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野百合學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學運世代
野百合學運
學運期間放置於中正紀念堂廣場的野百合塑像。學運結束後暫置原地,但遭不明人士焚毀。
日期1990年3月16日至3月22日(6日)
地點
目標解散國民大會
廢除臨時條款
召開國是會議
政經改革時間表
方法佔領包圍示威
結果時任總統李登輝召開國是會議
國民大會在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全面改選,結束萬年國會的運作。
近6,000名臺灣各地與各直轄市的大學生,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靜坐。

野百合學運,又稱1990年3月學運三月學運,是指在1990年3月16日至3月22日間於中華民國所發生的一系列學生運動,由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周克任何宗憲楊弘任簽署發起宣言[1],最初號召共9位學生(含3位發起人)至中正紀念堂展開靜坐行動,開啟野百合運動序曲,人數最多時曾經有將近6,000名來自台灣各地的大學生,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今自由廣場)上靜坐,他們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2]。這是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以來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規模學生抗議行動,這場活動對中華民國的民主政治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與質變。在學生運動後,時任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主席李登輝依照其對學生的承諾,在不久後召開國是會議,随後於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結束「萬年國會」的運作,使台灣的民主化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2]

事件背景

[编辑]

從1980年代末期開始,民主化就歷經劇烈的變動。台灣經過解嚴、解除報禁黨禁後,民間活力四起、各種社會運動蓬勃發展。台灣各地瀰漫著一種騷動隨時而出、不安於世的氛圍。這股澎湃、新生的風潮,自然而然地也漫延到校園內,使校園成為聚積社會能量的一個重要場域[3]

雖然在1987年時任總統蔣經國結束臺灣戒嚴,儘管社會經濟蓬勃發展,政治改革卻似乎永遠追不上民眾的要求,即使1988年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繼任總統後,改革速度仍然保持慢速。1990年,是第8屆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的年份,當年2月,中國國民黨提名李登輝、李元簇第八屆正副總統候選人,由於國民黨內部對李登輝採用之副總統人選及決策方式有所歧見,國民黨領導階層爆發嚴重之權力鬥爭,形成所謂「主流派」(支持李登輝)與「非主流派」(反對李登輝)之爭。非主流派企圖推出林洋港蔣緯國參選,但因林洋港拒絕接受連署而破局。而這兩派之爭又牽涉敏感的「省籍問題」,史稱「二月政爭」。就在同年3月13日,政府遷台四十年來從來未曾全面改選過的國民大會自行通過「臨時條款修正案」,將1986年所選出的增額代表任期延長為9年,創下國會議員自行通過延長任期的惡例,在當時被嘲諷為「山中傳奇[4]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各界對國大代表一連串擴權牟利的行為,不但開始感到不耐煩,同時也開始展開抗議,「罷課、罷稅、抗稅」的呼聲四起。由於民主進步黨主席及國大代表赴總統府請願遭抬離毆辱,而有升高抗爭強度的趨勢。1990年3月16日,9名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到中正紀念堂前靜坐抗議,拉出寫著「我們怎能再容忍七百個皇帝的壓榨」的白布條,為野百合學運揭開了序幕[5]:35

事件經過

[编辑]
中正紀念堂

3月16日

[编辑]

由於學生選擇的靜坐地點在禁止集會遊行的博愛特區中,靜坐者面臨了可能被警方驅離的狀況。於是,一些學運人士、社運人士、以及媒體記者,在知道這個消息後立刻前往支援,在寒風中一直撐到第二天早上,廣場的指揮中心成立,野百合學運度過了最危險的一個夜晚。

3月17日

[编辑]

由於媒體的報導,3月17日的傍晚已有200多名學生進駐廣場靜坐,台大自由派學者並於同日發起「柔性罷課」,宣布自19日起一週將上課地點改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並定名為「民主教育週」。由於各級議會與社會團體自16日起就陸續發表「聲討國大」行動,國民黨政爭已拓展成全民各階層的動員。在媒體持續披露廣場靜坐消息下,17日在學生靜坐現場旁圍觀的群眾已迅速突破2000人,廣場儼然成形並持續成長。

3月18日

[编辑]
1990年3月18日

3月18日,廣場的靜坐運動已快速發展成全國性的學運份子串連活動,參與靜坐示威的大學生已達數千人。當天下午,甫成立的民進黨發起造勢大會,動員數萬群眾在廣場大門旁邊進行演說,主軸在於聲討國大。廣場之學生自治領域,表現出超齡的政治運作,以和平理性態度擴大靜坐的參與,依共同討論來形成決策共識,發表《廣場通訊》與社會進行對話,並進行自我教育與組織的工作。靜坐廣場與圍觀聲援的民眾間以繩索區隔,在廣場決策委員會表示要以「自主、隔離、和平、秩序」的四大原則來進行廣場抗爭時,野百合學運已用自主的邏輯宣示了學運成為獨立自主的社會力之一。

也是在這一天,在由學運團體所組成的校際會議上,學生們正式發表了野百合學運的四大訴求:

  1. 解散國民大會,重建一元化的國民大會制度。
  2. 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重建新的憲法秩序。
  3. 召開國是會議,全民共謀體制危機的解決。
  4. 提出民主改革時間表,呼應民意的潮流[5]:83

這四條要求,反應當時台灣民間社會一部分人士對統治者的具體要求。

3月19日

[编辑]

3月19日,在學運團體、學生自治組織與教授的集體動員下,廣場人數爆增。上午10時,10名廣場靜坐學生發起絕食抗爭,絕食聲明中要求總統李登輝與行政院長李煥於21日前答覆廣場四大訴求,將道德張力推向高峰。當日傍晚,廣場學生已突破三千人;晚間11點,校際會議通過「野百合」為本次學運之精神象徵,因此此次學運稱為「野百合學運」。在一份由學生廣場文宣組所發出之《野百合的春天》傳單中,學生們對選擇野百合作為該次運動之精神象徵的原因,有如下的說明:

  1. 自主性:野百合是台灣固有種,象徵著自主性。
  2. 草根性:野百合從高山到海邊都看的到,反映了草根性。
  3. 生命力強:她在惡劣的生長環境下,依舊堅韌地綻放。
  4. 春天盛開:她在春天盛開,就是這個時刻!
  5. 純潔:她白色的純潔,正如學生們一般。
  6. 崇高:在魯凱族裡,她更是一生最崇高榮耀的象徵[5]:116

台灣野百合道盡了學生心目中的野百合學運,包含了對台灣主體性的認同(自主性)、全民的運動(草根性)、對抗不義的勇氣(生命力強)、青春的活力(春天盛開)、學生的理想道德象徵(純潔)、以及參與者生命中的榮耀(崇高)。

3月20日

[编辑]

3月20日,廣場靜坐的學生已超過五千人,決策委員會決定由原來七名擴增到十二名。面對總統大選的前一天,全國目光焦點均聚集在廣場,學生的壓力越來越重。而在社會力表態上,各級議會均派代表前往探視學生;但基於超黨派原則,沒有政治人物得以上台發言。總統府則發出新聞稿表示,李登輝總統已決定召開國是會議,以處理憲政體制與政治改革的問題,並訂定改革時間表。這是統治者對野百合學運之四大訴求首次的正面回應。代表軍方的參謀總長陳燊齡上將也公開肯定學生的抗議是愛國行動,並建議學生儘早結束靜坐行動;這是軍方首次對學運公開表態,雖然是肯定,但是也令人嗅出不尋常的氣味。稍後,警政署教育部、各校校長開始聯合勸告學生盡快復學。

3月21日

[编辑]

3月21日,甫當選第八任總統的李登輝決定於下午3時在總統府接見53名學運學生代表。靜坐學生透過各校討論的機制,形成與李登輝會面的四點要求共識:

  1. 請李登輝總統接受學生們追求民主憲政的決心情操,以及學生提出的四項嚴肅要求。並對民眾公開發表。
  2. 在第8任總統就職前,國是會議必須由各階層、各黨派的代表公平組成,必須討論中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臨時條款、國會全面改選,並訂定政經改革時間表。
  3. 全體在廣場上的學生於李總統明確同意以上兩項要求,即結束靜坐活動,學生將對國政大事的發展繼續保持高度關切。若李總統不能對上述要求作肯定的答覆,我們將堅持原則、持續抗爭。
  4. 為了確保上述主張得以落實,我們將即刻組成校際聯合組織,持續監督國是會議,必要時並隨時號召全國學生再度組織動員,在台灣未能完全徹底民主化之前,我們絕不停止奮鬥[5]:141

學生代表在與李登輝會面後回到廣場。廣場上的學生在看過雙方會面的錄影帶後,進行分校討論,以決定是否要結束這次抗爭。最後,校際會議以22:1的壓倒性投票數,決議於22日早上宣佈撤離中正紀念堂廣場。

3月22日

[编辑]

3月22日早晨,指揮中心正式宣佈撤退聲明《追求民主、永不懈怠》,校際會議最後決定繼續「全國學生運動聯盟」(簡稱「全學聯」)之組織工作,各地學生陸續撤出廣場,結束為期六天的野百合學運。

學運組織架構

[编辑]

1990年3月19日,針對集結的學生及學校增多,學運調整內部組織,並在《廣場通訊2》文宣廣為宣告[1]

  • 校際會議:依比例代表制產生
  • 決策委員會(7人):范雲(台大)、周克任(台大)、陳尚志(中興法商)、呂明洲(北醫)、廖素貞(輔大)、郭紀舟(東海)、林德訓(文化)
    • 指揮組:以翁章梁(中原)、鄭文燦(台大)、李威霆(東吳)互相調度。藉主持現場讓各校幹部訓練。
    • 秘書組
      • 生活組
      • 糾察組
      • 文宣組
      • 財務組
      • 庶務組

後續決策小組增加至11人,其中,鄭文燦擔任決策小組發言人,范雲擔任總指揮[6]

影響

[编辑]

李登輝承諾召開國是會議之後,行政作業迅速展開,4月3日公布籌備委員名單,4月14日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履行先前對學生的承諾。6月28日,李登輝於台北市圓山大飯店舉行國是會議,計一百四十一人代表出席;與會各界代表除了國民黨政府高級官員外,還包括美麗島事件受刑者、民進黨領導人和海外黑名單人士;此次「朝野協商」針對「國會改革」、「地方制度」、「中央政府體制」、「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憲法與臨時條款修正方式」等五組議題逐一討論,最後達成「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回歸憲法」、「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憲採取一機關兩階段方式」、「修憲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名之」等共識,並一一透過法定體制逐一落實。

就資深中央民意代表退職而言,政治上實際的推動者實際是立法院大法官會議,而不是國是會議。對資深中央民意代表不願退職及國大代表擴權不滿的增額立法委員,以民進黨籍的陳水扁余政憲彭百顯為首,結合國民黨籍的趙少康等人,共二十六人在6月初提案聲請釋憲。而在國是會議召開、朝野未達成具體共識之際,6月大法官會議做成司法院釋字第261號解釋,規定資深中央民意代表應於1991年12月31日終止行使職權,才使得退職條例的功能得以彰顯,也正式宣告了「萬年國會」終結的最後期限。

野百合學運對台灣政局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一方面,對於台灣政治發展而言,雖然野百合學運的學生後來並未重回廣場,然而「當時高舉理想大旗的四大訴求,也逐漸內化成台灣1990年代政治民主化的基本訴求,在台灣社會普遍接受下,陸續在十年中完成國家民主化的初步改革、以及政權的和平轉移」。另一方面,對於學校裡面的校園文化而言,「透過這次學運和成果,開拓了校園內更大的民主空間,讓學生不再那麼畏懼政治,有助於台灣社會的更民主化」[7]

從比較微觀的角度來看,經過十數年後,很多現在屬於民進黨陣營、或者和民進黨理念比較接近的新生代社會菁英,其實都和野百合學運前後的校園運動及社會運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比如說,前總統府副秘書長馬永成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前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外交部部長林佳龍、前文化部部長史哲嘉義縣縣長翁章梁台南市市長黃偉哲高雄市市長陳其邁民進黨秘書長羅文嘉、民進黨立法委員范雲、民進黨立法委員李昆澤、民進黨立法委員鍾佳濱、民進黨立法委員林宜瑾、民進黨前立法委員郭正亮、國民黨前立法委員鄭麗文、前內政部政務次長顏萬進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兼社會民主黨第二任召集人陳尚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顧玉玲、《臺灣蘋果日報》社長陳裕鑫蕃薯藤執行長陳正然都是「學運世代」的重要成員[3]。此外,亦有不少人深耕學界,如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詹鎮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某種程度上,「學生運動」正是屬於他們這一世代的人的共同語言。

相關條目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1.0 1.1 野百合學運. 學動.運生 - 臺灣戰後學生運動回顧特展. 2015-10-13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中文(臺灣)). 
  2. ^ 2.0 2.1 邱萬興. 看見野百合學運世代崛起!. 台北: 歷史學柑仔店. 2021年3月16日 [2022年5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6月7日) –通过自由時報 (中文(臺灣)). 
  3. ^ 3.0 3.1 莊智. 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 台灣光華雜誌 (台北). 2012-05 [2004-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4) (中文(臺灣)). 
  4. ^ 李鴻典,<戒嚴幽靈續頑抗>漫長抗爭換來民主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14.,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7/07/19
  5. ^ 5.0 5.1 5.2 5.3 林美挪編. 憤怒的野百合:三一六中正堂學生靜坐記實. 台北: 前衛出版社. 1990 (中文(臺灣)). 
  6. ^ 看見野百合學運世代崛起. 歷史學柑仔店. 2020-03-13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9) (中文). 
  7. ^ 王振寰 1990,274

相關的史料與研究書目

[编辑]
  • 鄧丕雲,1993,八零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台灣研究基金會企劃。台北:前衛出版社
  • 范雲編,1993,新生代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出版社。
  • 何金山、官鴻志、張麗伽、郭承啟合著,1990,台北學運 1990.3.16 - 3.22。台北:時報文化
  • 何榮幸,2001,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文化。
  • 林美挪編,1990,憤怒的野百合:三一六中正堂學生靜坐記實。台北:前衛出版社。
  • 孟繁忠,1991,臺灣地區解嚴後學生運動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 Tang, Yung-yi. 1996. Evaluating Media Perform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aiwanese Press Coverage of the Wild Lily Movement. Ph.D. dis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參考書目

[编辑]
  • 不著撰人,nd,1990年代:野百合學生運動 [online]。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引用於 2004年10月30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 陳福當,nd,三月學運,見學習加油站 [online]。台北:中華民國教育部。[引用於 2004年10月30日]。全球資訊網網址:[2]
  • 林美挪編,1990,憤怒的野百合:三一六中正堂學生靜坐記實。台北:前衛出版社。
  • 王振寰,1990,學生運動與政治,見林美挪編,憤怒的野百合:三一六中正堂學生靜坐記實,頁272-75。台北:前衛出版社。
  • 莊智,2002,《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 [online]。台北:光華雜誌。[引用於 2004年10月3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3]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