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簪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相簪花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个典故,宋人沈括(1032年—1096)的《梦溪笔谈》、陈师道《后山丛谈》、阙名《墨客挥犀》、苏象先《丞相魏公谭训》、蔡绦(1097-?)的《铁围山丛话》等著作中均有记载。[1][2][3][4][5]

“四相簪花”的故事,是说在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枢密副使韩琦(1008—1075)被贬出京城,出任扬州知州。扬州州衙后花园中有一种芍药开花,这种花一条枝干上长出四条分叉,每条分叉都开一朵花,并且花瓣上下呈红色,一圈黄蕊围在中间,形似身穿红色官袍、腰系金色腰带的宋朝宰相,称为“金缠腰”或“金带围”。韩琦邀请正在扬州的王珪(1019—1085)、王安石(1021—1086)、吕公著(1018—1089)(一说为陈升之,1011—1079)饮酒赏花,席中韩琦剪下四朵芍药花,分别插在他宴请的三位宾客以及他自己头上,后来四人先后都官至宰相高位。

“四相簪花”佳话流传甚广,民众以能观赏此花为飞黄腾达的吉兆。明代启蒙读物《龙文鞭影》中有“韩琦芍药,李固芙蓉”句[6]。“四相簪花”也是常见的绘画主题。“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金带围图》扇面(绘于雍正二年,即1724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另一幅《韩魏公簪金带围图》,现存扬州博物馆。宝山人钱慧安《簪花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参考[编辑]

  1. ^ 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韩魏公庆历(1045年)中以资政殿学士帅淮南。一日,后园中有芍药一干分四歧,歧各一花,上下红,中间黄蕊间之。当时扬州芍药,未有此一品,今谓之“金缠腰”者是也。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时王歧公为大理寺评事通判,王荆公为大理评事签判,皆召之,尚少一客,以判钤辖诸司使忘其名官最长,遂取以充数。明日早衙,钤辖者申状暴泻不止,尚少一客,命取过客历,求一朝官足之。过客中无朝官,唯有陈秀公时为大理寺丞,遂命同会。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后三十年间,四人皆为宰相。”
  2. ^ 宋陈师道《后山丛谈》卷一
  3. ^ 宋阙名《墨客挥犀》卷一
  4. ^ 宋苏象先《丞相魏公谈训》卷十
  5. ^ 蔡绦《铁围山丛话》卷六:“维扬芍药甲天下, 其间一花若紫袍, 而中有黄线者, 名金腰带。金腰带不偶得之, 维扬传:一开则为世瑞。且簪是花者, 位必至宰相,盖数数验。昔韩魏公以枢密副使出维扬, 一日金腰带忽出四蕊。魏异之, 乃燕平生所期望者三人与共赏焉, 时王丞相禹玉为监郡, 王丞相介甫同一人, 俱在幕下。及将燕, 而一客以病方谢不敏。及旦日, 吕司空晦叔为过客, 来, 魏公尤喜。因留吕司空, 合四人者咸簮金腰带。其后四人果皆辅相矣矣,或谓过客乃陈丞相秀公,然吾旧闻此,又得是说于吕司空,疑非陈丞相也。”
  6. ^ 明代杨臣铮、萧良友:《龙文鞭影卷一 二冬》:“漢稱七制,唐羨三宗。 杲卿斷舌,高祖傷胸。魏公切直,師德寬容。 禰衡一鶚,路斯九龍。純仁助麥,丁固夢松。 韓琦芍藥,李固芙蓉。樂羊七載,方朔三冬。 郊祁並第,譚尚相攻。陶違霧豹,韓比雲龍。 洗兒妃子,校士昭容。綵鸞書韻,琴操參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