦相隨首渡。同日下午在漳和公學校舉行祝賀會[14]

戰後時期

[编辑]
2020年的中正橋舊橋

1945年11月,中和鄉蕭昌銅將之更名為「中正橋」[15]

1954年,因應交通量大增與防空疏散需求,加寬橋面7公尺作人行道使用[16]

1961年,臺灣省公路局辦理第二次拓寬,橋面拓增至15.4公尺[16],8月1日開放行人與部分車輛通行[17],8月16日起雙向通車[18],並於9月7日至9日於橋下舉辦龍舟競賽,慶祝拓寬[19]

1962年,政府修建永和堤防,為符合河寬之規定,橋長向南延伸100公尺[16],11月22日動工(開工前已先架設便橋)[20],由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興建。

1963年,5月31日竣工、6月15日舉行通車典禮[21]

1968年4月15日起,以90個工作天整修伸縮縫[22]

1972年第三次拓寬完成通車,長500公尺,寬24.5公尺,高11.8公尺,設有雙向各3線車道人行道[23][24],時任中華民國副總統嚴家淦為新橋落款。永和區側原有一牌坊,為收費站舊址(1973年7月開始收費[25]),後因收費員貪污案爆發而停止收費。

2010年5月,為配合新北環河快速道路永和段工程,環河西路一段路面拓寬與堤防外移,永和側橋面將需加高2公尺,於5月21日開始階段性施工,進行封路改行便橋、拆除與重建橋面工程。

另建新橋

[编辑]
施工的新建中正橋

2015年3月,因為中正橋耐震係數和防洪高度都不合標準,所以台北市政府考慮拆除;[26]然而橋面下方仍然保存了日治時期川端橋的結構,因此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建議保留。[27][28]8月,政府決定保留原有的中正橋提供行人自行車使用,並且另建新橋提供汽機車輛通行使用[29][30]。9月1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中正橋1937年興建之P1至P13號橋墩及該橋墩上之鋼鈑梁為歷史建築保存主體[3]

2019年5月6日,新中正橋開工[31]

2020年1月23日,由時任台北市長柯文哲決議下,重慶南路高架橋(中正橋引道)拆除工程於小年夜開始封閉周邊道路、刨除橋面鋪面以及卸除路燈及號誌等設施。1月27日拆除完成並於中午開放通車[32]

2021年10月11日,因為中正橋新橋與舊橋結構在永和有重疊區段,因此該橋永和段將以交通便橋取代原車道,然後將原車道拆除以施作新橋[33]

中正橋引道拆除工程

2023年10月8日,開放中正新橋外線兩車道及機車道台北往新北環快及堤外匝道,舊橋繼續使用一車道,只能直行往永和方向,11月18日完全開放台北往新北的三車道(若機車族要往永和方向,走中間車道上橋即可;若要往堤外、新北環快則走外側的機車專用道。);而新北往台北方向車流的轉換,已於2024年3月16日開放汽機車通行新橋,7月20日開放機車專用道,8月1日起每日7時至9時新北往臺北方向禁止右轉廈門街114巷,11月17日開放「水源快速道路」汽車專用匝道,銜接中正橋可前往新北新店、北市師大路。[34][35][36][37][38]

建築設計

[编辑]
現在橋面下方的日治時期結構
鋼筋混凝土拱形鏤空橋墩與沉箱基礎

1937年中正橋初建時只有13座鋼筋混凝土拱形鏤空橋墩[2],是時橋墩頂部尚無帽梁;上部結構為上承式鋼鈑梁橋,計14橋孔,鈑梁由日本三菱重工業神戶造船所於1935年製造(現於臺北市端第一橋孔鋼梁側面尚存製造銘版一片),橋長僅300.56公尺、寬5.2公尺[13]。本橋設計與鋼梁結構為日治時期後期台灣公路橋梁的樣式之一,現存與中正橋類似之橋梁,尚有雲林縣斗六市西平路跨越虎尾溪的「榮橋」(1935年竣工)[39]

戰後1954年、1961年中正橋拓寬至15.4公尺[16],於原鋼鈑梁兩側各加一支I型PC梁[40];另推測於這個時期,原日治時期鋼筋混凝土橋墩頂部,已增建帽梁。1963年5月中正橋向南端延伸100公尺,橋墩數增加至16墩,部分增建的橋墩造型模仿日治時期舊墩型式。1972年中正橋再拓寬至橋寬24.5公尺[23],實際上是在原橋挨著上游側再加建一座新橋,採四支I型上承PC梁,以及樁基礎懸臂式橋墩設計[40]

2010年5月起,中正橋因應新北環河快速道路永和段工程需要,永和端之橋面需加高,已於工程期間抽換一孔日治時期舊鋼梁。

2019年5月6日正式開工的新中正橋,以曲線線形建於舊橋下游側,採透空拱肋大跨徑三叉式拱橋,主跨189.5m,拱肋端點距離215m,以雙拱合併成單拱方式設計,拱高50公尺,並配置2側共28條鋼纜[41][42]

聯外匝道

[编辑]
里程 名稱 形式 通車日 銜接道路
→聯絡地區
匝道(南進北出) 福州街
和平西路二段
重慶南路三段
台北市中正區
匝道(南進北出) 水源快速道路
台北市
匝道(南出) 新北環河快速道路
→新北市中和區板橋區

相鄰道路

[编辑]
新店溪主要橋樑
南行道路 新店溪 北行道路
縣道永和路
新北環河快速道路
永和區
中正橋

新北市    台北市
重慶南路
水源快速道路
中正區

其它紀事

[编辑]
  • 川端橋和螢橋:根據部分書籍,「川端橋因夜間川端町附近常見螢火蟲出沒,而有『螢橋』別稱」,實為以訛傳訛。根據《台北市土木要覽》之記載,川端橋是鋼筋混擬土橋,位在川端町與溪洲(今永和)間,長300.36米;而賞螢火蟲的螢橋則是木橋,位在川端町13番地(廈門街與廈門街25巷口),僅長19.4米,兩者位置、長度等均不同,故川端橋並非螢橋。
  • 川端地藏:因為新店溪發生多起溺水事件,1939年,由開設「紀州庵」的平松德松等人發起,在台北川端橋畔設立一座「延命地藏大菩薩」石佛,以弔祭水難亡靈及息災,該年3月,以台北西本願寺為主體,聚集圓通寺了覺寺、弘法寺、法華寺僧侶,舉行盛大的除幕及入佛式。[43]

鄰近設施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現場調查。
  2. ^ 2.0 2.1 2.2 2.3 2.4 臺灣日日新報》. 〈川端橋の竣工式 來る二十五日に擧行〉. 1937年3月18日: 第13283號,夕刊2版. 
  3. ^ 3.0 3.1 中正橋(川端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中文(臺灣)). 
  4. ^ 〈板橋街臺北間 運動架橋成具體化 連名向州知事提出陳情書〉,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10959號,1930年10月18日,第4版。
  5. ^ 〈網尾寮溪設計造橋 工費七萬五千圓 申請書已由郡轉呈州廳〉,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11675號,1932年4月10日,夕刊4版。
  6. ^ 新店溪架橋と護岸を陳情 中和庄民が〉,《臺灣日日新報》第11678號,1932年10月12日,第3版。
  7. ^ 〈昭和橋工事旣竣 明年欲造川端弔橋 中和庄設計圖已成〉,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12007號,1933年9月8日,第8版。
  8. ^ 〈架古亭橋 中和庄民大喜 訪知事述謝辭〉,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第12111號,1933年12月22日,夕刊4版。
  9. ^ 賴進貴、徐美玲、廖偉國、陳玉文、張月昭. 《台北河川橋樑之旅》. 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新聞處. 2003年10月: 158~161頁. ISBN 957-01-5232-X. 
  10. ^ 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名列臺北市十大危橋之首的中正橋,為何能從待拆之身蛻變為歷史建築?. 自由評論網. 自由時報. 2018-06-07 [201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11. ^ 〈臺北市中和庄間 將架設古亭橋 訂來二十二三日頃入札〉,《臺灣日日新報》第12554號,1935年3月14日,漢文8版。
  12. ^ 12.0 12.1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總纂)曾迺碩,《臺北市志》卷六經濟志交通篇. 臺北市. 1988年12月: 頁35. 
  13. ^ 13.0 13.1 《臺北市土木要覽》. 臺北市: 臺北市土木課編、臺北市役所發行. 1943-03-31. 
  14. ^ 〈川端橋開通式 中和庄籌祝賀行事 竝設產物敎育陳列室等〉,《臺灣日日新報》第13289號,1937年3月24日,漢文夕刊4版。
  15. ^ 〈北部〉小檔案-三橋興建歷史. 自由時報. 2008-07-14 [2015-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6. ^ 16.0 16.1 16.2 16.3 永和鎮志編纂委員會. (主修)林溪水,《永和鎮志》. 1965年6月. 
  17. ^ 〈中正橋拓寬大致已告竣 今晨起開放單線行車 行人暫走慢車道〉,《聯合報》,1961年8月1日,第2版。
  18. ^ 〈中正橋拓寬即竣工 明起雙線行車 引道欄杆橋燈等趕建中 下月初將由周主席主持通車禮〉,《聯合報》,1961年8月15日,第2版。
  19. ^ 〈祝中正橋拓寬 明起龍舟競賽〉,《聯合報》,1961年9月6日,第3版。
  20. ^ 〈中正橋接長 昨天動工〉,《聯合報》,1962年11月23日,第2版。
  21. ^ 〈中正橋接長竣工 十五日行通車禮〉,《聯合報》,1963年6月1日,第2版。
  22. ^ 〈中興橋中正橋伸縮縫 明動工搶修 車輛減速慢行〉,《聯合報》,1968年4月14日,第4版。
  23. ^ 23.0 23.1 永和鎮公所. (主修)孫火木,《重修永和鎮志》. 1973年6月. 
  24. ^ 〈中正橋拓寬工程 已由榮工處承包 議價完成近期內動工 總工程費一千一百萬〉,《聯合報》,1971年11月24日,第6版。
  25. ^ 〈福和中正兩橋 今起徵過橋費〉,《聯合報》,1973年7月16日,第6版。
  26. ^ 北市最有歷史中正橋 市府有意拆除. 中央社. 2015-03-04 [2015-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6). 
  27. ^ 日治建築工法 北市最老中正橋喊拆. 聯合新聞網. 2015-03-04 [2015-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5). 
  28. ^ 台北市最老的橋樑 中正橋即將喊拆. 蘋果日報. 2015-03-04 [2015-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6). 
  29. ^ 〈台北都會〉中正橋導入民意 新舊並存拍板. 自由時報. 2015-08-10 [2015-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2). 
  30. ^ 北市中正橋若不改建 擬蓋新橋. 聯合新聞網. 2015-03-04 [2015-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5). 
  31. ^ 〈台北都會〉雙北中正橋改建5/6開工 4階段交維. 自由時報. 2019-04-27 [2019-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4). 
  32. ^ 北市中正橋引道工程提前完成 改今中午通車. 自由時報. 2020-01-27 [202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7). 
  33. ^ 中正橋改建工程繼跨河段支撐推進大樑完成後 工程再往前邁一步辦理新北端交通便橋改道作業. 北市新工處. 2021-10-03 [2021-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7). 
  34. ^ 中正新橋 台北往新北今通車. 自由時報. 2023-10-08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2). 
  35. ^ 中正新橋改良動線 將增標示. 聯合新聞網. 2023-10-11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2). 
  36. ^ 新中正橋18日可雙向通車 舊橋啟動拆除作業. 聯合新聞網. 2023-11-12 [202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7). 
  37. ^ 何玉華. 中正橋新北往台北方向 3/16切換改走新橋. 自由時報. 2024-03-10 [2024-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4). 
  38. ^ 翁若萱. 中正橋新北往臺北 7月20日起機車改道通行. 獨家報導. 2024-07-09 [2024-07-09]. 
  39. ^ 雲林縣斗六市西平路跨越虎尾溪的「榮橋」(Google地圖街景)
  40. ^ 40.0 40.1 廖耀宇. 河濱漫步看橋樑 (PDF). 《技師期刊》第61期. 2012年10月 [2014-05-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5-21) (中文(臺灣)). 
  41. ^ 中正橋改建工程108年5月6日正式開工.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2019年5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5日). 
  42. ^ 中正橋改建工程—工程介紹.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2019年3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6月16日) (中文(臺灣)). 
  43. ^ 林承緯『宗教造型與民俗傳承: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