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出家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出家梵語प्रव्रज्या羅馬化:pravrajyā巴利語pabbajja),音譯波吠儞野,或稱從釋(跟從釋迦牟尼佛),佛教術語,起源自古印度宗教沙門傳統,指一個人離開自己家庭與世俗職業,全心投入宗教修行的行為。在佛教中,出家意指一個人放棄世俗的身份,宣誓加入僧團,遵守僧團戒律的行為,這樣的個人稱爲出家人巴利語anagārika),或沙門梵語śramaṇa)、梵語samgha巴利語sangha)等。[1]

概論

[编辑]

古印度婆羅門教中,將一個人的一生分為四個階段:(一)梵行期(梵 brahmacārin),又稱學生期。兒童成長至一定年齡,則離家從師,學習吠陀,熟悉祭祀儀式。(二)家住期(梵 grhastha),此時期以經營世俗生活為主,如結婚、就業等。(三)林棲期(梵 vānaprastha),年事漸長,棄家隱居森林,從事各種苦行,鍛鍊身心,為靈魂解脫作準備。(四)遁世期(梵 sannyāsin),捨棄一切財富,雲遊四方,乞食為生,嚴守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忍耐、離欲),置生死於度外,以期獲得解脫。在《摩奴法典》中有相關記載。

在印度東方,釋迦牟尼佛的僧團也同樣遵循沙門傳統,放棄了世俗職業,以乞食為生,專注於修行解脫

佛教制度中,將信眾分為出家眾,與在家眾二者。出家眾指經過出家儀式,全心投入修行的人。出家眾以受過具足戒的人為主體,男性稱比丘,女性稱比丘尼。除了比丘與比丘尼之外,因為年紀太小,不能受具足戒的,可以僅受五戒十戒,以沙彌沙彌尼的身份加入僧團。此外,根據律藏規定,女性在成為正式比丘尼之前,要先經過二年式叉摩那的階段。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佛學大辭典》【出家】:(術語)梵名波吠儞野,Āraṇyaka出離在家之生活,修沙門之淨行也。維摩經弟子品曰:「我聽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同方便品曰:「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釋氏要覽上曰:「毘婆沙論云:家者是煩惱因緣,夫出家者為滅垢累,故宜遠離也。」梵語雜名曰:「出家,波吠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