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克朗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11月23日) |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7年11月23日) |
奧地利克朗 | |
---|---|
Österreichische Krone(德文) | |
![]() 5000克朗紙幣,1922年 | |
使用地区 | |
法定货币 | ![]() |
流通货币 | ![]() |
发行历史 | |
始发时间 | 1919年 |
之前货币 | 奧匈帝國克朗 |
废止时间 | 1925年1月1日 |
之后货币 | 奧地利先令 |
货币单位 | |
1⁄100 | 赫勒 (Heller) |
货币符号 | K |
发行面额 | |
硬币 | 100, 200, 1000 克朗 (20, 100 克朗金幣) |
纸币 | 1 克朗, 2, 10, 20, 100, 1000, 5000, 000, 10000, 50000 與 100000 克朗 500 |
发行制造 | |
中央银行 | 奧匈銀行、奧地利國家銀行 |
汇率参考 | 1919年 1奧匈帝國克朗 = 1奧地利克朗 1925年 10000奧地利克朗 = 1奧地利先令 |
此信息框显示的是该货币被废止前的最后状态。 |
克朗(Krone)是奧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1919年)至1925年使用奧地利先令及瑞士法郎之間使用的貨幣。根據聖日耳曼條約規定,新成立的奧地利共和國不得使用舊奧匈帝國的貨幣,需要發行新的貨幣。由於嚴重的通貨膨脹,1925年,克朗被先令取代。
歷史
[编辑]根據聖日耳曼條約規定,新成立的奥地利必須在於其境內原先流通的舊奧匈帝國紙幣上蓋章來充當新的貨幣,之後還需要發行新的紙幣來代替這些蓋上新章的暫用紙幣,最後政府將需要改用一種全新的貨幣系統。
為了實行第一步,一開將會在舊有的奧匈帝國克朗紙幣上蓋上「DEUTSCHÖSTERREICH」(德意志-奧地利)的字樣,而在當時新印製的鈔票上也會蓋上這個印章,以和其他舊奧匈帝國領地的國家做出區別。而該紙幣的發行機構依然寫著「Österreichisch-ungarische Bank」(奧匈銀行),且兩面都改採德語面印刷(舊有鈔票兩面分別為德語及匈牙利語),而在1920年開始,鈔票上開始出現了新的標記:「Ausgegeben nach dem 4. Oktober 1920」(發行於1920年10月4日後)。
1922年,奧地利開始完成規定中的第二步,即是發行新設計的克朗鈔票以取代原有的代用鈔票,該系列中發行了包含1、2、10、20、100、1000、5000、50,000、100,000和500,000克朗,最後發行的是10,000克朗(曾計劃發行1000000克朗,但未順利發行)。
1923年,國際聯盟金融委員會在蒙塔古·諾曼領導下的英格蘭銀行的支持下,向奧地利提供了一筆貸款,以穩定克朗兌美元間的匯率,以改採緊縮政策。[1]
1925年,作為完成最後一步的規劃,奧地利開始發行新的貨幣奧地利先令。[2]
鈔票樣式
[编辑]「DEUTSCHÖSTERREICH」字樣被設計在一個雕花裝飾框內,整個框的尺寸為56×20毫米。在面額為1和2克朗的鈔票上,該印章綠色[3],而其他面額的鈔票則使用紅色或橙紅色[4]。
印章加蓋的地方位於鈔票的奧地利面,印章的具體位置可能根據鈔票類型而有所不同,既可以是水平,也可以是垂直蓋印。在20克朗、1,000克朗和10,000克朗的鈔票上,加印的位置相對於国徽可能有所不同。
由於戰後時期的貨幣發行量巨大,加印位置經常明顯偏離預定位置。然而,儘管存在這些缺陷,由於流通中的鈔票數量巨大,這些鈔票仍然被認為是合法的並繼續用於流通[5]。
帶有加蓋「DEUTSCHÖSTERREICH」字樣的原奧匈帝國紙幣 | |||||
---|---|---|---|---|---|
面額
(克朗) |
圖案 | 尺寸
(MM) |
資料 | ||
正面 | 反面 | 加蓋時間 | 流通時間 | ||
1 | ![]() |
![]() |
112×68 | 1920年1月9日 | 1924年1月31日 |
2 | ![]() |
![]() |
125×85 | ||
10 | ![]() |
![]() |
150×80 | 1919年3月12日 | |
20 | ![]() |
![]() |
150×89 | ||
50 | ![]() |
![]() |
162×100 | ||
100 | ![]() |
![]() |
163×107 | ||
1000 | ![]() |
![]() |
194×128 | ||
10000 | ![]() |
![]() |
1925年3月31日 | ||
1000[с 1] | ![]() |
![]() |
1920年5月3日 | 1924年1月31日 | |
10000[с 1] | ![]() |
![]() |
1925年3月31日 | ||
印有「DEUTSCHÖSTERREICH」的新奧地利紙幣 | |||||
100 | ![]() |
![]() |
163×108 | 1920年7月31日 | 1924年1月31日 |
1000[с 2] | ![]() |
![]() |
194×128 | 1920年5月8日 | |
1000 | ![]() |
![]() |
1920年6月20日後 | ||
1000[с 3] | ![]() |
![]() | |||
10000 | ![]() |
![]() |
1925年3月31日 | ||
10000[с 3] | ![]() |
![]() |
1921年10月31日 |
加蓋「Ausgegeben nach dem 4. Oktober 1920」字樣版本
[编辑]
帶有「DEUTSCHÖSTERREICH」加印的鈔票政策並未影響原先存入奧匈銀行存款賬戶的鈔票,這些賬戶屬於瑞士和德國的外國公司居民。該銀行仍對金融資產,包括存放於國外的資金承擔責任,這是由於該銀行由奧地利及匈牙利共同管理,這些資金的價值需要由兩國共同補償,與其他繼承奧匈帝國的國家不同。
1919年3月25日,國家財政管理部頒布了一項法令,規範了這類資產的法律地位,並將其歸類為「舊克朗賬戶」(德語:alter Kronenrechnung)[6]。該法令還規定,只有帶有「DEUTSCHÖSTERREICH」加印的鈔票才能作為奧地利貨幣流通中的合法支付工具。從「舊克朗賬戶」中提取現金並以加印鈔票支付相當困難,而未加印的鈔票禁止進出口國外。這僅能在獲得財政國務秘書的特別許可後才有可能出口使用[7]。
此外,來自奧匈帝國前領土的德奧境外居民可以獲得此類許可,用於清償在奧地利境內的債務。同時,外國的個人或公司也可以獲得許可,以履行在1919年2月28日之前產生的財務義務[8]。1920年秋季,捷克斯洛伐克在喀尔巴阡鲁塞尼亚地区正式將最後的未加印奧匈鈔票從流通中撤出,以防止此類貨幣的走私行為。同時,奧地利於1919年10月21日批准的《聖日耳曼和約》[9](於1920年7月16日生效[10])明確規定,即使外國賬戶持有人提出要求,也必須停止發行未加印的鈔票[11]。
1920年10月15日,奧匈銀行事後通告,自10月5日起,所有「舊克朗賬戶」中的未加印鈔票將被加蓋印章「Ausgegeben nach dem 4. Oktober 1920」(意為「發行於1920年10月4日之後」)。這一訊息於1920年10月21日由財政部法令和1920年11月6日的執行命令正式公告[12]。根據奧地利國家財政管理部的指示,對於來自前帝國境外的「舊克朗賬戶」持有人,現金支付和匯款的所有限制均被取消。而對於其他類別的資產,則引入了新規定:現金支付僅能使用帶有「1920年10月4日之後發行」印章的鈔票[13]。
加蓋鈔票(1920)
[编辑]加蓋「Ausgegeben nach dem 4. Oktober 1920」印章的鈔票為奧匈銀行內部所使用的特別貨幣,帶有此印章的鈔票在奧地利境內將不被認可為合法支付工具。這樣的克朗無法用來支付任何服務或商品。
印章為矩形,其中心印有德文文字,文字區域周圍有一個框,框邊裝飾有84個直徑約1毫米的圓點。印章的尺寸有所變化,寬度介於51毫米至53毫米之間,高度為16毫米。印章的顏色依據鈔票面額而有所不同。小面額的鈔票(1和2克朗)使用綠色印章,因為這些鈔票的主色為紅色,而其他面額的鈔票則使用紅色印章。
印有「Ausgegeben nach dem 4. Oktober 1920」的奧匈帝國鈔票 | |||||
---|---|---|---|---|---|
面額
(克朗) |
圖案 | 尺寸
(mm) |
資料 | ||
正面 | 反面 | 加蓋時間 | 流通時間 | ||
1 | ![]() |
![]() |
112×68 | 1920年10月21日 | 1924年1月31日 |
2 | ![]() |
![]() |
125×85 | ||
10 | ![]() |
![]() |
150×80 | ||
20 | ![]() |
![]() |
150×89 | ||
50 | ![]() |
![]() |
162×100 | ||
100 | ![]() |
![]() |
163×107 | ||
1000 | ![]() |
![]() |
194×128 |
歷史匯率
[编辑]年份 | 匯率 |
---|---|
1919 | |
1921 | 2000克朗 = 1 瑞士法郎 (三月)[14] |
參考資料
[编辑]- ^ Steiner, Zara. The lights that failed : Europe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1919-193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19-151881-2. OCLC 86068902.
- ^ Yust, 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 New Survey of Universal Knowledg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956: 504 [4 July 2020].
... 1922 the Austrian krone was worth only about one twelve-thousandth of its prewar value. The small value of the currency unit made the use of the krone impracticable, and in 1925 a new currency, the schilling, divided into 100 groschen, was ...
|issue=
被忽略 (帮助) - ^ StGBl. Nr. 30 vom 24 Jänner 1920. alex.onb.ac.at. [2024-08-24] (德语).
- ^ 27 Februar 1919 «Vollzugsanweisung des Staatsamtes der Finanzen, StGBI. Nr. 152, betreffend die Kennzeichnung der für den Umlauf in Deutschösterreich bestimmten Noten der Oesterreichisch - ungarischen Bank». alex.onb.ac.at. [2024-08-24] (德语).
- ^ www.banknotesworld.com - DAS deutschsprachige Banknotenforum | Österreichische Banknoten ab 1900 | Bestimmungshilfe. banknotesworld.com. [2024-08-24] (德语).
- ^ StGBl. Nr. 191 vom 26 März 1919 (§ 4-6). alex.onb.ac.at. [2024-08-25] (德语).
- ^ admin. Született október negyedikén. Az “Ausgegeben nach dem 4. Oktober 1920” bélyegzésekről. – Numizmatika.info. 2020-07-07 [2024-08-25] (匈牙利语).
- ^ StGBl. Nr. 191 vom 26 März 1919 (§ 4-6). alex.onb.ac.at. [2024-08-25] (德语).
- ^ Gesetz über die Staatsform. StGBl. Nr. 484/1919. alex.onb.ac.at. [2024-09-02] (德语).
- ^ Art. 206 und folgende, StGBl. Nr. 303 / 1920 (= S. 1116 ff.). alex.onb.ac.at. [2024-08-28] (德语).
- ^ admin. Született október negyedikén. Az “Ausgegeben nach dem 4. Oktober 1920” bélyegzésekről. – Numizmatika.info. 2020-07-07 [2024-08-25] (匈牙利语).
- ^ admin. Született október negyedikén. Az “Ausgegeben nach dem 4. Oktober 1920” bélyegzésekről. – Numizmatika.info. 2020-07-07 [2024-08-25] (匈牙利语).
- ^ StGBl. Nr. 507 vom 9 November 1920. alex.onb.ac.at. [2024-08-25] (德语).
- ^ Wiener Allgemeine Zeitung, 15 March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