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伽那僧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伽那僧伽,又称伽那王国伽那政体,是古印度的一种部落氏族结构的贵族共和国形式。

印度列国时代有“十六大国”。在“十六大国”及其周边的一些小国中,有一些采用共和制政体。

历史记录

[编辑]

一般认为,印度的伽那僧伽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存在,并在一些地区持续至公元前4世纪。古代佛教經典提供了许多关于佛陀时代古印度各个国家的记载,包括它们的政府形式和政治运作。在较大的“十六大国”中,以拘尸那罗为中心的末罗国和以毗舍离为中心的跋耆邦联,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存在,这两个国家的行政系统分为执行、司法和军事部门[1]

即便在实行君主制的“十六大国”中,也存在共和制的社区,如“王子社区”(Rajakumara)。在这一时期,村庄还拥有自己的集会,由称为“村长”(gramakas)的村庄首领主持[2]

政事论》,一本指导君主如何高效统治的古印度手册,有时被称为“古印度的《君主论》”,其中也包含了关于如何处理僧伽(集会)的章节,这些章节包括如何操纵贵族领袖的指示。然而,该章节并未提到如何影响普通公民,这表明伽那僧伽更像是贵族寡头机构,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甚至也不像雅典民主制度

在印度以外的记载中,古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英语Indian campaign of Alexander the Great(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两个世纪后提到,印度存在独立和民主的国家。

学者们对于如何最好地描述伽那僧伽的政体意见不一,而模糊和零散的证据也导致了广泛的分歧。一些学者强调集会的核心作用,认为它们是民主政体;而另一些学者则关注上层阶级对领导权和集会的控制,认为其是寡头政体贵族政体

统治者始终属于武士阶层。这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经典中都有提及。寡头统治者也总是出自武士阶层。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伽那僧伽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制度[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Raychaudhuri Hemchandra (1972), Political History of Ancient India, Calcutta: University of Calcutta, p. 107
  2. ^ Trautmann T. R., Kautilya and the Arthashastra, Leiden 1971
  3. ^ Thapar, Romila. Early India: From the Origins to AD 130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148–149. ISBN 0-520-24225-4.